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

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

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坐落在蘇州市區的西部,西枕太湖,東接東渚,南連光福,毗鄰鎮湖,規劃總面積4.6平方公里,一期對外開放2.3平方公里。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是一個自然與文化相融的個性獨具的原始時尚休閒景區,匯集了濕地漁業體驗區、濕地展示區、濕地生態棲息地、濕地生態培育區、水鄉游賞休閒區、濕地生態科教基地、原生濕地保護區等七大功能區。景區內有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古船、漁磯台、槿籬茅舍、半島茗茶、青雲畫舫、煙波致爽等景點。公園主要為鳥類和魚類提供棲息地。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先後獲得“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稱號。

基本信息

公園簡介

太湖濕地公園 太湖濕地公園

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坐落在“人間天堂”蘇州市區的西部鎮湖,西枕太湖,東接東渚,南連光福,與“中國刺繡之鄉”毗鄰,規劃總面積4.6平方公里,一期對外開放2.3平方公里,投資近4億。作為天然濕地,該地區原為太湖的一處秀麗湖灣,水壤交錯,有茭蘆蓮菱、魚蝦蜄、蛤之利,更有白鷺飛天、蛙鳴鳥啾之境。當地人文薈萃、物產豐富,因春秋時吳王常來此游湖而史稱“游湖”。

鎮湖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十分適合生活、居住;家副產品和各種水產品資源也十分豐富,全鎮擁有八千繡娘。傳統民俗民間文化積澱深厚,是蘇繡的主要發源地,98年和2000年分別被省文化廳、國家文化部授予“刺繡藝術之鄉”,是一個既有秀美環境,又有深厚文化氛圍的理想投資之地!2006年,鎮湖蘇繡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鎮湖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使鎮湖成為全國最著名的刺繡產業基地。

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 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
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是一個自然與文化相融的個性獨具的原始時尚休閒景區,錯落有致地貫穿整個公園。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 古船、漁磯台、槿籬茅舍、半島茗茶、青雲畫舫、煙波致爽等景點,讓人時而如同打開一冊底蘊深厚的志書史籍,時而又有輕風情風物掌故逸興讀物的美妙感覺;而植物知識長廊廣場、瀕危植物觀察廊、水 八仙景區、觀鳥亭、珍禽部落島等景點又將人們帶入了一個科普知識的教育園地,讓遊客汲取生態科學知識,提升自然生態的環保理念。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建成,極大地提升了蘇州西部的生態環境,進一步豐富了蘇州高新區旅遊的構架和內涵,已成為蘇州休閒旅遊的新地標。作為天然濕地,2007年6月,蘇州太湖濕地公園被江蘇省林業局命名為省級濕地公園,於2010年2月正式對外開園。2010年2月正式對外開園,2011年10月,成為全國首批12個正式授牌的國家級濕地公園,是蘇州首家,也是蘇州唯一一家通過試點驗收並正式授牌的國家濕地公園。

胥口濕地公園

在胥口的環太湖大道去往西山的道路旁,也有個胥口濕地公園,它的標誌性景觀是個碩大的大風車,緩慢地鏇轉著。鎮湖的太湖國家濕地公園和胥口濕地公園分別是兩個濕地公園,外地遊客來吳中遊玩,一定要打探明白了。

胥口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蘇州西郊15公里的太湖之濱,因春秋時期吳國宰相伍子胥而得名。胥口依山傍水,景色秀美,人傑地靈。她南依萬頃太湖,北靠穹隆香山,東接天平靈岩,全年四季分明,山清水秀,物產豐蘊,是一個最適宜人居的地方。

胥口是當之無愧的吳文化發祥地之一。深厚的吳文化積澱,孕育了胥口獨特的人文環境和獨具個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書畫,是胥口頗具個性的特色藝術。從唐代楊惠之開始,源遠流長的書畫藝術在胥口這塊土地上綿延不絕,代代相傳。享譽“郁牡丹”之稱的上海著名畫家郁文華,就是胥口人。現南藝教授徐建明、書畫鑑賞家徐純源、著名書畫家徐源紹、顧榮源等都是從胥口走向全國。到了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書畫更是在胥口蔚然成風,高雅藝術走進了農民家庭。因為這些畫作大多出自農民子弟之手,又稱“胥口農民畫”。

太湖成因

瀉湖

太湖濕地公園 太湖濕地公園

據科學考證,太湖真正面貌是一個海跡湖,地理上稱“瀉湖”。

原來這裡是一個大海灣,由於長江、錢塘江泥沙的沖積,長江三角洲不斷向東延伸,海灣因灣被泥沙淤積成的沙壩所封閉而形成了太湖,以後在河水和雨水的作用下,兩側諸山水流不斷注入,沖淡了其內海的水分,海水逐年淡化,於是就成了淡水湖。因此,也有人說它是“海的兒子”。

構造說

因為太湖地區地殼的新構造運動,造成太湖平原下沉,河流改向,荊溪水系改道東流,由斷陷盆地成為匯水盆地,又漸漸成為數個沼澤小湖泊,以後逐步形成太湖。

氣象說

古代數千年間的持續大暴雨,有些年間的年降水量甚至達到60億噸,太湖地區的大片低洼地大量積水,年復一年,遂形成如今的太湖。

風暴流說

四千至六千年前的氣候異常,不斷形成的大風暴流渦動,數千年間的狂風暴雨造成太湖地區的沼澤淺窪地積水不斷增加,水域日擴大,形成太湖。

河流淤塞說

在距今2萬至1.5萬年的第四紀更新世末玉木冰期時,海水東退,古太湖海灣消亡,太湖地區與東海陸架相連,成為廣袤的古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平原植被為溫帶草原或疏林草原。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2500年),隨著氣候轉暖,海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近。由於長江和錢塘江沙嘴的形成,太湖平原成為大型集水窪地。西部山區原向東北注入長江的荊溪和東流入海的苕溪等,因河流下游被淹,比降減少,入海河道宣洩不暢,河泥沙淤積嚴重,而改道匯集於這碟形窪地中。海潮倒灌及平原地下水位抬升,致使低洼地積水沼澤化,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各個小湖泊面積逐漸擴大而匯成大湖。加上後來東岸出湖河道漸趨淤塞,湖水蓄積量的增加及湖中風浪潮流對湖岸的侵蝕,湖面面積進一步大,遂成現今的太湖。

火山噴爆說

太湖濕地公園 太湖濕地公園

通過對太湖三山島數年採樣鑑定、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發現並確證火山的存在:在三山島存在噴爆角礫岩、原生二次噴發的凝灰角礫岩與弱熔結玻屑凝灰岩等。三山島的北部和西部遍布火山角礫岩,火山噴爆的火山彈,並且都已矽化成燧石、玉髓、瑪瑙等在東泊小山發現一條火山噴爆的地質剖面,噴發時代為5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火山活動是其深部岩漿活動的結果。岩漿火山活動降低了太湖及其周邊的地下熱壓與容重,產生負壓,其結果帶來該地區新生代緩慢的沉降,太湖及其周邊大小諸湖都為同源同因的火山噴爆而成的地面沉降湖。

隕擊說

太湖濕地公園 太湖濕地公園

這一學說又分“隕石撞擊成因說”和“彗星爆炸成因說”兩種。

隕石撞擊說認為:距今50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從北東方向撞擊地面,造成相當於1000萬顆廣島核子彈爆炸的巨大衝擊,留下了2300多平方公里的隕石坑,即的太湖。

彗星爆炸成因說認為:4800年前,一顆直徑50公里的相當於一個超級大雪球的彗星,從東北向西南砸向太湖地區並在上空爆炸分裂成許多顆後,撞到地面,大的一顆撞擊形成太湖,其餘則撞向太湖四周形成一些小的湖泊。並造成太湖四周大量散落的鐵疙瘩一類的隕擊物質。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最新研究成果:確定石湖石棍為隕石,太湖為隕石衝擊坑。衝擊濺射物是指衝擊成坑作用中被拋射到空中再濺落在衝擊坑及其周邊地區的受衝擊而變質的陸源物質。太湖衝擊濺射物主要分布在石湖和太湖湖底較硬的黃土層之上的淤泥層中,說明太湖衝擊坑建設物形成於全新世一萬年之後。 

地方特產

由於受自然環境的改變以及人類經濟活動的干擾,尤其是上個世紀50~60年代沿江和沿湖大量閘壩的興建、60~70年代的“圍湖造田”以及破壞性漁具漁法的使用,致使洄游和半洄游性魚類以及沿岸帶產卵的定居性魚類資源數量減少,而湖泊敞水性低齡魚種群數量在人為繁殖保護措施下逐步增加,形成以刀鱭、銀魚等為主體和年變幅較大的太湖魚類資源格局。太湖的主要經濟魚類資源有鱭、銀魚、鮊、鯉、鯽、團頭魴、草魚、青魚、鰱、鱅、鰻、花魚骨、鯰、鱖、烏鱧、河川沙塘鱧和似刺鯿鮈等20餘種

太湖三白

太湖濕地公園 太湖濕地公園特產菜色

太湖三白即銀魚、白魚、白蝦。

太湖銀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無鱗、無刺、無腥味,可烹製各種菜餚。日本人常把銀魚與鯡魚籽、海膽醬一起,配上調味品,製成珍貴菜餚。將銀魚曬成乾,色、香、味、形,經久不變。烹製前,用水浸一下,柔若無骨,製成各類應時名菜。

太湖白魚:亦稱“鰷”“頭尾俱向上”而得名,體狹長側扁,細骨細鱗,銀光閃爍,是食肉性經濟魚類之一。尚未養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撈。白魚肉質細嫩,鱗下脂肪多,酷似鰣魚。

太湖白蝦:白蝦殼薄、肉嫩、味鮮美。白蝦剝蝦仁出肉率高,還可加工成蝦乾,去皮後便是“湖開”。蝦還可入藥。內服有托里解毒之功能。

太湖珍珠

太湖濕地公園 太湖濕地公園特產

太湖珍珠,又名太湖珠。是按產地分類的九大珍珠品種之一。

太湖珍珠既是珍貴的裝飾品,又是貴重的藥材。珍珠清熱解毒、性寒、味甘甜、潛陽,能鎮心安神、止咳化痰、明目止痛、收斂生肌、治療高血壓、老年支氣管炎,胃潰瘍等,是珍珠散、六神丸、小兒回春丹等20多種中成藥的重要成分之一。珍珠製品還有增進身體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強化體質、延緩衰老等功能。

太湖蟹

太湖濕地公園 太湖濕地公園特產

太湖蟹,生長於太湖水域,亦稱螃蟹,其背殼堅隆凹紋似虎色青黑,腹青白色,腹下有臍,雄尖雌團,內有硬毛。蟹系洄游性生物,每年秋冬,二齡蟹性腺成熟,便成群結隊順流東下,至江海交匯處的淺海中,繁殖而後終生。次年初夏,孵化後的蟹苗又逆流而上,返回至太湖水域落戶,經多次蛻殼,逐漸長大,次年便成大蟹。

旅遊特色

太湖濕地公園 太湖濕地公園

蘇州太湖濕地公園開園後,蘇州太湖濕地公園將繼續遵循現有規劃,加快建設,完善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強化核心吸引力。大力發展觀光旅遊,同時在規劃的中後期逐步實現觀光旅遊向休閒旅遊功能的轉換,強化科普教育功能,建設科普教育設施,使之成為青少年生態科普教育中心。

屆時,蘇州太湖濕地公園將建成為一個城市邊上的濕地恢復區,主要為鳥類和魚類提供棲息地,恢復太湖區域的生態環境,同時擁有保存和傳承太湖文化的“太湖博物館”,成為城鄉居民進行生態教育和生態旅遊的基地,為遊客提供近距離了解和欣賞濕地的機會。

蘇州太湖濕地公園是蘇州巨觀生態恢復戰略的重要一環,作為蘇州西郊最完整的生態濕地之一,保護和修復這塊濕地意義尤為重大。開園後,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繼續遵循現有規劃,加快建設,完善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強化核心吸引力。開園至今,公園新增了田趣公社、水上活動中心、野營燒烤、腳踏車等旅遊項目,重點引進了國家珍稀保護動物,如黑天鵝、梅花鹿等,並在園內開闢果林種植區。

2011年又陸續推出世博蘇州新館、太湖春天湖景餐廳、湖濱浴場、大熊貓科普團等旅遊新項目。世博蘇州新館體現了蘇州的小家碧玉,含蓄優美,再現了蘇州館的原貌,兩千五百年的蘇州古城的人文氛圍,在這裡可以得到充分的詮釋和體驗。大熊貓科普館依水而建,竹林和山水的環繞構建了大熊貓的活動場地,獨特的雙層建築使遊客可觀察到大熊貓“新月”、“竹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自公園建設開放以來,稻草人藝術節是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活動的最主要部分。每年春季的稻草人藝術節遊客不僅能從提煉於生活的各類造型的稻草人中獲得藝術的享受還能親自動手DIY的現場製作各類稻草人,使主題活動真正的融入到遊客中去。太湖風情湖濱沙灘浴場是太湖板塊推出的夏季玩水遊樂場所,占地近5萬平米,湖濱沙灘身處太湖湖光山色和濕地的層層綠色環抱中,金色的沙灘、碧清的湖水形成和諧共存、渾然一體的獨特景色,是集游泳、水上娛樂、沙灘運動、休閒度假於一體的湖濱休閒娛樂區。

大力發展觀光旅遊的同時,在規劃的中後期逐步實現觀光旅遊向休閒旅遊功能的轉換,屆時,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將建成為一個城市邊上的濕地恢復區,主要為鳥類和魚類提供棲息地,恢復太湖區域的生態環境。

景觀特點

太湖濕地公園 太湖濕地公園

蘇州太湖濕地公園是一個自然與文化相融的個性獨具的原始時尚休閒景區,匯集了生態環境、度假休閒、旅遊觀光、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

景區在突出“自然、生態、野趣”的基礎上,融入觀景、人文、休閒和遊樂等要素,規劃設計了濕地漁業體驗區、濕地展示區、濕地生態棲息地、濕地生態培育區、水鄉游賞休閒區、濕地生態科教基地、原生濕地保護區等七大功能區,全面展現了現代水上田園的自然生態景觀。景區內五十餘座名稱造型各異的橋樑,與五里木棧道蜿蜒相連,錯落有致地貫穿整個濕地公園。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古船、漁磯台、槿籬茅舍、半島茗茶、客至畫舫、煙波致爽等景點,讓人時而如同打開一冊底蘊深厚的志書史籍,時而又有輕鬆翻閱風情風物掌故逸興讀物的美妙感覺;而植物知識長廊廣場、瀕危植物觀察廊、水八仙景區、觀鳥亭、濕地棲息島等景點又將人們帶入了一個科普知識的教育園地,讓遊客汲取生態科學知識,提升自然生態的環保理念。

蘇州太湖濕地公園的建成,極大地提升了蘇州高新區的生態環境,進一步豐富了蘇州高新區旅遊的構架和內涵,已成為蘇州旅遊的新地標。

亞洲唱片公司總經理,亞洲唱片公司著名音樂家、製作人,佛曲作曲家、演唱家王俊雄,奕睆居士,在弘揚中國民族音樂方面不遺餘力,他吸天地之靈氣,納山川之底蘊,先後推出了多個特色鮮明的民族音樂系列專輯。他在“抒情中國系列-煙雨江南”中譜寫了的《太湖漁唱》,樂曲豪放、歡快,具有典型的蘇南風格。

民風民俗

太湖國家濕地公園所在的游湖地區是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雖歷經千百年歲月的變遷,依然保留著一些濃郁的吳地習俗。

祭禹

每年正月“上昂”、清明“祭禹”及冬季“獻魚頭”三期大香信,其中尤以清明祭禹最為隆盛。正月“上昂”,是紀念禹王聖誕和祭鰲求福的祭祀活動。俗傳正月初八是禹王生日,吳地有神誕廟會,在慶賀禹王誕辰同時,祈求鰲魚不要興妖作怪,同時也祭祀廟內諸神,保佑漁民平安。活動從正月初八開始,持續約半月。清明祭禹,是全湖漁民的公祭,由各香社統一安排實施。香期為7天,前3天祭祀,後4天娛神。冬季“獻魚頭”,此時幼魚已經長大,正是捕澇季節,漁民要將捕到的第一條大魚獻給禹王,表示捕魚不忘本,祈求禹王保佑漁汛豐收。

農桑稻作

太湖濕地公園 太湖濕地公園

“打春”:又稱“鞭春”,即鞭打耕牛。為祈禱豐年的風俗,

是農事的象徵,具有勸農意思。每年立春日,各地知縣要在芒神、土牛前奉上果品,恭行祭祀。正午時分,吏、民一起以柳枝編成的扭鞭擊打土牛,直到將土牛擊碎。俗傳土牛碎泥可以治病,得之有利於蠶事。

蠶事

太湖流域養蠶習俗有敬蠶神、贊蠶花、扎蠶花、接蠶花、撒蠶花、蠶生日、蠶花榜等。比較重要的儀式體現在養蠶的一頭一尾。開始是“灑布種”。每年農曆十二月十二日,養蠶人都要準備了酒菜鮮果祭祀灶神,祈禱蠶桑豐收,據說經過這一儀式後,蠶病就少,蠶花可望獲得豐收。蠶上山結繭時是“望山頭”。各家的至親好友都來“望山頭”,相互探望,互送禮品,預祝蠶花收成好。

刺繡

舊時學徒拜師,要辦敬師酒,程式為:首先由師徒向祖師及其保護神行叩拜禮,然後由徒弟叩拜師傅、師娘,並向師兄弟行禮。3年期滿,徒弟要辦謝師酒,由師傅介紹“第一個門檻”,否則,任何繡莊都不能收。繡業祖師為“露香園顧繡”的創始人顧名世,繡娘逢年過節都會向他敬香上供。

趕四上

趕“上”,其實就是趕集上的省稱。趕四“上”,最早是從“禹王廟”二月初四的廟會演變而來。初四一早,鄰近鄉村數千人都來參加廟會,順便把家中多餘的農副產品帶出來賣掉,再買些自己需要的油鹽、醬、醋和日用品回家。因為人多,單純的廟會附帶成了趕集。以後每月按農曆逢一、二、三、四……九的日子,各鎮自擇一天,作為集市日,四鄉百姓都來趕集。每10天一輪,就叫趕“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