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苞帚菊

尖苞帚菊

僅見於香港馬鞍山和廣東陽春縣。 生態與生境:生於溪邊和林緣。花期:10-11月。本種是一稀有種,分布區間斷而且個體稀少,具有科學研究價值。在香港其生長地點在馬鞍山郊野公園內,受到保護。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尖苞帚菊

尖苞帚菊尖苞帚菊

種拉丁名:PertyapungensY.C.Tseng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中文名:帚菊屬

屬拉丁名:Pertya

國內分布:產於廣東南部(陽春)。生於溪邊。模式標本采自廣東陽春禁山。

命名來源:[Guihaia5(4):334.f.1:4.1985]

中國植物志:79:016

系中文名:三脈系

系拉丁名:Ser.ScandentesLinginContr

組中文名:帚菊組

組拉丁名:Sect.Pertya

族中文名:帚菊木族

族拉丁名:MUTISIEAE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亞灌木,高達1米餘。莖枝幾無縱棱,密被短柔毛,節間長3—5厘米。葉互生,葉片紙質,卵形,長3—5.5厘米,寬2—4厚米,頂端短尖,基部截平或近截平,邊緣具胼胝體狀疏齒,兩面被長柔毛,背面沿脈上的毛尤密;基出脈3條,外面1對其外側有數分枝,小脈纖細,明顯,網結;葉柄短,長3—5毫米,被短柔毛,基部不顯著擴大,外側平,內側深凹,腋芽長約3毫米,密被雪色絹毛。頭狀花序2--4簇生於枝頂,具花7朵;總花梗不等長,長2--8毫米,被短柔毛;總苞狹鐘形,長16—19毫米,直徑約6毫米;總苞片約7層,背部有顯著縱棱,無毛或外面數層被短柔毛,頂端全部短尖至漸尖,尖頭銳利,針刺狀,外1—4層卵形,長1.8—4毫米,寬2—2.2毫米,向內5—6層長圓形;長6—13毫米,寬1.5—2毫米,最內層線形,長12-13毫米,寬0.7—1毫米;花托無毛,直徑約1.5毫米。花全部兩性,花冠管狀,長約13毫米,檐部擴大,5深裂,裂片線形,不等長,長3—6.5毫米;花葯長達7毫米,頂端短漸尖,基部具長約2.5毫米被毛的尾部;花柱分枝短,長僅0.3毫米,頂端鈍。瘦果紡錘形,具8縱棱,被白色長柔毛,長6—7毫米,直徑約2毫米。冠毛粗糙,乾時褐色,長10—12毫米,基部聯合。花期10—11月。

尖苞帚菊尖苞帚菊

簡介

尖苞帚菊
PertyapungensY.C.Tseng
菊科(Asteraceae)
中國境內現狀:極危(CR)
StatusinChina:CriticallyEndangered(CR)
形態特徵:亞灌木,高達1米餘。莖、枝密被短柔毛。葉互生,卵形,長3-5.5厘米,寬2-4厘米,先端短尖,基部近截形,邊緣具疏齒,兩面被長柔毛,具基出脈3條;葉柄長3-5毫米。頭狀花序2-4簇生於枝頂;總花梗長2-8毫米;總苞狹鐘形,長16-19毫米,直徑約6毫米;總苞片約7層,背部有縱棱,尖頭針刺狀;花全部兩性,花冠管狀,長約13毫米,5深裂。瘦果紡錘形,具8條縱棱,被白色長柔毛;冠毛粗糙,長10-12毫米,基部聯合。

菊科、帚菊屬植物

帚菊屬(Pertya Sch. -Bip.),菊科,18種,分布於日本至阿富汗,中國有10種,產西北、西南至東南部。灌木;葉聚生小枝之頂或側芽上,膜質,有鋸齒;頭狀花序無柄,單生於葉叢中,同性,盤狀,花少數,全部兩性,結實;總苞狹鍾狀,總苞片多列,覆瓦狀;花序托小,裸露;花冠管狀,頂端5深裂,裂片狹,外卷;花葯基部矢形,有長尾;瘦果倒卵狀長圓形,有5棱;冠毛豐富,外面的較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