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分布區

動物分布區

生物學術語。

動物分布區

中國動物分布區中國動物分布區

正文

某一動物種或類群所占有的地理空間。在此空間內,該種動物能充分進行個體發育,並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後代。在一種動物的分布區內,不是任何地方都能發現這種動物的種群或個體,它們只能生活在具備維持它們生存所需的一切條件的地方,這種地方稱為動物棲息地。如小熊貓(Ailurus fulgens)的分布區包括喜馬拉雅山南翼和橫斷山區,但只棲息在海拔較低的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帶。每種動物分布區的形成都經歷從一個地方發生,逐漸向四周擴展的過程。分布區的大小取決於環境特點、動物本身特性以及種的地質年齡等因素。一般來說,棲息地分布範圍越大,動物的形態結構、功能和遺傳等特性與外界適應力越強,種的地質年齡越古老,則分布區越廣。動物分布區有其形成、發展、變遷及消亡的過程。同一物種的分布區可分為連續分布區間斷分布區。間斷分布區是由於後來環境變遷,動物在部分地區退縮而形成的。

配圖

動物分布區動物分布區

中國稀有動物分布區

1.長白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吉林省安圖、撫松、長白三縣交界的白頭山地區。1980年初被聯合國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達20多萬公頃,野生動物有400多種。主要珍稀動植物有東北虎、梅花鹿、紫貂、金錢豹、紅松、長白落葉松等。

2.臥龍自然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西部汶川縣境內。1980年初被聯合國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為20萬公頃,主要保護西南高山林區自然生態系統和大熊貓等珍稀動物。這裡是亞熱帶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由於高山阻擋了太平洋東來的氣流及西風環流,形成終年溫涼濕潤的亞熱帶山地氣候。從山麓到山頂形成了完整的垂直分布帶譜。主要珍稀動植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小熊貓、白唇鹿、四川紅杉、岷江柏、獨葉草、追齡草、香樟等。

3.鼎湖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廣東省肇慶市。1956年被列為我國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8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是全球17個熱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中最北的一個。

該保護區面積為1140公頃,珍稀動植物有木荷、烏欖、格木、子京、蘇鐵、桫鑼、蘇門羚、白鷳等。

4.梵淨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貴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1986年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為4.1萬公頃,主要保護黔金絲猴和等珍稀動物。黔金絲猴與大熊描一樣都是第四紀的伴生動物,是名符其實的“活化石”,目前僅在梵淨山林區有100到500隻,對研究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有很高價值。

5.武夷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福建省建陽、崇安、光澤縣境內。1987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約為5.7萬公頃,保護珍貴動物。鳥類有400多種,蛇類有56種,昆蟲20000多種,被稱為“物種基因庫”、“鳥類天堂”、“蛇類王國”、“昆蟲世界”。主要珍稀動物有:草鶚、厚唇魚、角蛙、麗棘蜥、大平頭胸龜等。

6.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林浩特市。1987年被納人世界自然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是典型的溫帶草原生態系統,草類資源豐富,牧草優良,是我國和世界的第一個草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代表性植物有:沙地雲杉、藥用植物大針茅、狐芽、冰草、艾蒿、黃芪、甘草等。

7.神農架自然保護區

位於湖北省房縣、興山、巴東三縣境內。1989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約為7.4萬公頃,主要保護金絲猴等珍稀動物。神農架以峰、埡、雲、洞、樹,號稱“神農五奇”,其中動物有570多種,有的動物有奇特的白化現象,如白熊、白蛇、白獐、白金絲猴、白鏖等20多種,目前這些動物的白化原因還是未解之迷。

8.博格達峰自然保護區

位於新疆中部,天山東段。199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由天池自然保護區和中國科學院阜康荒漠生態站兩部分組成,主要保護瀕危動物(如天鵝、雪雞、雪豹。

9.鹽城自然保護區

位於江蘇省鹽城市。199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主要保護以丹頂鶴為主的珍禽。這裡由鹽蒿灘、草灘、蘆葦沼澤7萬公頃,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全球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珍稀動物除丹頂鶴外,還有白鸛、白鶴、白肩雕、白頭鶴、白枕鶴、黑鶴、灰鶴、天鵝等。

10.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

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99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為20萬公頃,是我國熱帶生態系統和多種動植物的綜合自然保護區。動物以鳥類最豐富,有400多種,占全國鳥類總數的1/3。獸類62種,如亞洲象、印度虎、雲豹、小靈貓、懶猴都是稀有動物,特別是白頰長臂猿,是靈長類比較進化的物種之一,且數量稀少,是國家重點保護對象。

11.天目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臨安縣西北的天目山。1996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區面積達1000公頃,珍惜動物有雲豹、穿山甲、虎紋蛙、樹蛙、蠑螈等。

12.南麂列島自然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平陽縣東南海面。1997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南麂列島距鰲江鎮30海里,距溫州市50海里,距台灣基隆140海里,陸域面積11.13平方公里,其中本島7.64平方公里,由大小52個島嶼組成。列島風光秀麗,有各類景觀180多處,寬廣的大沙岙沙灘,三盤尾的天然草坪,巧奪天工的天然壁畫,風浪雕蝕的奇特礁石,令人神馳的鳥島、蛇島、蜈蚣島、水仙花島各具特色;鄭成功操練水師遺址、摩崖石刻、宋美齡“棲鳳居”等處的人文景觀更豐富了南麂島的歷史內涵。

13.山口自然保護區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山口鎮。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境內,面積8000公頃,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生態系統。

本區地處沙田半島的沿海灘涂地帶,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保護區海岸線總和長50公里,區內棲息著多種海洋生物和鳥類,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14.白水江自然保護區

位於甘肅省武都縣和文縣境內。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的最南端,地處岷山東端北坡,整個保護區地域呈帶狀,東西長110公里,南北寬20公里。自然保護區是1978年建立的,主要保護對象是大熊貓等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及其森林生態系統。總面積為213750公頃,其中核心區97329公頃,實驗區116420公頃,保護區內森林茂密,物種豐富,是大熊貓分布的最北緣,被譽為岷山東端的物種寶庫。

15.黃龍自然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松潘縣境內。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黃龍自然保護區與九寨溝毗鄰,是一座絢麗多姿的彩池畫廊。以大熊貓等珍稀動物及自然景觀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16.寶天曼自然保護區

寶天曼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2001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30米,是我國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帶典型的森林生態區。由於植物資源豐富,給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已發現的動物種類260餘種,金雕、金錢豹、大鯢、紅腹錦雞。香獐等30餘種動物已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此處還有昆蟲3000餘種,僅蝶類就達170餘種。

17.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呼倫貝爾草原西部。200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達賚湖也稱呼倫湖,是我國第五大湖泊,內蒙古第一大湖。總面積為3253平方公里,是一個以保護珍稀鳥類、濕地生態系統及其草原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境內水域遼闊,濕地連綿,食餌豐富,是眾多侯鳥栖息的佳境,也是大洋洲及東北亞候鳥遷徙的驛站,保護區內有種子植物448種,魚類30種,獸類35種,鳥類297種(包括丹頂鶴、白頭鶴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8種,白琵鷺、大天鵝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8種)。

18.五大連池自然保護區

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的五大連池市。2003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五大連池是我國著名的火山游覽勝地。公元1719一1721年,火山爆發堵塞了當年的河道,形成了五個互相連通的熔岩堰塞湖。這裡有景色奇特的火山風光、豐富完整的火山地貌和有療效顯著的礦泉“聖水”,是一個集遊覽觀光、療養休息、科學考察多種功能的綜合性天然風景名勝區。每年6一9月為旅遊最佳季節。五大連地除五個堰塞湖外,還有許多古代和近代的火山。中、近期形成的火山共14座,其中老黑山和火燒山年齡最小,但體態龐大,景色尤佳,是五大連池中最佳景區。保護區的野生動物十分豐富,有61科、144種,如一級保護動物秋沙鴨、丹頂鶴等。如此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研究、探索火山自然生態系統物種演變提供了重要依據。

19.珠峰自然保護區

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西南隅。2004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保護區覆蓋了西藏定日、定結、聶拉木和吉隆4個縣,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33819平方公里,居民8.2萬人。珠峰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尾葉猴、熊猴、喜馬拉雅塔爾羊、金錢豹、野驢、雪豹、紅胸角雉、黑頸鶴;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小熊貓、黑熊、藏雪雞、岩羊等;

26.佛坪自然保護區

位於陝西南部漢中市佛坪縣境內。2004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佛坪保護區地處秦嶺中段南坡,主要保護對象為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區面積29240公頃,植被覆蓋率90%以上。保護區內動物種類繁多,有大熊貓、金絲猴、虎豹、金雕等珍惜國家保護動物。保護區內山清水秀、林海茫茫,奇峰怪石林立,流泉飛瀑隨處可見。佛坪保護區物種資源和生物資源極為豐富,是秦嶺大熊貓分布的中心地區,核心區內平均2.5平方公里就有1隻大熊貓,野生大熊貓密度居全國之首,在保護區內還曾發現棕白色的大熊貓,被稱為“野生大熊貓最有希望生存繁衍下去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