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錫林郭勒系蒙古語,意為丘陵地帶的河,錫林郭勒盟位於祖國首都北京的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北與蒙古國接壤,國境線長1098㎞。東鄰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西接烏蘭察布市,南與河北省承德、張家口毗鄰,總面積20.3萬平方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全盟轄2個縣級市、1個縣、9個旗和3個自治區級綠色產業開發區,盟內有蒙、漢、回、達斡爾、鄂倫春等24個民族,總人口92萬,其中,蒙古族人口占29.6% 。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境內,面積107.86萬公頃,1985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濕地生態系統。錫林郭勒草原是我國境內最有代表性的叢生禾草棗根莖禾草(針茅、羊草)溫性真草原,也是歐亞大陸草原區亞洲東部草原亞區保存比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保護區內生態環境類型獨特,具有草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徵,並能全面反映內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生態過程。目前,區內已發現有種子植物74科、299屬、658種,苔蘚植物73種,大型真菌46種,其中藥用植物426種,優良牧草116種。保護區內分布的野生動物反映了蒙古高原區系特點,哺乳動物有黃羊、狼、狐等33種,鳥類有7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鸛、大鴇、玉帶海雕等5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大天鵝、草原雕、黃羊等21種。本區是目前我國最大的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在草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方面占有重要的窨位置和明顯的國際影響。

地理位置

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錫林浩特市境內。

自然環境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地處錫林河流域,流域地勢起伏平緩,一般海拔變化於1000m~1200m之間。錫林河河谷寬闊,沿河北岸綿亘著一條寬約10公里東西走向的固定沙帶,相對高差約10m~20m,其餘的大面積地區均為坡度平緩的低山丘陵及丘陵間開闊的“塔拉”。氣候為溫帶半乾旱區,由於受東部大興安嶺山地的影響,具有由半濕潤向半乾旱地區過渡的特徵,但是絕大部分為溫帶大陸性的半乾旱氣候所控制。年均溫為-1℃~2℃;年降水量300㎜~450㎜。7月均溫為18℃~28℃,降水量為1200㎜~2000㎜,高溫與降水同時進行,對草原的牧草生長十分有利。冬季積雪充足,為第二年牧草返青積蓄了水分。扎克斯太諾爾是區內唯一的小型內陸湖。

詳細介紹

地貌氣候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錫林郭勒草原屬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形比較平坦開闊,可利用優質天然草場面積 18 萬平方公里。其地勢由東南向西北方向傾斜,東南部多低山丘陵,盆地錯落,西北部地形平坦,一些低山丘陵和熔岩台地零星分布其間。東北部為烏珠穆沁盆地,河網密布,水源豐富。西南部為渾善達克沙地,由一系列壟崗沙帶組成,多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海拔在800m~1200m之間,寒冷、多風、乾旱,年平均氣溫1℃~2 ℃,無霜期90天~120 天。年降水量從西北向東南為150㎜~400㎜,屬中溫帶半乾旱、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錫林郭勒盟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迅速,風多風大雨量少;夏季涼爽多雨,雨量變率較大;秋季天氣涼爽,天氣晴朗,風力不大,氣候穩定;冬季漫長嚴寒,總降雪量一般在10㎜~20㎜。錫林郭勒盟境內河流縱橫,湖泊密布。河流大多數為內陸河,主要有烏拉蓋河、巴拉根河、錫林郭勒河、高格斯太河;外流河有灤河水系。全盟有大小湖泊1,363 個,天鑲地嵌在遼闊的草原上,總蓄水量35億立方米,其中淡水湖672個,蓄水量20億立方米。較大的湖泊有4個:烏拉蓋湖、查乾淖爾、白音庫倫諾爾湖、浩勒圖音諾爾湖。

人文風情

錫林郭勒盟擁有美麗的草原自然風光、古樸的蒙古族風情以及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眾多的文物古蹟、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宜人的避暑氣候,旅遊開發潛力巨大。近年來,錫林郭勒盟盟委、行署高度重視草原旅遊業的發展,並把它定為三大特色產業之一來抓。依託這些豐富的草原旅遊資源,錫盟先後培育開發了騎馬、乘駝、射箭、坐勒勒車、牧羊,祭敖包、蒙古族歌舞、服飾表演、體驗牧戶生產生活等旅遊項目,推出了“環錫林浩特天然草原游”、“錫林郭勒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草原生態游”、“烏珠穆沁草原遊牧部落特色游”、“阿爾山聖泉康復保健游”、“草原牧羊游”、“錫林郭勒草原民俗風情游”、“草原婚禮游”、“沙源治理游”、“元上都遺址探密游”、“恐龍墓地游”、“中蒙邊境游”、“草原那達慕”、“祭敖包”、“森林、沙漠、雪地探險游”,腳踏車拉力賽、機車、汽車越野賽、狩獵、滑冰、滑雪等等特種專項旅遊。旅遊活動項目獨具特色、豐富多彩。

植物資源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有高等植物625種,錫林郭勒草原不僅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也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典型草原區域。典型草原是保護區中具有代表性的植被類型,也是構成草原生態系統的主體。

一類典型草原——大針茅草原在保護區中發育十分良好,生長高大,一般為1.4m~1.5m。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在冬季大雪期間,眾多的牧草被大雪覆蓋,而大針茅的立枯枝條卻高高地立於雪被之上,成為冬季牧場上家畜的主要飼料。因此,大針茅草原被列為保護區的第一位重點保護對象。

另一類草原——羊草草原是我國草地資源中最為珍貴的一類自然財富。在溫帶草原中它的產量居首位,每公頃可產鮮草4000~6000公斤。而且羊草植株直立,所處地形開闊平坦,適宜機械化刈割作業。羊草很大優點是它不怕旱、不怕澇、也不怕鹽鹼,能夠在多種土壤上生長,因此,羊草分布範圍很廣。

保護區中的固定沙地上保存了片狀疏林,主要有雲杉林、山楊林、白樺林。這些疏林形成沙地上特有的景觀,素有“沙漠公園”之稱。林間保持了較濕潤的生境,故草本植物生長茂盛,成為放牧較好的冬季牧場。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除有大面積牧草資源外,還有許多經濟植物資源。如:藥用植物、纖維植物、澱粉植 物等。無國家級保護植物。

動物資源

黃羊 黃羊

保護區動物常見的有黃羊、獾、狼、狐狸、旱獺、鼬、鼠類、鷹、隼、沙百靈、蒙古百靈等飛禽及昆蟲。

國家級保護動物有黃羊、隼等。

黃羊

(一)黃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亦稱“蒙古羚”。哺乳綱,偶蹄目,牛科。體長可達1.3米。頸細長,尾短,肢細。角短,上有輪嵴。體毛以棕黃色為主,腹面白色。主要以草類、灌木為食。

燕隼

(二)燕隼

鳥綱,隼科,體長約30厘米。頭部、頸後為灰黑色,頸後有一乳白色領斑,上體其餘部分羽毛灰白,尾部稍淡,都具黑褐色羽乾斑。下體棕白色,肛周以下直至兩腿都為銹工色,捕食昆蟲和小鳥。

紅腳隼

(三)紅腳隼

燕隼 燕隼

鳥綱、隼科,雄鳥通體為石板灰色,肛周、尾下覆羽、兩腿棕紅色,故此得名。雌鳥大部分羽毛暗灰色,下體自胸部以下棕白色,布滿黑褐色縱紋。肛周及兩腿橙黃色,嗜食昆蟲。

游隼

(四)游隼

鳥綱,隼科。隼類中較大的一種。雄鳥體長約40厘米。頭部及頸側羽毛黑、微藍,並各貫以黑紋。上體其餘部分為灰藍色。下休色白而綴有黑斑。性兇猛,飛行迅速,捕食大型鳥類,故名“鴨虎”。它是位於生態系統食物鏈頂級的猛禽之一。

生態旅遊

美麗遼闊的錫林郭勒大草原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尤其以草原旅遊資源豐富、草原類型完整而著稱於世,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均具備,地上植物達 1200 多種。境內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國際生物圈網路的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每當盛夏來臨,風光迷人的烏珠穆沁草甸草原是一片綠色的海洋,高貴的芍藥花與美的山丹花爭奇鬥妍,片片白雲在無盡的藍天中飄遊,牧人策馬,牛羊遊動,加上蒙古包縷縷的炊煙與緩緩行駛的勒勒車,定會使溶入大自然的遊人頓感心曠神怡,美不勝收。繁花似錦的灰騰錫勒典型草原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錫林河九曲十八灣象是飄落在草原上的潔白哈達,足可使您留連忘返。當您步入這塊神奇的土地,便可領略到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文化。歷史上的錫林郭勒大草原由五個部落組成,由東向西為烏珠穆沁、浩濟特、阿巴哈納爾、阿巴嘎和蘇尼特五大部落組成。 1958 年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盟合併成錫林郭勒盟,察哈爾部落也融入到錫林郭勒草原上。其中察哈爾部落是從成吉思汗開始的黃金家族蒙古大汗的住帳部落,阿巴嘎部落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別里古台的後裔和臣民。他們至今仍然完整的保留著草原遊牧文化與風俗習慣,從服飾、飲食、民居到歌舞、婚嫁、禮儀、節慶等,在整個蒙古民族的歷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如正藍旗的奶食加工最為優秀,成為歷代皇帝的貢品;正藍旗的蒙古語被確定為現代蒙古語標準音,即蒙古語的普通語,僅從這一點也說明了錫林郭勒大草原在蒙古歷史文化中的中心地位。這裡有橫貫草原中部的秦燕金古長城與世界著名的元上都遺址,還有典雅莊重的洪格爾岩畫和明成祖五次北征留下的玄石坡、立馬峰;內蒙古四大廟宇之一的貝子廟與祭祀聖地白音查乾敖包把宗教與蒙古族文化溶為一體,世界聞名的“恐龍之鄉”通古爾盆地喚起您濤聲依舊。這裡既有一望無際、空曠幽深的壯闊美,也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動態美;又有藍天白雲、綠草如茵、牧人策馬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美。錫林郭勒盟有完善的旅遊經營管理機構和各具特色的旅遊景區景點,旅遊接待環境日益改善。全盟各地區都設有旅遊管理機構,有 6 家旅行社( 3 家國際旅行社、 3 家國內旅行社);草原旅遊景點 40 余處,其中 AA 級以上景點 5 處;人文歷史景觀有貝子廟、元上都遺址、山西會館、匯宗寺、恐龍博物館等,其中元上都遺址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全盟現有賓館飯店 40 多家,其中星級飯店 10 家。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衛生城市稱號的錫林浩特市是全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盟草原旅遊的主要集散地,擁有賓館 20 多家 2000 多張床位。您若有幸到此一游,優美的環境、碧綠的草原與整座城市融為一體,正所謂草原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草原,“全羊宴”、“手把肉”、“蒙古烤肉”、“涮羊肉”等風味餐,體現了蒙古族飲食文化的深厚底蘊,再聽上悠揚的馬頭琴,非激起您不醉不罷休豪情,其情融融,其樂陶陶。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錫林郭勒交通通信便捷,旅遊購物市場活躍。目前錫盟以盟、旗所在地為中心,以國、省公路為主幹,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交通網路,通往各景點的路也基本上實現了黑色路面。錫林浩特鐵路已與集通鐵路線接軌正式通車,每日往返呼和浩特的旅遊列車朝發夕至。錫林浩特飛機場能夠起降波音 737 客機,可直飛北京、大連和呼和浩特,旅遊旺季每日都有航班。 207 國道張家口至錫林浩特段加寬改造與京張高速公路的竣工,大大縮短了京津冀及以南地區的遊客到錫林郭勒大草原旅程的時間,從北京出發陸路方面 4 個小時左右可進入錫林郭勒草原, 7 個小時左右可到達錫林浩特市,北京至錫林浩特航班僅用40分鐘即可到達,交通十分便利。盟內通信便捷暢通,並已建成盟、旗(縣)、蘇木(鄉)、嘎查(村)四級農村牧區信息服務網路,其中 60% 的蘇木(鄉)政府已接通網際網路。電力供應充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綜合服務功能不斷提高。旅遊購物市場十分活躍,全盟利用當地產的肉類、乳品、骨、角、毛、瑪瑙、植物及金、銀金屬等開發設計生產出各類風味食品、工藝品、紀念品 400 多種,可滿足不同地域遊客旅遊購物需求。

錫林郭勒大草原之所以深受世人矚目,就在於它是一個天然的綠色寶庫,擁有無以倫比的草原旅遊生態資源。

“十五”期間,錫林郭勒盟將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大力發展草原特色旅遊業,不斷加強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並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持,加大對草原旅遊業的投入。在此基礎上,錫盟今後要以大力發展國內旅遊為基礎,以開發國際旅遊為重點,突出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獨特自然景觀和濃郁的蒙古族風情,建設符合國際旅遊標準的草原旅遊景區(點)和獨具民族特色的旅遊服務設施,力爭在 2010 年以前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旅遊接待服務體系,成為我國北方新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草原旅遊地區。錫林郭勒草原有最藍的天,最白的雲,最清的風,最綠的草,有最獨特的風情……

管理現狀

管理機構

保護區管理機構為內蒙古錫林郭勒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事業單位,隸屬於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由盟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歸口管理,在業務上受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局、內蒙古自治區畜牧廳的指導。管理局內設行政管理科、資源管理科、公安派出所,下設大自然接待處、生態旅遊服務中心、核心區管理站、科研監測中心和實驗林場。

管理責任

為了實現自然保護和經濟持續發展雙重目標,保護區按照生物圈保護區的模式進行管理。有三項任務:

(1)對各種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實施保護;

(2)作為多種學科的實驗研究、監測及培訓基地;

(3)為自然保護及各種資源的持續協調發展提供科學的示範研究基礎。

監測機構

保護區設有“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草原生態監測站”,屬於內蒙古草原生態監測站的一個子站,負責對保護區境內的植物、大氣、錫林河水系的動態監測。

在1985年的第一期保護區規劃建設中,將四個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及其珍稀、殘遺、瀕危植物分布地劃定為核心區,進行管理、建設。

科學研究與教學

保護區境內有中國科學院內蒙古草原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是從事溫帶草原代表性研究的中國生態研究網路的"核心站",設定有永久性觀察樣地、生產示範區,進行了長年的草原生態結構、功能和提高生產力途徑的研究。研究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命名為"國際示範項目"。目前,在保護區內正在執行中澳"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的研究計畫。

保護區還是理想的教育培訓基地,10年來,內藏古大學、內蒙古農牧學院等院校,把保護區作為草原生物、生態、自然保護等專業的教學基地,培養了大批包括學士、碩士、博士在內的專業人才。

對外交流

保護區成立十年來,美國、澳大利亞、奧地利、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蒙古、紐西蘭、俄羅斯、瑞典等十幾個國家的70多位草地專家和科學工作者來保護區進行訪問考察、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

1987年由內蒙古自治區環保系統組織的保護區中日聯合考察,使保護區首次接待了來自日本國的草地研究專家,他們同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內蒙古大學和內蒙古環境科研所、錫盟環境監測站,在土壤和植被等方面進行了合作考察研究, 發表了數篇有價值的論文。

但是近年來,隨著全球、全國、全區自然環境的變化, 保護區的生態環境與我盟的生態環境一樣, 不同程度地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具體表現在草原植被的嚴重沙化和退化,植物物種在減少。在其他方面也存在著與其他保護區共同存在的一些問題,如:管理體制不順、人員編制不足、專項經費緊張等方面的問題,但是我們深信,在當前國家對西部大開發的有利契機,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對渾善達克沙漠的治理工作已經展開。加之我盟盟委、行署及有關部門對我自然保護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目前,在盟委、行署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下,正在籌劃成立一個由錫盟行署領導掛帥,各有關部門參加的高層次保護區綜合管理委員會 ,這將對保護區的有效保護管理、建設和發展 處理協調和解決一系列遺留問題、現實問題和疑難等問題起到一個組織保障和加大辦事力度、廣度和速度的作用。

1994年8月,中國國家人與生物圈委員會對該自然保護區進行了評估 ,認為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規劃框架正確,保護--科研--培訓--開發功能齊備,符合國際生物圈保護區提名標準和要求"對保護區全體工作人員給予了極大的鼓勵和鞭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