成華區

成華區

人口分布2010年末,成華區全區家庭總戶數243309戶,總人口643257人,比上年增加11122人,戶均人口為2.64人。 1990年10月新區建立,並以成都、華陽兩地名的第一個字而定名為成華區。 成華區地域在歷史上分屬原成都縣、華陽縣,也分屬過成都市金牛區和東城區。

基本概況

成華區屬成都市管轄的十九個區(市)縣之一,是成都五城區之一。區內人文旅遊資源豐富,

成華區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獲得聯合國人居範例獎等多個獎項的府河流經成華,獲得國際舍斯河流獎、全長22.2公里的沙河有15公里經過境內;區內有全國第四、西部第一高塔——四川電視塔;有聞名中外的國家4A級景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有西南地區最大的成都動物園成都遊樂園;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代後蜀皇帝孟知祥墓和“川西第一禪林”——昭覺寺;有館藏五萬餘件自然珍品的成都理工大學恐龍博物館;有成都爭創現代服務業新優勢的重點區域和都市休閒、旅遊度假的新亮點——北郊風景區,等等。區內有國小70餘所、普通中學29所,還聚集了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眾多名優大中專院校和西南電力設計院、電子十一院等科研機構40餘所,為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提升綜合競爭力提供了豐富的人才和創新資源。
成華區弘揚“務實求成、事盡精華”的成華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通過實施“東郊工業結構調整”戰略和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逐步改變了過去“老工業基地+大農村”的格局,實現了由傳統老工業區向“宜居、宜商、宜學、宜業、宜游”的現代服務業新區的鳳凰涅槃。近年來,成華曾先後榮獲“中國商業地產最具投資潛力城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全國文化先進區”、“中國最具投資價值城區”、“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區”等殊榮。

區域交通

公路

成華區位於成都市城區東北部,是成都市中心城區之一,區位優勢突出,被譽為“成都未來之精華”,是成都中心城“東大門”,成德綿、成渝經濟區支點和成新青、成龍走廊主要起點。

四川電視塔四川電視塔
廈蓉高速公路(成渝)、滬蓉高速公路(成南)、京昆高速公路(成綿)和蓉都大道(川陝公路)始於成華區,是成都出川、出海通道的起點。一環路、二環路、三環路、成都繞城高速公路、成華大道等20多條城市幹道和快速通道分布全區。成華區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為支撐,次幹道、新社區道路為補充的路網布局。截止2010年底,區內公路總里程190.164千米,其中等級公路157.6千米,省道5.9千米,城市道路總里程246.19千米,現狀道路線密度2.26千米/平方千米,客貨停車場247家,提供26307個泊車位。鐵路

成華區擁有3個客貨集散樞紐,即成都北站(緊鄰成華區)、成都東站(西部最大的鐵路客運站)、成都東貨站(八里莊站);4條客貨鐵路,即成綿樂、成渝、達成、成昆,鐵路客、貨非常方便。

公共運輸

成華區公交、客運樞紐站集中,擁有北湖客運站、五桂橋公交站、SM廣場公交站、十里店公交站、成洛公交站、昭覺寺公交站、成都汽車總站成都東客站客運站、成都東客站東(西)廣場公交站等各種規模的公交客運樞紐站。市區內的公交線路、發往市郊的公交線路非常多,公共運輸非常方便。
按照《成都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和《成都市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修編》的規劃方案,成都捷運2號線、4號線、7號線等捷運線路分布於成華區內各個方位。其中,捷運2號線和4號線已經動工修建,而捷運7號線也將在2012年動工。

地理環境

位置面積

成華區位於川西平原,地處我國重要的科技文化和金融商貿中心、西南交通通信樞紐、四川省省會、內陸特大型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成都市區的東北部。全區幅員面積110.6平方公里,已命名的路、街、巷總計392條。

地形地貌

成華區地處軸狀凹陷構造盆地——成都平原的東部,區內地勢平坦,地質構造簡單,

成華區錦江畔成華區錦江畔
地貌類型不多,主要由第四紀沖積平原、丘陵台地組成,僅東北部偏高,屬淺丘地帶。位於青龍街道石嶺社區磨盤山海拔594米,屬龍泉山脈延伸地域,是成華區及成都市城區的海拔最高點。成華區城市部分地貌特徵總體屬於平原型,涉農部分位於龍泉山邊緣,地勢以淺丘為主,壩區約占三分之一。氣候

成華區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終年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常年平均氣溫16.2℃。全年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900~1300毫米,年內降雨分配不均,呈現春旱少雨,秋天降溫快且多連綿雨,冬季乾旱,溫暖多霧的氣候特徵。日照偏少,年平均日照1228.3小時,太陽輻射量為90.94千卡/平方厘米,屬全國低值區。全年無霜期為278天,初霜期一般出現在11月底,終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既能滿足冬季耐寒作物的熱量要求,又能滿足喜溫作物如水稻、玉米和辣椒、番茄、黃瓜等蔬菜及其他植物對熱量的需求。

土壤

成華區土壤肥沃,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黃壤、黑色石灰土、黃棕壤、暗棕壤等多種土類,其中第四系黃色沉積物和白堊繫上統沙泥岩風化物等發育形成的姜石黃泥水稻土、姜石黃泥土、紫色土為主要土類。全區土壤中廣布黏性土層,土層深厚,土壤有機含量占50%以上,適宜各種作物生長。

水資源

成華區水源屬岷江沱江水系,地處都江堰自流灌溉區,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豐富。沙河、府河、東風渠縱橫交錯,水量充沛,區域內有眾多溪溝,境內無徑流站,地面徑流主要由降雨形成。平原區徑流深441mm,徑流係數0.466,徑流模數44.1萬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年徑流深385mm,徑流係數0.407,徑流模數38.5萬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年總徑流量4712立方米。降雨時間分配不均,6~9月份徑流量占全年的77.12%,故年地表水徑流大部分作為河川徑流排走。全區地下水天然存量豐富,年可開採水資源總量為4140萬平方米,其中平原區可開採量為2750萬平方米,台地區為1390萬平方米。部分深度為200~300米的深井水質較好,生化指標均達飲用標準。天然補給總量為7943.8萬立方米/年,其中河流滲入量5395.03萬立方米/年,在淺層地下水天然補給量中占主導地位,渠系滲入量為1050.28萬立方米/年。

動植物資源

成華區生物資源種類多樣,動植物種類近10綱、百餘科,其中魚類有錦鯉澎澤鯽等70多個品種,另有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品種。

熊貓故鄉熊貓故鄉
種植業品種類型豐富,有蔬菜、果樹、花卉等。林業屬典型城市林業,天然植被茂盛,栽培植物上千種,有不少掛牌的古樹名木,如紅豆樹、香樟銀杏、楠木、青楓、柏樹、黃桷樹等。旅遊資源

成華區自然風光秀麗,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蹟眾多。全區共有二十餘個文物保護單位(點),有的被列入國家、省、市重點保護單位(點)和遊覽勝地,按區域可劃分為府河旅遊區、沙河旅遊區、北山旅遊區、東山旅遊區。

新華公園新華公園
西南面的府河沿區境長度達3.8千米,沙河由北向東流程逾15千米,東風渠繞山巒、丘陵流淌,婉蜿蜒蜒20千米,洋溢著成華區的風華靈秀之美;高339米的四川廣播電視塔建有可容納250人的旋轉餐廳,盡覽成都的市容街景。
沙河上古老的“三洞橋”修建於清代光緒年間,歷史悠久;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馬門溪龍沱江龍、四川龍等恐龍化石是舉世聞名的珍寶。
成都大熊貓生態公園位於成都郊外,是蜚聲中外的大熊貓繁育基地的擴建,既包括科研區塊,也包括熊貓主題園、青少年科普活動基地,城市郊野公園等內容。規劃模擬生物細胞核結構,從中心向外圍設定了保護區、交流區、活動區三個功能帶,還通過構思熊貓紀念園,生境園、動物救助園等強調人對自然保護的主題。大熊貓研究基地的面積將達到200公頃,形成大熊貓野化放養過渡實驗區和實驗區。
北郊風景林地達14平方公里,被譽為都市“綠肺”;昭覺寺於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在漢代是眉州司馬董常的故宅,宅號“建元”。唐代貞觀年間,改建為佛剎,名建元寺。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唐代高僧、禪宗曹洞宗傳人休夢禪師任建元寺住持,他興工構殿,擴建寺廟,並奉旨改寺名為“昭覺”。
北湖公園為成都市已建成的水域面積最大的城市公園;孟知祥墓史稱和陵。在成都市北郊約7公里磨盤山麓。是五代十國後蜀主孟知樣(874-934)陵墓。1971年發掘。墓型特殊,分墓道及寶城兩部分,全用青石砌成。墓道長12.5米,由青磚砌作步梯。墓門為牌樓式石構建築,刻青龍白虎等浮雕;內側兩壁,畫男女宮人彩繪像;“二·一六”烈士墓高聳於成華區的最高點,與石嶺明墓、東漢墓等同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都動物園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北郊,與川西名寺昭覺寺隅牆相望,距城區4公里。園內綠樹成蔭、湖光瀲灩、鳥語花香、風景誘人。30餘組各種造型新穎別致的動物館舍散落於17.342公頃的綠樹、翠竹、花叢之中。

產業發展

成華區種植業和飼養業以農畜牧為主,達1100餘種。其中栽培植物上千種,飼養動物百餘種。成華區是成都市蔬菜、肉、蛋、奶、魚、禽等鮮活副食品的重要生產基地。旅遊資源成華區自然風光秀麗,歷史文化悠久, 名勝古蹟甚多,其豐富的旅遊資源按區域可劃分為府河、沙河、北山、東山四大景區。西南面的府河沿區境長度達3.8千米,沙河由北向東流程逾15千米,東風渠繞山巒、丘陵流淌,婉蜿蜒蜒20千米,洋溢著成華區的風華靈秀之美。成都大熊貓繁殖生態公園、昭覺寺等園林、史跡建築各具特色,盡顯成華區的自然豐饒和歷史文化底蘊。其主要史跡有後蜀皇帝孟知祥陵墓、合川馬門溪恐龍骨架化石;公共園林有新華公園、遊樂園、動物園等省、市重點遊覽勝地。歷史沿革歷史分屬成華區地域在歷史上分屬原成都縣、華陽縣,也分屬過成都市金牛區和東城區。分屬兩縣時,其民生以農耕、養殖為主,農田阡陌、茅屋、竹林是成華主要景象;分屬兩區則僅有40年的歷史,新興電子、機械工業覆蓋了大半個區域。

行政區劃

成華區是1990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新城區,1991年1月1日起正式對外辦公,

成華區成華區
現轄有雙橋子街道辦事處、猛追灣街道辦事處、二仙橋街道辦事處、府青路街道辦事處、建設路街道辦事處、新鴻路街道辦事處、萬年場街道辦事處、桃蹊路街道辦事處、雙水碾街道辦事處、跳蹬河街道辦事處、聖燈街道辦事處、保和街道辦事處、青龍街道辦事處、龍潭街道辦事處14個街道辦事處,99個社區(94個正式社區,3個籌委會,2個村)。區人民政府駐一環路東三段。

民族與人口

人口分布

2010年末,成華區全區家庭總戶數243309戶,總人口643257人,比上年增加11122人,戶均人口為2.64人。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643257人,無農業人口;男性人口為324896人,女性人口為318361人,性別比為102.05:100。18歲以下、18-35歲、35-60歲、60歲以上人口分別占總人口的13.23%、25.54%、40.90%、20.33%。全年出生人口5264人,人口出生率8.18‰,比上年增加1.16個千分點;死亡人口4760人,人口死亡率7.40‰,比上年增加2.25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79‰。全區計畫生育率達97.12%。全區民族以漢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以上,其他民族按數量依次為蒙古族、回族、藏族、彝族、滿族、土家族、羌族等。

民族遷徙

成華區的民族遷徙也是以漢族為主,清朝以來本區人口遷徙有兩次是較大的。一次是清朝初期客家人從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遷徙來區定居務農的約8萬人;另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從北方及沿海搬遷到區內興建工業基地的產業工人達10萬餘人,兩次大的遷徙提升了全區農業、工業生產技術水平;民俗生活文化也出現了多元化方式,對區內經濟等其他領域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歷史沿革

成華區地域在歷史上分屬原成都縣、華陽縣。1990年10月新區建立,並以成都、華陽兩地名的第一個字而定名為成華區。
成華區地域在歷史上分屬原成都縣、華陽縣,也分屬過成都市金牛區和東城區。分屬兩縣時,其民生以農耕、養殖為主,農田阡陌、茅屋、竹林是成華主要景象;分屬兩區則僅有40年的歷史。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1997年,面積111平方千米,人口47.2萬,轄9街道4鄉。區政府駐一環路東三段。
2000年,成華區轄12個街道(望平、猛追灣、新鴻路、雙林路、雙橋子、建設路、府青路、二仙橋、跳蹬河、萬年場、桃蹊路、站北路)、4個鄉(保和、青龍、聖燈、龍潭)。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733274人,其中: 望平街街道 35696 猛追灣街道 37446 雙林街道 39801 雙橋子街道40393 建設路街道 76866 府青路街道 66469 二仙橋街道 54361 跳蹬河街道57443 新鴻路街道19193 站北路街道 30825 萬年場街道 28357 桃蹊路街道 21489 聖燈鄉 30390 保和鄉47212 青龍鄉99696 龍潭鄉47637 
2004年5月2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15號)同意成華區撤銷聖燈鄉、保和鄉、青龍鄉、龍潭鄉建制,所屬行政區域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
2004年,成華區轄14個街道(雙橋子、猛追灣、跳蹬河、建設路、府青路、二仙橋、保和、龍潭、青龍、新鴻路、聖燈、萬年場、桃蹊路、雙水碾),83個社區委員會、19個村委會。面積10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5392人/平方千米。

風土人情

成都燈會是在元宵賞燈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南宋詩人陸游《丁酉上元》詩中描述成都燈會盛況是“突兀球場錦繡峰,遊人仕女擁千重;鼓吹連天沸午門,燈山萬炬動黃昏”。
從1962年起成都恢復春節燈會,會期一個月。燈會期間,公園內有民間曲藝、雜技、雜耍表演;有各種地方風味小吃;還有鑄糖人的擔子,賣風車的草把子,每屆燈會遊人都在百萬人次以上。

經濟發展

經濟概況

2010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42億元,同比增長13.2%,其中:二產業完成112.2億元,同比增長13.9%;三產業完成229.6億元,同比增長12.8%。三次產業比重為0.1%:32.8%:67.1%,其中工業比重為23.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85.5億元,同比增長23.2%。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145.5億,增長28.8%;技改投資完成30.7億,增長55.7%;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09.3億,增長10.3%。全口徑工業增加值完成80.9億元,同比增長12.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5.1億元,同比增長12.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4.7億元,同比增長23.4%。

發展步伐加快

成華區發展步伐加快。1998年以來,成華區委、區政府深化對區情的認識,

老遊樂園畔老遊樂園畔
明確提出了痛下決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全力以赴實現招商引資的重大突破,堅持不懈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的發展思路。在加速發展民營經濟,大力推進鄉鎮企業第二次創業的同時,堅持整合利用區域內優勢資源,推動駐區國有企業經濟和區屬經濟同步協調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整體繁榮。立足城市向東發展,圍繞三環路的建設,制定並大力實施瞭望平猛追高科技觀光旅遊區、城北商貿市場區、東虹個體私營經濟園區、龍潭電子信息產業園區、保和文化居住區和八里莊二仙橋倉儲物流中心的“一線五區一中心”發展規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駟謝路改擴建工程已經竣工,雙林路示範街、成渝高速公路出入城段整治工程通過驗收,三環路、成洛路成華段將在年內建成通車,牛龍公路改擴建工程將在明年底建成。成都物流基地已經成都市政府批准同意建設,並與深圳平湖等2個物流基地簽訂了合作協定,基地範圍內已建成專業市場14個,營業面積20多萬m2,總投資4億多元。建設IT產業創新基地,被成都市政府納入東郊工業區結構調整規劃,成華區已於與電子科技大學、香港天君集團等四方簽訂了投資8億元建設IT產業創新基地的合作協定。占地890畝的美家居市場順利完成征地拆遷、規劃設計工作,市場建設緊張有序進行。東方新城3000畝高檔、精品住宅項目已經開始啟動,房地產後發優勢異常明顯。註冊資金2.54億元的中建一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公司、世界飼料行業巨無霸-農標普瑞納(成都)飼料有限公司和投資2億的天津戈德移動商務等一大批知名企業集團紛紛落戶成華,區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發展目標

成華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宏偉目標。實現基礎設施、對外開放、經濟結構調整和科教新區戰略的重大突破;明確發展民營高科技企業、都市生態建設和大商貿大市場;建設中國西部極具輻射力的現代倉儲國際物流、IT產業和汽車城。加快成都市東郊工業區結構調整,高標準整治沙河,配合捷運站、綠地、道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給海內外投資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難得的發展機遇。成都市政府對東郊工業區結構進行調整和對沙河進行整治已經開始啟動,駐區國有企業占地總面積8.2km2,通過“騰籠換鳥”盤活資產,可提供相當規模的可開發用地。沙河流經成華區13km長,占總長度的59%。成華區綜合經濟實力雄厚。2006年全區GDP(地區生產總值)達21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億元,下降31.2%;第二產業增加值98.3億元,增長16.1%;第三產業增加值111.5億元,增長11.7%。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 -1.8%、55.1%、46.7%,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0.5:46.6:52.9。全區全口徑財政總收入達到24.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7.9億元。

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較快發展。全區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77.3億元,同比增長17.4%,占GDP比重達36.7%,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4.5%。其中:個體私營經濟完成增加值72.0億元,增長17.6%,外資經濟完成增加值4.7億元,增長16.0%,港澳台經濟完成增加值0.6億元,增長7.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0.2億元,下降34.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1.1億元,增長24.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6.1億元,增長13.6%。
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全年新登記個體戶4454戶、私營企業1161戶。

特色街區

成都東區音樂公園

成都東區音樂公園是成都市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重點項目,以“數字音樂企業聚集"和"音樂互動體驗消 費"為特色,是目前中國唯一的一個音樂互動體驗和數字音樂產業聚集園區。而且音樂公園內應有盡有,還規劃了7大業態,分別是商務辦公、演藝與展覽、音樂培訓、音樂主題零售、酒吧娛樂、設計酒店和文化餐飲。

東區音樂公園東區音樂公園
成都東區音樂公園位於成都市成華區二環路東二段外側(成華區建設南支路4號),原成都紅光電子管廠舊址內,項目占地380畝(一期改建218畝),在18萬平方米的舊工業廠房原址改建,是成都“東郊工業區”東調後唯一完整保留的老工業廠區。昭覺寺

昭覺寺在成都市北郊5公里。素有川西“第一叢林”之稱。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名建元寺,宣宗時賜名“昭覺”。

昭覺寺昭覺寺
宋崇寧年間(1102-1106)佛果克勤(宋高宗賜號圓悟禪師)說法於寺,復名昭覺。南宋紹興初年,敕改昭覺為禪林。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殿宇規模宏大,林木蔥蘢,為成都著名古剎之一。工業文明博物館

成都工業文明博物館位於成都市建設南路,占地74畝,建築面積8700平方米,是西南首座集工業文明歷史展示和文化產業為一體的利用舊廠房改造的主題公園式新型博物館。

工業文明博物館工業文明博物館
工業博物館以場景圖片、文字、實物、雕塑等手法,記錄了成都工業和經濟發展的不平凡歷程,重點展示了上世紀50—80年代以電子工業為代表的成都東郊工業企業走過的風風雨雨和輝煌成就,集教育性,前瞻性,紀念性於一身。萬象城

成都萬象城是華潤置地繼深圳、杭州瀋陽之後的又一力作。

成都萬象城成都萬象城
項目位於二十四城西北角,商業業態匯集高檔百貨、大型超市、品牌旗艦店、電影院、真冰場、各色餐飲等於一體華潤萬象城(MIXC)是華潤置地優質商業地產品牌,深圳萬象城總建築面積達18.8萬平方米,於2004年12月9日開始試營業。繼深圳、杭州、瀋陽之後,第四座萬象城落戶成都,選址二環路萬年場黃金地段,邀請商業地產設計世界排名第一的Callison操刀設計,斥資25億打造的大規模都市綜合體,總建築面積約32萬平米,其中購物中心24.4萬平米,華潤大廈超高層甲級寫字樓7.4萬平米,一期計畫2012年5月開業。建設路

工業文明和現代時尚完美結合。建設路商業大街一環路入口處橫跨著一個巨型工業廠房行車架,鑲嵌著“建設路——1958”的字樣。到達建設路,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這個極具工業文明的文化符號。

建設路建設路
進入建設路商業大街,人行道以黑、灰色花崗岩為主材,並布置彩色玻璃加發光裝置,增加水景雕塑、沙河休閒小廣場。沿街的兩排法國梧桐修剪一新,支巷新增了懸鈴木和銀杏等高檔樹種,並在其間穿插鋪設綠色園藝植被,形成層次豐富的綠色景觀。建設路商業大街以“現代、生態、時尚”為主題,將沙河水文化、成都工業文明等元素及成排的梧桐樹、“變色綠化帶”等資源有機整合,形成了獨到的商圈特色和商圈文化,其中工業文化的推陳出新與現代時尚的完美結合,是貫穿整個改造項目的特色亮點。玉雙路

玉雙路美食區是成都較早形成的美食區之一,也是成都城東地區餐飲酒樓最集中的美食街。

玉雙路玉雙路
玉雙路上聚集了眾多酒樓、火鍋店以及酒吧,每天生意興隆、熱鬧非凡,成了與科華北路、羊西線齊名的美食一條街。每當夜幕降臨,玉雙路上隨處可見排隊候座的食客,這當中不僅有各種大型酒樓,還有一些味道不錯、但是名字並不響亮的中小型飯店。成都動物園

成都市動物園坐落於四川省成都市北郊,與川西名寺昭覺寺隔牆相望,距城區4公里,是經成都市編委批准的差額預算事業單位。園內綠樹成蔭、湖光瀲灩、鳥語花香、風景誘人。

成都動物園成都動物園
30餘組各種造型新穎別致的動物館舍散落於17.342公頃的綠樹、翠竹、花叢之中,共展出動物300餘種3000多隻。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動物園、全國十佳動物園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