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隆中

小隆中

小隆中景區位於蘇州城西小王山,是蘇州穹窿山風景管理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國元老、朱德的老師李根源的第二故鄉,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華東地區最大的近代石刻群。

基本信息

景區介紹

穹窿山大門穹窿山大門
小隆中位於吳中區穹窿山東南麓,辛亥老人李根源先生,1923年因反對曹錕賄選總統,退出政壇,南下蘇州.1928年葬母於小王山,從此隱居小王山,直至1937年抗戰爆發復出.在李根源隱居小王山的十年間,開山築路,疏泉鑿石,植樹造林,先後植松數十萬株,並精心營造了小王山的松海十景.有萬松亭、聽松亭、聽泉石、吹綠峰、小隆中、臥獅窩、孝經台、湖山堂、梨雲澗、靈池,被譽為蘇州的小隆中。

發展狀況

小隆中景區原名小王山,又名琴台山,位於蘇州城西,背靠穹窿山,面向太湖,與木瀆古鎮為鄰,山高53.9米,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300米,山頂呈渾圓狀,坡度平緩。

小王山景區作為穹窿山大景區的一部分,擁有極為豐富的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景區建設充分發揮民國文化資源、石刻書法藝術資源優勢,適應現代旅遊的發展趨勢,貫穿吃、住、行、游、購、娛旅遊六要素,逐步將小王山景區打造成為一個既富文化氣息,又具備現代旅遊功能的成熟景點,以吸引江以及國內外廣大遊客,共同推動小王山景區旅遊經濟的長遠發展。最終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景區總投資:3000萬元,總用地面積:12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

傳承意義

位於藏書鎮的小王山,貌不起眼,卻匯聚了240餘位名人書寫的550餘條石刻條文,正草隸篆齊全,堪稱露天書法藝術寶庫。它的形成,也與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李根源密切相關,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如此眾多的名人題刻集於一山,使小王山成了現代名人書法藝術的博物館。它是我國民國年間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摩崖石刻群。

景區特點

小王山景區主要以旅遊景點參觀、休閒旅遊服務為主,通過各類文化展示,挖掘並傳播民國文化、忠孝文化、石刻文化、書畫藝術文化的深刻內涵。同時,小王山景區將不定期的舉辦各類書法比賽和未成年人德育教育活動,吸引全國的書法愛好者和中國小生來小王山景區感受無窮魅力的書法藝術,接受中華民族的“忠孝”傳統教育,努力將小王山景區打造成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書法藝術傳播基地。目前已經獲得吳中區未成人社會實踐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自然環境

小隆中景區位於蘇州城西小王山,是蘇州穹窿山風景管理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國元老朱德的老師李根源的第二故鄉,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華東地區最大的近代石刻群。景區背靠穹窿山,面向太湖,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環境。

特色景觀

小隆中小隆中

坐落在蘇州西南角下“待在深閨等人識”的穹窿小王山,與遊客見面。小王山如待嫁的新娘,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精心打扮,已煥然一新。整個景區已初具規模。
其山更因國民黨元老李根源在此居住而聞名。李根源,朱德的老師,北洋政府時,曾擔任過陝西省省長、農商總長、國務代總理等職。1927年李母闕太夫人去世,李根源四選墓地,於1928年將母親葬在小王山。李根源從此寄廬守墓,開荒植樹,鑿泉僻景,興建了松海十景等景點,使小王山馳名京滬。李根源在小王山居住期間,前來拜謁的社會名人,文人雅士總計240餘人,其中有清廷遺老、鴻儒雅士、文人墨客、書畫專家、辛亥功臣、民族英雄、政界要人、抗日將領、愛國志士等等。他們都是李根源的師朋好友,同僚故交,均多才多藝,在不同歷史時期曾建功立業,為國家的振興、革命勝利、作出過貢獻,譜寫出可歌可泣的史詩,留下珍貴的摩崖石刻、詩詞文章550條之多。其中有黎元洪、于右任、章炳麟、吳昌碩、譚延闓、譚澤闓、王同愈等名人的書法真跡。李根源僱工摩崖石上,使小王山成了一座飽蘸翰墨的文化名山,被譽為“露天書法藝術博物館”。
小王山景點的石刻詩文,是研究民國歷史的資料,作者是歷史變革的參與者與見證人。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跨越清光緒至新中國成立後,歷經反清、討袁、護國、護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次民主革命與民族革命等運動。由於歷史的原因,小王山飽受戰爭、“文革”的磨難,好多名人的書法石刻佚失,湮沒在草叢之中。2009年,穹窿山風景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吳中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投資2500萬元,從保護和修復的角度出發,利用一年多的時間,山上出土、描摹了近200條的摩崖石刻,修葺、修復了湖山堂、小隆中、聽松亭、萬松亭等松海十景。小王山的摩崖石刻,不僅反映了當代的文化歷史、書法藝術、雕刻藝術,還反映了小王山四海歸望、群英會集的盛況。
李根源在蘇州期間做了許多好事,孝敬母親、感人至深,愛護文物古蹟、開展新農村建設,興辦了闕塋國小、藏書民生醫院、修建了“三堰五閘”、灤河橋等水利工程,抗戰初期,兩次執紼營葬抗日將士、積極營救“七君子”、打擊邪惡勢力等好多事,受到當地老百姓的稱讚。為了紀念李根源,目前景區根據國畫大師徐悲鴻繪製的李根源像,新建了國內最高的李根源石像,高6.5米,重20噸。
目前,除了欣賞山上真、草、隸、篆各種風格的名人石刻外,景區根據歷史記載,新建了“忠孝牌坊”、“書法碑廊”、“忠孝祠”、“民國故居”等景點。景點採用具有蘇州特色的宮燈,每隻宮燈圖案採用具有傳統美德的二十四孝圖。“民國故居”中的一摟粗的兩個楠木柱子、鹹豐年間的石墩、具有雕刻工藝的“牛腿斜撐”、名人字畫館、民國家具展覽館等建築設施,又成了景區的一大亮點。

小王山正式揭開神秘的面紗,與廣大遊客見面。景區的“忠孝文化”、“民國文化”、“石刻文化”、“書法藝術文化”等為遊客提供更為豐富的文化大餐。

旅遊推薦

1923年,李根源離政息影來到蘇州,四年後孝葬母親於此,寄廬守墓。他苦心經營十年,期間在山上種植了上萬棵松樹,樹木挈雲攫石,蒼翠連雲,不斷僻景成勝,建有馳名京滬的“松海十景”。

景區主要景點

李根源紀念館、民間收藏館、書畫藝術館、明清古建築(性善堂、懷德堂)、忠孝祠闕塋村舍、“松海十景”中的小隆中、湖山堂、聽松亭、萬松亭、池上亭等歷史建築,以及闕塋石刻群、松海石刻群、李根源墓、李母闕太夫人墓等。

背景故事

小隆中小隆中

李根源定居小王山的10年間,親手開創了堪稱露天書法藝術寶庫的小王山石刻,山上的550餘條石刻條文,猶如字帖書海,點亮了風光旖旎的松海十景
位於藏書鎮的小王山,貌不起眼,卻匯聚了240餘位名人書寫的550餘條石刻條文,正草隸篆齊全,堪稱露天書法藝術寶庫。它的形成,也與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李根源密切相關,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民國元老、辛亥革命老人李根源,是一位德才兼備、文武雙全的愛國儒將,一生經歷了反清、討袁、抗日等曲折的革命旅程,這個雲南騰衝縣人,早年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是最早的同盟會會員之一。辛亥革命時,他在昆明和蔡鍔等人舉兵起義,領導雲南光復。黎元洪當總統時,他先後任陝西省長、國務總理等職。1923年,曹錕當上大總統,李根源堅決反對,憤而退出北洋政府,全家搬到蘇州闕園定居,直至1937年冬,共在蘇州生活了14年。
李根源定居小王山的10年間,傾心營造了風光旖旎的松海十景,親手開創了堪稱露天書法藝術寶庫的小王山石刻,550餘條石刻條文,猶如字帖書海。
植樹造林,小王山展現松海十景
1927年,李根源母親闕氏病逝於蘇州。李根源看中了背靠太湖之濱的穹窿山脈小王山,於次年買山葬母。他植樹造林,引道開山,疏泉鑿石,辟景成勝,連年共植松數十萬株,使荒山披上了綠裝。闢建的萬松亭、聽松亭、聽泉石、吹綠峰、小隆中、臥獅窩、孝經台、湖山堂、梨雲澗、靈池等松海十景,馳名京滬。
位於松海萬綠叢中的“小隆中”,為9間瓦屋,有章太炎的篆書匾額和國民黨監察院院長於右任的草書石刻,堂屋懸掛馮玉祥將軍在泰山繪贈李根源的巨幅“蜀道難圖”。小隆中因詩句而得名,章太炎夫人湯國梨游松海後不勝感慨,李根源和詩“苟全於亂世,不覺入山深。高臥小隆中,聊為梁父吟。”借喻梁父吟,傾吐心曲。
李根源在松林內修建了兩座三開間平房,南邊一座叫“湖山堂”,于右任題寫飄逸飛揚的草書“湖山堂”以及跋文,憑欄遠眺,峰嵐缺處,露出銀亮的太湖水,湖光山色撲面而來。3間“岳峙山居”,從岳峙山順著山勢直達穹窿山上真觀,他經常陪客人游訪上真觀旁的朱買臣讀書台、韓王玩月台等,登高憑眺,寄託情懷。
遍山石刻,小王山成名家書法寶山
小王山聲名不脛而走,南京、上海等地名流和文人慕名而來,群賢縱談天下,關切國家興亡,揮毫抒情,激揚文字,留下眾多題詠和墨跡,被鐫刻於小王山石壁,便創造了可譽為現代名人書法藝術博覽館的小王山石刻。
前國民政府議員、李根源的老師孫光庭題記,“山之陰兮攢萬松,高人哲士聯翩從,巍哉不受大夫封!”刻在小隆中石壁上的鄧邦述的《松海銘》,開宗明義。小隆中屋北有座立壁石台,闊二三丈,章太炎時年12歲的次子章奇,與復旦大學創辦人、97歲的馬相伯同壁題書“世外松源”、“枕濤”兩條石刻,馬相伯跋文行書曰:“李侯印泉,退隱吳中,買山植松百萬,從此視伏地枕濤輩,不啻上下床。”
小隆中下有巨石如臥獅,石上刻有于右任草書“臥獅窩”,寒碧石上的草書“寒碧”,也是他的墨跡,其下是刻有章太炎篆書“聽泉”的聽泉石。往北有座石亭,章太炎題曰“聽松亭”。臥獅窩西側有一突兀石峰,長滿苔草,青蒼可愛,陳石遺題曰“吹綠峰”。
李根源把小王山對面的岳峙山澗泉水引過來,開闢了一個大池塘,池水倒映著滿山松翠,國民黨元老、孫中山的參謀總長李烈鈞題曰“靈池”,意為“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靈池下泉水泛涌,李根源就地築一井,陳石遺題為“西井”,泉水甘洌可口。梨園旁有條小溪,陳石遺題曰“梨雲澗”,澗水繞過梨園,向南涓流不息。
走出桃園林往北數十步,有兩塊大石壁,其中一石為鄭孝胥與吳昌碩鐵畫銀鉤的手跡。就近有塊平整的大石壁即孝經台,它是一塊四丈見方、陷伏在山坳里的平坦岩石,刻有章太炎篆書“孝經·卿大夫章”,每個字一尺二寸見方,此乃小王山石刻之冠。
與孝經台相距咫尺,又一塊大石壁上刻著黎元洪寫的“克綽永福”。李根源自己,也有泣血敬書:“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登上松海山頂“霽月嶺”,在原來的“萬松亭”附近,尚存於右任草書“松海”,章炳麟所寫“霽月”,展現了一幅雪晴月夜圖。闕塋國小周圍有幾十條石刻,其中,李根源的老師趙端禮所留遺墨“禮義廉恥”,蒼勁有力。
從1927年到1936年,社會名流前來展拜、賞景者不計其數,章太炎、陳石遺、于右任、陳去病、李烈鈞、沈鈞儒、張大千等人遊覽小王山後均留下題字,討袁護國軍總司令蔡鍔書寫的“書札四通”,扇形刻石、行書,畫家張大千書寫的“巢松”,盆景藝術家周瘦鵑、文學家范煙橋、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章士釗、護國軍將領林虎、民國大總統黎元洪、“七君子”之一沈鈞儒等人書寫的墨寶,無不奪目。曾任蘇州博習醫院院長的美國人蘇邁爾博士的英文題字“為人愈多,生命愈富”,在摩崖石刻中別開生面,英文摩崖在國內罕見,惜已被毀。
李根源常年雇用2名石工,花費數年拂拭嶄岩,將名人手跡陸續刻在小王山和岳峙山岩石上,遍山無石不書。石刻絕大部分由楓橋鎮顧竹亭鐫刻,他伴隨李根源10餘載。刻石是門艱辛的工藝,山石地勢各不相同,臥壁石刻與立壁石刻,兩者難度都很大。
屢遭劫難,書法山現狀堪憂
抗戰期間,小王山淪陷蒙難,李根源種植的松樹被斫伐殆盡。1950年7月,李根源祭掃小王山祖塋,對鄉民說,“闕塋村舍與闕塋墓容,幸有姻弟馬樹聲依靠鄉親保護,安然無恙,但後山松海小隆中一帶,房屋已遭破壞,松樹砍掉不少,松海風景面貌大為遜色,這是大家的損失。”他特地邀請興奮村團支部書記周泉根商談如何採取措施,好好保護松海林園。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松海十景殘存景物及小王山石刻等珍貴文物,後來在開山採石的隆隆炮聲中,被炸得支離破碎,大部分山體蕩然無存,一條條石刻條文灰飛煙滅。
1979年,李根源創辦的闕塋國小首屆畢業生金雲良踏遍小王山,仔細搜尋被荒草、亂木掩埋的石刻,小心翼翼地洗刷、清理、描繪名家的遺蹟,翻閱《松海》查對整理,編寫了《小王山摩岩石刻現存條文》。倖存的200餘條石刻,湮沒在草木之間,雪雨風霜侵蝕,字跡模糊難辨。
1980年4月,李根源之子李希泌將父母骨灰合葬於闕塋,登上小王山感慨不已:“小王山是座文化山,儘管過去遭受破壞,但從現存石刻現狀來看,還是塊瑰寶之地,堪稱露天書法藝術博覽館,應及時搶救,加以保護。”1984年9月,以謝孝思為首的蘇州市政協文物組,察看小王山石刻現狀後,專題討論,提出了搶救小王山文物的提案。1996年,小王山石刻被列為江蘇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成為穹窿山森林公園風景區的組成部分。
但是近年,本已傷痕累累的小王山,又被人挖去泥土、石頭做道渣鋪路,半個山被掏空,不斷冒出的墓碑白花花一片,無情地蠶食著所剩無幾的石刻條文,這座露天書法藝術博覽館,亟待更多的愛山、愛書法者,投入更多的關心……

近代名人石刻

景點2
小隆中
小隆中景區現存近代名人摩崖題刻106方,碑廊題刻45方,石碑題刻23方,合計:174方。均是李根源先生居住此地,民國政要和社會名流前來拜訪時留下的墨寶。包括國學大師章太炎、書法大家於佑任、書法藝術大師吳昌碩、民國總統黎元洪、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清末學者陳衍、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鄭孝胥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南社創始人范煙橋、陳去病、李根源的老師孫光庭、趙端禮、丁佛言、楊增新、鄭守業、王同愈、黃元蔚、彭谷孫、嚴慶祥、趙石、金天羽等名人墨寶。這些書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成為名副其實的“露天書法藝術博物館”和“現代書法藝術寶庫”。

走進蘇州小隆中景區,徜徉近代名人的文化氣息,領略書法大家的藝術內涵,感受“曲水流觴”的自然意境。

石刻群賞析

小隆中小隆中

與穹窿不朽松海作者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字誘人,早年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反對帝制。曾在上海辦《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立報》、《民吁日報》,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國民政府常委、軍委會常委、審計院院長,後長期任監察院院長。于右任的石刻讓我們想起他一首非常著名的詩“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海茫茫,山之上,國有殤!”2003年,溫家寶總理引用了于右任先生的這首詩,從這首詩中我們應該看到于右任的愛國之心,當年他被蔣介石挾持到台灣,幾乎就是第二個“張學良”。李根源在光福給他買好了墓地。于右任當年來到小隆中後,與章炳麟、李根源等天天探討書法技藝,于右任的書法,是在北魏楷書中融入了行書和隸書的筆意,可謂融碑帖於一爐,形成他獨特的方法。他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礎上,將篆、隸注入行楷,獨闢蹊徑,中年專攻草書,參以魏碑筆意,自成一家,他喜歡魏碑,是因為魏碑有“尚武”精神,有粗狂豪放之氣。隨後看到的“湖山堂”、“寒碧”等石刻,就是他草書的傑作。于右任的書法雄豪、婉麗,沖淡清奇。特別是到了晚年,他的草書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真是字字奇險,絕無雷同。在他的筆下,時呈平穩拖長之形,時而作險絕之勢,時而與主題緊緊相連,時而縱放宕出,迴環呼應,雄渾奇偉,瀟灑脫俗,簡潔質樸,給人以儀態萬千之感,做到筆筆隨意,字字有別,大小斜正,恰到好處。他的字結體重心低下,用筆含蓄儲勢,出神入化,日本稱他為“曠代草聖”。
普照大千(“大千”就是大千世界的簡稱)作者法學學者張耀曾這裡歌頌了闕太夫人的功德,如同菩薩一樣,神靈光照,普照大千世界。張耀曾,字鎔西,雲南大理人。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回國,1913年起,歷任眾議院議員,雲南都督府參議,北京大學法科教授,段內閣司法總長,為政學會首領之一。1923年出國考察司法,歸國後歷任法律討論會會長,上海中國公學社會科學院法律主任兼教授,上海法學院法律系主任及新中國建設學會常務理事等職。
松柏長青作者趙雲壑(1874-1955)初名龍,改名起,字子云,別署雲壑、壑山樵(qiao)子、泉梅村人、禿尊者。江蘇蘇州人。幼承母教,喜好丹青。30歲成為吳昌碩門下弟子;60歲歸隱蘇州,組織雲社,研求創作。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各有千秋。
師表(指在道德或學問上學習的榜樣)作者嚴慶祥稱讚李根源老師是自己學習的榜樣。嚴慶祥是近代中國機械製造業的著名企業家,上海人。其父嚴裕棠是上海大隆機器廠創建人,17歲時,代管廠務,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其父大加讚賞,就讓他輟學,正式主持廠務。但他堅持業餘進修,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機器,21歲時就擔任大隆廠廠長。
大茅西峙,小王東下,白雲無盡,中有親舍。作者王同愈(1855--1941年)字栩園,號勝之,江蘇吳縣(今蘇州)人,曾歷官翰林院編修、順天鄉試同考官、湖北學政、江西提學使等。他以文出仕,雖久居官場,但官聲為學名所掩,在他身居官場時,世人就以能得到他的書畫為幸事。
琴台山、闕母墓、孝思長、鞏且固作者陳去病,這幾個字正是對我們印公的真實寫照。陳去病(1874-1933)原名慶林,字佩忍,南社發起人之一,光緒32年他加入同盟會,從此走上革命生涯。孫中山對他十分信任,曾任命他為參議院秘書長。晚年曾任南京東南大學、上海持志大學教授和江蘇革命博物館館長等職。可惜這塊石刻在當時開山的時候有點破壞了,但是還是可以看的清楚的。
穹窿小隆中由王人文所題,王人文,大理城內蒼屏街人,白族。幼時聰穎過人,鄉試、殿試聯捷,做官二十餘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推翻了清朝統治,王人文是武漢政府宣布起義功臣八人之一。日本侵占華北後,多次拉攏他任偽職,他嚴詞拒絕,很有民族氣節。
龍眠作者譚澤闓(1889—1948)湖南茶陵人。近代書法家。字祖同,號瓶齋,室名天隨閣,譚延闓之弟。善書法,工行楷,師法翁同龢、何紹基、錢灃等人,上溯顏真卿。特善榜書,兼工漢隸。又善詩,能畫。民國時南京“國民政府”牌匾即為其所書。上海、香港兩家《文匯報》的報頭即其所書,至今沿用。
霽月嶺有章炳麟的篆字“霽月”和于右任的“松海”兩幅石刻,章炳麟和于右任都是李根源的摯友,在小隆中留的石刻、詩文非常多。章炳麟,浙江餘杭人,他善寫篆字,對金石文字很有研究。與李根源、張一麐等引為知己,這些學者名士,在書法藝術上都是一代俊彥,彼此交往甚篤,經常以詩文書法為切磋內容。1927年,李母闕太夫人去世,葬在蘇州小隆中,章太炎為其書大篆兩幅,其中一幅《孝經卿大夫》,每字約一尺二,另為李根源命名的“小隆中”題寫70餘字,每字約有八寸,在小隆中的石刻群中,章太炎的書法應該獨樹一幟,因為他對金石文字有很深的造詣,每一書法宏大的氣魄和精到的墨跡,無不彰顯著他運腕熟練自然、結體古樸蘊藉,筆勢舒展蒼潤,古勁有致的氣勢。
枕濤作者馬相伯,當年在這裡留字的時候已是97歲高齡了,馬相伯(1840——1939)江蘇丹陽人,生於丹徒(今鎮江)字良,早年習天主教,1872年,任上海徐匯公學校長,1905年創辦復旦大學,1907年參加梁啓超組織的政聞社。辛亥後,一度代理北京大學校長,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被譽為愛國老人。著作有《馬相伯先生文集》。
松海石刻 松海是李根源當年在吳縣小隆中經營的聖地。1928年李母闕太夫人葬於小隆中。李根源築室闕塋村舍,寄廬守墓。1928年——1937年李根源在小隆中遍植松樹十萬株,並將海內名流來小隆中留下的翰墨,均刻之岩上,以垂永遠。歲月悠悠,長松成林,石刻增多,燦然可觀。1932年國學泰斗章太炎先生,詩詞大師陳石遺先生應李根源先生的邀請,相繼來游小隆中。陳石遺大師見松林鬱鬱蔥蔥,翠深似海,喜而命名之曰松海。李根源拍手稱絕。兩位大師各書松海擘窠大字刻之石上。松海之名,遂不脛而走,遐邇皆知。

美食

藏書全羊宴、小隆中烏米飯,小隆中草雞等藝術品有:小隆中石刻拓片、石雕石壺、磚雕、蘇繡、核雕、玉雕等

貼士

交通

火車站:公交64路到藏書鎮後轉667路直達景區門口
汽車南站:公交43路到藏書鎮後轉667路直達景區門口
木瀆鎮:公交64、43、312路到藏書鎮後轉667路直達景區門口

其他

①景區開放時間:8:30—16:30
②兒童票:身高1.2米—1.5米之間購兒童票15,1.2米以下免票
③60歲老人以上持老年證購老人票18元

盤點蘇州的景點

蘇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也是4箇中國重點環境保護城市之一、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