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汗國

喀喇汗國(870年-1212年),又稱為可汗王朝,建立時間相對於中國的晚唐,東部汗國於1211年亡於西遼,西部汗國於1212年亡於花剌子模沙朝。為突厥語族部落在今新疆與中亞建立的汗朝。首都包括八剌沙袞、烏茲根、喀什噶爾。

基本信息

喀喇汗國統治地區包括中國新疆北部和西部,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東南部和烏茲別克斯坦東半部。

名稱

黑汗王朝亦稱黑韓。據大約在1077年成書的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Mahmūd al-Kashgharī)撰《突厥語大詞典》(Dīwān lughāt al-Turk)提供的片斷材料,該汗朝自稱“可汗王朝”(al-Khaghaniyya)或“汗朝”(al-Khā-niyya)。《宋史》稱“黑汗王”或“黑韓王”。現今學界常常稱之為哈剌汗朝(Qara Khanids),這是19世紀歐洲東方學家和錢幣學家給起的名字,因為該汗朝的許多大汗稱號中多有哈剌(Kara)的字樣。在伊斯蘭世界文獻中,該汗朝由於其副汗或小汗的稱號中常有伊利(ilek/ilig)的字樣,有時還被稱為伊利汗朝(Ilek-Khans)。ilig 即隋唐遼史書的“夷離堇”,有最高、崇高、王者的意義。他們自稱是波斯神話的圖蘭人梟雄額弗剌昔牙卜後人。
喀喇有時也寫作“哈剌”,“哈喇”,“喀拉”,可能來自於突厥語,其意為“黑”(他們打黑旗)。其可汗自稱“桃花石汗”(意為中國皇帝)或“東方與中國之王”。在喀喇汗國人馬合木·喀什噶里在《突厥語辭彙》中解釋為中國是由宋朝(即桃花石)、遼國和喀喇汗國組成,可汗自稱“桃花石汗”也就是中國皇帝之意。

歷史

有關黑汗王朝史的文獻資料非常零碎,與該汗朝同時代的文獻,如加瑪勒·哈爾希(Jamal Qarshī)引用的11世紀《喀什噶爾史》,佚名撰《博格拉汗事輯》(Tazki-rat al-Bughra)中有些片斷講到該汗朝,但這些記載帶有明顯的傳說色彩,或具有追述往事的宗教詠史詩的性質。近年,利用錢幣銘文研究汗朝政治史,對汗朝世系和諸汗在位年代多有補正。但是,諸汗名字、稱號時時添減變換,因而難於排列出明晰的、確切的世系,黑汗王室的起源問題也未解決。當前,學界有起源於樣磨(Yaγma)(公駝是樣磨部落的圖騰,同時該部占有喀什與納倫河)、葛邏祿、熾俟(Chigil)、哥邏祿-樣磨等說。諸說各有一定道理,亦可以互相補充。近年來,哥邏祿說較占優勢,因為黑汗王朝初期版圖主要是原三姓葛邏祿活動的地區,而且黑汗王朝主力軍是由三姓葛邏祿之一的熾俟構成。但是,在9世紀上半期黑汗王朝建立前夕,九姓回鶻近支樣磨部已遷入葛邏祿駐牧的部分地區,特別是占有了汗朝起源地,後來汗國的都城疏勒(今新疆喀什東),而且文獻中也有樣磨王號為卜格拉汗(公駝汗,此為黑汗的諸稱號之一)的記載,所以汗族出自樣磨說也不無根據。另一方面,西奔的回紇十五族(即是托古茲古茲)也溶入黑汗王朝。馬合木出身於黑汗王朝的汗族,卻未留下有關記載。在穆斯林文獻中,他是第一次著錄維吾爾族的名稱的作家,但他只說明維吾爾人住在高昌一帶(應是漢籍中的西州,即高昌回鶻),信仰佛教,並未指明與疏勒的黑汗王朝的關係。更力力是指向回紇,因為在一份檔案中于闐稱宋朝皇帝為漢家阿舅大官家,這是回紇人對中國皇帝的稱呼,有人說統治階層是蔥嶺西回鶻(烏古斯人)。
黑汗王朝的傳說開國者是薩土克·卜格拉(公駝)汗之祖闕毗伽·卡迪爾汗(Kül Bilgä Qadir Khan,或作毗伽闕·卡迪爾汗),有人認為,這是回鶻滅亡後,龐特勤西遷葛邏祿後即可汗位的名稱。建國之初,這個汗國有如突厥汗國,也是一個鬆散的多民族部落聯合。在草原遊牧帝國的“雙汗制”傳統影響下,大汗之側有副汗。大汗稱阿爾斯蘭(獅子)喀喇可汗,駐巴拉沙兗,號“哈喇斡耳朵”或“虎思斡耳朵”(今巴爾喀什湖楚河河源西南),後移駐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稱“斡耳朵坎特”(王城之意)。副汗稱博格拉(公駝)喀什可汗,駐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信奉伊斯蘭教後,稱號之下再加阿拉伯名字和稱號。正、副汗之下有若干小汗,小汗之下由王公貴族組成封建等級階梯,分治各地。汗國一開始就具有分裂趨勢。大汗直接統治東部,汗廷在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托克馬克東)(有人解釋為裴羅將軍城),副汗治怛邏斯(Talas,今哈薩克塔拉斯)和疏勒。汗族成員共治汗國各地。薩土克·卜格拉(公駝)汗·阿卜都·卡里姆卒於955年。他一生最重要的事跡,是在西部突厥各族人民與穆斯林世界頻繁交往二百五十餘年的基礎上,首先皈依伊斯蘭教。
黑汗王朝接受伊斯蘭教的一個原因是奪回汗位。薩圖克汗的叔叔奧古爾恰克不願歸還汗位,加上薩曼王朝流亡的王子納斯爾鼓勵,他就秘密信教,以便取回汗位。另一個原因是無形中接受,薩曼王朝的流亡王子到了黑汗國,當時黑汗國剛敗北,奧古爾恰克為了報復,接待了他,把阿圖什交給他管理,奧古爾恰克起先嚴禁傳教,但為了籠絡王子,讓他建寺,結果引來一大群穆斯林商隊,加快伊斯蘭化。
子木薩(Mūsā)繼位,突厥二十萬帳接受了伊斯蘭教,於是黑汗王朝便成為伊斯蘭帝國外第一個接受伊斯蘭教的王朝。薩土克·卜格拉汗之孫哈侖(Hārūm,亦作哈散Hasan)。卜格拉汗住八剌沙袞,從該地出征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的薩曼王朝(874-999),992年攻陷其都城布哈拉,999年,他聯合今阿富汗境內的另一突厥王朝,加茲尼王朝(Ghaznavids,亦譯伽色尼王朝,977-1186)的君主馬合木(Mahmud)共滅薩曼王朝,從此黑汗王朝奄有阿姆河以北中亞地區。
大約自1041年起,黑汗王朝正式分裂為二,以錫爾河為界,西汗為阿里(`All)後裔,通稱阿里系,領有河中地區及費爾乾納西部,以布哈拉為都城;東汗為哈侖(哈散)·格拉汗後裔,通稱哈侖或哈散系,領有塔拉斯、塞蘭(Isfījāb)、塔什乾、費爾乾納谷地東部、七河流域和喀什噶爾,以八剌沙袞為政治、軍事都城,以疏勒為宗教、文化中心。兩汗國互相攻伐,並引外部勢力為助;同時,東、西兩汗國內部也內訌不已。西汗國從11世紀後半期起,已受塞爾柱突厥王朝(1038-1194)之挾制。東汗國的伊不拉音·本·阿赫買德在位期間(1140年即位),被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政權廢除汗號,改封“土爾克曼人之王”,成為西遼附庸。13世紀初,因敗於蒙古成吉思汗而投奔西遼的乃蠻王子屈出律篡奪了西遼王位,1211年,屈出律占喀什噶爾,東汗國亡。翌年,西汗國為花剌子模沙朝(約1077-1231)的君主阿拉烏丁·摩訶末所滅。

與他國的交流

與宋朝不斷交往的是東汗國,正確的說是宗教戰爭。東汗國從疏勒向東發展,勁敵是于闐,于闐王尉遲輸羅(Viśa Sura,即李從德)於970年前不久,曾率軍進占疏勒地區的數座城池,取得大勝,戰利品中除婦孺金帛外,還有大象(敦煌出土文書伯希和編號5538寫卷于闐文《尉遲輸羅致舅沙州大王曹元忠書》)。于闐佛教王國覆滅之前,這次遠征黑汗王朝都城疏勒獲勝的記載,證實了《宋史》卷四百九十《于闐傳》的史文。971年(宋太祖開寶四年),于闐國僧吉祥奉國書來宋,自言破疏勒國得舞象。1004年後不久,于闐為東汗國所滅。1009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黑韓王自於闐遣回鶻羅廝溫聘問宋朝。1063年(宋仁宗嘉祐八年),遣使羅撒溫,請求給予其國王以歸忠保順[石後]鱗黑韓王的稱號;1081年(宋神宗元豐四年),遣部領阿辛致書,自稱“于闐國僂㑩有福力量和文法黑汗王,書與東方日出處大世界田地主漢家阿舅大官家”。直至宋徽宗晚期,黑汗王朝與北宋仍往來不絕。《宋史·于闐傳》後半部分(“大中祥符二年……”之後)就是記載的黑汗,稱甘州有可汗王,西州有克韓王(高昌回鶻),新復州有黑韓王(黑汗)。
與此同時,黑汗王朝當與契丹也有往來,唯史料記載不甚明確。現存許多材料反映,黑汗王朝雖然是操突厥語的民族建立的第一個穆斯林王朝,但力圖保存東方王朝的特色,特別是強調與中原的傳統聯繫。在諸大汗稱號中,在諸汗鑄造的錢幣上,經常有“桃花石·卜格拉汗”、“秦之王”、“秦與東方之王”等稱號。桃花石和秦都是中亞地區對中國的稱呼。喀什噶爾人馬合木的《突厥語辭典》以及中世紀阿拉伯、波斯文獻有多處記載,明確地把黑汗王朝東部疏勒所在的喀什噶爾地區與宋(摩秦)、契丹並列,認為中國是由此三部組成。黑汗王朝也有與高昌回鶻作戰,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語大詞典,有詩把回鶻人說成是最兇惡的異教徒,也因曾支持于闐,兩國開戰。

黑汗王朝的文化

黑汗王朝的文化頗為昌盛。正是在黑汗王朝時期,阿拉伯字母代替了以粟特字母書寫的回鶻文字母。今日傳世的兩部黑汗王朝時期代表作都與喀什有關,一是喀什噶爾人馬合木用阿拉伯文寫的《突厥語辭典》,一是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1069-1070年間題獻給卜格拉汗的勸誡性長詩《福樂智慧》。鑒於喀什噶爾文學藝術的昌盛,近代有的學者主張應在突厥文學發展史中揭出一個“喀什噶爾階段”。 2006年中國政府出資修繕了《突厥語大辭典》的作者喀什噶爾人馬合木的陵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