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頭帚菊

聚頭帚菊

聚頭帚菊,菊目菊科植物,生於路旁、林邊或草地上,海拔500—1200米。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聚頭帚菊聚頭帚菊

海拔:500-1200
命名來源:[Notizbl.Bot.Gart.Berlin9:1032.1926]
中國植物志:79:019
系中文名:三脈系
系拉丁名:Ser.ScandentesLinginContr
組中文名:帚菊組
組拉丁名:Sect.Pertya
族中文名:帚菊木族
族拉丁名:MUTISIEAE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草本,高0.5—1米。枝稍帶木質,纖細,圓柱形,有細縱紋,被絹毛,節間長3.5—9厘米。葉互生,疏離,葉片紙質,闊卵形或上部的卵形,長4--7.5厘米,寬2—6.5厘米,頂端短尖至漸尖,基部淺心形而具2淺耳,有時截平或圓,上部卵形的葉基部漸狹或有時鈍,無凹缺,邊緣具波狀鋸齒,齒端具小硬凸尖頭,兩面被倒伏的疏長柔毛,毛在上面主脈上尤著,但後逐漸脫落;基出脈3條,兩面均凸起,有時外面1對之外側離基2—5毫米有分枝而似5出脈,中脈上部之側脈纖細而短,彎拱上升,網脈明顯,網眼很小;葉柄長3—7毫米,被疏粗毛,基部外側顯著鼓凸,內側凹陷呈淺杯狀,凹陷處有密被銀白色絹毛的腋芽。頭狀花序2—5簇生於枝頂之葉腋內,長2—2.5厘米,僅有花1朵;花序梗長2—5毫米,被絹毛,或有時無梗,總花序梗纖細,長1—4厘米,被絹毛;總苞圓筒形,長11—13毫米,直徑約3毫米;總苞片約7層,背部頂端被毛,有不顯著的細緣毛,全部均有縱長的條紋,外面數層卵形,長1.8—2.5毫米,寬1—1.5毫米,頂端略鈍,中間數層披針形至長圓形,長7—11毫米,寬1.5—2毫米,頂端短狹而鈍,最內層線形,長11—13毫米,寬僅1毫米,頂端略尖;花托狹,無毛,直徑約0.5毫米。花全部兩性,花冠管狀,長13—15毫米,深5裂,裂片線形,不等長,長為花冠管的2倍;雄蕊長伸出於花冠之外,花葯長7—8毫米,頂端驟然收縮具長約0.3毫米的芒狀尖頭,基部具被毛的尾部;花柱長約14毫米,基部具一直徑1毫米、高約0.5毫米的球狀體,花柱分枝短,頂端鈍。瘦果紡錘形,具8縱棱,長約9毫米,直徑約2毫米,被長柔毛。冠毛乾時污白至淡褐色,粗糙,長約13毫米。花期8—11月。

產地分布

產於浙江(龍泉)、福建(建甌、邵武)、江西(上饒、鉛山、石城、尋烏)和廣東北部(翁源)。生於路旁、林邊或草地上,海拔500—1200米。模式標本采自浙江龍泉。

菊科、帚菊屬植物

帚菊屬(Pertya Sch. -Bip.),菊科,18種,分布於日本至阿富汗,中國有10種,產西北、西南至東南部。灌木;葉聚生小枝之頂或側芽上,膜質,有鋸齒;頭狀花序無柄,單生於葉叢中,同性,盤狀,花少數,全部兩性,結實;總苞狹鍾狀,總苞片多列,覆瓦狀;花序托小,裸露;花冠管狀,頂端5深裂,裂片狹,外卷;花葯基部矢形,有長尾;瘦果倒卵狀長圓形,有5棱;冠毛豐富,外面的較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