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衡發展理論

非均衡發展理論

非均衡發展理論是指為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應跳出平衡發展和不平衡發展戰略的傳統理論框架,走非均衡可持續發展之路。

理論概述

非均衡發展理論非均衡發展理論
非均衡發展理論的概述
區域經濟差異一直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其中的非均衡發展理論,最初是開發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一種理論選擇。但由於區域與國家在許多的相似性,使得該理論與均衡發展理論成為在做區域開發與規劃時,經常被引用和借鑑,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選擇的理論基礎。

區域均衡發展理論顯然是從理性觀念出發,採用靜態分析方法,把問題過分簡單化了,與開發中國家的客觀現實距離太大,無法解釋現實的經濟成長過程,無法為區域發展問題找到出路。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非均衡發展理論對開發中國家更有合理性和現實指導意義

理論內容

非均衡發展理論非均衡發展理論
按發展階段的適用性,非均衡發展理論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無時間變數的,主要包括循環累積因果論、不平衡增長論與產業關聯論、增長極理論,中心—外圍理論、梯度轉移理論等;另一類是有時間變數的,主要以倒“U”型理論為代表。

1.岡納·繆爾達爾的循環累積因果論

該理論認為,經濟發展過程在空間上並不是同時產生和均勻擴散的,而是從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始,一旦這些區域由於初始優勢而比其他區域超前發展,則由於既得優勢,這些區域就通過累積因果過程,不斷積累有利因素繼續超前發展,從而進一步強化和加劇區域間的不平衡,導致增長區域和滯後區域之間發生空間相互作用,由此產生兩種相反的效應:一是回流效應,表現為各生產要素從不發達區域向發達區域流動,使區域經濟差異不斷擴大;二是擴散效應,表現為各生產要素從發達區域向不發達區域流動,使區域發展差異得到縮小。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回流效應遠大於擴散效應,即發達區域更發達,落後區域更落後。基於此,繆爾達爾提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主張。在經濟發展初期,政府應當優先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尋求較好的投資效率和較快的經濟成長速度,通過擴散效應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也要防止累積循環因果造成貧富差距的無限擴大,政府必須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來刺激落後地區的發展,以縮小經濟差異。

2.阿爾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長論

該理論認為經濟進步並不同時出現在每一處,經濟進步的巨大推動力將使經濟成長圍繞最初的出發點集中,增長極的出現必然意味著增長在區域間的不平等是經濟成長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他提出了與回流效應和擴散效應相對應的“極化效應”和“涓滴效應”。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極化效應占主導地位,因此區域差異會逐漸擴大;但從長期看,涓滴效應將縮小區域差異。

3.佩魯的增長極理論

法國經濟學家佩魯首次提出的增長極概念的出發點是抽象的經濟空間,是以部門分工所決定的產業聯繫為主要內容,所關心的是各種經濟單元之間的聯繫。他認為增長並非同時出現在各部門,而是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部門,然後通過不同渠道向外擴散,並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終極影響。顯然,他主要強調規模大、創新能力高、增長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進其他部門發展的推進型單元即主導產業部門,著重強調產業間的關聯推動效應。布代維爾從理論上將增長極概念的經濟空間推廣到地理空間,認為經濟空間不僅包含了經濟變數之間的結構關係,也包括了經濟現象的區位關係或地域結構關係。因此,增長極概念有兩種含義:一是在經濟意義上特指推進型主導產業部門;二是地理意義上特指區位條件優越的地區。應指出的是,點—軸開發理論可看作是增長極生長軸理論的延伸,它不僅強調“點”(城市或優區位地區)的開發,而且強調“軸”(點與點之間的交通幹線)的開發,以點帶軸,點軸貫通,形成點軸系統。

非均衡發展理論非均衡發展理論
4.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圍理論

在考慮區際不平衡較長期的演變趨勢基礎上,將經濟系統空間結構劃分為中心和外圍兩部分,二者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二元空間結構。中心區發展條件較優越,經濟效益較高,處於支配地位,而外圍區發展條件較差,經濟效益較低,處於被支配地位。因此,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各生產要素從外圍區向中心區的淨轉移。在經濟發展初始階段,二元結構十分明顯,最初表現為一種單核結構,隨著經濟進入起飛階段,單核結構逐漸為多核結構替代,當經濟進入持續增長階段,隨著政府政策干預,中心和外圍界限會逐漸消失,經濟在全國範圍內實現一體化,各區域優勢充分發揮,經濟獲得全面發展。該理論對制定區域發展政策具有指導意義,但其關於二元區域結構隨經濟進入持續增長階段而消失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5.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理論

基礎是美國的跨國企業問題專家弗農等的工業生產生命循環階段論。認為工業各部門甚至各種工業產品都處在不同的生命循環階段上,在發展中必須經歷創新、發展、成熟、衰老四個階段,並且在不同階段,將由興旺部門轉為停滯部門,最後成為衰退部門。區域經濟學者把生命循環論引用到區域經濟學中,創造了區域經濟梯度轉移理論。根據該理論,每個國家或地區都處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現一種新行業、新產品、新技術都會隨時間推稅由高梯度區向低梯度區傳遞,威爾伯等人形象地稱之為“工業區位向下滲透”現象。

無時間變數的區域非均衡學派雖然正確指出了不同區域間經濟成長率的差異,但不能因此而斷定區際差異必然會不可逆轉地不斷擴大。因為各種非均衡增長模型片面地強調了累積性優勢的作用,忽視了空間距離、社會行為和社會經濟結構的意義。繆爾達爾和赫希曼的理論動搖了市場機制能自動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的傳統觀念,並引起一場關於經濟發展趨同或趨異的大論戰。但是在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遜的倒“U”型理論提出之前,論戰缺乏實證基礎。他的研究使討論向實證化方向邁出了有力的一步,倒“U”型理論也成為有時間變數的非均衡發展理論的代表。

6.威廉姆遜的倒“U”型理論

威廉姆遜把庫茲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說套用到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提出了區域經濟差異的倒“U”型理論。他通過實證分析指出,無論是截面分析還是時間序列分析,結果都表明,發展階段與區域差異之間存在著倒“U”型關係。這一理論將時序問題引入了區域空間結構變動分析。由此可見,倒“U”型理論的特徵在於均衡與增長之間的替代關係依時間的推移而呈非線性變化。

縱觀上述兩類非均衡發展理論,其共同的特點是,二元經濟條件下的區域經濟發展軌跡必然是非均衡的,但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二元經濟必然會向更高層次的一元經濟即區域經濟一體化過渡。其區別主要在於,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述均衡與增長的替代關係,因而各有適用範圍。在關於增長是否不論所處發展階段如何都存在對非均衡的依賴性問題上,這兩類理論之間是相互衝突的。增長極理論、不平衡增長論和梯度轉移理論傾向於認為無論處在經濟發展的哪個階段,進一步的增長總要求打破原有的均衡。而倒“U”型理論則強調經濟發展程度較高時期增長對均衡的依賴。

思想淵源

非均衡發展理論非均衡發展理論
鄧小平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主要吸收和借鑑了西方古典經濟學中有關“非均衡發展”思想和發展經濟學中“不平衡增長”理論的優秀成分,並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
(一)西方經濟學家關於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的論述為鄧小平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的提出提供了理論借鑑當代西方經濟學中關於非均衡思想源於對新古典經濟學中均衡思想的批判和否定。在經濟學中,18世紀70年代,亞當·斯密關於市場機制不僅能夠有效引導和操縱生產要素合理流動,而且可以使經濟運行保持均衡的論述逐漸為西方學者所接受。一個世紀以後,瓦爾拉在1874年出版的《純粹經濟學要義》一書中創立了“一般均衡思想”,這種均衡也被稱之為“瓦爾拉均衡”。根據這種理論,“西方經濟學家們確信,只要市場是完善的,價格具有充分的彈性,市場就會自動出清,自動實現充分就業的供求均衡”(董正平,2001)。“瓦爾拉均衡”概念在西方經濟學中長期被承認,並影響著總量經濟學研究。可是現實經濟生活和瓦爾拉的構想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均衡目標很難達到,非均衡已成為市場經濟運行的常態,尤其是1929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人們清醒認識到瓦爾拉均衡是一個遠離現實無法達到的目標。在這種背景下,非均衡思想逐步形成。經濟學中的非均衡即“非瓦爾拉均衡”,非均衡是指不存在完“善的市場,不存在靈敏的價格體系的條件下所達到的均衡”(厲以寧,1994)。由於人們對瓦爾拉的批判,二戰後,凱恩斯的巨觀非均衡分析開始為西方學者所接受。凱恩斯認為國家干預的有形之手與市場調節的無形之手共同成為市場經濟調節的手段。此後關於凱恩斯的巨觀非均衡的研究促進了非均衡思想的發展。凱恩斯以後的一些經濟學家,在非均衡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帕廷金、克勞威爾、萊榮霍夫德、巴羅、格羅斯曼、馬林沃德等人作出了突出貢獻,進一步完善了“非瓦爾拉均衡”思想。客觀地說,西方“非瓦爾拉均衡”思想對鄧小平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在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踐中形成有著重大的影響。

鄧小平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不僅借鑑了西方古典經濟學的一些優秀成果,而且吸收了西方發展經濟學中的有益思想。不平衡增長理論作為發展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之一,為鄧小平相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鑑。發展經濟學先驅之一赫希曼在20世紀50年代針對當時保羅、羅森斯坦—羅丹和雷格那、納克斯等人的平衡增長理論持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了不平衡增長理論。該理論從發展戰略方面分析了不已開發國家經濟結構、產業關聯、區域間聯繫的特點,並在此基礎上闡明了不已開發國家工業化道路的特殊形式。不平衡增長理論將經濟看作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能動過程,並確認主導部門的存在。赫希曼認為增長應該是不平衡的。就已開發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其增長過程也是不平衡的。在不同的增長率的產業部門之間,由於存在投入、產出的關係,某一部門的增長,常對其他部門產生一種壓力,以誘導其他部門的增長。因此,經濟成長的過程通常是,由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向其他部門傳導。這種不平衡前進的方式較之平衡增長的好處是,給引導投資的決定帶來相當可觀的機會,並由此經濟地利用了不已開發國家稀缺的資源。發展是一條不平衡的鏈條,平衡恢復是壓力、誘導和強制的結果,走向經濟發展的道路布滿著技術、設備、勞務和產品的瓶頸與短缺,必然是無序的。

由此,人們可看出不平衡是經濟發展的動因。人們的目的必須是保持而不是消除不平衡。從國外經濟學界對於經濟非均衡發展的研究,鄧小平認識到,根據中國的實際,無論經濟成長還是經濟波動,都必然受到經濟的非均衡的制約。因此鄧小平從中國落後的現狀出發,制定出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

非均衡發展理論非均衡發展理論
(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非均衡思想為鄧小平的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的確立提供了哲學基礎
鄧小平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礎,這就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平衡與不平衡的辯證法。深入地研究這一思想內涵所依據的平衡和不平衡的辯證法思想,是人們正確地貫徹和實施這一戰略思想的需要,也是進一步學習和掌握鄧小平辯證思想的需要。平衡和不平衡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對基本範疇。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平衡和不平衡的辯證統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把非均衡發展作為一個時期選擇和運用的經濟發展戰略,則是鄧小平在繼承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的創造和發展。

《資本論》中,馬克思從平衡和不平衡的角度對許多經濟現象進行了分析研究。馬克思研究了不同的生產部門、社會生產兩大部類、各個資本集團之間的平衡和不平衡的關係。正是在分析各個領域中大量存在平衡和不平衡的關係的基礎上,馬克思從哲學的角度對這個問題作了一個概括。他說:“平衡總是以有什麼東西要平衡為前提,就是說,協調始終只是消除現存不協調的那個運動的結果”。在這裡,馬克思指出了平衡是以不平衡為前提的,不平衡是經常的,平衡是消除不平衡的結果。馬克思關於平衡與不平衡的思想對於人們理解鄧小平的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發展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戰略有重大的啟示作用。恩格斯在研究自然辯證法過程中從運動的角度對平衡與不平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指出,相對靜止即平衡,一切平衡都是相對的和暫時的。同時他認為不平衡是絕對的,靜止、平衡是相對的。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對平衡與不平衡的辯證關係極為重視,並對此作過許多深刻的論述,極大地發展了平衡和不平衡的辯證思想。毛澤東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提出了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和中國革命發展不平衡的理論,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他指出:“由於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產生了革命發展的不平衡。”在《矛盾論》一文中,毛澤東從哲學高度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作出了理論概括,系統地提出了矛盾發展不平衡的理論。他指出:“世界上沒有絕對平衡發展的東西,人們必須反對平衡論,或均衡論。“對於矛盾的各種不平衡情況的研究是革命政黨正確的決定其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方針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產黨人都應當注意的。”該思想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並領導了中國革命,建立了新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把平衡和不平衡的辯證法套用於經濟建設的研究中,提出了許多新的思想。他指出:淨是平衡,不打破平衡,那是不行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不平衡、矛盾、鬥爭、發展,是絕對的,平衡、靜止、是相對的;所謂相對,就是暫時的,有條件的。經濟的發展總是有進有退,平衡和不平衡不斷轉化,波浪式前進,不平衡發展。毛澤東的這些論述,揭示了平衡與不平衡的辯證關係,從而揭示了經濟的發展也是在平衡與不平衡中前進。

思想內涵

非均衡發展理論非均衡發展理論(鄧小平)
應該說,在《鄧小平文選》和鄧小平的歷次講話中,以及黨的重大方針中,並未出現“經濟非均衡發展”的字樣。但深入研究,人們不難發現,諸多理論中所蘊涵的精神實質,卻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鄧小平在經濟建設中吸收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精華思想,立足於中國經濟不發達的現實,反思歷史,借鑑西方發展經濟學中的特定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關於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主張。鄧小平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戰略上存在非均衡性。從空間上看區域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實行了由東向西的“台階式”發展;從時間上看,經濟目標的實現有先有後,實行了“三步走”漸進式發展;從產業結構發展來看,基礎產業重點發展;從財富增長與分配形式上,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實行“先富帶後富”。其次,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長期存在非均衡性,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制度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第三,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方面存在非均衡性,分配製度方面必須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最後,鄧小平在1992年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中也滲透了非均衡思想,從社會主義本質的最終目的來看,要求通過一定時期的經濟非均衡發展,達到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並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思想意義

非均衡發展理論非均衡發展理論
鄧小平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是針對中國原有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具體國情,總結中國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教訓而在諸多方面得以體現的。這一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鄧小平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鄧小平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作為鄧小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不僅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精華,而且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使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的經濟不平衡發展思想進入新的境界,達到新的高度,並在許多方面有所創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鄧小平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中的精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和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強調了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第二,強調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三步走”戰略,基本實現現代化,堅定不移地把農業放在首要地位,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在搞好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係時,力爭每隔幾年上一個台階。第三,強調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允許其他經濟成分的存在和發展,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先富幫助和帶動後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第四,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形式,即突破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原有構想,糾正了“一大二公”的觀點,突破產權形式的單一性。第五,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分配製度,即突破了單一的分配方式,打破了平均主義,確立了共同富裕原則。

(二)鄧小平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推進了思想解放的進程
中國是一個封建思想和小生產意識影響較深的國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上世紀50~70年代,平均主義思想和當時“左”的思想奇妙地結合在一起,不但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成為人們的精神桎梏。由於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在社會主義所有制問題上,不顧當時中國的國情,盲目地追求一種純而又純的公有制;在分配製度上,人們長期以來把平均主義當成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導致了共同貧窮;在區域經濟發展上,不顧全國各地的不同情況而追求全國一盤棋,導致整體經濟效益下降。這種思想還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資源的極大浪費。鄧小平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能使人們擺脫了原有的思想桎梏,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分配製度有了合理的認識,對目前的經濟政策有了全新的理解。這給目前仍在開展的思想解放運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使思想解放的進程大大加快了,思想解放的領域也隨之拓寬。

(三)鄧小平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解決了人們思想上的一些誤區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還不能實現“同步富裕”,目前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必然導致分配製度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必然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而一定時期內這種差距還會增大,並且這種差距還會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存在。這勢必使一部分人對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產生誤解,進而對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產生擔憂。而用鄧小平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來分析目前的問題可消除人們不必要的擔憂。鄧小平明確指出:“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平衡與不平衡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兩個方面,一定範圍內不平衡不會阻礙發展,而且是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人們在先富後富問題上,利用差距,加快發展,以先富帶動後富,這種途徑不會導致貧富分化,而是達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非均衡發展理論非均衡發展理論
(四)鄧小平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為中國經濟發展思想的創新提供了新思路
鄧小平的經濟非均衡思想從巨觀方面論述了如何在目前形勢下發展中國經濟,並總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經濟發展規律。作為一位當代最偉大的發展經濟學家,鄧小平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站在時代的高度上,運用辯證的思維,對中國的巨觀經濟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即經濟非均衡發展。對於鄧小平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的研究不僅使人們掌握了該思想的具體內容,而且掌握了經濟理論創新的方法,為中國經濟理論的創新提供了新思路。

(五)鄧小平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為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實踐依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大膽地貫徹實施了鄧小平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正確處理經濟發展中的均衡與非均衡的辯證關係,並靈活利用這種辯證關係,採取了積極的經濟政策,以不均衡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手段,進而向共同富裕、均衡的目標進步,推動了中國國民經濟近二十年的持續、高速增長。從表面上看1979年到1997年的20年間,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這一速度不僅使人們引以為榮,也令全世界稱奇。這一速度使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短缺經濟悄然逝去,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實踐證明,鄧小平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理論,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鄧小平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不僅在過去的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且在未來的經濟建設中該思想還會產生重大的影響。該思想對黨的第三代集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創造性地運用了鄧小平的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制訂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方針政策。首先,運用非均衡的思想解決改革中新舊體制轉軌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其次,利用非均衡思想解決和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提出“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基本方針。第三,繼續協調地區經濟發展,引導人民民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繼續發揮地區優勢的同時,合理安排中西部的協調發展,即在“兩個大局”的基礎上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以此推動中國區域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第四,十六大以來,新一屆中央政府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戰略,這是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在新時期的運用。鄧小平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指導中國經濟建設的作用是長期的,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將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始終起導向作用。

通過對鄧小平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淵源、意義的探討,人們可以看出鄧小平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是鄧小平為了解決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開發中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而進行的一種理論探索。該思想所蘊涵的遠見卓識和現實操作性,業已並將繼續對中國現代化建設起指導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