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枇杷

小葉枇杷

小葉枇杷(學名:Eriobotrya seguini)是薔薇科枇杷屬的植物,中國的特有植物。為植物和中藥的統稱。屬常綠灌木植物。中藥小葉枇杷為杜鵑花科植物烈香杜鵑的葉及嫩枝,具有祛痰,止咳,平喘之功效。分布在中國大陸的雲南、貴州等地,生長於海拔500米至1,500米的地區,見於山坡林中。

基本信息

簡介

異名白香柴(《防治老年慢性氣管炎藥用植物資料》),黃花杜鵑(《陝甘寧青中草藥選》),為杜鵑花科植物烈香杜鵑的葉。

植物形態

小葉枇杷小葉枇杷
常綠灌木,高2—4米;小枝棕灰色,無毛。葉片革質,長圓形或倒披針形,長3—6厘米,寬1.2—2厘米,先端圓鈍或急尖,基部漸狹,下延成窄翅狀短葉柄,邊緣具緊貼內彎鈍齒,間隔1.5—2毫米,上面光亮,無毛,下面幼時有長柔毛,以後脫落,中脈在上下兩面隆起,側脈約10對。不顯著;葉柄長1--1.5厘米,無毛;托葉披針形早落。圓錐花序或總狀花序頂生,具少花或多花,長1—4厘米,密生鏽色絨毛;花直徑約5毫米,有短梗或近無梗;萼簡短鍾狀,長3—4毫米,外面密生鏽色絨毛;萼片短長約2毫米,圓鈍,外卷;花瓣近圓形或倒心形.直徑3—3.5毫米,先端微缺,無毛;雄蕊15;花柱3,或4;離生,下部有長柔毛,子房3—4室,每室有2胚珠,頂端有長柔毛。果實卵形,長約1厘米,微有柔毛。花期3—4月,果期6—7月。

分布生境

產地在貴州西南部和雲南東南部。生於山坡林中,海拔500—1500米。模式標本采自貴州黃果樹。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北部、西藏。生於海拔3000-4200m的高山灌叢或雜木森中。

本種提示

本種為我國產枇杷屬中葉片最小者,葉片形狀及總狀或圓錐花序近似石斑木RaphiolepisindicaLindl,曾有假石斑木之名。又與窄葉枇杷E.HenryiNakai相近;但後者葉片為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有疏鋸齒,花柱2,可以區別。

採收和儲藏

6~8月采其葉及嫩枝,將枝除去粗皮切段,切段的枝和葉分別用紙遮蓋曬乾。

化學成分

葉含酚類物質、有機酸、黃酮、三萜(或甾體化合物)、甙類、鞣質、還原糖和揮髮油(2.1~2.5%)等。揮髮油的有效成分之一為4-苯基丁酮-2。黃酮類中有小葉枇杷素-1(槲皮素甙)、小葉枇杷素-2(槲皮素)和小葉枇杷素-3(棉花皮素)。葉含揮髮油及黃酮類化合物。9月采的葉含按髮油2.1%-2.5%,油中含4-苯基丁酮-2。又據報導葉和嫩枝的揮髮油主含苄基丙酮(benzylace-tone)40%-50%、γ-芹子烯(selina-3,7(11)-diene)20%-25%、新杜鵑烯(neofuranodiene)10-12%,另含d-薴烯(d-limonene)、香葉烯(β-myrcene)、γ-芹子烯(selina-3,11-diene)、γ-芹子烯[selina-4(14),7(11)-diene]、新杜鵑次烯(neocurzerene)、牻牛兒酮(germacrone)及檜腦(junipercamphor)等。黃酮類化合物有槲皮甙(小葉枇杷素l,quercitrin)、槲皮素(小葉枇杷素2,quercetin)、棉花素(小葉枇杷素3,gossypetin),另含棉花素-3-β-O-半乳糖甙(gossypetin-3-O-β-galactoside)、8-甲氧基槲皮素和金絲桃甙(hyperin,hyperoside),葉定性檢查除含金絲桃甙和槲皮素外,尚含黃芪甙(astraglin)、山柰酚和楊梅素(myricetin)。此外尚含東莨菪素(scopoletin)。預試還含酚類物質、有機酸、三萜或甾體化合物、鞣質及還原糖等。

功用主治

《防治老年慢性氣管炎藥用植物資料》:"止咳,祛痰,平喘。"

選方

治老年慢性氣管炎:小葉枇杷四錢,蒲公英三錢,黃耆三錢,紅花五錢。水煎服,每日三次,飯後半小時溫服。(《防治老年慢性氣管炎藥用植物資料》)

臨床套用

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小葉枇杷製劑有明顯的止咳、祛痰作用,有一定的平喘效果;其有效部分有兩種,即揮髮油和乙醇提取物。從揮髮油中分離出的酮類化合物,具有平喘作用;從乙醇提取物中分離的小葉枇杷素,即黃酮類化合物,證明有法痰作用。目前套用的製劑有揮髮油膠囊、乙醇提取液、揮髮油乳劑及糖衣片。臨床試用結果以揮髮油與乙醇提取液合併套用的療效較佳。用法及療效:㈠揮髮油膠囊,每粒含揮髮油0.1毫升,日服3次,每次1~2粒,療程20天。觀察107例,近期控制6例(5.6%),顯效22例(20.6%)。㈡乙醇提取液,每日2次,飯後服,每次25毫升,每日量相當於生藥4兩,10天為一療程。觀察104例,近期控制6例(5.8%),顯效28例(26.9%)。㈢用揮髮油及乙醇提取液合併治療113例,每日用揮髮油膠囊3~6粒,3次分服,及乙醇提取液25~50毫升,2次分服,10天為一療程。結果近期控制者13例(11.6%),顯效35例(30.5%)。㈣用糖衣片治療132例,每次2片,日服4次,連服20天。每日量含乙醇提取物相當於生藥2兩、揮髮油0.3毫升。結果近期控制19例(14.4%),顯效24例(18.18%)。據上述數百例臨床試用所得的印象,小葉枇杷製劑的療效與病型、病情、體質似有一定關係。凡屬單純型、病情輕、體質強者,療效較好;而喘息型、病情重、體質弱、合併肺氣腫者,療效較差。大多數病人治療中未見不良反應,一部分服藥後有腹瀉、胃痛、胃燒灼感、噁心、口乾或頭暈等副作用;對肝功能似無明顯影響。此外,小葉枇杷素可以製成氣溶膠,行氣霧吸入,亦有效果。

②治療冠心病

取黃花杜鵑的嫩枝鮮葉,經蒸餾提取揮發性植物油,封成丸劑,每丸含黃花杜鵑油0.1毫升。每次2丸,每日3次,30天為一療程。觀察127例,心絞痛症狀緩解顯效率31.5%,總有效率77.1%;心電圖顯效率12.8%,總有效率39.3%。部分病例經兩個療程後,療效有所提高。用藥後血脂無明顯變化。副作用少,多表現頭暈,在治療過程中消失。

性味

辛;苦;性微溫。

中藥化學鑑定

小葉枇杷小葉枇杷
取本品粉末2g,加水2毫升,浸泡過夜後煮沸5分鐘,濾過。取濾液3毫升,蒸乾,殘渣加乙醇3~5毫升,微熱使溶解,再加鎂粉少量與鹽酸數滴,顯紅色。(示黃酮化合物)

藥材基源

為杜鵑花科植物烈香杜鵑的葉及嫩枝。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每次1~5g。

薔薇科·枇杷屬植物

枇杷屬(Eriobotrya Lindl. ),薔薇科、蘋果亞科,約30種,分布於東亞,我國產13種,其中枇杷E. japonica Lindl. 各地廣為栽植,取其果供食用或為觀賞用,葉入藥,有化痰止咳之效。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大,互生,單葉;花白色,排成頂生的圓錐花序;萼裂片5,宿存;花瓣5,有柄;雄蕊約20;雌蕊1;子房下位,2-5室,每室有胚珠2顆;果為一梨果,有種子1至數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