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建於1984年,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93年定為中國科學院開放站和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重點站。2003年正式加入GTOS系統,成為其網路成員。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建於1984年,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93年定為中國科學院開放站和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重點站。2003年正式加入GTOS系統,成為其網路成員。作為中國科學院開放站和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重點站,是中國亞熱帶海洋科學研究唯一的綜合研究與技術支撐平台,具有20多年亞熱帶海灣研究的歷史,在國內外海灣生態學及其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方面研究享有較高的聲譽與知名度,與溫帶的膠州灣站、熱帶的三亞站組成較為系統的中國海洋生態網路站。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

簡介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是中國唯一的亞熱帶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具有典型的區域代表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其中70%以上海域屬於南海海區,在中國這個廣闊的區域內,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是唯一的一個亞熱帶海洋科學研究基地。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全景

中國亞熱帶海域主要分布於南海北部,南海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亞洲大陸和澳洲大陸之間,東北部有巴士海峽和台灣海峽,東部有民都海峽、巴拉巴克海峽;西南方有馬六甲海峽。中國南海海域周圍國家有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越南、汶萊等,是世界軍事、政治的重要區域和敏感區域。
南海海域海洋資源豐富,在中國“四海”之中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油氣蘊藏量可與波斯灣、墨西哥灣和北海相提並論;鈦、鋯礦產占全國第一;海洋生物資源與生物種類極為豐富,已有記錄1萬多種,生物多樣性豐富。沿海灘涂和島礁可供養殖利用的面積寬闊,熱帶海洋生物如珊瑚礁動物、紅樹林動植物、海草等極具特色。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氣象站

大亞灣站設在中國改革開放的視窗、美麗的海濱城市深圳市,大亞灣位於廣東省珠江口左側、深圳市大鵬半島的西南部,界於113°29'42"-114°49'42"E,23°31'12"-24°50'00"N之間。西屬深圳市,北居惠州市,東屬惠東縣,面積約600km2,平均水深11m,最深處21m,是南海北部一個較大的半封閉性海灣,灣內有大小島嶼50多個。年平均氣壓為1010hPa、溫度22℃、降雨量為1500-2000mm;灣內生物資源豐富,生物類型眾多,屬亞熱帶海灣兼有熱帶特色,而紅樹林(沿岸面積約4500畝,尤其范和港生長較茂盛)和珊瑚群落則是該亞熱帶海灣顯示出熱帶生境的特色,是中國亞熱帶海域的重要海灣之一。大亞灣站具有20多年海灣研究的歷史,是中國亞熱帶海洋科學研究唯一的綜合研究與技術支撐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983年大亞灣就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劃為水產資源保護區,1984年廣東省又將大亞灣列為重點經濟開發區;大亞灣是中國目前唯一有2座核電站同時運行的典型亞熱帶海灣,位於灣的西岸,與大亞灣站隔海想望。大亞灣海域是受人類活動與自然影響驅動的複合生態系統。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生態樓

研究方向與定位

(1)、大亞灣及臨近海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採樣

(2)、經濟海洋生物的實驗生物學(包括遺傳育種)等研究;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養殖池

(3)、生物資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

目標和任務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招待所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學科定位:亞熱帶海灣及其臨近海域生態系統動力過程及其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創新重點領域:熱帶海洋環境動力過程研究和熱帶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研究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開展亞熱帶臨海實驗研究唯一的綜合研究基地和技術支撐平台。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正門

熱帶海灣及其臨近海域生態系統主要環境因子、生物群落組成及其結構和功能的長期監測、研究與數據管理,深入研究亞熱帶海灣及其臨近海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揭示大亞灣及其臨近海域環境與生態系統變化機制和發展趨勢。提出相應的對策並開展生態調控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究。同時,開展經濟海洋生物的實驗生物學以及生物資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為發展亞熱帶海洋科學理論,加強近海生態環境保護積累基礎資料。目標是將大亞灣建成一個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學研究基地,以亞熱帶沿岸生態與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研究發展為科學目標。以海灣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其演變過程為核心,開展長期綜合觀測和試驗研究。其任務是為生態學和資源環境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野外試驗和研究平台,為中國生態系統最佳化與綜合管理提供典型示範,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巨觀決策依據。

自然信息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大亞灣俯瞰圖
大亞灣站設在中國改革開放的視窗、美麗的海濱城市深圳市,大亞灣位於廣東省珠江口左側、深圳市大鵬半島的西南部,界於113°29'42"-114°49'42"E,23°31'12"-24°50'00"N之間。西屬深圳市,北居惠州市,東屬惠東縣,面積約600km2,平均水深11m,最深處21m,是南海北部一個較大的半封閉性海灣,灣內有大小島嶼50多個。年平均氣壓為1010hPa、溫度22℃、降雨量為1500-2000mm;灣內生物資源豐富,生物類型眾多,屬亞熱帶海灣兼有熱帶特色,而紅樹林(沿岸面積約4500畝,尤其范和港生長較茂盛)和珊瑚群落則是該亞熱帶海灣顯示出熱帶生境的特色,是中國亞熱帶海域的重要海灣之一。

申請項目

1。魚類病原弧菌致病基因與疾病發生。

2。珍珠貝和牡蠣優質、高產、抗逆品種的培育。國家863項目課題2006-2010
3。珠江口沉積物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結構及表達規律研究。國家基金2007-2010
4。Fe、Cu等痕量元素及營養鹽現場線上高精度光譜分析技術。國家863專題課題2006-2009
5。受損紅樹林生態系統評價與修復技術研究。國家908專項2008-2009
6。廣東省908專項生物生態和海洋化學。廣東省908專題2006-2009
7。江蘇省洋口港海洋環境調查項目鄰近海域污損生物調查。廣州三海海洋工程勘察設計中心2007-2009
8。廣東陸豐核電廠鄰近海域水質環境、水生生態和漁業資源調查。中廣核工程設計有限公司2008-2009
 
9。大亞灣站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路建設。國家基礎條件平台建設項目2006-2008
10。廣東大亞灣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儀器建設。國家基礎條件平台建設項目2007-2008
11。典型亞熱帶海灣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生物累積動力學。國家基金2005-2008
12。遙感分析藻華的季節性變化對大亞灣核電站熱排放的回響。廣東省重點基金2005-2008
13。大亞灣海域重金屬污染的高解析度沉積記錄及來源分析。廣東省基金2006-2008
14。大亞灣珊瑚對近50年來赤潮的記錄與回響。廣東省基金2006-2008
15。大亞灣生物生產力、重要生物種群動態及人為活動影響。廣東省科技專項2005-2008
16。大亞灣幾種重要經濟養殖魚類的氮收支及氮輸出對環境脅迫的評估。南海水產所開放基金2007-2008
17。惠州大亞灣石化工業區5000噸級公用石化碼頭工程影響海域海底珊瑚狀況調查項目惠州大亞灣歐德油儲公用石化碼頭有限公司2008-2008
18。珠江口及毗鄰海域碧海行動計畫-海域環境與生態調查研究國家環保專項2006-2008
19。廣東省人工漁礁附著生物研究廣東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中心2006-2008
20。電站鄰近海域理化指標監測與分析及海洋生態調查嶺東核電有限公司2007-2008
 
21。我國赤潮高發區赤潮生物環境和生態系統對比研究國家“973”項目2002-2007
22。赤潮水體光譜模擬研究和赤潮高發區水體水色素國家“973”項目2002-2007
23。扭轉南中國海與泰國灣環境退化趨勢-海草專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基金項目2002-2007
24。熱帶亞熱帶海灣特殊類型生態系統動力過程及其可持續發展機制。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交叉性項目2004-2007
25。珠江口生態系營養鹽和重金屬的食物鏈傳遞過程與機制。廣東省科技專項重點引導項目2004-2007
26。衛星遙感分析南海海水錶層晝夜溫差與赤潮的相關性。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004-2007
27。我國赤潮高發區赤潮生物生境和生態系統對比研究。國家973課題2001-2007
28。典型亞熱帶海灣重金屬污染的生態效應及其生物標誌物研究。國家主任基金2006-2007
29。藤壺幼蟲附著的微生物黏膜抑制作用。國家基金2006-2007
30。廣西白龍核電廠鄰近海域水生生態調查項目生物調查。國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中心2006-2007
31。江蘇省洋口港海洋環境調查項目鄰近海域污損生物調查。國家海洋局南海工程勘察中心2007-2007
32。廣東台山核電廠鄰近海域水生生態調查項目生物調查。國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中心2006-2007
 
33。軍曹魚深水網箱高效養殖技術集成與示範。國家“863”計畫2005-2006
34。我國紫紅笛鯛種群遺傳結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4-2006
35。廣東省沿海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現狀、恢復與保護研究。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2004-2006
36。海洋貝類養殖網籠上附著的污損生物及其防除研究。廣東省基金2004-2006
 
37。合浦珠母貝多倍體育種研究。國家“863”項目2002-2005
38。海水黃色物質遙感探測及其在環境監測中的套用。國家“863”項目2002-2005
39。軍曹魚人工繁殖及規模育苗技術研究。國家“863”項目2002-2005
40。核電站溫排水等因素對大亞灣石珊瑚群落影響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3-2005
41。珠江口浮游生態系中磷的動力效應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3-2005
42。造礁石珊瑚及其共生藻類對水溫異常的回響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3-2005
43。珠江河口海洋浮遊動物對碳和痕量金屬的攝食、消化與吸收。國家傑出青年港澳台合作項目2003-2005
44。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我國典型海灣生態系統變化研究。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方向性項目2002-2005
45。大亞灣水體-沉積物中的脫氮作用。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003-2005
46。廣東沿海赤潮的監測、預警預報及防治技術。廣東省重大項目2002-2005
47。軍曹魚生產性人工繁殖及育苗技術研究。廣東省重大專項2001-2005
48。大亞灣/嶺澳核電站附近海域漁業和水文調查。嶺澳核電有限公司委託2004-2005
49。廣東省人工魚礁本底及建設效果跟蹤調查。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2002-2005
50。馬氏珠母貝遺傳改良技術。國家863課題2002-2005
51。珠江口浮游生態系中磷的動力效應研究。國家基金2002-2005
52。核電站溫排水等因素對大亞灣石珊瑚群落影響研究。國家基金2002-2005
53。大亞灣水體-沉積物中的脫氮作用。廣東省基金2003-2005
54。大亞灣海域典型毒害有機污染物的食物鏈富集特徵。廣東省科技項目2003-2005
 
55。扇貝大規模死亡的流行病學研究。國家“973”項目2000-2004
56。扇貝突發性大規模死亡機理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2-2004
57。健康水生態系評價指標體系及生物淨化效能動力學研究。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方向性項目2001-2004
58。微生物對污染和污損的防治。中科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基金2001-2004
59。淺海網箱養殖容量與退化環境的生物修復技術。廣東省重大專題項目2001-2004
60。大亞灣海域葉綠素濃度及水溫研究;

61。大亞灣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及變化趨勢研究;

62。大亞灣營養過程對生態系統退化的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