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葆台西漢墓

大葆台西漢墓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位於北京城南約15公里的豐臺區花鄉郭公莊南,是一座建立在漢代王陵遺址上的博物館,1982年12月對社會開放。大葆台西漢墓葬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漢代墓葬博物館。其中不少陳列物品都是第一次出土的珍品。如出土的一把鐵斧,把我國“生鐵固態脫炭成鋼”的冶煉法出現的時間自魏晉南北朝時期提前了四五百年;墓道中出土的3輛木質單轅車,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西漢車輪實物;西漢諸侯王“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地下宮殿,在中國也是首次展出。這些歷史文物對研究西漢帝王葬制、車馬殉葬制以及西漢時期的北京史均有重要價值。

基本信息

大葆台西漢墓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位於北京城南約15公里的豐臺區花鄉郭公莊南,是一座建立在漢代王陵遺址上的博物館,1982年12月對社會開放。大葆台西漢墓葬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漢代墓葬博物館。其中不少陳列物品都是第一次出土的珍品。如出土的一把鐵斧,把我國“生鐵固態脫炭成鋼”的冶煉法出現的時間自魏晉南北朝時期提前了四五百年;墓道中出土的3輛木質單轅車,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西漢車輪實物;西漢諸侯王“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地下宮殿,在中國也是首次展出。這些歷史文物對研究西漢帝王葬制、車馬殉葬制以及西漢時期的北京史均有重要價值。

概況

大葆台西漢墓2號展室
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帝王陵遺址博物館,是在距今2000多年前西漢廣陽傾王劉建(公元前73年-公元前45年)的地下宮殿原址上建立起來的。博物館毗鄰北京世界公園、占地面積一萬八千平方米。主要展示內容:地宮原址及出土文物、中國歷代帝王陵展覽,還有別具一格的可參與項目,如:模擬考古、漢文化娛樂活動等。
地宮規模宏大,結構特殊,使用的是漢“天子之制”,即西漢皇帝御用的最高級葬具體系,史稱“梓宮、便房、黃腸題湊”。整個地宮是由幾百立方米的柏木、楠木等珍貴木材構築而成,南北長23.2米,東西寬18米,距地表四點七米。
墓道內隨葬有三輛車,11匹馬,乃實用真車馬,史載是專供皇太子及諸侯王乘坐的“朱斑輪青蓋車”。出土文物千餘件,有銅器鐵器玉器漆器瑪瑙器金泊陶器及絲織品等。地宮遺址及車馬遺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原址上保存最完好的大型漢墓遺址,是研究中華漢文化及北京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除可供參觀的漢王地宮外,館內還設有“漢代出土文物展”和參觀者可參與的“投壺儀式”活動。此外這裡還創辦有“模擬考古”項目,參觀者可親手參與模擬考古發掘工作。

歷史沿革

大葆台西漢墓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大葆台曾名寶台、保台。1974年在進行建築施工時發現了一些木炭、白膏泥和五銖錢,後發現了這座西漢墓。1974~1975年進行了發掘。大葆台一、二號墓,雖早年被盜,但仍出土了900餘件文物,其中許多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體現了2000多年前工匠的高度創造才能,是研究西漢中晚期的政治、經濟和物質文化發展的珍貴資料。1979年北京市政府決定建立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1983年12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在西漢廣陽王劉建大型墓葬的原址上建立了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館內展出西漢廣陽王劉建墓原址及出土文物,同時還推出了供觀眾參與的投壺禮儀活動以及深受青少年喜愛的考古小奇兵活動和考古科普互動項目。2002年,為增加考古小奇兵活動的接待能力,進一步豐富活動內容,在現模擬探方南側,開闢一個100平米的發掘區域,搭設防雨遮陽棚。增設不同類型的遺址,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考古學的豐富內涵。經北京市教委聯席會提名,“考古小奇兵”項目作為北京市開展素質教育的成功案例向全國推廣。

場館外圍

肅靜的院落前迎面是一隻展翅其舞的神雀雕塑,那飄逸的姿態讓人想起漢代畫像磚上的圖案。院落的中間有個石頭堆砌的井台,上面有一口金代的古井,是在1975年發掘漢墓時被發現的。這口北京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金代古井裡,還出土了大量金代的文物,根據《析津志》記載,這處遺址可能是金章宗妃“李氏避暑之台”。古井,八米深的水井早已乾涸見底,北京地區的地下水這些年下降的實在是太快了。從井台下來,東邊就是展廳,展廳門外並排陳列著兩架複製的漢代馬車。在大葆台一號墓的發掘過程中,在墓南側的墓道里發現三輛呈南北向排列的殉葬車,這幾輛車代表了單轅車發展的最後階段,是研究古代車制史的寶貴資料。
大葆台西漢墓大葆台西漢墓

結構設計

大葆台西漢墓1號展室
進了展廳大門,正面就是出土文物陳列室,裡面展出了大葆台漢墓的發掘經過,還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儘管大葆台漢墓在早年曾經被盜挖過,但是在1974年的考古發掘是仍然出土了900多件文物,其中許多文物的工藝水平都非常高超,體現了2000多年前工匠們的高度創造才能。出了陳列室再往裡走,就到了埋葬車馬的墓道,墓道被玻璃頂蓋封閉著,下面陳列著發掘時現場的車馬原形。這座墓葬呈“凸”字形,過了狹長的墓道就到了後面的墓室,裡面甬道迴廊層層包裹,剖面的墓室清楚地表現出漢代帝王墓葬的特點。“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在這裡讓人看得一目了然。
大葆台西漢墓發掘的有1號墓和2號墓。前者在東,葬的是西漢燕王(或廣陽王);後者在西,葬的是王后。兩墓皆為大型木槨墓,其中二號墓曾被燒毀。1號墓坐北朝南,平面呈“凸”字形。墓室上口南北長26.8米,東西寬21.2米;底口長23.2米,寬18米,深4.7米,底面積417.6平方米。南面開有墓道,寬4.25米;北段長16.7米,南段呈斜坡狀,殘長17.3米。墓頂和底部用木炭和白膏泥密封,四壁則僅封以積炭。該墓是一座“黃腸題湊”木壘墓穴。其結構由墓道、甬道、外迴廊(外藏槨)、黃腸題湊、內迴廊、前室和後室諸部組成。墓室的中心是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其“黃腸題湊”是由15880根長0.9米、截面為10厘米見方的木柱壘疊成的42米長、3米高的木圍牆,木端朝向棺槨。牆正南辟門,寬3.8米、高3米,門上裝鋪首銜環。進門即為前室,也叫便房,象徵著帝王生前起居飲食宴樂的地方。這裡陳列著一張寬大的黑漆朱彩坐榻,是帝王的坐席。便房北面是後室,室內用扁平立木圍成槨室,棺木放在槨室正中棺床上。墓主的棺槨共有5重,外層之槨是楸木,內層之槨是楠木,共用板130塊,最大板長4.5米,寬0.6米,厚0.22米,重約千餘斤。僅棺槨一項用木材32立方米。

展廳布置

大葆台西漢墓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由大葆台1號墓墓室復原陳列、大葆台1號墓殉葬車馬陳列、大葆台漢車復原陳列和大葆台1、2號墓出土隨葬器物陳列4部分組成。漢墓清理過程中發現的金代建築遺址和水井,也加以保護,一併展出。該館的館藏,主要是大葆台1、2號西漢墓及金代遺址出土的文物約千件。因墓葬早年被盜掘,出土物不甚豐富,重要出土物有大型獸面鎏金銅鋪首墨玉鏤空玉舞人鏤空龍鳳紋玉璧以及大型黑漆衣陶器等。
東為1號墓,墓主應為西漢廣陽頃王劉建,西側2號墓主為其妻。此墓由外藏(包括墓道、甬道、外迴廊)和內藏(包括前室、後室和便房)組成。墓室中心是梓宮、便房和黃腸題湊。棺停五重,三棺二停,板材為揪、楠、檫木。黃腸題湊系用長O.9米,寬、厚均0.1米的柏木條橫向排列壘成,無榫卯固,頂端用壓邊木加固。一號墓黃腸題湊木牆高3米,厚0.9米,總長42米多。牆正南辟門,門內為前室,象徵墓主人的朝會、宴享。後室為用扁平立木圍成的停室,棺槨置於正中。各層宮牆之間形成三道迴廊,黃腸題湊為最內層宮牆。
大葆台西漢墓大葆台西漢墓
史載: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向內,故云題湊,是漢代天子的葬制。外迴廊各寬1.6米,平面呈回字形,兩端與甬道相通,迴廊內埋有牲畜和陶甬。墓室外保存一組殉葬車馬,有3輛彩繪朱輪馬車,馬13匹。此墓早期被盜,但仍出土陶、銅、鐵、玉、瑪瑙、漆器、絲織品等400餘件,其中漁陽鐵斧是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政策的實物見證;鎏金獸面鋪首嵌玉鎏金龍頭枕龍鳳玉璧螭虎白玉佩墨玉舞人纏絲雞血紅瑪瑙等為漢宮珍飾。
大葆台西漢墓發掘於1974~1975年,博物館是在大葆台1號西漢墓遺址上建立的。該墓葬是一座西漢中晚期(公元前1世紀中葉)的諸侯王陵墓,是按西漢天子葬制修建的純木結構地宮,底面積417.6平方米,由墓道、甬道、外迴廊、黃腸題湊、內迴廊、前室(堂)和後室(寢,即五重棺槨)幾部分構成,頂、底部及四壁以木炭和膏泥密封,史稱“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制,是研究西漢帝王葬制的珍貴實物資料。墓道中殉葬3輛“朱斑輪青蓋車”和11匹馬骨,也是重要的考古發現。

館藏陳列

大葆台西漢墓石雕藝術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陳列內容分三部分:①一號墓室復原陳列,主要包括西漢諸侯王的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地下宮殿等;②車馬殉葬原狀陳列。如墓道中發掘的3輛木質單轅車和11具馬的遺骨(朱斑輪青蓋車)等;③隨葬器物陳列。包括出土的陶、銅、鐵、玉、瑪瑙、漆器、絲織品等400餘件。此外,從墓葬中清理出來的金代水井和房屋建築遺址也被陳列展出。大葆台西漢墓葬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漢代墓葬博物館。其中不少陳列物品都是第一次出土的珍品。如出土的一把鐵斧,把我國“生鐵固態脫炭成鋼”的冶煉法出現的時間自魏晉南北朝時期提前了四五百年;墓道中出土的3輛木質單轅車,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西漢車輪實物;西漢諸侯王“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地下宮殿,在我國也是首次展出。這些歷史文物對研究西漢帝王葬制、車馬殉葬制以及西漢時期的北京史均有重要價值。

旅遊提示

交通:937、世界公園專線等多路公車可到達。乘世界公園專線車、904、特7路車到世界公園站下車,向南行10分鐘。從葆台路下車過了馬路往回走到路口,再右轉順著寬闊的豐葆路往東南方向走不多遠,大葆台漢墓就到了。進了大門路旁立著一塊石碑,是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標誌碑,還有一個平面圖導遊圖,清晰地標出各個展室的位置。再往裡走就到了有售票視窗的正門,現在大葆台漢墓已經被列為免票博物館,進門前領一張小票就行了。

地點:北京市豐臺區世界公園500米

相臨景點

故宮 文天祥祠普渡寺

毛主席故居(鼓樓大街)東單公園皇城遺址

南館公園 嵩祝寺及智珠寺 保利劇院

北京蠟像館 北京古觀象台 青年湖公園

柳蔭公園 東四清真寺 和敬公主府

睿親王府 段祺瑞住宅 清末大學士崇禮住宅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中山公園音樂堂 首都劇場

中國美術館 王府井天主堂通教寺

長安大戲院中國醫史博物館何揚·吳茜現代繪畫館

北京大學紅樓 老舍紀念館 茅盾故居

智化寺 正陽門 國貿大廈-恒基中心

北京-蔡元培故居 貢院 五頂廟

雨兒胡同13號四合院 吉安所 富強胡同四合院

東皇城根32號大宅院 前永康7、9號四合院 麻線胡同3號四合院

秦老胡同35號四合院黑芝麻胡同13號四合院 孑民堂

聖米厄爾天主堂 桂公府 荷蘭使館舊址

陳獨秀舊居 義大利使館舊址社稷壇

什錦花園19號四合院 明城牆遺址 美國使館舊址

比利時使館舊址 英國使館舊址 地壇公園

古觀象台 國子監 雍和宮

太廟 北京文博交流館 孔廟

孚郡王府 皇史宬 首都博物館

婉容舊居 北新倉 淳親王府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祿米倉凝和廟

孫中山行館王府井步行街 宣仁廟

循郡王府 于謙祠 鐘樓

明瑞府 柏林寺 成賢街

中山公園天安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