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力刺法

阻力刺法

阻力刺法,又稱動刺法,是在相對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對阻力痛點(即動痛點)的針刺來治療病症的一種刺法。本法源於《內經》治療經筋病的“以痛為俞”之說,但有較大的革新。本法的主要特點是突出三個“動”字,即取穴時選用“動痛點”,針刺手法強調“動刺法”,針刺體位要求選擇“動體位”。阻力刺法為近年在臨床上逐步推廣的一種刺法,它一反傳統的以“靜”為主的針刺法(如靜留針、靜體位等),強調醫患配合,以動為主,以痛制痛,對某些病症,確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加之本法用針少,操作較為簡便,可以在任何場合治療,不受設備條件的影響,故有較好的臨床價值。

簡介

適應病症
阻力刺法主要適用於頸、肩、腕、腰、膝、踝等部位的閉合性軟組織損傷,尤以急性扭挫傷為佳。一般來說,病程愈短,療效愈好。
[主要刺激區]
動痛點
取動痛點的方法為:患者做可引起疼痛加重的動作,因疼痛而往往活動受阻。在維持其最痛的姿勢中,尋找其最明顯的壓痛點,此點即為動痛點。
操作方法
每次一般選擇1~3個動痛點。用28~30號1.5~2寸長之毫針,快速刺入穴內,緩慢提插至得氣後,即改用高頻震顫提插法,頻率要求每分鐘200次以上。在運針過程中,讓患者重複引起最疼痛的動作,直到疼痛緩解乃至消失。
在針刺時,還應根據不同病症,要求患者有一個相應的動體位,這和一般針刺要求的靜體位(如坐位、臥位)有所不同。如腰痛患者,在針刺時,讓患者作直立、俯仰動作;如膝痛患者,在針刺時儘量伸直或彎曲膝關節等。
每次針刺時間1~2分鐘,一般不留針,每日1次,急性者可針2次。

注意事項

阻力刺法阻力刺法
骨折、脫位、韌帶斷裂和有嚴重血腫、感染者,禁用本法。

中醫針灸

中醫針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2010年11月16日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