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地理學

動物地理學

動物地理學是研究動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及其生態地理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動物學的重要研究領域。通常分為生態動物地理學和歷史動物地理學。前者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動物生態地理群(即與現代一定的自然地理條件相聯繫的動物整體)。後者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動物分布區和動物區系。動物地理學的基本任務是闡明地球上動物分布的基本規律,為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牛動物資源、恢復與定向改變動物群提供科學依據。

簡介

動物地理學了解動物生活的環境和變遷歷史
動物地理學(zoogeography)是研究現代動物的生活、分布及其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科學,是地理學和動物學交叉形成的學科。系有關地球上動物地理分布的科學。從動物區系的研究出發而建立的動物地理區的學科稱為動物區系地理學(regional zoogeography, faunisticzoogeography)。從進化論的角度來探究的,稱動物系統地理學(systematic zoogeography),此外還有歷史動物地理學(histotical zoogeogra-phy),以及從生態分布來著眼的動物生態地理學(ecological zoogeography)等。由華萊士(A.R.Wallace,1876)集其大成。

中國古代動物地理學的萌芽雖然很早,但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動物地理學的發展很緩慢。50年代以後,動物地理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開展了大規模的動物資源、動物區系普查和動物區系、生態地理學的專題研究,基本上摸清了陸棲脊椎動物和海洋脊椎動物的分布情況,進行了陸棲脊椎動物區劃、淡水魚類區劃、海洋魚類和昆蟲區劃。

動物地理學已形成三個明顯的研究方向:一是區系歷史方向,主要研究動物分布區系及其區域分異,從歷史的觀點比較、探索動物的同源性,研究動物種和類群的分布特徵與規律,進行動物區系區的劃分;二是生態地理方向,主要是

動物地理學研究對象是動物分布區和動物區系

研究動物生態地理群,從生態學的觀點比較、探索動物的同功性,研究動物分布的內在因素與外界條件相互關係及其地理變化,進行動物生態地理群的區分;三是景觀地理方向,主要研究地球上不同景觀帶、景觀區和景觀中動物群的種類組成和數量狀況,闡明數量上占優勢的、常見的和稀有種中有前途的動物種,研究它們彼此間以及與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

為解釋動物的現代分布,追溯其起源和擴展歷史,除要了解動物的生態、生理、形態和行為等特性外,還要了解動物生活的環境和變遷歷史。故要藉助於動物學、古生物學、地質學和古地理學的許多有關資料。解釋地球上動物分布的複雜現象,主要有大陸永恆說、陸橋說和大陸漂移說等。由於板塊學說的興起,大陸漂移說的復生,促進了歷史動物地理學的發展。生態動物地理學是以生態學觀點分析影響動物空間分布的各種因子,包括氣候、地形、土壤等非生物因子和食物、天敵與競爭等生物學因子,探討生物生態的相似性。根據這些現象的地理分布規律,可將地球上的動物劃分為許多動物生態地理群落。

動物地理區和動物生態地理群的劃分通常代表了歷史動物地理學和生態動物地理學的綜合成果,概括了動物區系和生態現象的地區差別,揭示了不同地理區域動物資源的特點,為保護和利用動物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

研究簡史

動物地理學相關書籍
動物地理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古代記述階段
中國公元前11至前6世紀的《詩經》,記載有100多種動物的分布。公元前6世紀《考工記》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動物南北分布的界線。公元前5~前3世紀的《尚書·禹貢》篇中也有對中國九州經濟動物的記載。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志》記述有 500多種動物的分布。公元初古羅馬普林尼(老)的《自然歷史志》、16世紀末中國明朝屠本畯《閩中海錯疏》(1596)等,都記述有各類動物的分布。

歷史動物地理學階段 
從18~19世紀。此階段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隨著C.von林奈《自然系統》的問世,建立了動物分類學的系統,科學的動物地理學開始出現,在歐洲出現了專門敘述動物分布的著作,主要的動物地理學文獻有:《哺乳動物分布》(1777)、《昆蟲區系》(1778)、《俄羅斯-亞洲動物區系》(1811)、《鳥類分布及決定其分布的自然環境》(1818)等。第二個時期自19世紀中至末期,動物地理學在C.R.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下發展,他的《物種起源》(1859)第一次用進化論觀點闡述了動物的分布及其成因。與達爾文同時代的英國進化論者A.R.華萊士,系統地探討了動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對P.L.斯克萊特所劃分的世界陸棲動物的分布區(界)進行了補充修正,成為現代陸棲動物地理區劃的基礎。他於1860年提出的華萊士線,近幾十年引起了板塊學說支持者的重視;他的名著《動物的地理分布》(1876)是歷史動物地理學的最重要文獻;他創立了物種的產生和變化在空間和時間上相互關連而一致的理論,被推崇為動物地理學的奠基人。

生態動物地理學階段 
20世紀初至今。由於生態學的發展,對動物分布的探討逐步轉向對生態因素的分析、動物群的結構特點以及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研究,逐步形成生態動物地理學。較有影響的著作有R.黑塞的《生態動物地理學》(第1版,1937;第2版,1951)。此階段海洋動物地理研究也取得較大進展,代表著作有:瑞典S.埃克曼的《海洋動物地理學》(1935、1953),美國J.C.布里格斯的《海洋動物地理學》(1974)。 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全國自然區劃工作的推動,動物地理區劃研究首先得到發展,一些學者對陸棲脊椎動物、海洋動物和昆蟲區劃等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初步奠定了中國動物地理研究的基礎。代表性著作有《中國鳥類分布名錄》(鄭作新,第1版,1955、1958;第2版,1976)、《中國昆蟲生態地理概述》(馬世駿,1959)、《中國動物地理區劃與中國昆蟲地理區劃》(鄭作新、張榮祖、馬世駿,1959)、《中國自然地理·動物地理》(張榮祖、1979)、《中國淡水魚類的分布區劃》(李思忠,1981)等。

研究內容

動物地理學研究動物分布
動物地理學主要研究各自然帶及景觀中的動物群組成與結構特徵;動物分布圖的編制;進行動物分布區、類型的劃分;依據系統的動物分布資料,分析動物分布與自然環境演變(歷史、現代)的關係;探索各動物區系的特徵及形成;以歷史或生態的觀點進行動物地理區的劃分等等。

地理動物學主要有兩大分支:歷史動物地理學和生態動物地理學。前者著重研究不同動物分布區的形成及其變遷,探討各地動物在系統演化上的關係及其相似性,進行動物地理區的劃分。後者著重研究動物分布、擴展的生態因素,探討動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及其區域分化,進行動物生態地理群的劃分。

動物地理學在地理學中屬於部門自然地理學,在動物學中屬於動物分布學範疇。它與地理學各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古地理學等有關,又與動物學各科,如動物分類學,動物生態學及古生物學等有關。

主要分支

主要有兩大分支:歷史動物地理學和生態動物地理學。前者著重研究不同動物分布區的形成及其變遷,探討各地動物在系統演化上的關係及其相似性,進行動物地理區的劃分。後者著重研究動物分布、擴展的生態因素,探討動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及其區域分化,進行動物生態地理群的劃分。

與其他學科關係

動物地理學在地理學中屬於部門自然地理學,在動物學中屬於動物分布學範疇。它與地理學各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古地理學等有關,又與動物學各科,如動物分類學,動物生態學及古生物學等有關。

分支學科

地理學、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套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套用地理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