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音樂節

北京國際音樂節

北京國際音樂節創辦於1998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舉辦的大型音樂活動。該藝術節為一年一度,地點設在中國首都北京,是國際著名的音樂節之一。每年的秋季在北京舉辦。

概述

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國際音樂節

北京國際音樂節邀請國內外著名的音樂家、音樂團體參加,已逐漸成為國際知名的音樂節。音樂節包括交響樂音樂會、歌劇、獨奏音樂會、室內樂音樂會、經典爵士樂音樂會、歌舞劇、演唱會等多種世界水平的藝術演出活動,是具有國際性的音樂盛事。北京國際音樂節協會是一個非營利的專業組織機構,由具備豐富經驗的藝術家和經營管理人士組成。他們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運用其專業知識和藝術實踐以及與國際文化藝術界的廣泛聯繫,為廣大的音樂愛好者奉獻高水準的藝術節目。

迄今已成功舉辦了十屆,不僅成為一年一度金秋時節北京最富有魅力的文化盛事,也躋身於全球知名的音樂節之列。作為創建者,指揮家余隆於1998至2004年擔任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自2004年起擔任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北京國際音樂節廣泛邀請國內外音樂家和表演團體參加,如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洛林·馬澤爾、丹尼爾·巴倫博伊姆、西蒙·拉特爾、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吉、瓦萊里·捷吉耶夫、何塞·卡雷拉斯、瑪爾塔·阿格里奇、莫里齊奧·波力尼、郎朗(聽歌blog)、米沙·麥斯基奧古斯丁·杜梅、馬友友(聽歌)、王建以及柏林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巴黎管弦樂團、英國廣播公司(BBC)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威尼斯鳳凰歌劇院等,演出形式包括交響樂音樂會、獨奏和獨唱音樂會、室內樂音樂會、經典爵士樂音樂會、歌劇、舞劇。
北京國際音樂節首演的中外傑作在數量上已蔚為大觀,其中包括古斯塔夫·馬勒的《第八(千人)交響曲》於2002年第五屆以及理察·華格納的歌劇巨作《尼伯龍根的指環》於2006年第八屆的備受矚目的成功演出。北京國際音樂節始終致力於對音樂新作的積極倡導,向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等多位國際知名作曲家委約創作。北京國際音樂節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曾製作上演交響評劇、交響京劇和崑曲等。北京國際音樂節對音樂普及、教育和公益活動給予高度重視,每屆音樂節均舉辦專門面向青少年聽眾的免費音樂會以及形式多樣的大師班和音樂講座。

創建目的

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國際音樂節

北京國際音樂節邀請國內外著名的音樂家、音樂團體參加,包括交響樂音樂會、歌劇、獨奏音樂會、室內樂音樂會、經典爵士樂音樂會、歌舞劇、演唱會等多種世界水平的藝術演出活動。曾有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塞·卡

雷拉斯、女高音歌唱家凱薩琳·巴特爾鋼琴家瑪爾塔·阿格里奇、傅聰、譚梅文、小提琴演奏家艾薩克·斯特恩、莎拉·張、奧古斯丁·杜梅,吉他演奏家荷塞·恩里克斯、瑪格麗塔·埃斯加帕,指揮家瓦萊里·捷吉耶夫、尤里·特米爾卡諾夫、米歇爾·普拉松、大賀典雄,作曲家及指揮家潘德列茨基等數十位音樂家前來演出。
北京國際音樂節以推廣新作品、推廣在中國首演的經典作品、推廣中國作品為藝術宗旨,先後多部作品在中國或者世界首演,其中包括美國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的《大提琴協奏曲》世界首演,理察·華格納的歌劇四聯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中國首演,古斯塔夫·馬勒的《第八(千人)交響曲》中國首演等。許多中國當代作曲家的作品也是通過北京國際音樂節得以在中國上演。同時,北京國際音樂節大力弘揚和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先後製作並推出了交響評劇、交響京劇、崑曲等。

重要意義

(圖)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國際音樂節

北京國際音樂節非常重視教育事業和公益活動,每屆音樂節都舉辦免費的兒童音樂會和大學生音樂會,並和在京的大學或藝術院校合作舉辦大師講座, 數千名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大學等院校的學生、教師以及音樂愛好者接受了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約舒亞·貝爾馬克西姆·文格洛夫,大提琴家米沙·梅斯基鋼琴家傅聰、譚梅文,

歌唱家謝莉·斯圖德、莫華倫,科達伊四重奏組、巴托克四重奏、美藝四重奏,歌劇導演/製作人盧景文,音樂教育家廖乃雄,作曲家約翰·科里利亞諾等中外藝術家的指導。
北京國際音樂節不僅為推動音樂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而且已成為北京的標誌性文化活動。音樂節的策劃、組織和實施是一項極為艱巨和複雜的大工程,但卻成功地實現了國際化和專業化,展示了策劃者、組織者所具有的魄力,體現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與眾不同。北京音樂節必將繼續作為一個國際性音樂盛會,為推進世界文化藝術的交流和繁榮作出貢獻。北京國際音樂節已經取得可喜的成果並產生深刻影響,各界人士給予了熱情稱讚和高度評價。他們認為北京國際音樂節不僅為推動音樂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而且已成為北京的標誌性文化活動。音樂節的策劃、組織和實施是一項極為艱巨和複雜的大工程,但卻成功地實現了國際化和專業化,展示了策劃者、組織者所具有的魄力,體現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與眾不同。北京音樂節必將繼續作為一個國際性音樂盛會,為推進世界文化藝術的交流和繁榮作出貢獻。

基金會

(圖)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國際音樂節

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基金會(Beijing Music Festival Arts Foundation)是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

經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由北京市文化局管理的非贏利性組織。基金會的宗旨:發掘培育藝術新人,鼓勵推廣新創作品,推進中外文化交流,提高國民藝術素養。
自1998年起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基金會,通過舉辦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國廣東國際音樂夏令營、北京流行音樂節等項目,至今已經組織了200餘場國際水平的大型演出。同時,在音樂教育方面舉辦了一系列兒童音樂會、大學生音樂會,其中在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大學等高等院校舉辦了大師班,吸引了眾多大專院校的師生和音樂愛好者,為在中國推動古典音樂藝術的傳播與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主要領導

(圖)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國際音樂節

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 (按中文姓氏筆劃為序)

2006年度輪值主席:高建進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主任
委員:

葉小剛 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

李 南  保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中國愛樂樂團副總經理

李 明  北京國際音樂節節目總監

余 隆  中國愛樂樂團藝術總監

郭淑珍 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

顧夏陽 中央民族樂團團長

百姓價位

(圖)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國際音樂節

北京國際音樂節的高水準和高度職業化已經毋庸贅言。組委會向媒體發布了將於2009年10月開幕的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21場演出陣容及19場相關公益活動。除格拉夫曼、阿什肯納齊、祖克曼、麥斯基、宓多里(美島莉)、

莎拉·張、林昭亮等一乾讓樂迷興奮的重量級演出嘉賓外,絕大部分演出50元至180元的票價更是足以讓北京的演出市場為之一震。北京國際音樂節藝委會主席余隆表示,“北京已經成為全世界演出活動最多的城市之一,所以票價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我們要讓老百姓消費得起音樂節的每一場演出。”

其中開幕演出將是威爾第根據莎士比亞的同名悲劇創作的歌劇《麥克白》。余隆說:“這部作品的確是從未在中國上演過,我們在彌補曲目空白的同時,也想讓中國的觀眾了解到其實歌劇的海洋是無邊無際的,不要總是《茶花女》、《卡門》、《圖蘭朵》來迴轉。”本次音樂節在登台演奏家的選擇上也是老中青三代齊上陣,不僅有格拉夫曼、阿什肯納齊這樣大師級的音樂家,也有麥斯基、宓多里(美島莉)、莎拉·張、林昭亮等當紅音樂家,更有阿巴杜瑞莫夫等新秀。在這些名字中,格拉夫曼與中國的關係最為密切,作為郎朗的老師,他自己的演奏完全承襲俄羅斯鋼琴學派,可謂既能教學又能彈奏的一代鋼琴宗師。此次,已經年過八旬的格拉夫曼將用左手彈奏一整場,期待指數可想而知。

舉辦情況

一年一度的北京國際音樂節大致從每年的10月中旬開幕,歷時近一個月,在11月中旬閉幕。每屆有30場左右的演出。到2003年為止北京國際音樂節已舉辦過6屆。曾有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塞·卡雷拉斯、女高音歌唱家凱薩琳·巴特爾、鋼琴家瑪爾塔·阿格里奇、傅聰、譚梅文、小提琴演奏家艾薩克·斯特恩、莎拉·張、奧古斯丁·杜梅、指揮家瓦列里·傑吉耶夫、作曲家及指揮家潘德列茨基前來演出。

北京國際音樂節同時也非常重視教育事業和公益活動,每屆音樂節都舉辦免費的兒童音樂會和大學生音樂會,並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辦大師講座,近6000名音樂學院學生、教師以及音樂愛好者接受了斯特恩、梅斯基、傅聰、莫華倫、譚梅文、盧景文、廖乃雄、科達伊四重奏組等中外藝術家的指導。

社會影響

北京國際音樂節已經取得可喜的成果並產生深刻影響,各界人士給予了熱情稱讚和高度評價。他們認為北京國際音樂節不僅為推動音樂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而且已成為北京的標誌性文化活動。音樂節的策劃、組織和實施是一項極為艱巨和複雜的大工程,但卻成功地實現了國際化和專業化,展示了策劃者、組織者所具有的魄力,體現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與眾不同。北京音樂節必將繼續作為一個國際性音樂盛會,為推進世界文化藝術的交流和繁榮作出貢獻。

歷屆回顧

第二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第二屆北京國際音樂節

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

1998年,中國人對於音樂節究竟是什麼還不清楚,也幾乎找不到任何可供參考的樣本。余隆在這樣的“荒漠”環境中開始了舉辦音樂節的嘗試。也從那時開始,這個曾經留學德國8年的海歸音樂家開始向音樂活動家的身份靠攏。
余隆從家裡拿出一些資金,當年的夥伴曾偉把自己的房子騰出來作為辦公室,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這樣啟動了。在半年內,余隆和政府溝通,和贊助商接洽,最後北京音樂台拿出了部分資金讓這個項目得以起步。根據音樂台古典音樂節目的創始人陳立的回憶,“當時電台出的資金應該是40萬,風險還是很大。”那時國內企業沒有贊助這類藝術活動的習慣,雖然鎖定了像美聯航等一流大企業,但談判過程並不輕鬆。
除了資金匱乏以外,因為初次策劃,整個團隊的能力有限,三分之一的內容是與其他演出商合作的,其中包括事後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卡雷拉斯獨唱音樂會。
第一次有這樣的音樂會呈現在國人面前,自然反響空前,那時候,余隆開始意識到,做音樂節應該是個“準軍事化的管理”,合作的形式操作起來根本不可控。於是,按照第一屆的雛形樣本,余隆把音樂節的一切掌控在自己的團隊手中。
那時中國的音樂節對於西方古典音樂界來說是完全陌生的,在最初階段,余隆自己積累的人脈關係和在歐洲大型音樂節工作的經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國際音樂節,就這樣從構想蹣跚地變成了現實。
曾經有圈內人講過一個故事,數年前有人在廣州想舉辦一場交響音樂會,找到可能的贊助公司談判,對方一口答應,但最後提出一個小小的要求:為自己公司的老闆在台上再辦一場卡拉OK。這樣的故事很能代表一段時間內贊助商們的心態。余隆曾經的合作夥伴曾偉也曾告訴記者,很多贊助商都喜歡冠名的形式。
現在的國際音樂節在贊助方面的環境和當初相比已經提升了很多,政府投入、商業贊助和票房各占到三分之一,但贊助方仍然是制約因素。
在西方,古典音樂一樣不可能單獨靠票房生存,但所有大型音樂節都有長期的資助夥伴,那些贊助公司通常都是有著深厚歷史的大企業,他們不用在現場打出醒目的LOGO,大家都知道是哪些公司常年資助樂團。一些剛成長起來的新興企業如想加入還需要申請,且要通過嚴格的審核。
“中國每年都得招商拉贊助,很多節目甚至沒辦法提前設計。”音樂評論家劉雪楓說,這是國內音樂節一個很大的困境。
除了贊助,國內古典音樂的演出宣傳也讓余隆撓頭。直到現在余隆還在懷念當初他在德國上學時,每個街角都能看到的演出海報欄。在中國,一切演出信息只能來自於報端的零星訊息。“中國要求把廣告只能貼在售票處旁邊,售票處都在大樓裡面,你不特意去找根本看不見廣告,貼了等於沒貼。”余隆搖著手說,“票房好壞就看運氣,一場演出人們偶然知道了,就能來不少人,有的很好的演出,卻沒人知道。”
第二屆北京國際音樂節
1999年的金秋十月,已漸入國際大型音樂節行列的北京國際音樂節拉開第二屆大幕。本屆音樂節的十大特色,成為奠定其國際地位的重要砝碼。
1.與建國50周年活動緊密銜接。香港管弦樂團首次到北京演出;澳門室內樂團舉辦迎回歸音樂會;為體現中華民族世紀大同,台灣地區著名的“吹笛人女子室內樂團”演出室內樂音樂會。

2.為紀念西藏民主改革40年,來自西藏的藝術家舉辦專場音樂會。

3.國內一流的藝術團體會聚一堂,中國交響樂團、北京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澳門室內樂團分別舉辦不同風格的音樂會。

4.世界頂尖著名音樂大師會聚。鋼琴家阿格里奇陳萬榮、傅聰,大提琴家梅斯基、韋伯,小提琴家斯特恩等世界頂尖藝術大師全部在本屆音樂節亮相。

5.在國際上以演唱德奧藝術歌曲首屈一指的中國旅德歌唱家饒嵐首次亮相。
6.歌劇《卡門》的演員,分別來自享譽世界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英國格文特花園劇院等,其中擔任“卡門”的女高音是目前世界扮演“卡門”的最好的演員之一。
7.大力推廣民族藝術和演奏新人,特別是推陳出新、改編傳統戲曲。
8.體現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音樂和藝術上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發展和進步,邀請20年前首次來華的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師、音樂家斯特恩再次來華,將其20年前訪華時發現的“音樂小神童”、現已經是國際上著名的演奏家的幾位代表人物再次召集一台,以一台綜合的、採用多種新技術的多媒體交響音樂會,將音樂節推向高潮。
9.音樂節將開展多種方式的“教育項目”與中央音樂學院合作,多位藝術大師到中央音樂學院講學,特別是斯特恩在中央音樂學院講學一周,震撼中央音樂學院的講台。
10.本自德國、美國、英國、以色列、西班牙、日本、阿根廷、匈牙利、捷克、芬蘭、俄羅斯、奧地利、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大約1200多位中外音樂家參加本屆音樂節的近40場演出。
第三屆北京國際音樂節

將於2000年10月17日在中山公園音樂堂開啟大幕。

一年一度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以其成功的國際性音樂節的運作慣例進行總體構思和操作,吸引了眾多世界級大師、藝術團體和無數觀眾,已經逐漸辦成一個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和聲譽的北京市國際性藝術盛事。北京國際音樂節主辦方稱,北京觀眾將一連兩天欣賞到由英國BBC廣播交響樂團帶來的“逍遙音樂會”原版曲目,10月24、25日的中山音樂堂將依照倫敦皇家艾爾伯特音樂廳進行裝飾。女歌手艾琳娜·謝苗諾娃(上圖左)將演唱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創作的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和德沃夏克的歌劇《水仙女》中的選段。 樂團新任首席指揮吉里·貝洛拉維克在昨天的見面會上稱,他現在的職責就是要把捷克優秀的現代作品帶進“逍遙音樂會”。在這兩天上演的諸多曲目中,除斯美塔那的《伏爾塔瓦河》外,其餘作品均是BBC“逍遙音樂會”上的“原單”曲目,其中包括愛德華·埃爾加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和《威風堂堂進行曲》、亨利·伍德爵士的《大不列顛海之歌幻想曲》,以及彼得·馬克斯韋爾·戴維斯的管弦樂《奧克尼郡的早晨婚禮》等經典保留曲目。剛剛在今年7月份接任樂團首席指揮的吉里·貝洛拉維克稱,當前樂團的宗旨就是推廣現代作品。“其實我接觸到BBC是5年前的事了,其間我一直作為客席指揮指導樂團,對樂團的情況已經很了解了。這次我和余隆商量了很久才定下來曲目,既有比較經典的也有一些優秀的現代作品。而對於王建我們在前一段時間合作過,我們都非常滿意對方並且很愉快。而我在樂團最近的主要工作則是推廣現代曲目,當然也包括捷克的優秀作品。另外,我認為‘逍遙音樂會’的作用就是要把更多的音樂帶給更多的人,而現在我要做的就是要把捷克的優秀作品帶進去。”

第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

第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於2001年10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拉開帷幕,11月8日閉幕,歷時25天。北京國際音樂節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協辦的年度音樂節,自1998年創辦以來,以“國際水準、中國氣派、北京特色”為宗旨,已經成功地舉辦了三屆,成為世界知名的大型音樂節之一。
本屆音樂節共有30場演出,其中包括一場兒童專場大型遊樂交響音樂會(免費)。來自美國、俄羅斯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等14個國家以及我國的演出團體和藝術家近1500人參加本屆音樂節,共舉辦30場音樂會。
大師雲集名團薈萃
本屆北京國際音樂節薈萃了一批著名的樂團、劇院和音樂大師。俄羅斯聖彼得堡愛樂樂團、捷克愛樂樂團、波蘭華沙國家大劇院、法國土魯斯國家交響樂團、日本東京愛樂樂團、新加坡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等著名樂團,鋼琴家、指揮家阿什肯納齊,作曲家、指揮家潘德列茨基,指揮家米歇爾·普拉松,小提琴家馬克西姆·文格洛夫,大提琴家朱利安·勞埃德·韋伯,以及海內外華人音樂家譚盾、水藍、余隆、林昭亮、劉德海等將參加音樂節的演出。
曲目眾多風格多樣
本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演出的曲目,包括威爾第的大型歌劇《納布科》、莫扎特弦樂五重奏全集、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鳴曲》、馬勒《第二交響曲》、柴科夫斯基《第五交響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等著名交響作品。與之相映照的是室內樂音樂會、獨唱、獨奏、合唱音樂會、拉丁樂隊音樂會、昆明洞經禮樂演奏會、琵琶演奏會等。音樂節期間還將舉行化裝卡通表演《彼德與狼》等童話音樂作品,以及由中國愛樂樂團演出的《為奧運歡呼》。
名劇名曲中國首演
第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榮譽藝術家、享譽世界的美國當代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創作的《大提琴協奏曲》是作曲家接受中國愛樂樂團委約、並題贈給大提琴家朱利安·勞埃德·韋伯50歲生日的作品,將由韋伯本人和中國愛樂樂團在音樂節期間作世界首演。菲利普·格拉斯將親臨首演現場,並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辦大師課專題講座。
為紀念偉大的作曲家威爾第誕辰100周年上演的大型歌劇《納布科》,是該劇在我國的首演,由波蘭華沙國家大劇院的300餘名藝術家演出,該劇布景恢宏,其駿馬實物道具在歌劇演出現場十分罕見。
莫扎特弦樂五重奏今年作世界巡演,北京將作為世界巡演的一站,這也是在我國首次連續演奏全部莫扎特五重奏作品。斯美塔納的《我的祖國》在本屆音樂節的演出,是首次在我國演出這部作品的全本。譚盾將指揮演出根據他為奧斯卡獲獎影片《臥虎藏龍》所作配樂改編的多媒體大提琴協奏曲,以及在世界各地廣獲讚譽的《永恆的水》協奏曲。
前往本公評榜惟一現場投票地點——城外誠家具商場參加現場投票。投票地點:北京市成壽寺路城外誠家具商場(39路支線、812路、830路、946路城外誠站下車),現場投票處諮詢電話:67651234。屆時城外誠現場投票將設一等獎1名,獲價值3500元獎品;二等獎2名,獲價值2500元獎品;三等獎5名,獲價值500元獎品;幸運獎15名,獲價值100元獎品。每周獲獎名單刊登在每周一娛樂新聞版。
第五屆北京國際音樂節

十大看點:
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並在國際上擁有了相當知名度的北京國際音樂節,明天將拉開第五屆的帷幕。本屆國際音樂節雖是大師、名家、名團雲集,但主辦者的指導思想已經與以往四屆有了清晰的變化——不再以“大腕”作招牌,而是遵循國際操作規則,追求新音樂作品、新音樂潮流、音樂家和風格的本土化,以及內容和形式的更加豐富和多樣化。音樂節自10月11日至11月2日,為期23天,共26場演出。從今天起本報推出系列報導,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音樂節的全貌。
1最宏大的開幕式—— 馬勒千人交響曲

今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幕式可以被稱為是“事件式的”盛大演出活動。10月11日、12日的兩場馬勒第八(千人)交響曲,由於其編制龐大的演出陣容和浩大而艱難的組織工程,使得這部作品在世界任何地方上演都是相當困難的。據說,一個城市如果上演了馬勒八,在這之後的二三十年里是沒有可能再次上演。
2最中國的作品—— 綱鋼相濟
本屆音樂節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主打“中國概念”,力推中國作品。享譽海內外的華人作曲家葉小綱、陳其鋼分別於10月15日和10月20日的兩台個人作品專場音樂會“中國情懷”和“蝶戀花”格外引人注目。“中國情懷”由上海廣播交響樂團演奏,曲目有《西藏之光》、《遠方的呼喚》、《最後的天堂》以及剛剛完成的第四交響曲《長城》,這些作品是作曲家對中國各地不同地域文化的最新音樂詮釋,也被稱為“葉小綱的‘行走’音樂系列”。而“蝶戀花”則包括了二胡協奏曲《逝去的時光》、《蝶戀花》和《五行》,這三部作品都是陳其鋼在1年內最新創作的。
3最年輕的鋼琴—— 青年三傑
郎朗、李雲迪、陳薩是近年來世界鋼琴界風頭強勁的三位中國青年鋼琴家,此次同在音樂節上亮相難得一遇。其中郎朗將和世界頂級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合作演奏拉赫馬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閉幕式上李雲迪將演奏蕭邦《大波羅乃茲舞曲》,而陳薩除演奏李斯特《第一鋼琴協奏曲》外,還將在音樂節期間與日本JVC唱片公司簽訂契約。
4最優雅的大提琴—— “神童”王健

本屆國際音樂節上享譽世界的中國音樂家可謂群英薈萃,光彩奪目。特別是開幕式和閉幕式音樂會更是星光燦爛,匯集了歌唱家梁寧、饒嵐、曹錚、麼紅、廖昌永、莫華倫和小提琴家薛偉等,還包括風頭直追馬友友的世界大提琴家王健。這位當年被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發現的神童,如今是世界樂壇不可多得的大提琴家,但令人唏噓的是王健先後多次獲格萊美提名,結果均鎩羽而歸。
5最頂級的指揮—— 洛林·馬澤爾
每年的音樂節必定會吸引一支世界頂級的交響樂團加盟,去年的聖彼得堡愛樂樂團和指揮大師特米爾卡諾夫的精彩演繹至今令人難忘,今年的紐約愛樂樂團和指揮大師洛林·馬澤爾更是聲名顯赫。馬澤爾是中國音樂愛好者最熟悉的指揮大師之一。20世紀80年代,他曾先後率美國匹茲堡交響樂團和德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兩次來華演出。10月16日晚在世紀劇院,他將指揮演奏西貝柳斯的第二交響曲和穆索爾斯基的《荒山之夜》。這也是馬澤爾接任紐約愛樂樂團總監之後的第一次亞洲之行。

6最出色的女高音—— 亨德里克斯和巴特爾
本屆音樂節上兩位世界最出色的抒情女高音歌唱家芭芭拉·亨德里克斯和凱薩琳·巴特爾非常值得關注。兩位黑人歌唱家都是歌劇和藝術歌曲兩棲高手,曾經在1998年太廟《圖蘭多》中飾演柳兒的亨德里克斯,此次將於10月18日在著名華人指揮家呂嘉的執棒下與瑞典諾克平交響樂團合作演唱理查·施特勞斯優美的“最後四首歌”。而凱薩琳·巴特爾已經是第二次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露面。
7最受爭議的歌劇—— 沉淪的《璐璐》
莫斯科海利根歌劇院帶來的奧地利作曲家貝爾格作品《璐璐》此次是在亞洲首演。《璐璐》是音樂史和戲劇史上爭議頗大的一部作品,它描寫了嫵媚女人璐璐沉淪賣淫,最後成為“肢解者傑克”犧牲品的故事。自1979年在巴黎首演至今的二十多年裡,褒貶之聲有增無減,它在世界任何地方的演出都被認為是重大“事件”。在連續四屆音樂節上古典歌劇一統天下之後,《璐璐》將給中國的觀眾打開新的視野。
8最傳奇的鋼琴家—— 大衛·赫夫高特
本屆音樂節上有兩位特殊的鋼琴家值得關注——大衛·赫夫高特和里昂·弗萊舍。大衛·赫夫高特曾被病魔折磨了12年之久而遠離舞台,根據其傳奇經歷拍攝的傳記片《閃亮的風采》獲得奧斯卡獎,大衛·赫夫高特因此名聲大噪。另一位令人稱奇的鋼琴家是里昂·弗萊舍,他將演奏拉威爾專門為右手傷殘的維也納鋼琴家維根斯坦創作的D大調(左手)鋼琴協奏曲。
9最獨特的花腔—— 胡文閣和泰勒
這是一場獨特的音樂會,10月29日加拿大、中國兩位男藝術家——丹尼爾·泰勒和胡文閣,將以他們獨特的聲音將中國與歐洲的古老聲樂傳統向中國的觀眾展示。丹尼爾·泰勒是一位優秀的高男高音歌唱家,高男高音在歐洲的古典歌劇中是由男子模仿女聲的獨特發聲方法,與中國戲曲有異曲同工之妙。
10最通俗的卡門—— 劉歡將在閉幕式上用法語演唱歌劇《卡門》詠嘆調“花之歌”。這次“客串”一把歌劇是其實力的展現,想必將會給觀眾帶來驚喜。

第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

第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人散曲不終

2003年第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暨北京國際交響樂演出季閉幕式演出———由指揮家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執棒北德廣播交響樂團演奏的勃拉姆斯《c小調第一交響曲》,昨晚在觀眾狂熱的掌聲中顯得更加聲勢奪人,中國著名小提琴家徐惟聆興奮地對記者說:“這些年,交響樂壇太疲沓了,很少有令人激動的演奏,這場音樂會一掃這種沉悶。作為一名藝術家,同時也作為一名觀眾,我希望多有這樣水平的樂團和演出在北京的舞台上出現。”

演奏體現了歐洲樂團突出特點和長處:音樂是從藝術家靈魂中流淌出來的富有生命力的表現。指揮家和演奏家的絲絲入扣的配合、表達,將演奏推向了無可比擬的藝術巔峰。強烈的藝術震撼力給觀眾以強烈的感染。音樂會的成功給第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暨北京國際交響樂演出季劃上了圓滿的句號。本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暨北京國際交響樂演出季歷時18天,有近20個國家和一千多位藝術家進行了表演和演出。著名作曲家約翰-科里利亞諾和著名小提琴家吉頓-克萊默及著名古鋼琴演奏家李祥霆等音樂名人在音樂節首次亮相。
一批音樂作品和樂團也是在音樂節上首次演出,其中有《紅色小提琴恰空舞曲》(作者約翰-科里利亞諾)及蕭士塔高維奇的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北德廣播交響樂團、盧森堡愛樂樂團和倫敦室內樂演奏家樂團等。許多中外觀眾對北京國際音樂節連續六年,越辦越好表示了高度讚揚,來自美國的商人約翰-克里遜說,他是第一次在北京看到這樣豐富多彩的音樂會,這和在世界上一些知名的音樂節一樣既有水平,又有影響力。另一位歐洲觀眾說,她從三年前就每屆都要觀看一些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演出,“內容很豐富,質量也很好,這個音樂節很有吸引力。”
第七屆北京國際音樂節

第七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昨晚圓滿落幕,在指揮大師夏爾·迪圖瓦的指揮下,俄羅斯著名小提琴家馬克斯姆·文格羅夫與UBS維爾比耶音樂節樂團共同為現場觀眾獻上一道精彩絕倫的音樂大餐。

低票價提升了音樂節的票房
崑曲加盟拓寬了音樂節的藝術形式
新潮音樂的引入讓觀眾感受當代音樂脈搏
隨著指揮大師迪圖瓦和小提琴家文格洛夫昨日帶領UBS維爾比耶音樂節樂團的激情演奏,第七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在年輕熱情的“希望之聲”中落下帷幕。23台中外音樂節目不僅涵蓋了歌劇、交響樂、室內樂、獨奏等豐富多彩的音樂演出形式,還在戲曲和木偶劇等相關藝術門類中有所拓展,新穎巧妙的節目組合和音樂節降低票價的市場行銷政策給廣大音樂愛好者帶來實惠,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組合更把觀眾的眼界帶到了音樂以外,音樂節閃現的眾多亮點也讓觀眾看到這個北京文化生活品牌未來發展的希望。
降低票價後,音樂節的市場運作還缺什麼
音樂節未開幕就打出了降低票價的口號,23台各類音樂會演下來,音樂節的低票價政策有了明顯的收效。據負責北京音樂節票務銷售的中演票務通經理薛利平向記者介紹:“今年音樂節的演出票銷售由於推出了低票價,確實吸引了更多的消費者,前期銷售前所未有的順利,馬友友、埃森巴赫等著名音樂家演出票更是在開幕前就已售完。而音樂節的票房平均達到了七成以上,比去年有所上漲。”
規範的演出機制和低票價的銷售政策,使得北京國際音樂節更具影響力。然而,在音樂節度過“七年之癢”走向成熟的時候,音樂節的市場銷售還需要做什麼努力呢?長笛大師詹姆斯·高爾維有一個評價:“在此之前,我對這個音樂節沒有概念,後來我發現音樂節能夠吸引這么多優秀音樂家,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一流音樂節媲美。”音樂節除了規範操作和合理票價,還需要長期固定的票務銷售和外延產品的開發。也就是說還需要像薩爾斯堡音樂節那樣,儘量延長票務銷售檔期以吸引國外音樂愛好者趕赴中國的音樂盛會。音樂節還沒有自己的紀念品銷售,而旅遊產品的開發更是需要拓展,把音樂節辦成國際上音樂愛好者嚮往的節日,這應該是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未來目標,低票價政策是一個極好的開端。
《牡丹亭》火爆後,音樂節還需要怎樣的節目製作
崑曲《牡丹亭》成為最火爆的熱點之一,這是北京國際音樂節組委會始料不及的。藝術總監余隆談到把《牡丹亭》引進音樂節的時候說:“引進崑曲是為了與歌劇《奧菲歐》做比較演出,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域為我們了解文化的沿革提供了很好的參照,把兩部作品引進音樂節是帶有文化交流對比性質的重要事件。”
也許是由於單獨了解古老的崑曲,對於年輕觀眾有些乏味。也許是這種對比反而讓觀眾忽然明白,崑曲也是音樂的一種形式。也許是白先勇的魅力所在,音樂節選擇青春版《牡丹亭》卻為普及戲曲做了貢獻。這一事件成為特殊的文化現象值得文化界關注。藉助外力推廣以往並不被看好的藝術品種,北京國際音樂節勝在巧妙新穎的節目組合觀念。單一的古典音樂的演出形式和製作,對音樂節的發展是一種制約,而吸納相關藝術形式加入的節目製作思路,如何讓中國民族文化特色更加明顯?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路應該越走越寬。
“聽音尋路”後,音樂節未來如何趕潮流
譚盾的多媒體交響樂作品《地圖》的演出,也是本屆音樂節頗受關注的事件。如同《牡丹亭》的火爆一樣,關注《地圖》在於它把古老的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放在當代音樂表演形式展示,散發出奇特的魅力。與《地圖》音樂會相同的還有音樂節最火爆的馬友友的獨奏音樂會和埃森巴赫與巴黎管弦樂團的音樂會,前者以多種文化元素展現大師對現代文化的感受,後者則通過法國音樂家極富想像力的先鋒文化觀念讓觀眾感受當代音樂脈搏。於是,在馬友友演奏的巴西和阿根廷現代作曲家的作品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審美情趣跟世界潮流同步,而巴黎管弦樂團演奏的現代作品更是走在國際音樂潮流的最前沿。追趕世界潮流將成為音樂節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個獨特的現象應引起人們的關注,過去許多觀眾聽譚盾聽當代音樂總有些不能忍受,而本屆音樂節演奏現代作品,人們不僅能夠坐得住,而且贏得了很好的現場反響,這無疑是觀眾欣賞觀念的進步。古典經典作品固然是未來音樂節最為重要的內容,而現代音樂越來越成為另一個生長點。其實,幾乎所有國際知名的音樂節,不管有多少年的傳統,都或多或少地在節目製作上加入現代的追求。名氣最大的薩爾斯堡音樂節中的歌劇製作也不斷地花樣翻新。本屆北京國際音樂節觀眾對現代音樂的寬容甚至喜歡,恰恰說明北京觀眾的欣賞水準的提高。

第八屆北京國際音樂節

2005年11月05日,今天,柏林愛樂樂團的第二場音樂會暨第八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閉幕式將在北京的保利劇院上演。著名指揮家、柏林愛樂樂團音樂總監西蒙·拉特將率領柏林愛樂樂團再次為北京觀眾獻藝,他們將演奏海頓的D大調《第86交響曲》、托馬斯·阿代的《避難所》以及理查·施特勞斯的《英雄生涯》,為第八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指揮——新掌門西蒙·拉特
現年50歲的西蒙·拉特生於英國,自幼開始學習鋼琴和打擊樂。11歲時,在隨父親到音樂廳聆聽了馬勒的《第二交響曲》之後,便立志今後要當一名指揮家。之後他隨音樂大師皮埃爾·布列茲學習指揮和作曲,15歲首次指揮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成功地演奏了布列茲的《無主之錘》,被輿論界評為“天才少年指揮家”。翌年,他獲得獎學金進入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正式學習。1974年,他在約翰·普萊爾國際指揮大賽中奪魁,成為該項賽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冠軍。畢業後,應邀受聘浦恩矛斯交響樂團、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蘇格蘭交響樂團。他指揮浦恩矛斯交響樂團與著名鋼琴家安德烈·加夫利洛夫合作錄製的普羅科夫耶夫《第一鋼琴協奏曲》,獲得了英國年度唱片大獎。
1980年,24歲的拉特就成為英國伯明罕城市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和藝術顧問,1990年9月至1998年8月,他擔任該團的音樂總監。英國的工業重鎮伯明罕交響樂事業以及其他文化活動並不繁榮。西蒙·拉特走馬上任之後,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短短几年間,西蒙·拉特將這支普普通通的地區樂團打造成為了一支世界知名交響樂團。2002年,西蒙·拉特成為柏林愛樂的第六任常任指揮和藝術總監。在任職期間,除了率領樂團進行常規的演出之外,西蒙·拉特還發展了柏林愛樂樂團的教育項目。
西蒙·拉特成為EMI唱片的專屬簽約藝術家已經超過25年,EMI為他錄製了70多款錄音,並贏得大量享有聲譽的國際獎項,其中多款獲得了英國《留聲機》雜誌頒發的年度最佳、最佳管弦樂和最佳錄音三項唱片等大獎。近年來他與維也納愛樂樂團錄製了貝多芬全集,與柏林愛樂樂團錄製了李斯特的《浮士德交響曲》以及馬勒的交響曲、德沃夏克的《交響詩》等。據悉,明年3月還將全球發行理查·施特勞斯的《英雄生涯》,並會在亞洲首發。
西蒙·拉特多次榮獲國際嘉獎。1987年榮獲二等高級英帝國勳爵士稱號;1994年被封為爵士;1997年BBC音樂雜誌破天荒地第一次將傑出成就獎授予了他;1997年皇家藝術協會授予他阿爾伯特獎章;1999年南岸演藝頒獎委員會授予他傑出成就獎;2001年他榮獲奧地利的科學與藝術十字勳章。
西蒙·拉特是柏林愛樂新掌門人
樂團——天下第一團
在世界古典音樂樂壇上,柏林愛樂樂團一直享有崇高的聲譽,被毫無疑問地認為是“天下第一團”。從1882年樂團成立,柏林愛樂樂團經歷了120多年的風風雨雨。在歷任的音樂總監的帶領下,樂團不斷成長發展,從1882年樂團成立到1887年由馮·彪羅擔任常任指揮。柏林愛樂沒能給後人留下音像資料。到了尼基什時代,終於留下了極其稀少的影音資料。從錄音資料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從尼基什的浪漫熱情與優美的音色、富特文格勒善於挖掘作品本身潛在性質的處理,到卡拉揚的嚴整、條理、完美、瑰麗、精雕細琢、一絲不苟,到阿巴多鮮明的義大利風格:熱情、明快、如歌、流暢、敏銳和極富戲劇性的魅力,再到今天西蒙·拉特的激情和強烈的時代感,這些指揮大師帶領柏林愛樂橫跨了三個世紀,不斷創造出新的輝煌,最終將柏林愛樂締造成為全世界頂級交響樂團的第一品牌。
柏林愛樂樂團在世界音樂生活中一直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樂團每年的音樂會都超過120場。在德國人民的心目中,柏林愛樂樂團是一座不可動搖的文化豐碑。每到歷史的轉折關頭,柏林愛樂樂團的鏇律總要響起在人們的耳邊。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僅僅十幾天后,柏林愛樂樂團戰後的第一場音樂會就在一個電影院裡舉行。1999年樂團舉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盛大巡迴演出,從波恩到莫斯科、倫敦、巴黎和華盛頓,這成為當年國際音樂界的一件富有政治意義的盛事。上個世紀德國的歷史幾經變遷,然而不變的只有柏林愛樂樂團在音樂界不容置疑的一流水平。
曲目——
涵蓋三大門類作品
這次柏林愛樂樂團在北京的演出特別安排了兩場不同的演出曲目。據悉,這是柏林愛樂樂團考慮到很少有機會來到中國,而且此次在北京只有兩場演出,因此希望讓北京的觀眾聽到更為豐富的高質量的音樂作品而特別安排的。今晚演出的曲目為:海頓的D大調《第86交響曲》、托馬斯·阿代的《避難所》以及理查·施特勞斯的《英雄生涯》。
應該說,這場音樂會更能夠體現這支世界頂尖樂團的綜合實力。首先,樂團指揮西蒙·拉特爵士一向致力於推廣現代音樂作品,力求喚起人們對20世紀音樂的關注。他認為,古典音樂並不是停滯不前的,而是也要不斷有新的元素加入。音樂會上半場的最後一首《避難所》,就是英國作曲家托馬斯·阿代在上世紀90年代的作品。巧合的是,這首作品也是約翰·菲尼慈善信託基金會委約作曲家,為當時由西蒙·拉特所執棒的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而創作的。托馬斯·阿代是當代英國作曲家的傑出代表,這首《避難所》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貼近傳統交響曲形式的作品。
此外,本場音樂會中的三首樂曲涵蓋了古典樂派、浪漫樂派和20世紀音樂三大門類。能夠在同一場音樂會中做出如此的曲目安排,樂團所涉獵曲目範圍的全面以及樂團的綜合實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柏林愛樂樂團此次參加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演出,令我們終於可以再次親耳聆聽到柏林愛樂樂團百餘年沉澱下來的無限藝術魅力。同時,也令這支世界最高水平的交響樂團,看到了中國在經過改革開放後這二十餘年來的發展,所呈現出的嶄新面貌。
隨著柏林愛樂樂團在此次北京國際音樂節演出的結束,第八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也將徐徐落下大幕。據悉,柏林愛樂樂團今後還將多次來華訪問演出,這對廣大音樂愛好者來說,實在是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

第九屆北京國際音樂節

相關介紹

余隆:國際音樂節的成功離不開社會大環境支持

2007年9月28日郎朗(blog)與中國愛樂樂團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合作的鋼琴協奏曲《黃河》在紐約時代廣場奏響,無疑是給十歲的北京國際音樂節送上的一份大禮,此前還沒有一個古典音樂家和交響樂團享受過同等待遇。對於十年辛苦換來如今的肯定,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創辦者、藝術基金會理事長、中國愛樂樂團藝術總監余隆深有感觸,“這十年我最大的變化就是胖了很多,工作壓力大,吃不好睡不著,但總有一種理想在我心中,就是作出一個世界級的音樂節。”
縱觀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十年,余隆的理想已經基本達到了,尤其是本屆音樂節,來自各方面的聲音和事實都證明了這一點。第十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不僅匯集了巴倫博伊姆、艾森巴赫、潘德列茨基、迪圖瓦、米沙·麥斯基、奈傑爾·甘迺迪、吉爾·沙漢姆等一批世界頂尖級音樂大師,還為王健、郭文景、譚盾等中國音樂家留足了表現的空間,特別是年輕鋼琴家郎朗在本屆音樂節上成功地完成了十首協奏曲的宏圖偉業,贏得了全球範圍內的關注,一時間各大經紀公司、交響樂團的負責人和眾多外國媒體雲集北京,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對於如今取得的成就,余隆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北京國際音樂節對藝術的高標準和職業化操作,經過多年的摸索,北京國際音樂節已經基本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運作模式,擁有了一支專業化、高效率的團隊,目前音樂節已經在討論2010年的節目安排了,這是符合古典音樂市場運作規律的,也是北京國際音樂節職業化的最好體現。另外,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成功也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提升,“坦率地說,音樂節開始創辦的時候稍稍和時代有些脫節,還只停留在業內人士關注的範圍內,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北京國際音樂節與城市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了。”余隆坦言。
如果說今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還有什麼遺憾,余隆認為音樂的普及和教育活動還可以辦得更多、更好,形式更加豐富,“音樂不是功利性的,音樂使人文明,所以音樂節要為更長遠的將來考慮。今年班貝格交響樂團帶來的兒童音樂會讓我感觸很深,我最初還擔心巴托克的《樂隊協奏曲》對於小孩子太難理解了,沒想到反響很好,所以難點並不在於音樂元素的多與少,而在於形式,要利用更多的方法讓孩子感受到音樂。”
北京國際音樂節十年大慶剛剛落幕,余隆已經在考慮音樂節後十年的發展了,“北京國際音樂節後十年的最主要任務是,不僅要組織高品質的樂團和有才華的藝術家來演出,還要介入到音樂歷史的發展中,要大力倡導委約作品。”余隆強調,委約作品雖然是“命題作文”,但不能給藝術家太多的束縛,要留給他們充分的發揮空間。具體到明年的音樂節安排,余隆透露明年歌劇的力度會加大。另外,隨著音樂節的成熟,更多的年輕人加入了這個團隊,余隆表示音樂節的“第二梯隊”已經形成,“後十年我就不會再這么累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