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regional economy)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以一定地域為範圍,並與經濟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結合的區域發展實體。區域經濟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係。

基本信息

概述

區域經濟是一種綜合性的經濟發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區域性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現狀及其問題,尤其是指礦物資源、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程踩,主要表現在地區生產力布局的科學性和經濟效益上。區域經濟的效果,並不單純反映在經濟指標上,還要綜合考慮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和地區性的生態效益。衡量區域經濟合理髮展應當有一個指標系統,從中國許多地區經濟發展情況來,一般包括以下5個方面:①考慮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布局,分析地區經濟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是否適合當地的情況(包括人力、物力和資金等因素)。③規劃設計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方案能否最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④地區內各生產部門的發展與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應當比較協調。⑤除生產部門外,還要發展能源、交通電訊、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等區域性的基礎設施。注意生產部門與非生產部門之間在發展上的相互適應。

理論重點

區域經濟區域經濟

1、區域經濟需要運用經濟學的觀點,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空間組織及其相互關係的綜合性套用科學。它的形成和發展最早源於1826年德國經濟學家杜能提出的農業區位論,至今已有近180年的歷史。然而,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科學,它大體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區位研究由微觀向巨觀領域的不斷擴展,以及各國政府為解決區域問題而加強對區域經濟活動的干預,大規模開展各種區域規劃工作,區域經濟學獲得了迅速的發展。

2、區域經濟學是研究和揭示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的空間分布及發展規律,探索促進特定區域而不是某一企業經濟成長的途徑和措施,以及如何在發揮各地區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資源最佳化配置和提高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為政府的公共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

3、具體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規律性問題(包括區域特徵分析,目標系吮與政策、手段、產業結構演進、人口增長與移動、城市建設與布局、區域國土規劃,區域聯合與區際利益的協調,區域比例關係。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與城市經濟問題、空間結構理論、區域生產力布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農村經濟、區帶規劃及管理、區域投融資等。

發展條件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新要求 。區域經濟統籌發展中應採取的財政金融政策。在區域經濟統籌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在縮小地區差距過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是,政府干預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可以縮小地區差距也可以擴大地區差距。政府干預的基本定位應當是:堅持以市場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制定相關政策。
20006年3月6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區域經濟中國區域經濟研究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的實施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是: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通過國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區域合作,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東北地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在改革開放中實現振興。中部地區要依託現有基礎,提升產業層次,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東部地區要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實現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率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率先發展和改革中帶動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財政性投資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加快發展。健全市場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引導產業轉移。健全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規範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

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方面,《規劃綱要(草案)》強調,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分類引導人口城鎮化,對臨時進城務工人員,繼續實行亦工亦農、城鄉雙向流動的政策,在勞動報酬、勞動時間、法定假日和安全保護等方面依法保障其合法權益;對在城市已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進城務工人員,要創造條件使之逐步轉為城市居民,依法享有當地居民應有的權利,承擔應盡的義務;對因城市建設承包地被徵用、完全失去土地的農村人口,要轉為城市居民,城市政府要負責提供就業援助、技能培訓、失業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等。鼓勵農村人口進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定居,特大城市要從調整產業結構的源頭入手,形成用經濟辦法等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機制。要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健全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與城鎮化健康發展相適應的財稅、征地行政管理公共服務等制度。完善行政區劃設定和管理模式。改革城鄉分割的就業管理制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口登記制度。

基本內容

“區域經濟”有以下基本內容:1.國際關係中經濟發展和經濟量的時空關係、分布狀況及其運行機制和運行軌跡。2.世界經濟現象與地理關係、地緣區位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規律。3.地理現象、地緣關係對國際社會經濟文化的互動作用和影響。4.為當代各國國際戰略、區域經濟和文化發展戰略提供理論依據,為經濟、文化開發、設計、規劃提供全方位的理論依據。

基本特點

區域經濟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地理因素是區域經濟中的基本要素

區域經濟

在區域經濟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個國家的地理區位、自然資源會對國家的發展、國家經濟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區域經濟正是研究如何從地理的角度出發,在國際競爭中保護國家的自身利益。人類在地球上活動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在國家的經濟活動中,總是選擇臨近地區的合作。地域上的連線產生的經濟關係稱之為區域經濟關係。這種關係通常表現為或者是聯合和合作即經濟集團化,或者是對立乃至是遏制、互設壁壘等,前者1稱之為互補關係,後者稱之為競爭關係。
區域經濟最明顯的表現為區域經濟集團化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尚不具備充分條件的情況下,區域經濟一體化則是區域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和內容。區域經濟學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認為世界正在變為三個相互競爭的經濟集團:1)日本和中國率領的環太平洋經濟區,包括韓國、東南亞等地區;2)美國領導的西半球經濟區,今後將包括拉丁美洲在內;3)以法德為中心的歐洲經濟區,將逐漸覆蓋前蘇聯和東歐地區,也許還有北部非洲。三大集團誰能獲得較大優勢,主要取決於各個集團的規模、地理位置、人口、文化、政治手腕等因素。這三大經濟區域的比較優勢在於,歐洲經濟區到目前為止最成熟也最成型,一體化程度最高而享受其好處也最充分;美洲經濟區實力最雄厚資源也最豐富,美國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最有可能“利益均沾”,即在建立自己的經濟勢力範圍的同時向太平洋和大西洋兩面擴展;亞洲經濟區(主要是東亞)的經濟水平相對最低,但合作形式最生動多樣,而且在冷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該經濟區的發展速度最快。
跨國公司是區域經濟中最活躍的要素

跨區域經濟

國公司是資本國際化、科學技術革命和國際分工深化的產物,是生產國際化的主要載體,跨國公司具有壟斷優勢、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以及對外直接投資選擇的區位優勢,其分支機構遍及全球,生產、銷售、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等方面形成一體化網路。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當代跨國公司具有以下積極的影響:第一,當代跨國公司的發展深化了區域經濟一體化。跨國公司開展的跨國經營,加強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繫,發展和深化了國與國之間的生產、交換、流通、消費、技術產品開發研究方面的協作關係。第二,跨國公司促進了商品、勞務、資本和其他經濟資源在區域範圍內更有效的流動和更合理的配置。跨國公司有全球完備的生產體系和銷售體系,商品、勞務、資本、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或生產成果能暢通的流動和合理有效的配置。近年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和內部貿易大規模增加,能充分說明這一點。第三,跨國公司開拓了區域貿易的新領域,擴大了國際貿易的流通量。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經營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內部化貿易。跨國公司通過其內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間的相互生產要素,生產成果和信息的交流。在國際貿易中,跨國公司的區域貿易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3左右。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促進了區域貿易的發展,繁榮了區域經濟。

理論重點

1、區域經濟需要運用經濟學的觀點,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空間組織及其相互關係的綜合性套用科學。它的形成和發展最早源於1826年德國經濟學家杜能提出的農業區位論,至今已有近180年的歷史。然而,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科學,它大體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區位研究由微觀向巨觀領域的不斷擴展,以及各國政府為解決區域問題而加強對區域經濟活動的干預,大規模開展各種區域規劃工作,區域經濟學獲得了迅速的發展。2、區域經濟學是研究和揭示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的空間分布及發展規律,探索促進特定區域而不是某一企業經濟成長的途徑和措施,以及如何在發揮各地區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資源最佳化配置和提高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為政府的公共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3、具體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規律性問題(包括區域特徵分析,目標系吮與政策、手段、產業結構演進、人口增長與移動、城市建設與布局、區域國土規劃,區域聯合與區際利益的協調,區域比例關係。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與城市經濟問題、空間結構理論、區域生產力布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農村經濟、區帶規劃及管理、區域投融資等。

重要性

今天區域經濟決定了地緣政治,區域經濟必將取代地緣政治成為地緣戰略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地緣政治與國家利益之間找出最佳的平衡點,現實的擺在了共和國的決策者面前。但發展仍然是我們的核心任務,絕不能動搖。但在規定的時間內,集中力量,突出重點,有針對性地發展國防力量,確保在領土主權,霸權主義侵略、干涉、威脅面前立於不敗之地,是保障發展的根本。

中國現狀

2006年05月1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6日發布的報告顯示,一季度,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呈現東部快於西部、西部快於中部、中部快於東北的態勢,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差距均有所擴大。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被劃分為:最佳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這四類主體功能區。
“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過去只是粗略地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東部加快發展、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更側重於一種要求和理念,而四大主體功能區的劃分,把理念變成了能夠有效操作和運行的模式。”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俞國生代 表認為,這四大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增強了規劃的空間指導和約束功能。一季度,中國東部、西部、中部、東北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增長14.0%、12.7%、12.2%、11.6%,均比上年同期有所加快。東部地區與西部、中部、東北地區之間的差距由上年同期的0.6、0.8、1.8個百分點擴大到1.3、1.8、2.4個百分點。

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副司長王新懷此前在“中國-歐盟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上表示,目前中國區域發展差距短時間內難以縮小。中國四大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超過15%,東部最快、東北最慢;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在25%以上,西部、中部、東部增速均同比有所提高,東北下降;進出口貿易增速均超過12%,西部、東部增速同比提高,東北、中部下降。

統計顯示,1978年至2005年,東部GDP占全國比重已提高了11.8個百分點,而其他區域所占比重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遭遇邊界困擾

從世界經濟的實踐看,政府經濟規劃的作用是在尊重市場作用基礎上彌補市場的缺陷,任何“布局天下”或“強行引導”的行為都可能產生出負面的結果。

2006年12月,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長江沿岸中心城市經濟協調會相繼召開。一時間,區域協調風起雲湧,令人為之額手稱慶。然而,區域經濟並非真正的協調,此中,種種絲縷糾結、難以釐清的“邊界困擾”為禍不少。

在滬蘇浙座談會上,中國第一個區域規劃草案——長三角區域規劃送審稿浮出水面。但部分規劃專家卻指出,這個目前被發往相關省市徵求意見的草案集中關注了生產力總體布局與配置,對區域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語焉不詳。至於造成這一狀況的主因,是編制人員在政府與市場邊界分割問題上認識不清。

這一判斷正確與否目前尚難辨明,但在區域協調發展問題上,確實在不少地方存在有含混與模糊之處。譬如,區域內城市分工互補、錯位發展問題。這個提法表面上合情合理、邏輯清晰,但實際上,如何分工、如何錯位,通過什麼分工,通過什麼錯位……一系列疑問目前並沒有十分清晰的答案。

根據有關人士透露的訊息,關於這個問題,在編制長三角規劃草案的專家組內部也曾有過激烈爭論。一種觀點是,規劃應該對長三角城市群內部的產業分工進行相對明確的劃分;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不按照市場經濟發展內在規律行事,規劃不會有執行力,劃定某具體城市要發展什麼產業會導致長三角出現“經互會”的狀況。

這一爭論的實質涉及了一個長期存在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問題——政府如何把握調控經濟的尺度。如果把爭論中的城市這一基本經濟單位替換為某一個具體城市的下轄區縣或鄉鎮,爭論就會轉換為地方政府在當地具體產業布局中應起什麼作用問題。而這一問題正是中國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普遍問題。

毋庸諱言,當下,雖然市場機制的作用得到了廣泛的承認,但地方政府並沒有完全退出市場競爭。在江蘇南通,一個規模頗大的國際家紡城橫跨通州、海門這兩個縣級行政區。結果是,雖然這個家紡城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整體,但兩個行政區卻都在各自做規劃。就連家紡城的名字,相關地方也在爭,通州方面要叫中國通州國際家紡城,海門方面則要冠中國海門字樣。

這一地區間競爭的格局在國內幾乎所有地區都有存在。出於政績、財政收入等方面的考慮,地方政府依舊把自己當作競爭的主體,而不是協調的主體。進而,在主導產業、產業集聚等地方經濟核心要素的管理上,政府傾向於以規劃形式予以控制,其中不少還會產生出“指點江山”、“布局天下”、“憑空造集聚”的衝動。遺憾的是,從世界經濟的實踐看,政府經濟規劃的作用是在尊重市場作用基礎上彌補市場的缺陷,任何“布局天下”或“強行引導”的行為都可能產生出負面的結果。

課程

區域經濟在職研究生培養方向

以培養經濟管理工作的高級管理人才為目標,借鑑國外經濟學說的成果,運用財政、金融等產業部門經濟學理論以及計算機技術和數量分析方法,系統研究中國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理論和政策。旨在培養不僅能從事高層次的經濟理論研究和數學,還能夠勝任發展戰略、發展計畫、發展政策的研究、制訂和諮詢的高級人才。
編輯本段區域經濟在職研究生課程

區域經濟在職研究生培養方式

1、學制兩年,利用周末及公眾節假日上課;2、北京周末班:利用周六或者周日上課;3、全國假期班:利用公眾節假日上課;區域經濟在職研究生課程開設院校北京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

本段區域經濟在職研究生課程優勢

區域經濟作為一門新興的套用經濟學,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有著廣泛的市場,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實踐密切相關。該專業培養具有較高學術能力的套用型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經濟、城市規劃與管理、區域經濟規劃、區域融資與投資環境評價、地方經濟發展與政策、區域開發與管理、房地產行銷等。重點培養城市管理行業、城市和企業規划行業、房地產行業、諮詢策劃業、政府機關、金融機構、教學科研等方面經濟管理和研究人才。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區域合作已成為重要的趨勢及潮流,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特別是12+1的今天,研究經濟發展戰略,尤其是研究區域合作和驅動這種區域合作背後的歷史、地理、政治以及經濟因素,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廣西

區域經濟發展回顧

廣西廣西

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之後,用好用足各種優惠政策去發展經濟,在體現少數民族地方特色上做足功夫,來向文明進步邁進。
上世紀80年代末,周中堅在《從歷史走向未來:北部灣經濟圈構想及其依據》中提出打造北部灣經濟圈的命題;進入21世紀後,劉奇葆提出了推動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構建中國—東協“一軸兩翼”區域經濟合作新格局;郭聲琨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出,泛珠三角各方應攜手合作,大力打造西江黃金水道,建設西江經濟帶,促進各方共同發展、互利共贏。

區域經濟帶劃分

按題圖,以區域中心城市為節點的“三縱”:中心的桂柳南憑的東協大通道;東部的賀梧玉北欽防的沿海開放帶;西部的宜河百的紅色經濟帶。這三條縱軸承擔了我區大部政治經濟文化活動。
另外,以河池柳州梧州的西部接泛珠三角橫線,以百色南寧北海欽州防城的西部接泛北部灣橫線,是我區歷史與現實中的兩條重要中樞。

區域經濟發展科學定位

1997年,自治區黨委提出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第一次明確的把廣西劃分為桂東、桂西、桂南、桂北、桂中五大經濟區,提出了各個經濟區的功能定位和優勢產業。
在北部灣,環北部灣,泛北部灣,泛太平洋,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合作戰略紛紛出台並招賢納士,招兵買馬,招財進寶,招搖過市,招搖撞騙,招商引資之際,廣西的區域經濟發展要由我P哥改寫了。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中心的桂林、柳州、南寧、憑祥的北京—越南(東南亞)東協大通道
東部的賀州、梧州、玉林、北欽防(所謂廣南省轄區)的沿海開放帶
西部的宜州、河池、百色、東巴鳳的紅色經濟帶
至於兩橫:
一是原有的黔柳線轉湘黔線從湖南出,或是黎湛線到廣東出,無論如何,貴州的命脈被廣西扼住一半,但隨著重慶直轄,還有林樹森這個廣記到任,新的高速將避開廣西大部直達韶關,這下郭書記被難住了。只好駕泛珠三角東風,力求為我所用。
二是南昆線從開通之日就注定是條扶貧路,百姓得益還是不多的,這個從物流數據中可以看出來,想靠這條路帶來環北部灣的人流物流,只能是多年以後的一個夢。
所以,北部桂林的高新園區及高等教育示範區,中部柳州的重工業園區及職業教育示範區,南部南寧的“三基地一中心”及教育幅射片區,這些政策及導向的出台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呼之欲出的。1、西南出海大通道。
從青藏高原、雲貴高原挾雜而來的物流人流通過南昆線到北欽防出海至全宇宙。標誌是南昆線的開通。那個什麼,北海發展的歷史過往不堪回首。
2、東協10+3
從北京一路南下至南寧憑祥再接壤東南亞10國,構築區位優勢,打造經濟成長新一極,成為國際聞名的經濟文化示範區,這個首先在鳳嶺國際實現了,尤其是房價發展的勢頭不遏制,風生水起了已經。
3、泛珠三角合作
舉全區之力,以六個“非常”密切與泛珠三角的區域合作。特別是東部加強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如南梧鐵路的開通,貴港至梧州高速公路的鋪設等,增強“傍大款”發展戰略。
4、東巴鳳基礎設施大會戰 。

相關詞條


經濟概念(一)

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