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故居

徐世昌故居

徐世昌故居坐落在和平區新華南路255號。整座住宅共有九所樓房,總計181間,建築面積4347平方米。這九座樓房雖然建在一塊宅基上,但自成體系,徐氏自住一所,其餘為眷屬分住。徐氏自住的a是一個獨立大院,占地6.35市畝,共有樓房26間,平房4間,建築面積1085平方米,是一所西式三層樓,混合結構,紅磚瓦頂。樓門前四級台階、平台,紅缸磚砌面,一樓有客廳、休息室、更衣室、餐廳、洗澡間等;二樓為臥室、書房、辦公室、內客廳;三樓為頂子間。該故居現為天津市教委使用,被列為天津市尚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圖)徐世昌故居徐世昌故居

坐落地點:和平區新華南路255號

占地面積:15.3市畝

建築面積:4347平方米

建築結構:磚木結構

建築風格:西式

級別:文物點 重建

使用情況:現為天津市教委

故居簡介

(圖)徐世昌故居徐世昌故居

徐氏在津置有多處房產,其中在英租界牛津道(今和平區新華南路與睦南道、馬場道交口),購得空地一塊15.3市畝,修建了九所樓房總計181間,建築面積4347平方米。這九座樓房雖然建在一塊宅基上,但自成體系,徐氏自住一所,其餘為眷屬分住。

徐氏自住的是一個獨立大院,占地6.35市畝,共有樓房26間,平房4間,建築面積1085平方米,是一所西式三層樓,混合結構,紅磚瓦頂。樓門前四磴台階、平台,紅缸磚砌面,一樓有客廳、休息室、更衣室、餐廳、洗澡間等;二樓為臥室、書房、辦公室、內客廳;三樓為頂子間。此外,徐世昌還有一所住宅,在英租界咪哆士道(今和平區泰安道),是他在1927年化名徐弢喬購買漢森洋行宅地9市畝,修建成西式磚瓦三層樓房一座,計27間,平房17間。這所建築是花園住宅,造型美觀,庭院內有假山、亭子、魚池、花窖等。

《燕都叢考》載:“前總統徐東海公宅在五條胡同。”又載:“又北曰騎河樓,張遠伯總長志譚故居在是,今為清華同學會。又北有小胡同,宣統間徐東海總統曾居之。”此宅坐南朝北,金柱大門帶雀替,顯得十分高大。門內東西後罩房實是倒座房位置,已改建。正面五間北房,進入前院東西各有廂房三間,西廂已改成水泥瓦。南部相當於正房的位置是一座二層樓房,上下面闊均五間,外裝修仍保存著原來的掛檐板和燈籠格扇窗。室內西頭為木樓梯可登二層,向北出廊,西側接一面闊三間的小樓。全院均為筒瓦過壟脊硬山房。此宅約為民國初年建築。該故居現為天津市教委使用,被列為天津市尚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

相關人物

徐世昌徐世昌

徐世昌(1855年-1939年6月6日),字卜五,號菊人,又號弢齋、東海、濤齋、水竹邨人,漢族,遠祖浙江省鄞縣人,後遷天津,曾祖父、祖父在河南為官居河南,出生於河南省衛輝府府城曹營街寓所(今河南省衛輝市)。1879年徐與袁世凱結為盟兄弟,得袁資助北上應試。先中舉人,後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897年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成為袁的重要謀士,此後累獲擢升。1907年東北改設行省,徐被任命為東三省總督,曾多所舉措,冀能鞏固清政府在東北地區的統治。1911年5月,清廷設皇族內閣,徐任協理大臣。

辛亥革命爆發,徐力主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同年11月袁組織責任內閣,徐改任軍諮大臣,加太保銜。1912年3月,袁世凱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徐力辭太保,觀望時局變化。1914年5月袁世凱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次年袁公開推行帝制,徐以局勢難卜求去,退居河南輝縣水竹村。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復民國年號,起用徐為國務卿。徐在公私兩方面為袁盡力。因要求討袁護國軍停戰議和遭到拒絕,徐任職僅一月即力薦段祺瑞繼任。1916年11月,徐以北洋元老資格應邀抵京,先調解黎元洪段祺瑞之間的權力鬥爭,後又調解直系首領馮國璋和段祺瑞的矛盾。1918年10月徐世昌經皖系操縱的安福國會選舉為總統。

徐世昌手跡徐世昌手跡

他標榜偃武修文,下令對南方停戰,次年2月召開南北議和會議,但無結果。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徐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以緩和全國輿論的反對。為了阻止新文化運動的高漲,徐極力鼓吹尊孔讀經以為抵制。在北洋軍閥各派系的鬥爭中,徐世昌慣以元老身分和居間調和者的角色因勢操縱。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曹錕、吳佩孚逼徐去職。徐被迫回天津。晚年,藉助僚友門客編撰書籍20餘種。

徐到天津過起了寓公生活。他出身翰林,博學多才,文章詩詞書畫皆精,傳統文化造諧很深。退隱後,在北京班大人胡同設立“徐東海編書處”,歷時年,編《清儒學案》208卷,並創作詩詞5000餘首,楹聯一萬餘對,多為質量上乘之作。如不從政,成為國學大師,或書畫名家,當無問題。1933年,日寇欲徐世昌出來組織傀儡政權,被斷然拒絕。1939年春,徐患膀胱炎,醫生建議到北京治療,因怕被日人劫持,堅持不去,遂病逝。終年85歲。

相關信息

徐世昌故居徐世昌故居

徐世昌的天津故居
1、德租界十八號路
徐世昌幾世居河南,在原籍天津無祖居,本人長期在外地為官,卸任時亦少來津。在天津營造住宅,始於民國五年(1916),是年七月十六日,來津看德租界新築房屋。民國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至天津,暫住其堂弟世綱(行五)宅。
2、英租界二十號路
民國十一年六月二日,徐世昌辭總統職,即日偕堂弟世章(行十)及兩女乘車至天津,暫住世章意租界宅。至九月十日,才遷到英租界二十號路(咪哆士道,今泰安道)新居。十五日,其夫人由北京攜兒孫等來天津。從此直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六月五日逝世,徐世昌未再移居。其對門,即周學輝(字實之,行九,周馥幼子,周學熙之弟,周慰曾之祖父)之家(周家故居即今天津市第五十九中學東部舊樓)。 徐世昌此處新居,現已改建。原來建築,有樓有園,大樓在東,小園在西,其園不及十畝,分畦鑿井,引水種荷,四時種植果木、蔬果、花草頗多,身自督理。蓋徐世昌自民國初年即在河南輝縣建設新居,並在城外經營水竹村別業,規模頗大,費時甚久。及退位後,宿願難行。遂藉此十畝之園,聊寄退耕之意。平時以讀書、寫字、作畫、賦詩、種蔬自娛。間或會友、宴客,以解岑寂。平生頗好編書、刻書。除輯刻其先人及友朋著作,及其自著詩、文、聯語、政書外,尚有兩部大書。一其為《晚晴簃詩匯》200卷,為全清詩選。後又有《請儒學案》208卷。均屬長篇巨製,可資學人探索,雖委之於王式通、傅增湘、曹秉章諸人,為之奔走以成其事,徐世昌亦時加點定,亦堪稱盛舉矣。
及至天津淪陷,遂閉門謝客,以避日人糾纏。得保晚節,有足尚者。是時已屆暮年,疾病侵尋,醫藥長親。衰弱之餘,百事漸廢,惟堅持寫日記,有時在樓上遊廊散步。遂終老於此,並於此治喪。猶記當日,不佞以事經常往來咪哆士道上,每見其弔客盈門,人車雜沓。近歲偶遇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周慰曾先生,當時盛況,渠記憶猶新。
徐世昌遺體的歸宿
徐世昌在英租界馬廠道(今馬場道)之北、牛津道(今新華路)之東、香港道(今睦南道)之南,有地一段。在其生時,沿馬廠道及牛津道南端一線,曾建小洋樓數所,以供其女及其如夫人等分別居住。其本人及其嗣孫等,則仍居咪哆士道。迨徐世昌逝世,其靈柩即浮厝於牛津道之園內。徐世昌厝葬附近,雜種菜蔬等。後來其孫輩在近香港道處建樓(時不佞即居其附近,親見其施工)始移家於此。後其居售出,徐世昌之柩遂遷葬北倉公墓。

中國名人故居(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