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兵[南京大學]

張一兵[南京大學]

張異賓,筆名張一兵,男,1956年3月生,1974年11月入黨,1972年12月參加工作,1981年8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系,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張異賓1996年4月起先後任南京大學哲學系系主任、校長助理、副校長、黨委副書記。2010年5月任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2014年5月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為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哲學組主要成員,國家社科規劃項目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副會長。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張一兵張一兵
張異賓(筆名張一兵),男,祖籍山東茌平,1956年3月17日生於江蘇南京。1981年8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並為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哲學一級學科負責人,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負責人,國家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負責人,國家優秀教學團隊負責人。併兼任南京大學學報主編,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長,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學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工程哲學組主要成員,國家社科規劃項目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蘇州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化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基地兼職研究員。入選國家教育部"全國優秀青年教師獎勵計畫"和"跨世紀人才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333"人才工程和"青藍工程"培養對象。並為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理事、江蘇省社聯常務理事,江蘇省哲學學會會長,江蘇省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
研究生畢業以後,1982年至1992年在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工作。 歷任哲學教研室教員、副主任、主任,理論研究所所長,黨校副教育長。多次獲優秀教學獎,年年獲優秀科研獎,因教學和科研方面成績突出,1987年為南京市唯一破格晉升的副教授,1992年再一次為南京市唯一破格晉升的教授。因南京大學哲學系建設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點的需要,1992年底辭去領導職務,調入哲學系任教。1996年任哲學系主任。1997年調學校任校長助理。2002年2月起任南京大學副校長,2009年轉任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

個人成就

在教學方面,近十多年來已在哲學系本專業獨立開設"領導與決策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傳統文化講座"、"馬克思主義哲學專題研究";在全校開設"人:掙脫靈與肉的枷鎖"公選課;在哲學系本專業碩士研究生獨立開設"西方馬克思主義專題研究"、"哲學動態與評論"、"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學著作"和"歷史唯物主義專題研究";在學校文科碩士研究生開設"馬列原著選讀";在哲學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開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問題"、"哲學文獻閱讀與批評"、"馬克思哲學文本學研究"和"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獻";在學校文科博士研究生開設"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西方社會思潮"等近十門必修和選修課程。得到學生普遍較好的評價。
在科研方面,發表個人專著十本,個人文集三部,主編論著十餘部。截至2008年12月,已經完成國家青年基金項目一項,江蘇省"八五"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一項,江蘇省"九五"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一項,江蘇省"九五"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一項,國家"十五"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一項,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工程項目一項,江蘇省"青藍"工程項目一項,南京大學"985"一期項目一項,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勵計畫"一項,參與完成國家"九五"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一項,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一項,教育部重大委託項目一項,國家"十五"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一項,國家"十五"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子課題一項,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一項,教育部委託研究項目一項,主持南京大學"985"二期國家社會科學創新平台一項,"211"工程三期重大研究項目一項。並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其中,在國家一流刊物發表二十餘篇(《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歷史研究》等);cssci學術榜期刊發表二百七十餘篇;為《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十三篇,轉摘五篇;為《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六篇,轉摘四篇;為《中國哲學年鑑》轉載一篇,評述摘要二十一篇;為《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一百三十二篇;為《哲學動態》轉摘十五篇;《全國文科高校學報文摘》轉摘十篇;《文摘報》轉摘四篇、《光明日報》轉摘四篇。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1998-2008年度),總計發文200餘篇,同行專家他引290餘篇,共580餘次,個人發文和同行專家引用均為本專業前列。多年來,共有近二十項成果獲各類獎,其中部委二等獎一次,三等獎二項,省級一等獎一次,二等獎三次,三等獎一次。

主要作品

張一兵張一兵
出版學術論著:
1.《折斷的理性翅膀--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170000字南京出版社1990年;書評:張鳳陽:《江海學刊》1991年第2期;蔣逸民:《天府新論》1991年第3期;徐俊達:《哲學動態》1991年第5期;論文引用:郝峰:《內蒙古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秦俊:《唯實》2001年第1期;CSSCI1999年被引用:洪強強:《福建論壇》1999年第2期;CSSCI2002年光碟被引用:姜迎春:《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陳愛華:《東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張亮:《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CSSCI2006年光碟被引用:陳蓓潔:《復旦學報》2006第2期;CSSCI2007年引用:陳愛華.馬爾庫塞科技倫理觀的理論邏輯.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6(03):)
2.《西方人學第五代:科學人本主義》(145000字學林出版社1991年;書評:曾向陽:《南京社會科學》1992年第5期;劉忠世:《社會科學研究》1992年第5期;劉森林:《哲學研究》1993年第8期;董乃桂:《社科信息》1993年第9期。論文引用:羅左毅:《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周宗偉:《電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候逸民:《科技管理研究》1997年第6期;CSSCI1998年被引用:連佩珍:《江西社會科學》1998年第9期;CSSCI1999年被引用:羅玉海:《四川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CSSCI2000年光碟被引用:黃瑞雄:《江海學刊》2000年第3期;羅左毅:《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CSSCI2002年光碟引用:李琦:《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CSSCI2007年引用:胡昌恩/鄭潔.價值論視域中的"以人為本".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3(03):)
3.《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386000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版。獲江蘇省第四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國家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書評:趙磷:《南京社會科學》1996年第10期;孫伯癸:《哲學研究》1997年第2期;楊建平:《福建論壇》1997年第2期;劉懷玉:《南京社會科學》1997年第8期;仰海峰:《江海學刊》1998年第1期;胡大平:《理論探討》1998年第4期;陳愛華:《馬克思主義研究》1998年第5期;《中國哲學年鑑1997》專著介紹;論文引用:張永慶:《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4期;陳愛華:《蘇州鐵道師範學院》2001年第3期;郝峰:《唯實》2000年第5期;劉曉英:《北方論叢》2000年第5期;劉曙光:《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二性期;劉懷玉:《河南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陳愛華:《東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尚慶飛:《學海》2000年第1期;楊建平:《江海學刊》1998年第3期;CSSCI1998年被引用:胡大平:《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陳愛華:《馬克思主義研究》1998第5期;譚培文:《華中理工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周建平:《華中師大學報》1998年第6期;金卿民:《哲學動態》1998年第6期;李慶均:《社會科學輯刊》1998年第3期;仰天:《江海學刊》1998年第1期;楊建平:《長白學刊》1998年第4期;CSSCI1999年被引用:仰海峰:《福建論壇》1999年第1期;劉小英:《理論探討》1999年第6期;CSSCI2000年光碟被引用:胡大平:《哲學研究》2000年第4期;CSSCI2001年光碟被引用:劉曙光:《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仰海峰:《馬克思主義研究》2001年第4期;郝峰:《內蒙古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劉曉英:《學習與探索》2001年第4期;CSSCI2002光碟引用:張永慶:《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4期;CSSCI2004光碟引用:楊楹:《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2期;胡曉:《理論探討》2004年第3期;劉小英:《求是學刊》2004年第3期;呂世倫:《法學家》2004年第6期;管從進:《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年第4期;CSSCI2005光碟引用:胡大平:《人文雜誌》2005年第5期;王代月:《社會主義研究》2005年第5期;楊建梓:《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張曉東:《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8期;CSSCI2006年引用:何懷遠:《哲學動態》2006年第1期;周嘉昕:《河北學刊》2006年第1期;蒙木桂:《河北學刊》2006年第1期;夏凡:《河北學刊》2006年第1期;蔡寶剛/吳玉嶺:《.河北法學》2006年第4期;楊建平..人文雜誌.2006,(03);張秀萍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6,(05);張勤.齊魯學刊.2006,(06)CSSCI2007年引用:劉曉英..理論探討.2007,(02)藍江..社會主義研究.2007,(01):沈一兵/張登國.構建和諧社會--對合理化與異化的揚棄.江淮論壇.2007,(03);白剛/張榮艷.當代中國與馬克思辯證法研究的四大範式.教學與研究.2007,⑽;陳紅桂.作為幽靈出場的馬克思與馬克思的批判精神--對德希達解構馬克思的一種反思.天津社會科學.2007,(04);童小溪.西方馬克思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學術界.2007,(06);禹國峰.現代性的歷史定向、解構路徑與解構方法--以馬克思人類歷史分斯理論為視角.雲南社會科學.2007,(06):)
4.《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510000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009版第二版;江蘇省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2001年;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科成果二等獎,2002年。《哲學文獻》(BibliographyofPhilosophy)2002年第1-2合刊(總第49卷)摘要。書評:吳揚:《中華讀書報》1999年12月22日;源平:《中國文化報》1999年12月21日;吳源、楊建平:《博覽群書》2000年第1期;《國際金融報》,1月23日;韓慶祥:《馬克思主義研究》2000年第2期;陳愛華:《南京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張亮;《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方覺淺:《哲學研究》2000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第3期轉摘;方軍:《哲學動態》2000年第8期;吳楊:《太原日報》2000年2月21日;彭國華:《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6月27日;寒楓:《社會科學評論》2000年第7期;胡大平:《福建論壇》2000年第2期;劉懷玉:《理論探討》2000年第5期,《光明日報》2000年8月22日轉摘;王金福:《江海學刊》2001年第1期;《1999年中國哲學報告》評述,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999年中國社會科學前沿報告》評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光明日報》2000年12月28日專題評介;汝信:《光明日報》2001年3月10日;吳靜:《人民日報》2001年3月31日;胡大平:《中華讀書報》2001年3月14日;亦思:《中國圖書評論》2001年第4期;懷玉:《中國圖書評論》2001年第4期;獨抒聲:《中國青年報》,2001年4月22日;會議綜述:《中華圖書商報》2001年3月18日;胡大平:《中國文化報》2001年3月14日;會議綜述:《中國教育報》2001年3月15日;文武:《遼寧日報》2001年9月20日;石朋:《走近馬克思》、葉舟:《"另類"背後的解讀》、杜抒聲:《有真知識真問題,才會有真思想真信仰》、彰良:《回到馬克思的後現代"答問"》、達評:《歷史本真之光與現代現象之"偽"》,《博覽群書》2001年第9期;周文彬:《光明日報》2002年12月12日。《2001中國哲學年鑑》專文評介和評述;《光明日報》2002年4月18日評價。討論文章:王金福:《南京社會科學》1999年10期;段忠橋:《哲學動態》2002年第9期;聶錦芳:《哲學動態》2002年第9期;郝敬之:《哲學動態》2002年第9期;唐正東:《哲學動態》2003年第2期;張亮:《哲學動態》2003年第2期;郝敬之:《中州學刊》2003年第1期;郝敬之:《學術月刊》2003年第6期;夏凡、張金鵬、顏嚴:《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論文引用:莫世祥:《深圳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張宏:《理論與改革》2002年第3期;黎玉琴:《東嶽論壇》2002年第2期;王金福:《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張金鵬:《淮北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朱寶信:《貴州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趙海峰:《北方論叢》2002年第2期;白鋼:《蘭州學刊》2001年第4期;楊明華:《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1期;秦俊:《唯實》2001年第1期;王豐:《連雲港化工無怪乎學校學報》2001年第4期;鄭又成:《湖南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朱莉莉:《常熟高專學報》2001年第3期;沈國兵:《福建論壇》2001年第5期;郁建興:《東南學術》2001年第5期;王平:《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徐軍:《前沿》2001年第10期;舒遠招:《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5期;CSSCI2000年光碟被引用:張森年:《哲學動態》2000年第8期;唐正東:《南京社會科學》2000年2期;張亮:《江海學刊》2000年第2期;王金福:《南京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成鶴鳴:《南京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楚驚鴻:《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劉懷玉:《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王恆:《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張文喜:《江漢論壇》2000年第7期;cssci2001年光碟被引用:陸劍傑:《江海學刊》2001年第2期;仰海峰:《馬克思主義研究》2001年第4期;胡大平:《學術研究》2001年第4期;亦思:《中國圖書評論》2001年第4期;方向紅:《南京社會科學》2001年第10期;王金福:《江海學刊》2001年第1期;懷玉:《中國圖書評論》2001年第4期;劉懷玉:《學術研究》2001年第4期;劉曉英:《學習與探索》2011年第4期;CSSCI2002年光碟引用:劉懷玉:《江海學刊》2002年第1期;王昭風:《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陸劍傑:《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仰海峰:《哲學研究》2002年第4期;劉懷玉:《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劉森林:《現代哲學》2002年第3期;王銳生:《新視野》2002年第4期;郝敬之:《哲學動態》2002年第9期;唐正東:《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12期;李悅書:《學術研究》2002年第7期;聶景芳:《哲學動態》2002年第9期;劉懷玉:《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張亮:《南京大學學報》200年第2期;白剛:《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12期;張亮:《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6期;陸劍傑:《黨的文獻》2002年第6期;張宏:《理論與改革》2002年第3期;張亮:《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CSSCI2003年光碟被引用:盧春雷:《理論學刊》2003年第2期;余達淮:《道德與文明》2003年第3期;鄒廣文:《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姚繼斌:《理論探討》2003年第4期;王增蓉:《南京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唐正東:《哲學動態》2003年第2期;胡大平:《哲學動態》2003年第2期;王東:《理論學刊》2003年第3期;石敦國: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程彪:《人文雜誌》2003年第4期;張羽佳:《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12期;楊華明:《鄭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郝敬之:《中州學刊》2003年第1期;張有奎:《江淮論壇》2003年第1期;郝敬之:《學術月刊》2003年第6期;CSSCI2004年光碟被引用:歐陽英:《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年第3期;張大信:《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4期;陳忠:《學術研究》2004年第4期;劉小英:《求是學刊》2004年第3期;徐長福:《河北學刊》2004年第1期;李成旺:《河北學刊》2004年第4期;鄧春蓮:《學海》2004年第2期;夏林:《人文雜誌》2004年第5期;關鋒:《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年第5期;姜喜詠:《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炎冰:《河北學刊》2004年第5期;馮建華:《學海》2004年第5期;張建軍:《江海學刊》2004年第6期;胡曉:《理論探討》2004年第3期;何麗野:《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5期;陸劍傑:《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8期;劉晨曄:《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4期;曹克:《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年第8期;劉卓紅:《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陸劍傑:《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5期;彭啟福:《江海學刊》2004年第5期;cssci2005被引用:胡大平:《人文雜誌》2005年第5、6期;沈湘平:《河北學刊》2005年第5期;顏嚴:《內蒙古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顏嚴:《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王浩斌:《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劉必好:《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龔秀勇:《四川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夏凡:《學海》2005年第2期;徐長福:《現代哲學》2005年第1期;王浩斌:《現代哲學》2005年第1期;白剛:《人文雜誌》2005年第2期;趙義良:《人文雜誌》2005年第3期;金林南:《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年第1期;唐正東:《學術研究》2005年第5期;張有奎:《江淮論壇》2005年第1期、張金鵬:《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夏凡:《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張金鵬:《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8期;楊匯智:《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崔建周:《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cssci2006被引用:何懷遠:《學術研究》2006年第1期;袁祖社:《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2期;胡大平:《河北學刊》2006年第2期;周嘉昕:《河北學刊》2006年第1期;夏凡:《河北學刊》2006年第1期;劉必好:《理論探討》2006年第1期;陳愛華:《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楊令飛.現代哲學.2006,(04);張雪魁.社會科學研究.2006,(03);楊學功.學術界.2006;張蓬.津社會科學.2006,(03);胡大平.天津社會科學.2006,(03);劉力永.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6);張蓬.浙江學刊.2006,(03);楊端茹.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社科版).2006,(04);鄧曉芒.學術月刊.2006,38(07);王金福,高校理論戰線.2006,(07);姚定一/陳錦宣..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33(03);靖玉新.社會主義研究.2006,(05);張亮.浙江學刊.2006,(06);陳愛華.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09);潘惠香/王永明.社會科學戰線.2006,(05);陶富源.高校理論戰線.2006,⑿:;cssci2007被引用:王浩斌.天津社會科學.2007,(01);顏岩.內蒙古社會科學.2007,(01)何麗野..南京社會科學.2007,(04)何雲峰..學術界.2007,(02)楊楹/李志強..福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01):藍江..社會主義研究.2007,(01)林鋒..社會科學研究.2007,(01)龔廷泰..法制與社會發展.2007,13(04)竭長光/王慶豐..理論探討.2007,(04):王東/林鋒..學術月刊.2007,(04)姚順良/湯建龍..學術月刊.2007,(04)王東/林鋒江海學刊.2007,(03);魯克儉.再論"馬克思文本解讀"研究不能無視版本研究的新成果--從《巴黎手稿》的文獻學研究談起.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03);劉森林.馬克思虛無主義:從馬克思對施蒂納的批判角度看.哲學研究.2007,(07);曹志平.馬克思科學哲學的本體論與哲學主題.自然辯證法通訊.2007,29(05);蔣天嬋.國內西方"馬克思學"研究述評.教學與研究.2007,⑽;孫強.社會關係維度是馬克思哲學的一元維度.學習與探索.2007,(04);張雪魁.回歸馬克思的經濟哲學傳統--馬克思經濟哲學的批判邏輯及其當代意義.學術月刊.2007,39(09);夏凡.學園版MEGA與西方馬克思學的滲透.南京社會科學.2007,⑽;王金福.關於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思想性質的定位問題.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9);藍江.在原著閱讀中重構馬克思主義的魅力--馬克思主義原著閱讀方法筆談.社會主義研究.2007,(01);向延仲.馬克思關於個人歷史性規定與"三形態"關係探析.求索.2007,(09);張亮.以青年馬克思為參照系透視《精神現象學》--盧卡奇《青年黑格爾》解讀.現代哲學.2007,(03)白剛/付秀榮.馬克思辯證法的本體論革命.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3(06);cssci2008被引用:cssci2009被引用:郝瑞斌.論《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宗教問題.河北學刊.2009,29⑶:28-312張戎.關於馬克思《穆勒評註》的研究綜述.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⑷:22-26;鄭冬芳.試論馬克思人道主義的"三個統一".社會科學家.2009,⑶:11-14。
5.《無調性的辯證幻想--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的文本學解讀》(260000字,三聯書店2001年版;江蘇省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2003年。教育部第四屆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哲學文獻》(BibliographyofPhilosophy)2002年第1-2合刊(總第49卷)摘要。書評:倪梁康:《讀書》2001年第11期;張亮:《中華圖書商報》2002年月日;陳愛華:《福建論壇》2002年第3期;方向紅:《江海學刊》2002年第3期;仰海峰:《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劉懷玉:《學術研究》2003年第12期;夏凡:《學海》2005年第2期;段方樂:《湖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中國哲學年鑑2002年》摘要評述。論文引用:林春福:《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CSSCI2001年光碟被引用:張亮:《江海學刊》2001年第5期;倪梁康:《讀書》2001年第11期;張亮:《學術研究》2001年第4期;王恆:《學術研究》2001年第4期;CSSCI2002年光碟引用:王昭風:《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方向紅:《江海學刊》2002年第3期;林春福:《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6期;聶景芳:《哲學動態》2002年第9期;張亮:《天津社會科學》2002第5期;CSSCI2003年光碟引用:張亮:《馬克思主義研究》2003年第2期;胡大平:《人文雜誌》2003年第3期;徐世甫:《南京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劉懷玉:《學術研究》2003年第12期;CSSCI2004光碟引用:王浩斌:《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3期;李海峰:《求索》2004年第3期;方向紅:《現代哲學》2004年第2期;楊柳:《中國翻譯》2004年第4期;CSSCI2005年光碟被引用:王春福:《管理世界》2005年第6期;孫樂強:《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10期;夏凡:《學海》2005年第2期;炎明:《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CSSCI2006年引用:張亮:《文藝研究》2006年第1期;柯陳圓圓:《山東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舒躍紅:《哲學研究》3006年第2期;白剛..天津社會科學.2006,(06);王超.內蒙古社會科學.2006,27(03);劉力永..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6);許金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45(04);CSSCI2007年引用:方德生.阿多諾新音樂哲學的研究歷史與現狀.國外理論動態.2007,(07);周家榮/廉勇傑.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科技與社會關係的重大調整--兼論科技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功能整合.科學管理研究.2007,25(05);趙一凡.阿多諾:西馬之否定(下).中國圖書評論.2007,(06);劉懷玉.列斐伏爾:日常生活的恐怖主義批判.求是學刊.2007,34(03)魏俊雄/李培湘.後人本學主體思想:西方馬克思主義主體思想的升華和轉向.求索.2007,(04):)
張一兵張一兵
6.《張一兵自選集》(430000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CSSCI2000年被引用:成鶴鳴:《南京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CSSCI2002年引用:張亮:《福建論壇》2002年第2期;CSSCI2007年引用:周嘉昕.列寧的"哲學筆記"是一部獨立的哲學著作嗎?--一項學術史的譜系考察.河北學刊.2007,27(03):)
7.《走進馬克思》(500000字,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主編之一中國圖書獎(2002年度);國家圖書獎(提名獎2003年度)。書評:楊建平:《中國教育報》2002年3月28日;《中華讀書報》2002年4月13日;常坤:《中華讀書報》2002年7月3日;高曄:《新華日報》2002年6月30日;陳先達、黃楠森、汝信、許全新:《光明日報》2002年7月25日;石誠:《人民日報》2002年8月10日;呂世榮:《江海學刊》2002年第4期;張亮:《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10期;劉懷玉:《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楚驚鴻:《中國新聞出版報》2002年7月1日;江仁:《中國出版》2002年第8期;馮威:《中國新聞出版報》2002年6月14日;張亮:《高教理論戰線》2002年第9期;研究性評述:《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8.《西方最新哲學流派20講》(170000字南京工學院出版社1987年任主編;)
9.《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與現狀》(420000字第三卷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任主編獲江蘇省第三次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1994年)
10.《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教程》(240000字南京出版社1990年任主編)
11.《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專題教程》(280000字南京出版社1993年任主編)
12.《科學的實踐唯物主義與社會主義實踐》(250000字南京出版社1993年合作;獲南京市第三次社會科學成果評獎三等獎1994年合作)
13.《科學巨星》(200000字第三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合作)
14.《科學巨星》(200000字第四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合作)
15.《實踐論和鄧小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300000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任執行主編)
16.《走向思想解放之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編輯)
17.《鄧小平理論與歷史辯證法》(300000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任主編;第十四屆華東地區優秀社科圖書一等獎;第四屆安徽省圖書二等獎。書評:袁久紅:《東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吳靜:《南京日報》2000年4月8日;胡福明:《光明日報》2000年12月8日;藏佩洪:《福建論壇》2000年第3期;秦闖:《理論探討》2001年第2期)
18.《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邏輯》(400000字合作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書評:張亮:《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12期;劉力永:《江海學刊》2005年第1期;CSSCI2005年光碟引用:王月山:《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年第5期;CSSCI2005年光碟引用:王浩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1期;CSSCI2007年引用:段忠橋.轉向英美,超越哲學,關注"正統"--推進當前中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三點意見.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05);梁樹發.強化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河北學刊.2007,27(04);糜海波.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走向述評.江淮論壇.2007,(05):;王雨辰.論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定義域與問題域.江漢論壇.2007,(07);CSSCI2009年引用:張艷濤.活力與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兩塊重要基石--基於動力機制與平衡機制相協調的視角.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33⑴:27-30)
19.《問題式、症候閱讀與意識形態--關於阿爾都塞的一種文本學解讀》(287000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版),江蘇省第九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2005年。廣東省優秀博士論文獎(2005年)。書評:張亮:《江海學刊》2004年第1期;顏嚴:《理論探討》2005年第5期。CSSCI2003年光碟引用:蕭中延:《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12期;蕭中延:《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3年第6期;CSSCI2004年光碟引用:張文喜:《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4期、CSSCI2005年光碟被引用:李生夫:《湖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顏嚴:《理論探討》2005年第5期;畢芙蓉:《哲學動態》2005年第9期;CSSCI2006年光碟被引用:姬長軍:東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夏凡:《求是學刊》2006年第3期;湯建民/徐炎章.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22(09);張秀琴.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04);吳學琴/杜宇民.南京社會科學.2006,⑽;CSSCI2007年引用:張秀琴.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教學與研究.2007,⑿:)。
20.《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解讀》(第一卷480000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書評:陳愛華:《福建論壇》2004年第10期;湯建龍:《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第4期;論文引用:王成剛:《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CSSCI2005年光碟引用:湯建龍:《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第3期;金林南:《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年第1期;袁筱一:《讀書》2005年第9期;CSSCI2006年引用:段方樂:《人文雜誌》2006年第2期;張金鵬:《人文雜誌》2006年第2期;張金鵬:《南京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劉力永.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6);姚定一/陳錦宣.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33(03):CSSCI2007年引用:郭嚶蔚/趙衛東.法蘭克福學派對馬克思哲學基礎的重新理解.理論探討.2007,(01):CSSCI2009年引用:劉維春/劉懷玉.論馬克思對哲學唯物主義傳統的超越及其新唯物主義的革命意義--兼論施米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書.教學與研究.2009,⑶:11-18)
21.《神會馬克思--馬克思哲學原生態的當代闡釋》(200000字合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書評:關飛:《光明日報》2004年6月17日;周嘉昕:《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第6期;郭小磊:《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段方樂:《德州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CSSCI2005年光碟被引用:李世聞:《毛澤東鄧小平研究》2005年第6期;CSSCI2007年光碟被引用:歐陽鎮..江西社會科學.2007,(03):徐志安/李宏偉..江漢論壇.2007,(03):CSSCI2009年光碟被引用:白剛/楊傳社.馬克思辯證法超越形上學的兩條道路.東嶽論叢.2009,30⑸:118-121;2白剛.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社會科學研究.2009,⑴:115-120;李娟/劉永富.關於歷史唯物主義學科之爭的再思考.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9⑵:57-61,79)
22.《文本學解讀語境的歷史在場--當代馬克思哲學研究的一種立場》(文集400000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CSSCI2009
23.《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學映像》(260000字,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書評:劉舒曼:《學海》2006年第6期;劉舒曼,《中華讀書報》2006年11月29日;馬元龍,《博覽群書》2007年第6期;李鑫華,《中華讀書報》2007年7月8日)
24.《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二卷,400000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5.《啟蒙的自反與幽靈式的在場》(文集,39000字,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2009年))
26.《回到列寧--對"哲學筆記"的一種後文本學解讀》(410000字,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書評:付清松:《學海》2009年第2期;林密:《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
27.《反鮑德里亞--一個後現代學術神話的解構》(300000萬字,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
28.《馬克思哲學的歷史原像》(500000字,主編,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9.《資本主義理解史》(六卷,主編,2500000字,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