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舊居[陳獨秀北京市舊居]

陳獨秀舊居[陳獨秀北京市舊居]

陳獨秀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故居位於東城區箭桿胡同20號(舊時的門牌9號)。在北河沿大街上的智德北巷西頭,有一條騎河樓南巷,向南走不多遠,路東有一個很窄的過道,這就是改造過的箭桿胡同的殘跡了,20號就是陳獨秀故居。

基本信息

簡介

陳獨秀舊居陳獨秀舊居
故居門樓並不大,是典型的蠻子門,木門也早已斑駁不堪,不過門墩門簪還算保留完好。院門坐南朝北。整個院落占地不大,東西方向與南北方向長度相等,均為17米,院落的東南方向缺角。舊居大門北向,有台階兩步,門為只占半間房的小型如意門,合瓦清水脊,上有門簪兩個,刻有“吉祥”二字,青石門礅兩個,上雕石獅;院內有北房三間,硬山合瓦清水脊,其東側有耳房一間半(另半間闢為街門),南房四間,均為合瓦過壟脊。該院原有東房二間,但在蓋民政部大樓時被拆,現只剩門窗立面做為院牆。

名稱來源

箭桿胡同屬北京東城區東華門地區,據記載,“箭桿胡同”始稱於清光緒年間。

箭桿是指舊時扎紙活的骨架和吊頂棚的龍骨(擱柵)所用的經過加工的高粱秸。據此分析,當年胡同內應有加工、經營箭桿的作坊、店鋪,;因而取名箭桿胡同。

歷史

箭桿胡同20號,原為孫姓人家的房產,購於民國元年(1912年)。1917年,陳獨秀來京後租住東院,即箭桿胡同9號;

1917年初,陳獨秀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文科學長,住在箭桿胡同9號;《新青年》編輯部亦隨之由滬遷京,駐地也在箭桿胡同9號,這裡成了新文化運動中心。

1918年12月,陳獨秀與李大釗又創辦了《每周評論》,《每周評論》很快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鎮。陳獨秀當之無愧地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和主帥,當年從箭桿胡同9號發出的聲聲吶喊震撼著整箇中國。

陳獨秀在“五四運動”中不僅發揮了領導作用,而且,身先士卒,衝鋒陷陣。1919年6月8日,陳獨秀與李大釗商量後,起草了著名的《北京市民宣言》;6月11日又和鄧初、高一涵到宣武門外的“新世紀遊藝場”散發,當場被捕。陳獨秀受了三個多月的牢獄之苦,在社會各界的營救、聲援下於9月16日獲釋。

迎接陳獨秀出獄的蔡元培當眾宣布:“北京大學為有仲甫而驕傲!”李大釗則獻上詩作《歡迎獨秀出獄》: 你今天出獄了,

1920年2月14日,為躲避軍警的追捕,陳獨秀頭戴氈帽,打扮成討賬的財主,乘著一身賬房先生打扮的李大釗趕著的帶篷騾車,出了北京朝陽門直奔天津。二人一路上商量著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計畫組織中國共產黨

保護

2001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1月,北京東城區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通過決議,今年將騰退修繕箭桿胡同20號的陳獨秀舊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