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帚菊

巫山帚菊

巫山帚菊為被子植物門帚菊屬的一種灌木,高1-1.5米。頭狀花序極少數,單生於當年生的短枝之頂或少有生於長枝的葉腋內;總苞陀螺狀鐘形,基部狹成柄狀。瘦果紡錘狀圓柱形,密被緊貼的白色長柔毛。冠毛多數,白色,粗糙,剛毛狀。花期4-5月。產於四川巫山。生於坡地,海拔300-700米。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灌木,高1—1.5米。枝有長短枝之別,長枝多而纖細,質硬,直展,帶紫紅色,密被腺狀短柔毛,節間長1—2厘米。長枝上的葉於花期早落,未見,僅殘存外側增厚而稍擴大的葉柄基部,腋芽為白褐色、呈圓球狀的絹質長柔毛所包裹;短枝上的葉近無柄,扁平,通常2—5片簇生,長圓形,罕有狹橢形,長6—12毫米,寬2—5毫米,頂端鈍或圓,有時中脈延伸而成一極小的凸尖頭,基部圓,邊全緣而略背卷,具短而疏的緣毛,上面綠色,無毛或僅沿中脈下部被極疏的短毛,下面蒼白色,無毛,1脈或有1對不明顯的側脈,中脈兩面均凸起,下面尤著,側脈若存在,則僅於上面隱約可見,且疏鬆網結,在下面不明顯。頭狀花序極少數,單生於當年生的短枝之頂或少有生於長枝的葉腋內,無梗,花期連同伸出的花葯長2.5—3厘米,直徑約2.5厘米,具花8—10朵;總苞陀螺狀鐘形,基部狹成柄狀,長2—2.5厘米,上部直徑1.5—1.8厘米(基部直徑僅1—1.5毫米);總苞片極多數,16—18層,緊密覆瓦狀排列,最外面的數層小,鱗片狀,卵形,長僅0.5毫米,較外面的數層略大,亦為卵形,長1—1.5毫米,向上漸次增大,中部的卵狀披針形,長6—8毫米,寬3—3.5毫米,最內面的2層長圓狀披針形,長通常達15毫米,寬約4毫米,全部總苞片自外而內其頂端由短尖至漸尖乃至長漸尖,背部均有多數平行的縱紋,被疏長柔毛,帶棕褐色,邊緣乾膜質,常成撕裂狀;花托狹,直徑約2毫米,被白色短柔毛。花白色,全部兩性,花冠管狀,長約19毫米,檐部稍擴大,5深裂,裂片狹,線形,長8—9毫米,寬約1毫米;花葯長約9毫米,頂端短漸尖,基部箭形,具長約3毫米的尾部,尾密被撕裂狀的毛;花柱纖細,長約18毫米,花柱分枝短,內側扁,頂端鈍,長約1毫米,被毛。瘦果紡錘狀圓柱形,長8—9毫米,頂端略狹,基部比頂端更狹,具10粗棱,密被緊貼的白色長柔毛。冠毛多數,白色,粗糙,剛毛狀,長約12毫米。花期4—5月。

用途

本種最突出的特徵在於其頭狀花序的總苞由16—18層總苞片所組成,緊密覆瓦狀排列而成一假柄。又因其短枝的葉甚小,乍見之,外形有些像針葉帚菊PertyaphylicoidesJ.F.Jeffr.,但葉扁平,不背捲成圓柱狀,頂端亦無針刺狀小尖頭,且頭狀花序少而大,直徑達2.5厘米,花冠長達19毫米,花冠裂片短於花冠管而與後者迥然有別。

產地分布

產於四川巫山。生於坡地,海拔300—700米。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巫山。  

鑑別特徵

巫山帚菊最突出的特徵在於其頭狀花序的總苞由16-18層總苞片所組成,緊密覆瓦狀排列而成一假柄。又因其短枝的葉甚小,乍見之,外形有些像針葉帚菊PertyaphylicoidesJ.F.Jeffr.,但葉扁平,不背捲成圓柱狀,頂端亦無針刺狀小尖頭,且頭狀花序少而大,直徑達2.5厘米,花冠長達19毫米,花冠裂片短於花冠管而與後者迥然有別。

菊科、帚菊屬植物

帚菊屬(Pertya Sch. -Bip.),菊科,18種,分布於日本至阿富汗,中國有10種,產西北、西南至東南部。灌木;葉聚生小枝之頂或側芽上,膜質,有鋸齒;頭狀花序無柄,單生於葉叢中,同性,盤狀,花少數,全部兩性,結實;總苞狹鍾狀,總苞片多列,覆瓦狀;花序托小,裸露;花冠管狀,頂端5深裂,裂片狹,外卷;花葯基部矢形,有長尾;瘦果倒卵狀長圓形,有5棱;冠毛豐富,外面的較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