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頭帚菊

單頭帚菊

單頭帚菊,菊科,帚菊屬植物。國內分布:產於雲南西部及西北部(松塔雪山下)和西藏東南部(芒康竹卡瀾滄江邊),海拔1900—30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西部。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單頭帚菊
種拉丁名:Pertya monocephala W. W. Smith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中文名:帚菊屬
單頭帚菊單頭帚菊

屬拉丁名:Pertya

分布

國內分布:產於雲南西部及西北部(松塔雪山下)和西藏東南部(芒康竹卡瀾滄江邊),海拔1900—30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西部。
海 拔:1900-3000

命名來源

(雲南種子植物名錄)[Not.Bot.Gard.Edind 8: 212. 1914]
中國植物志:79:012
系中文名:卷葉系
系拉丁名:Ser.Phylicoides Ling in Contr
組中文名:帚菊組
組拉丁名:Sect.Pertya
族中文名:帚菊木族
族拉丁名:MUTISIEAE 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灌木,高30—80厘米。小枝纖細,質硬,粗糙,略帶紫褐色,莖皮易開裂。長枝上的葉互生,花期早落,未見,僅殘存膨大的葉基,其腋內有密被白色絹毛的腋芽;短枝上的葉4—6片或罕有9片簇生,無柄,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5—6毫米,寬1—2毫米,頂端具銳利的刺狀尖頭,基部鈍圓,全緣,強背卷,兩側背卷部分於葉背彼此幾相連線而僅留一未覆蓋的縱溝,上面疏被蛛絲狀毛或有時近無毛,下面沿未被覆蓋的縱溝內密被白色絹毛;葉脈1條,於上面稍凸起,通常不明顯,無側脈及網脈。頭狀花序極少,單生於小枝之頂,長約25毫米,具花7—11朵;總花梗纖細,長5—25毫米;總苞近鐘形,長達20毫米,直徑約15毫米,基部圓;總苞片約6層,外面2層卵形,長3—5毫米,寬1.5—3毫米,背面或至少邊緣被白色長柔毛,頂端具針刺狀尖頭,中間2層卵狀披針形,長7—10毫米,寬4—5毫米,邊緣和頂端與外層相似,最內層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達2厘米,頂端漸狹,具尖頭,邊緣薄,白色,乾膜質,通常無毛;花托盤狀,直徑約3毫米,疏被白色長柔毛。花全部兩性;花冠管狀,長約2厘米,檐部5深裂,裂片線形,長為花冠管的1/4;花葯頂端芒尖,基部具長約2.5毫米的尖尾。瘦果圓柱形,長約8毫米,直徑1—1.2毫米,被極密的白色長柔毛。冠毛為具細齒的糙毛,乾時雪白色,長13—15毫米。花期1—2月。

菊科、帚菊屬植物

帚菊屬(Pertya Sch. -Bip.),菊科,18種,分布於日本至阿富汗,中國有10種,產西北、西南至東南部。灌木;葉聚生小枝之頂或側芽上,膜質,有鋸齒;頭狀花序無柄,單生於葉叢中,同性,盤狀,花少數,全部兩性,結實;總苞狹鍾狀,總苞片多列,覆瓦狀;花序托小,裸露;花冠管狀,頂端5深裂,裂片狹,外卷;花葯基部矢形,有長尾;瘦果倒卵狀長圓形,有5棱;冠毛豐富,外面的較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