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疾補瀉法

徐疾補瀉法出自《內經》。在《靈樞》和《素問》上皆有記載。主要調補虛寒或清瀉實熱等。

概述]

徐疾補瀉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靈樞·九針十二原》:“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所謂“實”即補虛而後氣實;所謂“虛”,即瀉實而後邪去。徐,就是慢的意思;疾,就是快的意思。《靈樞·小針解》篇以進針、出針過程兩者相對的快慢來區分補瀉;而《素問·針解》篇卻以出針時間的長短(或稱為留針時間的長短)來區別補瀉,並結合開闔補瀉來施行。後世醫家據此提出“先淺後深”、“先深後淺”或“一進三退”、“三進一退”的補瀉手法。先深後淺,即疾入徐出為瀉法;先淺後深,即徐入疾出為補法。三進一退也就是徐進疾出,為補法;一進三退,即疾進徐退,為瀉法。
  [操作方法]
徐疾法,《靈樞》和《素問》有不同的記載。
一、《靈樞·小針解》篇中徐疾補瀉法:使用補法時,先在穴位淺部候氣,得氣後,將針緩慢地向內推入到一定的深度,退針時疾速提至皮下。使用瀉法時,進針要快,一次就進到應刺的深度,得氣後,引氣向外,慢慢地分層退針,直至皮下。
二、《素問·針解》篇徐疾補瀉法:補法,留針時間較長,出針後急按針孔;瀉法,留針時間較短,出針後不閉針孔,甚則搖針外出,以開大針孔。兩種方法可結合套用。
[臨床套用]
適用於調補虛寒或清瀉實熱,治療各種寒證或熱證。
  [注意事項]
本法多與提插補瀉結合套用,其徐與疾是相對而言的,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中醫針灸

中醫針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2010年11月16日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