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

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

1983年省政府批准建立《大亞灣水產資源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範圍涉及惠州、深圳共900平方公里海區。保護區綜合管理的行政主體是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於2002年4月由省編辦〔2002〕61號文批准成立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直屬的副處級事業單位,由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管理。

基本信息

簡介

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廣東惠州市境內,由廣東省海洋水產管理局管理。成立於1983年。

建立

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

為了保護大亞灣的天然水產資源,1983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大亞灣水產資源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900多平方公里。建立保護區的目的是通過維護生物多樣性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資源基礎,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最終將導致人類的生存危機。近年來國內外關於生物轉基因系統的研究表明,任何生物的任何基因都是人類基因的資源,而且每一種生物的遺傳組成都可能是唯一的。所以對於人類來說都是珍貴的和有待開發的對象。因此保護大亞灣的水產資源不能只局限於一些珍稀的或名貴的種類,應從生物多樣性觀點出發,朝著全面而有重點的方向開展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保護工作。

地理

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

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珠江口東側,界於東經114º29′44″~114º53′44″,北緯22º24′40″~22º50′00″,整個保護區面積為9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260公里。大亞灣是一個由南向北嵌入陸地30餘公里的大型山地溺谷海灣,東部和東北部丘陵低山高度為200~500米,西部及西北部則達500~800米,周圍丘陵直逼灣岸,形成灣岸曲折,大灣套小灣的地形格局,沿岸港灣、島嶼眾多,星羅棋布,西南側為著名的大鵬澳,水深大於十米,兩座核電站就建設在它的北側;西北側為啞鈴灣,建有澳頭港和惠州港;東北角為范和港,水較淺;東南側的岸線是由大星山與陸地連線而成的稔平半島,沿岸水也較淺。保護海區內水位深度差異較大,其平均水深為11米,最深可達21米,5米及10米等深線靠近岸緣。從大亞灣周圍山丘匯入區域內的小河及溪流有十餘條,其長度均不超過10公里,並都屬於季節性的,流量較小,加上河溪兩旁山丘的植被覆蓋較好,使河溪挾沙少,即使在夏季雨量最大期間,河流含沙量也只有0.1公里/立方米左右,年平均淤厚不足1厘米。其底質為深灰色粉砂粘土。灣內海水年平均透明度達4.5米,海水鹽度穩定。海區鹽度穩定,年平均為31.6,海水溫度年平均為21.9°С,日照多,終年氣溫較高,長夏無冬,基本無霜凍,極端最高氣溫為37.6°С,極端最低氣溫為2.3°С,海水PH值在8.26~8.35之間。灣內海水年平均透明度達4.5米,海水鹽度穩定。海上和沿岸活動以農業、漁業為主,其次是海上交通運輸和濱海旅遊業。保護區地理位置優越,毗鄰香港南為廣闊的南海,是從海上進入廣東中部腹地的第二捷徑。海域氣候適宜,長夏無冬,降水較豐,大灣套小灣,眾島成屏障,海域水深浪靜。

資源

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

據中國水產科學院南海水產研究所調查記載的生物種類多達1300多種,其中浮游植物241種,浮遊動物300多種,魚類400多種、貝類200多種、甲殼類100多種、棘皮類60多種、藻類30多種,其中絕大多數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還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珊瑚的較大面積分布。保護區水產資源的優勢不僅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同時擁有廣東唯一的馬氏珠目貝自然苗場和鯛科魚類天然種苗主要產區,擁有石斑魚類、龍蝦鮑魚等名貴種類的幼體密集區,還有多種貝類、甲殼類是大亞灣的特有種類。島嶼周圍有大量的馬尾藻和囊藻生長。大亞灣海域獨特結構的水產資源被一些學者和專家稱為南海水產資源的搖籃和種苗庫,在南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北部膠州灣同屬我國兩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海灣。保護區的珊瑚主要分布在鵝洲至大辣甲之間的大部分海島,分布的水深範圍主要在1.5~4米,珊瑚的覆蓋率較高(最高達62.5%),而且生長狀況良好,主要以石珊瑚為主,有標準蜂巢珊瑚五邊角蜂巢珊瑚、盾行陀螺珊瑚、斯氏角孔珊瑚、精巧扁腦珊瑚、鋸齒刺星珊瑚、扁縮濱珊瑚、橙黃濱珊瑚、二異角孔珊瑚。保護區內瀕危的動物有:玳瑁、灰海豚、文昌魚,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此外,還有真鯛、矽點石斑魚、青石斑魚、白鯧、沙丁魚、麗葉鰺圓腹鯡、虎斑烏賊、無針烏賊、長矛對蝦、墨吉對蝦、寬溝對蝦、短溝對蝦、紫江珧、海菊蛤、胖江珧等。原來這些種類的產量都很高,但由於資源嚴重衰退,許多種類面臨著嚴重的威脅。如真鯛,70年代年產量有250噸,現只有1~2噸,70年代對蝦年產量有300噸,現只有50噸,而且漁獲物都趨於小齡化、低值化。海區內接近絕種的種類有:大黃魚小黃魚鮸魚龍蝦雜色鮑等。

島嶼

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

大亞灣保護區的島嶼情況保護區內有100多個的島嶼,主要分布於大亞灣中央,呈南北向延伸排列,自北向南的有港口列島、中央列島、辣甲列島和沱濘列島;其次在澳頭灣、大亞灣東側和平海灣處也有零散島嶼分布;乾出礁也多達100多個分布與灣岸附近和島嶼周圍。最大的島為大三門島,面積4.7913平方公里。大部分島礁面積在0.0005~1平方公里,面積較小。區域內的海島,風景素質較好,其中具備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海島有:大三門島、小三門島、大辣甲、小辣甲、坪峙、三角洲、小星山、白沙洲、桑洲、許洲等海島。保護區港灣條件優越,港灣深,淤積少,綜合條件好,不少具備建設大型深水港的條件,分布在大亞灣北部的海島,其周圍水深一般在3~5M,中南部的島嶼,水深可達6~10M,具有建設大型深水港的條件。

功能

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

大亞灣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區劃自然保護區是實現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示範點,為了加強對大亞灣自然資源的保護,突出重點,有利於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和《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根據歷年水產資源調查積累的有關資料,按照我國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區劃原則,把“大亞灣水產資源自然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三個功能區。劃分功能區是加強對保護區管理的有力措施之一。由於保護對象在自然保護區內的資源分布是不均勻的,各區域的資源結構存在一定的差異。為了更好地達到保護的目的,把保護區劃分為各類功能區是必要的。區劃的指導思想是突出重點,提高管理效果。區劃的基本原則是根據保護對象在各區域的資源豐盛度。根據大亞灣水產資源的分布特點,把整個大亞灣自然保護區劃分為四個核心區,其餘區域分別劃為緩衝區和實驗區。

(一)、核心區:總面積為118平方公里,區域內生態資源保存較好、分布集中的地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其範圍內進行一切可能對保護區造成危害或不良影響的活動。因科學研究的需要,必須進入核心區從事科學研究觀測、調查活動的,須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畫,並報省主管部門批准。1、中部核心區是指大亞灣中部群島區(中央列島和辣甲列島),面積為59.8平方公里,水質目標為(GB3097-1997)第一類。島嶼周圍的底質以岩礁質為主,水體與外海交換良好,生態環境較穩定,棲息生物種類豐富多樣。它是大亞灣多種經濟種類賴以棲息、生長、索餌、繁殖的重要水域,也是優良的鯛苗生產區、魚蝦類增殖區、珍貴貝類等的護養增殖區。主要保護種類有:馬氏珍珠貝、企鵝珍珠貝華貴櫛孔扇貝、翡翠貽貝櫛江珧半扭蚶、毛蚶、脹毛蚶假奈擬塔螺、塔型馬蹄螺、帶鳳螺管角螺方斑東風螺泥東風螺、菲律賓蛤仔、草莓海菊蛤、波紋巴非蛤、嶸螺、咬齒牡蠣團聚牡蠣、雜色鮑、多變鮑、海蘿、鹿角沙菜、羊棲菜、半葉馬尾藻瓦氏馬尾藻、紫海膽、對蝦、赤蝦、大亞灣梭子蟹、三疣梭子蟹、紅星梭子蟹、口蝦蛄、杜氏槍烏賊、真鯛、黑鯛平鯛、黃鰭鯛、二長棘鯛赤點石斑鮭點石斑青石斑康氏馬鮫斑點馬鮫銀鯧灰鯧烏鯧斑鰶、中華小沙丁魚、裘氏小沙丁魚、麗葉鰺、藍圓鰺、竹莢魚、羽鍶鮐、海島周圍的淺水石珊瑚。2、西北部核心區位於大亞灣的西北部海域(啞鈴灣水域),面積為26.5平方公里,水質目標為(GB3097-1997)第一類。該核心區地勢較平緩,底質多為泥沙,有的是石礫或沙灘,水深2~6米,灘涂以細沙質為主,島嶼眾多,沿岸沒有大的徑流注入,海水鹽度穩定,海水水質符合我國《漁業水質標準》要求,初、次級生產力豐富,生態環境十分適於海洋生物繁殖、棲息生長。主要保護對象:馬氏珠母貝和多種名貴經濟種類及棲息的海洋生態環境。3、西南部核心區位於大鵬澳東南岸和高山角之間小面積海區,以22º34′12″N、114º32′50″E與22º32′42″N、114º36′16″E連線和南面岸線包圍的水域,面積為6.8平方公里,水質目標為(GB3097-1997)第一類。主要保護對象:馬氏珠母貝、紫海膽、華貴櫛孔扇貝、翡翠貽貝、櫛江珧、旗江珧、棕環參、米氏參、糙參、海馬以及鯛科魚類等重要經濟種類。4、南部核心區是指沱濘列島周圍20米等深線以內的水域,面積為24.9平方公里,水質目標為(GB3097-1997)第一類。主要保護對象:紫海膽、龍蝦、鮑魚等名貴經濟種類的自然資源及海洋生態環境。

(二)、緩衝區:緩衝區內,在保護對象不遭受人為破壞和污染前提下,經保護區管理機構批准,可在限定時間和範圍內適當進行漁業生產、觀光性旅遊、科學研究、教學實習等活動。緩衝區包括了南部緩衝區和中西部緩衝區,水質目標分別為(GB3097-1997)第一類和第二類,面積共174.5平方公里。

(三)、實驗區:在保護區管理機構統一規劃和指導下,可有計畫地進行適度開發活動。實驗區包括了北部實驗區和南部實驗區,水質目標分別為(GB3097-1997)第二類和第一類,面積共594.9平方公里。

職能

開展的業務工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海洋的開發程度不斷深入,對保護區管理將提出更高的要求,保護區管理處將圍繞其主要職能切實有效地開展工作,發揮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埋頭苦幹,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工作開展情況如下:

1、做好大亞灣南海石化引堤珊瑚礁移植工作。在我處與南海水產研究所共同實施的大亞灣中國首例珊瑚礁移植項目工程取得了圓滿成功,為野生動植物物種的遷移性保護進行了新的嘗試,也為協調近海工程與海洋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提供了新的模式

2、開展保護區內資源環境的監測跟蹤工作。今年六月至九月間大亞灣保護區管轄海域發生多次赤潮,我們都能及時掌握赤潮發生的區域,發生規模,赤潮生物種類及擴散的趨勢。其中八月份發生在大亞灣東升至壩光一帶海域發生的赤潮,我們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連續跟蹤監測,經過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中心等專家的分析、鑑定,最終確定引起這次赤潮的生物為卡盾藻和錐狀斯氏藻。同時,我處多次協助省、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的專家做好赤潮的預警工作,加強區域的監測巡視,並將有關情況及時通知有關部門和漁民民眾,對預防赤潮危害提供指導意見,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使漁業生產損失儘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

3、開展本底調查的前期工作。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海域具有良好的海水交換條件,高度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區域和珍稀種類集中分布區。由於海區開發步伐的加快,相應的給保護區的環境和資源帶來一定的破壞,海區的生物多樣性也可能帶來相應的變化,需要對保護區的資源進行詳細的科學的調查,建立一套科學的數據資料。為此,我處開展了保護區本底調查的前期工作,查閱和蒐集有關大亞灣保護區水產資源的歷史、水文、水生生物等方面的資料,認真做好記錄,為今後進一步開展本底調查工作打下基礎。

規劃

1、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將興建實驗室標本館、會展設施和培訓設施,進一步完善我處的硬體設施,努力把保護區建設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和持續利用的基地。

2、保護區的科研監測通過資源本底的調查,做好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編目,作為監測它們的現況和發展趨勢的基礎,建立保護區專業信息系統,對海區的環境與資源實施動態管理,進一步完善大亞灣水產資源自然保護區的功能,開展瀕危水生動植物的人工增殖研究,以及大亞灣生態漁業的研究。.

3、保護區的管理和宣傳教育制定相應的水產資源管理規定,進一步協調好環境保護與濟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利用得天獨厚的環境教育功能,加強宣傳工作,把保護區建成一個天然的宣傳教育基地,教育重點放在以生態科學為基礎的生物多樣性、持續性和有關法律和檔案的基礎上。提高漁民的生態意識,並擴大我處的影響力。

意義

大亞灣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將有效的保護區域內的野生動植物及其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有效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有助於保留自然本底、儲備物種,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我處努力開展保護區的建設,樹立牢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制定相應的管理規定,建立保護區專業信息系統,對海區的環境與資源實施動態管理;開展保護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大亞灣水產資源自然保護區的功能,促進大亞灣生態漁業的研究;開展保護區建設,使陸地與海洋環境保護相協調;開展保護區建設,最大限度地保護髮展生產力的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精神,營造藍色生態體系。實施大亞灣自然保護區建設,對維護海洋生態安全、促進我市乃至我省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確保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長遠目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中國省級濕地保護區

中國濕地自然保護區分為國家和地方保護區,其中地方保護區又分為省、市和縣3級。濕地保護區功能眾多,包括提供多種水產品和農產品、調蓄江河洪水、提供優美景觀、棲息野生動植物、淨化污染物、自恢復和自組織等。
新疆天池保護區
明光女山湖保護區
龍感湖保護區
海林蓮花湖保護區
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
鎮江白鰭豚保護區
雲南天池保護區
鴛鴦獼猴保護區
鴛鴦湖保護區
宜昌中華鱘保護區
腰井子保護區
興安里保護區
閩江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
烏蘇里江保護區
圍場御道口保護區
萬江河大鯢保護區
團泊鳥類保護區
唐海濕地和鳥類保護區
綏稜努敏河保護區
松花江三湖保護區
沙湖保護區
曲江羅坑保護區
三環泡保護區
青嵐湖保護區
啟東長江口濕地保護區
祁陽小鯢保護區
淇澳-擔桿島保護區
七星泡東風保護區
普者黑保護區
平潭三十六腳湖保護區
諾水河保護區
鮎魚山保護區
南捧河保護區
南澎列島海洋生態保護區
南莫且濕地保護區
南海子保護區
南北河保護區
南澳候鳥保護區
細鱗河保護區
龍海紅樹林保護區
珠江源保護區
六峰湖保護區
靈丘黑鸛保護區
樂亭石臼坨諸島保護區
老等山保護區
科洛河保護區
蕉嶺長潭保護區
吉利黃河濕地保護區
黃旗海保護區
黃龍保護區
黃河首曲保護區
黃河三峽保護區
淮濱淮南濕地保護區
懷沙懷九河水生野生動物
樺川松花江保護區
湖南江口鳥洲保護區
橫嶺湖保護區
黑河流域保護區
河源新港保護區
忠建河保護區
貴池十八索保護區
乾海子保護區
多布庫爾保護區
敦煌南湖保護區
嘟嚕河保護區
都昌候鳥保護區
東升保護區
東山珊瑚礁保護區
東方紅濕地保護區
儋州白蝶貝保護區
鄭州黃河濕地保護區
大興安嶺奎勒河保護區
大佳河保護區
大夥房水庫保護區
大黃堡濕地保護區
潮安鳳凰山保護區
長樂海蚌保護區
安慶沿江水禽保護區
安邦河保護區
阿勒泰科克蘇濕地保護區
阿爾泰山兩河源頭保護區
瓜州疏勒河中下游保護區
開封柳園口濕地保護區
遜別拉河自然保護區
臥龍湖保護區
山口保護區
孟津黃河濕地保護區
曼則塘濕地保護區
潿洲島保護區
桑乾河保護區
友好保護區
大沾河濕地保護區
穎州西湖保護區
南天湖保護區
臨高白蝶貝保護區
漣水白鷺保護區
賀斯格淖爾保護區
翠北濕地保護區
瓊海麒麟菜保護區
長沙貢馬保護區
漢石橋濕地保護區
長海海洋珍貴生物保護區
昌馬河保護區
畢拉河保護區
包拉溫都保護區
白音庫倫保護區
海興濕地保護區
安瀾鷺類保護區
建新保護區
西峽大鯢保護區
五河沱湖保護區
江西都昌候鳥省級自然保
穎上八里河保護區
運城濕地保護區
瀛湖濕地保護區
官井洋大黃魚保護區
杭錦淖爾保護區
內鄉湍河濕地保護區
閩江河口濕地保護區
承天熱礦泉地質保護區
庫爾濱河保護區
龍川楓樹壩保護區
大漢新店濕地
卡莎湖保護區
拒馬河水生動物保護區
涇渭濕地保護區
新路海保護區
集成麋鹿保護區
野鴨湖保護區
惠東蓮花山白盆珠水源林
臨滄瀾滄江保護區
盧氏大鯢保護區
海峰保護區
連南板洞保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