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

唯物

唯物論是一種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認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

唯物論是一種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認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基本觀點概括為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
唯物主義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區別,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如同各種機械零件組成一個大機器,不會變化;辨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永遠處於運動與變化之中,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是費爾巴哈,辨證唯物論的代表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
唯物辯證法包含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等範疇。在部分國家的宣傳材料以及中高等教育的哲學課程中對於唯物辯證法有如下的描述:“由於唯物辯證法的規律和範疇,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本身抽象出來的,因而它們既是客觀事物本身運動發展的普遍規律,也是認識的普遍規律,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唯物辯證法不是一種僵死的體系,它隨人類的實踐運動的發展,不斷有新的含義、新的範疇、規律產生出來。”
世界範圍內,並非所有的科學工作者以及哲學研究人員都認同辯證唯物論這一哲學流派。愛因斯坦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手稿閱讀完畢後曾做出這樣的評價:“愛德華·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關於自然科學內容的手稿交給我,託付我發表意見,看這部手稿是否應該付印。我的意見如下:要是這部手稿出自一位並非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會建議把它付印,因為不論從當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還是從物理學史方面來說,這部手稿的內容完全就是胡說八道、瘋人之作。可是,我可以這樣構想:如果考慮到這部著作對於闡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義是一個有趣的文獻,那是可以勉強出版的。”(《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77年,第202頁)
歷史形態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物質的具體形態中國古代“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古希臘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火”是萬物的本原,世界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恆的活火。“這個世界不是任何神創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恆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在一定分寸上熄滅。”
②機械唯物主義,與近代自然科學相結合,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直觀性、猜測性,但又存在機械性、形上學性、不徹底性(歷史觀是唯心主義)這三個根本缺陷。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主要內容
對立統一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由相互對立的部分組合而成的。 例如, 電現象中包含有正電荷和負電荷;原子是一個整體但也是由相反電荷的氫核和電子所組成。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對立統一思想來自黑格爾
毛澤東所著《矛盾論》對對立統一有詳細論述。
質量互變
物質的屬性具有質和量兩個屬性。質是指物質的性質,而不是質量;量是指衡量物質處在的某種狀態的數量。從量變到質變,就是說物質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而在每次由一種性質變化到另一種性質的過程中,總是由微小的變化(稱作量變)慢慢積累,微小的變化的積累最終導致物質由一個性質變化到另一個性質。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原理來自黑格爾的正-反-合三階段論:“正”態事物由於內部矛盾的發展,會過渡到反面,成為“反”階段,這是第一個否定;由反階段再過渡到它的反面,是為否定之否定。經過否定之否定後,事物雖然回到“正”態,但已不是原來的狀態,而是更上一層樓。
中國民間諺語“物極必反”就是第一否定;“否極泰來”則是否定之否定。
物質與意識
思維和存在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對此的不同回答哲學可以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
②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對此的不同回答劃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兩個派別;
③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就是看它們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知識理解: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不同於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通常說的“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命題,它是指,一方面物質決定意識,另一方面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能動地反映客觀物質世界,意識能動地反作用於客觀物質世界)。這是對實際存在的物質和意識辯證關係的正確揭示。哲學基本問題所說的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物質和意識哪個是世界的本原,哪個決定哪個;二是,意識能不能正確地反映物質,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客觀存在。對這兩方面的正確回答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物質。可見,這裡所回答的第二個內容,與前面說的第二個內容不是一回事,兩處說的“關係”是有不同之處的。
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哲學史的總結,歷史上的哲學,都以不同形式回答了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在新的高度上正確地回答了哲學的基本問題,而且進一步科學地指明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人類世代的實踐和科學的發展,都證明了唯物主義的正確性和唯心主義的荒謬性。
與唯心論根本分歧
唯物主義: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戰國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東漢王充:“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南朝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明朝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無其器則無其道”。
唯心主義: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
主觀唯心主義:世界由人的意識創造、決定宋朝哲學家陸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學家王陽明:“心外無物。”
英國哲學家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覺的組合”、“觀念的集合”。
客觀唯心主義:世界由某種神靈或不可捉摸的絕對觀念創造、決定宋朝哲學家朱熹:“理在事先。”
柏拉圖:世界是“理念”的影子黑格爾: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
③宗教:上帝、神創造和支配世界唯心主義兩種形式,雖有某些差別,但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都認為,思維、意識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質是第二性的,顛倒了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真實關係,背離了自然科學和人們的實踐經驗。
什麼是唯物主義
彭哲
唯物主義最基本的思想就在於承認物質與意識相區分,在我們的意識之外存在著一個物質世界,這個物質世界先於我們的意識而存在。物質決定意識,對意識起終極決定作用的是物質。簡單地說,只要承認對意識起終極決定作用的是物質,這就是唯物主義。
曾經有一個笑話,說的是上帝讓一個神去統計這個世界上好人和壞人各為多少。這個神先去統計這個世界上的壞人有多少,結果卻深感工作量之大。於是他改變方法,轉而專去統計好人有多少。結果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務。
既然這個世界上的唯心主義的各種表現各不相同,但真理只有一個。所以我們簡單地定義一切反唯物主義的都是唯心主義,這樣就簡單地明白地定義了唯心主義。
徹底的主觀唯心主義認為這個世界上意識與物質沒有區分,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只有意識而沒有物質。既如此,物質對意識的終極決定作用當然就不存在。主觀有神論認為,人的意識是不滅的。這樣就直接或者變相地承認了人死後人的意識化為靈魂。既然意識是不滅的,那么物質對意識的終極的決定作用也就不復存在。徹底的客觀有神論認為,這個世界是神創造的,而神是自造的。徹底的客觀有神論所謂的神必是人格化的。所以這種神可以歸入我們所說的廣義的意識的範疇。由於客觀有神論認為這個世界是神創造的,那么對這個世界起終極決定作用的當然就是神了,那么對人的意識起終極決定作用的當然的就是神了,而不是物質世界了。徹底的唯物主義和徹底的客觀唯心主義和徹底的主觀唯心主義都是一元論哲學,認為這個世界只有一個東西是起終極決定作用的。更有一種二元論哲學,這種哲學否認物質決定意識,也否認意識決定物質。但它既否認了對意識起終極決定作用的是物質,那么它同樣的是屬於我們所說的唯心主義的範疇。還有一種泛神論。這種泛神論所謂的神未必是人格化的,但這種神是所謂的超自然力量。如果這種超自然力量存在的話,那么對這個世界起終極決定作用的無疑的也是這種超自然力量。所以同樣的是,泛神論也否認了物質世界對意識的終極的決定作用。
從上面我們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定義來看,我們可以非常明白地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所以這個定義是站得住腳的!
重要補充
彭哲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物質.過度誇大意識對物質的作用,這就是主觀唯心主義,過度地誇大物質對意識的作用,這就是客觀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最基本的方法論就是主觀與客觀相結合,它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實踐中,在主觀與客觀相結合中才能夠終極地檢驗真理。而無論是客觀唯心主義還是主觀唯心主義,它們基本的方法論都是主觀與客觀相割裂,它們對真理的證明,總是妄圖在意識內證明一切,反對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於客觀唯心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最基本的方法論都是主觀與客觀相割裂,所以把二者同稱為唯心主義.這個方法論才是二者最本質的共同。
詞語解釋
【名稱】唯物主義
【拼音】wéi wù zhǔ yì
【解釋】世界就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意識是物質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的哲學觀點。
【近義詞】唯物論
【反義詞】唯心主義
佛學常見辭彙
【唯物】 唯物論為哲學上本體論的一派,與唯心論相反,認自然的本質,屬於物質及其運用,精神現象不外物質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