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鎮鄉

廬鎮鄉

廬鎮鄉:前身為廬鎮鄉、洪廟鄉,2004年根據省、市、縣區劃調整要求,將廬鎮鄉、洪廟鄉合併為廬鎮鄉,洪廟鄉整建制併入,合併後又將杜祠村整建制併入廬鎮村,石澗村整建制併入和平村,區劃調整後的廬鎮鄉轄13個行政村,279個村民組,總人口18790人,總面積131平方公里。鄉內人勤物阜,風光旖旎,社會安定,民風純樸,有著光榮的革命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廬鎮鄉廬鎮鄉
廬鎮鄉地處安徽省舒城縣西南山區,與桐城市潛山縣接壤,並與本縣河棚鎮、曉天鎮、城沖鄉燕春鄉相交,重要省道馬安路(馬河口—安菜),縣道廬中路(廬鎮—中義)貫穿而過,成為鄉內主幹道,上遊河棚河河源頭在境內的姚咀村二姑尖(海拔950米)和安菜村王道人墳上,張沖村花岩山海拔1062米,是全縣第二高峰。

廬鎮鄉採取五條措施,迅速貫徹落實縣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一是在全鄉開展思想解放、更新觀念大討論。召開鄉村幹部、鄉直單位負責人、市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教師動員會,並對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

二是全力以赴開展招商,完成800萬元招商任務。網上發布信息,借四個創業協會、四個辦事處和縣園區平台,搭建平台,尋找抓手。抽調專人住省外招商。目前板材廠、電纜線廠、水電站等項目正在洽談中;

三是在資源優勢上做文章,開發絞股藍,油茶、三龍井水電站、大理石、百丈岩旅遊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四是發揮能人大戶帶動效應。興一方產業,富一方百姓;

五是狠抓環境改善,促經濟發展。建停車場1處,修水泥路16.5公里,築橋樑2座,建通訊塔3座。

廬鎮鄉已形成油茶、板栗、茶葉、中藥材四大基地,松、杉、竹、水力、山野菜、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萬佛湖”牌絞股藍、江山大合柿、“龍舒”牌石材暢銷省內外。

境內有百丈岩瀑布、黃石岩瀑布、三龍井、花岩山、二姑尖、通關橋、棋盤石、仙人洞、黃道人墓、仙字岩、高廟等旅遊景點。老關嶺界碑傳說優美動人,省人防一號工地、省公安廳二號工地防空洞四季如春。

小集鎮已具規模,設施齊全,交通便捷。

行政概況

廬鎮鄉前身為廬鎮鄉、洪廟鄉,2004年根據省、市、縣區劃調整要求,將廬鎮鄉、洪廟鄉合併為廬鎮鄉,洪廟鄉整建制併入,合併後又將杜祠村整建制併入廬鎮村,石澗村整建制併入和平村,區劃調整後的廬鎮鄉轄13個行政村,279個村民組,總人口18790人,總面積131平方公里。

其中,廬鎮村31個村民組,689戶,2658人,面積1028畝;瀋河村18個村民組,380戶,1074人,面積13954畝;二河村18個村民組,410戶,1411人,面積7081畝;黃柏村27個村民組,407戶,1630人,面積16396畝;姚咀村14個村民組,238戶,907人,面積12564畝;大橋村18個村民組,403戶,1332人,面積12069畝;張沖村19個村民組,328戶,972人,面積15593畝;柳林村17個村民組,351戶,1387人,面積10544畝;小街村23個村民組,443戶,1488人,面積17423畝,江山村18個村民組,271戶,1025人,面積1066畝;林河村12個村民組,205戶,787人,面積11416畝;安菜村25個村民組,415戶,1518人,面積30491畝;和平村39個村民組,690戶,2541人,面積26880畝。

自然條件

廬鎮鄉廬鎮鄉
廬鎮鄉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歷年平均氣溫為13.6℃,一月平均氣溫為1℃度,七月平均氣溫為25℃,極端最高氣溫為40.5℃,最低平均氣溫-16.3℃。

年平均降雨量為1433.5mm,年平均徑流量6574立方米,5—8月份降雨量為全年降雨量的54%,常年主導風向為西南風,年最高風速為3.2m/s,最小風速為22m/s。

境內地形複雜,山巒起伏,群峰交錯,海拔高程110m-1000m,主要組成物質為廬鎮關群灰色含黑雲鉀長片麻岩,變質基性火成岩,粉沙質壤土組成;安菜村境內榴輝岩是大別山獨特的地質地貌,有極大的科研價值。

經濟現狀

廬鎮鄉廬鎮鄉經濟作物——板栗
據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11000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19%,比2000年增長34%,年均增長9%,其中,第一產業產值3450萬元,年增長31%,第二產業產值4500萬元,年增長11%,第三產業產值3050萬元,年增長14.4%,三產分別由2000年的48∶43∶9調整為31∶41∶28。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830元。

經濟作物主要以油茶、茶葉、板栗毛竹松杉為主,人均住房面積24.4平方米,其中樓房占25%,磚瓦房占42%,全鄉勞務輸出人數6200人,為全鄉收入的主要來源。

治安狀況

廬鎮鄉廬鎮鄉——民風淳樸,社會安定
廬鎮鄉內人勤物阜,風光旖旎,社會安定,民風純樸,有著光榮的革命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舒城縣廬鎮鄉把維護社會政治穩定滲透融合到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中,確定了“點上求輻射,線上求延伸,面上求覆蓋”的工作思路,形成鄉、村、組三級幹部抓創建、警民攜手保平安的良好工作格局。

廬鎮鄉把經濟發展與平安創建有機結合起來。全鄉開展了“科技下鄉支農、平安創建進戶”、“引導民眾抓產業,發動民眾創平安”等主題教育活動;強化了綜合治理職責,建立健全了村組治安巡邏、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接邊地區治安防範、集鎮市場秩序維護、重點區域打擊整治“五個防範網路”;成立了鄉便民服務大廳和村全程代理服務點,認真解決民眾反映的突出問題;把平安創建與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普法教育相結合,通過法律進課堂普法,利用便民服務大廳普法,通過調解矛盾糾紛和查處治安刑事案件以案釋法,民眾的法律意識得到增強,民眾中的違法犯罪行為逐步下降。

鄉鎮建設

小集鎮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三縱二橫格局。登高俯瞰廬鎮老街,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圖畫,清一色河卵石鋪地,青磚小瓦,樓亭榭角,封火牆相連,幽幽小巷和現代風格的新街交相輝映,構成皖西邊陲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附近又有近百年佛教聖地西竺庵,三龍進瀑布,老虎石等旅遊景點,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人文歷史

老街傳說

廬鎮老街位於舒城縣西南山區的廬鎮鄉,距縣城45公里,與桐城市中義鄉相鄰,省道舒桐路經過廬鎮老街。清朝道光八年《修閘碑記》記載:“峽口似關,居民聚矣,因本府之名,故稱之為廬鎮關也”。

據舒城縣誌記載,廬鎮老街有3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屬廬州府,為和(肥)安(慶)通道,兵賈必爭之地。相傳朱遠璋和陳有諒交戰時,曾路過此地屯兵,至今,石道上仍留有戰車碾過的溝印。到了明末清初,做生意的駐兵增多,漸漸成了小鎮並繁榮興旺。

清朝年間,這裡匪盜嚴重,雖有駐軍,但因是縣州交界,山高路遠,兩地官吏相互推諉,民不聊生。為此,乾隆四十三年,朝廷立“禁碑“於老街,文曰:“正堂加五級”。周圍州縣官吏均得服從管理、調遣、共剿匪盜。民國二十四年後,相繼有紅二十八軍,皖西支隊、地方游擊隊在此從事革命活動。

古清明居

廬鎮鄉廬鎮鄉——唐家大宅院
唐家大宅院位於廬鎮鄉舒洪公路旁,距鄉機關2.5公里處的棠嶺,它是舒城縣現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幢典型清代古民居。

掩映在青山綠水、蒼松翠竹下的唐家大宅院,是由清代嘉慶年間桐城籍商人唐禮寬為五個兒子出資建造的,宅院坐東朝西,背靠著墨黛的青巒,面向淙淙流淌的小河。整個宅院占地8畝,共有房屋49間,一律的青磚灰瓦,其中正屋兩棟,廂房六排,構成四進六出,就象一個等距離的木梯,恰好分隔成五個天井。房外是木雕的迴廊和青石鋪就的甬道,兩條甬道的盡頭又各開了兩扇側門。門外是院,院內院外都植滿了樹,微風吹來真是“桃李屋外夭,紅杏牆頭香”。

建造這院的主人已傳到第七代了,他的部分後人也走出了宅院或搬遷到別外居住。現今住在大宅院的只有9戶人家,38口人。平日,他們就起居在這裡,一到家庭重大節日,逢年過節時,大家仍共聚在廳里,舉家合慶,而廳上的堂則供奉著祖宗的牌位和家譜。今天令他們感到驕傲的不僅是祖宗留下的這幢宅院、一個清代八方紳統的官帽,還有2個本科生、一個博士生導師和始終難改對老宅的眷戀情結。

六安鄉鎮(二)

主要是詳細介紹福建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