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地理學

理論地理學

理論地理學是研究各種地理現象和過程在統一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的學科。它以地理系統中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行為和運動為脈絡,作為識別系統本質的基礎,並由此抽象出地理學中的普遍性規律,進而探討學科的哲學內涵和方法論。理論地理學主要研究地理有序性,包括地理系統的空間有序、時間有序感應有序、等級包容等;研究地理系統的結構、功能和動態特徵;研究地理過程的節律性,預測地理過程的變化;研究地理現象的組合規律及其作用、影響;研究地理時空耦合,即地理空間中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擴散、集聚及其隨時間進程而產生的不同表現範圍和分布格局;空間行為理論;地理哲學和地理學方法論。

研究簡史

理論地理學1971年,T.哈格斯特朗發表《區域預測與社會工程》一文,標誌著理論地理學進入動態化研究

理論地理學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在此之前,雖不少地理學家已經發現和總結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地理學理論,但一直未形成體系。1962年美國W.W.邦奇出版《理論地理學》一書,初步論述了理論地理學的基本特點和內容。其後,隨著認識的深化,相鄰學科的滲透、地理數量方法的興起和地理學危機感的脅迫,地理學家們更綜合、廣泛地研究了地理環境中的系統規則及其在地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1963年,E.A.阿克曼在美國地理學會會刊上發表《地理學的研究前沿在何處》一文,強調了理論地理學的意義和價值。

R.J.喬利和P.哈格特1967年主編了《地理學的模型》一書,強調對複雜的地理結構和地理過程本質的辨別和抽象。R.G.戈利奇等1968年發表的《論地理學定律》一文,D.W.哈維1969年出版的《地理學的解釋》一書,都力圖揭示地理學的性質,探討了理論地理學的結構。1971年,T.哈格斯特朗發表《區域預測與社會工程》一文,標誌著理論地理學進入動態化研究。W.K.D.戴維斯1972年出版的《地理學概念的革命》一書,A.G.威爾遜同年發表的《理論地理學:斷想和見解》一文,E.維爾特1979年出版的《理論地理學》一書,對理論地理學作了進一步的發展。1969年,美國俄亥俄大學還創辦了第一個國際理論地理學刊物《地理分析》。

特點

理論地理學相關書籍

理論地理學力圖揭示地理學整體本質。它已經或正在證實,地理系統的空間結構、空間組織、空間有序和空間行為等,能夠很好地耦合於自然地理過程和人文地理過程之中。它以認識地理區域的整體表現、集合效應和巨觀趨勢等作為有別於相鄰學科的研究目標。同時,又從物質、能量和信息在地理空間中的遷移、轉換和貯存的特徵中,揭示地理流、地理勢地理場地理譜地理熵等具有統一基礎的指標,由此對於地理系統的可測性、可比性、可控制性和定量化作出貢獻。

理論地理學的科學地位在以下方面得到肯定:①在各類學科中,地理學幾乎是惟一的既聯繫著自然環境,又聯繫著社會經濟的獨特學科。理論地理學具有溝通自然系統與人文系統之間聯繫的橋樑作用。②在地理學的傳統體系中,似乎總也擺脫不了二元性的約束,在認識上,或單獨強調區域,或單獨強調部門,無法圓滿地解決地理學的統一問題。理論地理學則被認為是實現解脫的希望所在。③承認自然環境是一架“精巧機器”,也就必然承認地理系統中的協同性。這種協同性不僅表現於各類自然要素之間的互相影響和匹配之中,而且表現在人與自然之間的複雜關係之中。理論地理學為尋求統一基礎上的普適指標具有獨特作用。④一切地理研究的結論都是空間關係研究與時間過程研究的統一體。理論地理學提供了時空耦合的基本法則和基礎。

研究原則

理論地理學相關書籍

理論地理學研究普遍遵循以下原則:

①地理系統的整體性原則。地理系統很好地體現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概念,這是地理學綜合性特徵的概括。不揭示地理系統所具有的整體效應,就談不上理論地理學的建立。

②地理要素的最小限制原則。從這個原則出發,可以有效地認識地理區域或地理環境諸要素的貢獻能力的臨界條件或容忍閾值,由此確定適宜的區域載荷量、區域生產潛力,以及地理系統的邊界條件。

③地理現象在空間上的連續過渡原則。這成為所有地理學理論普遍遵循的原則之一,是由地球基本特性所決定的。由此去認識地域分異和地理空間內的分界,絕大多數必然是模糊的、不分明的和連續過渡的。這種客觀存在的事實,不僅不會排斥研究者使用合理的、準確的、清晰的和嚴格的地理界限區分空間,而且它本身正好為精確的數學表達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理論地理學理論地理學

④地理相似性與差異性的互補原則。在地理環境中,無限的差異性與相似性組成互為對立的一組事件。相似中孕育著差異,差異中包含著相似。以數量表達的形式,假定兩種地理事件完全相似時的機率為1,絕對差異時的機率為0,則在地理空間或地理事實的相似性比較上,其實際機率總介於0~1之間,相似性的機率值越大,差異性機率值越小,反之亦然,二者之和恆等於 1。這種互補的、對應的機率特性,構成了一切區域空間比較或類型劃分的基礎。

⑤地理環境演變的趨穩性原則。由於各類地理要素之間的互相作用,對於地理環境的動態演變來說,總有一種趨穩的特性。當地理環境演變達到穩定態之後,只要輸入條件中的擾動或各要素之間“流”的變化幅度在允許的範圍之內,則該穩定態得以保持。一旦發生超越穩定態的許可範圍的擾動或變化,則進入某種新的不穩態,經地理系統自我調節和自我適應,會在新的條件下達到新的穩定態。

⑥地理過程的震盪冠律原則。地理過程隨時間的變化,在隨機條件下,一般具有某種周期或循環的特性。依據此項原則,地理過程的模擬和趨勢預測,才具備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研究內容

理論地理學相關書籍

理論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有以下方面:

①研究地理有序性,包括地理系統的空有序、時間有序、感應有序、等級包容等。

②研究地理系統的結構、功能和動態特徵。

③研究地理過程的節律性,預測地理過程的變化。

④研究地理現象的組合規律及其作用、影響。

⑤研究地理時空耦合,即地理空間中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擴散、集聚及其隨時間進程而產生的不同表現範圍和分布格局。

⑥空間行為理論

⑦地理哲學和地理學方法。

作用

理論地理學力圖揭示地理學整體本質,它已經或正在證實,地理系統的空間結構、空間組織、空間有序和空間行為等,能夠很好地耦合於自然地理過程和人文地理過程之中。它以認識地理區域的整體表現、集合效應和巨觀趨勢等作為有別於相鄰學科的研究目標。同時,又從物質、能量和信息在地理空間中的遷移、轉換和貯存的特徵中,揭示地理流、地理勢、地理場、地理譜和地理熵等具有統一基礎的指標,由此對於地理系統的可測性、可比性、可控制性和定量化作出貢獻。

理論地理學的科學地位在以下方面得到肯定:在各類學科中,地理學幾乎是惟一的既聯繫著自然環境,又聯繫著社會經濟的獨特學科。理論地理學具有溝通自然系統與人文系統之間聯繫的橋樑作用;在地理學的傳統體系中,似乎總也擺脫不了二元性的約束,無法圓滿地解決地理學的統一問題。理論地理學則被認為是實現解脫的希望所在;承認自然環境是一架“精巧機器”,也就必然承認地理系統中的協同性,理論地理學為尋求統一基礎上的普適指標具有獨特作用;一切地理研究的結論都是空間關係研究與時間過程研究的統一體,理論地理學提供了時空耦合的基本法則和基礎

相關學科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套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套用地理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