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背潛鴨

帆背潛鴨

是雁形目鴨科潛鴨屬的鳥類。體圓,頭大,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善於收攏翅膀潛水。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魚蝦貝殼類為食。雄體頭部頭棕,背部有鞍形灰白色斑塊。色型如紅頭潛鴨,頭廓特徵性高聳。雌鳥較雄鳥色褐且黯,繁殖期雄鴨協助雌鴨選擇營巢地點,在地面刨出淺坑或集一堆葦草築巢。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養育。在沿海或較大的湖泊越冬。分布於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達群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內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棲息活動於開闊湖泊、沿海瀉湖,有隱蔽的河口港灣越冬。

基本信息

帆背潛鴨帆背潛鴨

基本資料

中文學名:帆背潛鴨
拉丁學名:Canvasback
別稱:美洲磯雁
二名法:Aythyavalisineria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雁形目
科:鴨科
屬:潛鴨屬
種:帆背潛鴨
分布區域:加拿大北部和美國西部,南到墨西哥過冬
拉丁學名:Aythyavalisineria
命名時間:Wilson,181
描述:形大(56厘米)的潛鴨。頭棕,胸及尾黑色,背部有鞍形灰白色斑塊。色型如紅頭潛鴨,但體大而頸部顯長,嘴也更長,頭廓特徵性高聳。頭部近前額及近頭頂處漸黑。雌鳥較雄鳥色褐且黯,但胸及體側的對比度較雌性紅頭潛鴨明顯。
虹膜-鳥紅色,鳥深褐;嘴-黑色;腳-藍灰。
叫聲:較安靜。炫耀時雄發出輕柔的咕咕聲,雌鳥回以沙啞的krrr聲。

分布範圍
:繁殖於阿拉斯加加拿大美國北部;越冬於北美洲的溫帶地區,有時見於日本

分布狀況
台灣北部偶有記錄。

習性
:在開闊湖泊沿海瀉湖,有隱蔽的河口港灣越冬。高飛時呈"V"字隊形。怕生但合群。在水面上常緊聚成片。

瀕危因素
:帆背潛鴨種群數量減少是環境條件惡化和油污所致。

外形特徵

  帆背潛鴨帆背潛鴨身長48-56cm,翼展79-89cm,體重860-1600g,壽命22年。是一種大型的潛鴨。頭棕,胸及尾黑色,背部有鞍形灰白色斑塊。色型如紅頭潛鴨,但體大而頸部顯長,嘴也更長,頭廓特徵性高聳。頭部近前額及近頭頂處漸黑。雌鳥較雄鳥色褐且黯,但胸及體側的對比度較雌性紅頭潛鴨明顯。雄鳥虹膜紅色,雌鳥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腳藍灰。

外形外形

分布範圍

  分布於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達群島

帆背潛鴨帆背潛鴨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內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中美洲,地處北美與南美之間,包括瓜地馬拉、伯里茲、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達、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露西亞、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

生活習性

棲息活動於開闊湖泊、沿海瀉湖,有隱蔽的河口港灣越冬。高飛時呈"V"字隊形。

“V”字隊形“V”字隊形

怕生但合群。在水面上常緊聚成片。繁殖於阿拉斯加、加拿大及美國北部;越冬於北美洲的溫帶地區,有時見於日本。

帆背潛鴨較安靜。炫耀時雄鳥發出輕柔的咕咕聲,雌鳥回以沙啞的krrr聲。雜食性,

帆背潛鴨帆背潛鴨

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主要為各類水生植物的球莖、葉、芽、嫩枝和種子。也食動物性食物如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及其幼蟲、蠕蟲以及蛙和小魚等。常在水邊淺水處植物茂盛的地方覓食。覓食活動主要在清晨和黃昏,白天多在岸上休息或飄浮在開闊的水面上睡覺。覓食方式主要靠潛水取食,一般多在水不太深的地方,有時也在水邊淺水處將頭伸入水,或尾朝上扎入水中取食。

生長繁殖

繁殖期4-6月。通常營巢於水邊淺水處蘆葦叢或蒲草叢中,屬浮巢,

帆背潛鴨帆背潛鴨

通常漂浮於水草叢間或半固定於水草上,可隨水面漲落而起落。也營巢於水域附近草地上。巢由乾的植物莖葉構成,內墊有大量絨羽。每窩產卵通常7-11枚,雌鳥孵卵,雄鳥在雌鳥開始孵卵後即離開雌鳥前往換羽地換羽,孵化期25-28天。雛鳥早成性,在雌鳥撫育下經過50-60天即能飛翔。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3.1。

帆背潛鴨帆背潛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