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祝寺及智珠寺

嵩祝寺及智珠寺

嵩祝寺及智珠寺都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城內東城區嵩祝院北巷23號。原有並排的3座大寺廟:東為法淵寺(已毀),中為嵩祝寺,西為智珠寺。 法淵寺,前後共五層殿:山門殿、天王殿、無量殿、大雄寶殿和後殿。現已廢。 智珠寺共有六層殿宇。第一層為山門殿和鐘鼓樓,第二層為天王殿3間,第三層為重檐四方殿,第四層為後殿(又名淨身殿)5間,第五層殿5間,殿後有二層樓。

基本信息

簡介

嵩祝寺及智珠寺嵩祝寺及智珠寺

嵩祝寺及智珠寺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嵩祝院北巷23號。原有並排的3座大寺廟:東為法淵寺(已毀),中為嵩祝寺,西為智珠寺

嵩祝寺為明代番經廠和漢經廠遺址,清雍正十一年(1733)創建,為蒙古活佛章嘉胡圖克圖的宗教活動場所。

寺規模宏大,格局完整,分三路,中路五進殿:山門、天王殿、正殿("妙明宗鏡"殿)、寶座殿、後樓。

智珠寺亦為五進殿:山門殿、天王殿、正殿(重檐四方攢尖頂)、淨身殿、後殿。兩寺主體建造大部分完整。

歷史

北京嵩祝寺及智珠寺北京嵩祝寺及智珠寺

嵩祝寺,北平名剎之一,位於北河沿大街25號,與其西側之智珠寺共同公布為一個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嵩祝寺為章嘉呼圖克圖所居,大殿及後樓之聯額為清高宗之御書。寺東有法淵寺,西有智珠寺。又東為三廠遺址,三廠乃明代所設定之翻經廠、漢經廠、道經廠。西廊下有三塊銅雲板,上鑄“番經廠”三字。寺位於馬神廟東,已頹敗,但仍為章嘉駐錫之所,設有辦事處,主持黃教事務。

嵩祝寺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為第二世章嘉呼圖克圖在京的駐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命第一代章嘉居多倫匯宗寺,四十五年封灌頂法師,掌管漠南黃教(即藏傳佛教格魯派),雍正時又令他掌管內蒙、京師、盛京、五台山、甘肅等地黃教寺院。

從第二世章嘉開始,歷代呼圖克圖(活佛)均以嵩祝寺為主要駐地。據《日下舊聞考》卷二十九載:“法淵寺在嵩祝寺東,智珠寺在嵩祝寺西”,“明番經廠、漢經廠今為嵩祝、法淵三寺”;《京師坊巷志稿》卷三載:嵩祝寺東有法淵寺,西有智珠寺。又東為三廠遺址;明置番、漢經廠,道經廠於此”。但據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圖》所繪,嵩祝寺之東為番經廠、漢經廠兩組大型建築,而嵩祝寺與兩經廠之間並無可容法淵寺之地,應是將兩經廠改建為法淵寺,《京師坊巷志稿》的記載不夠精確。嵩祝寺坐北朝南,建築規模較大,分三路。主要殿宇集中在中路,東路為寮房、配房、佛堂、經堂等,西路主要為喇嘛住宅。中路從山門到後樓共五層殿宇。山門三間,進深五檁,為大式硬山筒瓦大脊,頂上帶吻獸、垂獸,一斗二升斗栱,內為徹上明造。鐘鼓樓上檐為歇山筒瓦調大脊,帶吻獸、垂獸,一斗三升斗栱,四周有帶廊欄桿,下檐為筒瓦箍頭脊,上下層角梁懸鈴,繪鏇子彩畫。天王殿三間,進深五檁,為大式硬山筒瓦大脊,內為徹上明造;殿兩側有紅牆,牆頂為筒瓦大脊,上有吻獸,兩邊各開一門通里院。里院正殿五間,帶廊,大式硬山筒瓦大脊,檐下一斗二升斗栱,帶雲頭雀替,明間有匾為“妙明宗鏡”。對面有一木結構磚制懸山筒瓦箍頭脊建築,上帶吻獸垂獸,據說是明燈的地方。寶座殿五間,大式硬山筒瓦大脊,有吻獸、垂獸及鏇子彩畫,左右各有三間耳房;殿前有出廈三間,廈為大式懸山筒瓦箍頭脊,帶吻獸及垂獸。殿後有藏經樓七間,二層,硬山筒瓦大脊,上帶垂、吻獸,上層為格扇門窗,有坐凳欄桿,內為井口天花。從該寺往東可通法淵寺。今嵩祝寺山門、鐘鼓樓及前殿已拆,其他主要殿宇尚存,寺原址拆除部分已建成樓房。法淵寺只存北部少量房屋,主體已全部拆除,建造了樓房。

建築

法淵寺

坐北朝南,前後共五層殿。山門殿三間,大式歇山筒瓦頂,後為無量殿,形制同天王殿。大雄寶殿五間,帶後抱廈,為大式懸箍頭脊。後殿因早已拆除,故不知其形制。大雄寶殿前原有“法淵寺碑記”石碑。螭首龜跌,上刻滿、漢兩種文字。碑高3.5米,寬1.1米,厚0.5米,龜跌長2.82米,高1.2米。

智珠寺

坐北朝南,從山門殿至後樓共六層殿宇。山門外有大門及紅圍牆,山門三間,為大式硬山筒瓦調大脊。門楣有石額“敕建智珠寺”。鐘鼓樓為重檐歇山頂,角梁懸鈴。天王殿三間,為大式硬山筒瓦調大脊,上帶吻獸及垂獸,有鏇子彩畫,三踩單昂斗拱,內為徹上明造,五架梁。殿內兩側有紅圍牆。殿額為“寶網光音”。左右聯為:“香雲遍覆真如界,皓月常明自在天”。第三層殿為重檐四方殿。上檐筒瓦四角攢尖頂,上帶磚寶頂,五踩單昂單翹斗拱,角梁懸鈴。下檐柱帶雀替,三踩單昂斗拱。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帶廊,鏇子彩畫。後殿五間,大式歇山筒瓦調大脊,鏇子彩畫,五踩單昂單翹斗拱,角梁懸鈴,內為井口天花。明間門楣有額為“現清靜”,故此殿又叫“淨身殿”。兩旁有聯為:“金粟神光照妙應,香林淨域證虛明”。該聯與前殿聯均為乾隆御筆。最後殿為五間,前面帶走廊,大式硬山筒瓦調大脊,上帶吻獸及垂獸,有鏇子彩畫,帶雀替。殿後有一二層樓,面闊七間。從寺往東即通嵩祝寺。

嵩祝寺

嵩祝寺嵩祝寺
坐南朝北,建築規模較大,也較整齊。共分三路,主要殿宇在中路。東路為寮房、配房、佛堂、經堂等。西路主要為喇嘛住宅。中路:從山門到後樓共五層殿宇。山門三間,為大式硬山筒瓦調大脊,上帶吻獸、垂獸,一斗二升斗拱。內為徹上明造,五架梁。鐘鼓樓為重樓建築。上檐為歇山筒瓦調大脊,帶吻獸、垂獸,一斗二升斗拱,四周有平座欄桿;下檐為博脊合角吻,上、下層角梁懸鈴,鏇子彩畫。天王殿三間,為大式硬山筒瓦調大脊,內為徹上明造,五架梁。殿兩側有紅圍牆,牆頂為筒瓦調大脊,上有磚吻獸。兩邊各開一門通里院。正殿五間,帶廊,大式硬山筒瓦調大脊,檐柱有一斗二升斗拱,帶雲頭雀替。正殿明間有橫匾為“妙明宗鏡”。對面有一木結構磚制懸山筒瓦箍頭脊,帶吻獸及垂獸。殿為大式硬山筒瓦調大脊,亦有吻獸、垂獸,鏇子彩畫。左事各有三間耳房。後樓七間,二層,為重檐硬山筒瓦調大脊,上帶吻獸、垂獸,帶雀替,上檐為隔房門窗,有平座欄桿,內為井口天花。明間額題“慧燈普照”。聯為“碧砌瑤階****現,琪花芝草日華鮮”。西側聯為:“夜梵聞三罰,朝香徹九天。”均為乾隆皇帝手書。從該寺往東有門可通法淵寺。

據載:嵩祝寺系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為章嘉乎圖克圖修建的。原在明代織染局舊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移建於今址,是清代專為每代轉生的章嘉佛焚修的處所。

清乾隆時,章嘉乎圖克圖奉詔來京,居嵩祝寺,更定大藏經經咒,章嘉乎圖克圖為第六世達賴喇嘛,此其第三次“呼必勒罕”(蒙語意為“轉世”),他俗姓張,西寧人,後卒於京師。

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上諭,現在章嘉乎圖克圖之呼必勒罕著仍賞給香山法海寺五台山普樂院等寺居住。所有國師印信及金頂黃轎、九龍黃坐褥黃散等項,著在嵩祝寺內妥為供貯,呼必勒罕習經卷後,能維持黃教時,再加思賜。

現狀

現在法淵寺已全部拆除,嵩祝寺、智珠寺的大部主要建築還保存未拆,余已拆除,現三寺原址大部分為東風電視機廠使用。1984年該處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