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予倩故居

歐陽予倩故居

歐陽予倩故居位於張自忠路5號,北靠府學胡同。此院原為時子和醫院。1949年應中國共產黨的邀請,歐陽予倩從香港回到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同年11月攜全家遷居於此。這裡曾是一個文化名人薈萃的場所,著名作家曹禺、作曲家光未然等都曾寓居此院。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歐陽予倩故居位於 張自忠路5號,北靠 府學胡同。

此院原為時子和醫院。1949年應 中國共產黨的邀請, 歐陽予倩從 香港回到 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同年11月攜全家遷居於此。

張自忠路5號曾是文人薈萃之地。當年,劇作家 曹禺,《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詩人 光未然也在此居住;郭沫若、 田漢、老舍等文壇名宿也常在此聚會。

1986年, 東城區人民政府將其作為“ 歐陽予倩故居”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布局

院內建築為中西合璧式。大門一間為近代式磚拱門樓,東西兩側有 南房各四間,臨街牆面辟拱券式窗,北面為平廊,接東西房各二間。院中部為一幢西式建築,平面近似正方形,磚石結構,四坡頂,水泥板瓦屋面,檐口有磚砌多層線角裝飾。西面辟五個券窗,東、南兩面居中一間辟有門,五級台階。南面主入口有門廊一間,兩坡頂,三角形門楣,四根愛奧尼式柱子支撐,東西兩側為瓶式的廊凳。房東南角設有太陽房,八角 攢尖式屋頂。其東有一座北房為院內正房,面闊三間,前後出廊。再北後房五間,前出廊。其西建有中式排子房五間。 歐陽予倩先生曾居於西北部的宅院,有北房三間,前廊後廈,東耳房一間,西耳房兩間,均為硬山合瓦過壟脊,室內為木地板鋪裝。

簡介

歐陽予倩故居歐陽予倩故居

故居歷史

歐陽予倩故居歐陽予倩故居

張自忠路屬東城區交道口地區,是“平安大街”的一段,東起東四十條西端,西止地安門東大街東端,長700餘米;南側與南剪子巷相通,北側自東向西與中剪子巷麒麟碑胡同相通。

明代,稱“鐵獅子胡同”。據說,明崇禎時的田貴妃之父田畹居此,宅第門前有兩尊鑄鐵獅子,胡同因此得名。依據有二:一是《天咫偶聞》載:“吳梅村有《田家鐵獅歌》,疑即鐵獅子胡同。”二是《增舊園記》寫道:“增舊園名天春園,在安定門街東鐵獅子胡同,乃康熙年間靖逆侯張勇之故宅也。當名季之世。宅為田貴妃母家,名姬陳圓圓曾獻歌舞於此。”

1946年11月14日,北平市臨時參議會通過決議:“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三位將軍為國成仁,忠勇可欽。擬將本市鐵獅子胡同改稱張自忠路,北溝沿胡同改稱佟麟閣路,南溝沿改稱趙登禹路,以資紀念。”是日,市長何思源簽署命令,更換路牌。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麒麟碑胡同”併入“張自忠路”;“文化大革命”中又將“麒麟碑胡同”(一度稱“紅亮胡同”)分出;後又把“張自忠路”併入“地安門東大街”;1984年恢復“張自忠路”。

1954年,將地安門東大街、張自忠路及東四十條西段全長2506米的道路拓寬為10米至12米,張自忠路由胡同變成了大街。1999年,將東起東四十條立交橋西止官園立交橋全長7062米的道路,拓寬為28米至32米,成為北京城區東西6條幹道之一,為表達方便統稱“平安大街”,張自忠路是其中一段。

張自忠路5號,舊時的門牌是鐵獅子胡同3號,後曾改為地安門東大街5號,在張自忠路東段路北,坐北朝南,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宅院。解放前,為一所私人醫院,名“時子和醫院”,現為中央戲劇學院宿舍。

由於該院原為經營性用房,所以,與一般民居有明顯區別。街門居中,東西兩側各有4間倒座兒南房。街門是被稱為“西洋門”的屋宇式大街門,門洞為拱形,大門兩端為“沖天式”磚柱,磚柱中間用裝飾線括出細長條的楹聯位置,用於書寫廣告或貼上對聯;磚柱之間的頂牆為兩端低、中間高的曲線造型,造型中間用裝飾線括出扁方形橫額,用於書寫字號或懸掛牌匾。街門兩側的南房雖是中式起脊合瓦屋面,但前廊和門窗則是西式做法。

院內主體建築是一組建在基座上的磚石結構的正方形西式平房,頂為四坡,前有一間由4根西式圓柱支撐的門廊,門廊前有五步台階。主體建築東側有兩排北房,南邊的北房3間,前廊後廈;北邊的5間北房,只帶前廊。主體建筑北面是5間帶廊的北房,西北部有前廊後廈北房3間,帶1間東耳房和兩間西耳房。故居大門還算氣派,但已有些斑駁了,門兩側是一排南屋,應該是改造後的產物。院子中央是一座西式樓房,靠北一排平房就是歐陽先生曾居住過的地方。這裡過去是一家私立醫院,後來成了中戲宿舍,現在院子裡搭建了很多臨時建築,顯得有些雜亂,看不分明當年的布局了。當年,他住在院子的北部,“房子十三間,為中式建築”。在這裡居住期間,歐陽予倩領導編寫了我國第一部舞蹈斷代史《唐代舞蹈》,寫出了回憶錄《電影半路出家記》,創作了話劇《黑奴恨》、歌舞劇《和平鴿》等劇作。歐陽予倩於1949年11月入住此院,1962年9月21日,他因心肌梗塞不幸在這裡逝世。

直至1962年辭世。張自忠路5號曾是文人薈萃之地。當年,劇作家曹禺,《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詩人光未然也在此居住;郭沫若、田漢、老舍等文壇名宿也常在此聚會。1986年,東城區人民政府將其作為“歐陽予倩故居”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簡介

歐陽予倩歐陽予倩

歐陽予倩(1889-1962),戲劇藝術家、戲劇教育家,原名立袁,號南傑,湖南瀏陽人。1904年赴日故居景觀(13張)本留學;期間,參加了“春柳社”,是主要演員之一。1911年回國。1912年,與陸鏡若、馬絳士、吳我尊等組織“新劇同志會”、“春柳劇場”等,倡導新劇運動,並編演京劇。1919年,開始擔任“南通伶工學社”主任,從事戲劇教育。1926年,參加南國社,並在民新影片公司從事影片的編劇和導演。從1929年到1931年,主持廣東戲劇研究所,同時從事話劇創作。抗日戰爭時期,任廣西藝術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中國文聯副主席及中國舞協主席。著作有:回憶錄《自我演劇以來》、《電影半路出家》、論文集《予倩論劇》、《一得餘抄》及《忠王李秀成》、《桃花扇》、《黑奴恨》等劇本二十餘部。

歐陽予倩先生集編劇、導演、演員、教師於一身,在京劇、話劇、電影等藝術門類中建樹頗多,是“泰斗”級的人物。

1907年,歐陽予倩在日本留學時參加了中國早期話劇(新劇)的第一個演出團體——春柳社,並與曾孝谷、李叔同(弘一法師)、陸鏡若等擔任“春柳社”的主要演員。同年,“春柳社”演出了中國人自編、自導、自演的話劇《黑奴籲天錄》。以此為標誌,中國話劇誕生了,歐陽予倩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黑奴籲天錄》根據美國斯陀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改編,反映黑人奴隸與白人奴隸主之間的鬥爭,揭露美洲買賣黑人和種族壓迫的罪惡。全劇共五幕,其中穿插了一段中國旅美僑民思念祖國唱京劇的情節。這說明中國話劇的開拓者們從一開始就對話劇民族化進行探索和嘗試,而不是生吞活剝。1959年,歐陽予倩根據當年的演出改寫為劇本《黑奴恨》。

歐陽予倩不僅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而且還是中國戲劇現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19年,擔任“南通伶工學社”主任,開始了戲劇教育生涯。“南通伶工學社”是中國第一所培養京劇演員的新型學校,開中國戲劇現代教育之先河。之後,歐陽予倩又相繼主持廣東戲劇研究所,出任廣西藝術館館長,長期擔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成為傑出的戲劇教育家。期間,雖然進行藝術創作與研究,也導演了一批劇目和影片,但作為戲劇表演藝術家的歐陽予倩卻淡出了舞台。惜哉!

歐陽予倩當年曾是大紅大紫的演員,在京劇界與梅蘭芳齊名,有“南歐北梅”之說。1917年,梅蘭芳在北京上演《黛玉葬花》;歐陽予倩在上海上演《黛玉葬花》。一南一北,對演《葬花》。梅蘭芳先生說:“旁人看了,還以為我們在比賽呢。”歐陽予倩扮演的黛玉“高髫倩妝,翩翩翠袖”,與梅蘭芳扮演的黛玉“呂”字髻、長水袖,大致是相同的。為梅蘭芳、歐陽予倩配戲飾演寶玉的是姜妙香、周信芳,均為京劇界翹楚。

1919年,“南歐北梅”在南通有一次藝術峰會。南通“更俗劇場”的客廳上方高懸一匾,曰“梅歐閣”,兩旁有一副對聯:“南派北派會通處,宛陵廬陵今古人”。借北宋詩人梅堯臣和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籍貫,隱喻二人的藝術成就堪與認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梅堯臣和講究“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的歐陽修兩位古代文學大師相媲美。

中國名人故居(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