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縣

利津縣

利津縣位於山東省北部,是山東省東營市的一個行政縣。縣境呈西南—東北向,總面積1665.6平方公里。素有“百魚之鄉”、“黃金海岸”和“東方對蝦故鄉”之美稱。有黃河三角洲國家自然保護區、利津黃河大橋風景區、黃河入海口飛雁灘等旅遊景點。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周秦時代縣境西南部是古陸地,屬齊國。

漢代屬千乘郡漯沃縣、蓼城縣地。

東漢以後,由於黃河在利津域地入海,隨著黃河三角洲的形成和發展,利津域地不斷向渤海灣延伸擴大,隋代建永利鎮(在利津城河東岸),屬浦台縣。

唐宋屬渤海縣永利鎮。

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升永利鎮為利津縣,屬山東東路濱州刺史郡。

元明時代屬山東濟南府濱州。

清代、民國時期屬山東武定府(惠民縣城)。

清末,組織義和拳開展反帝愛國運動,後被山東巡撫袁世凱血腥鎮壓。

民國時期,先後有“吃大戶”、“反驗地契”、告貪(縣)官鬥爭和回響“五四”反帝愛國遊行示威、宣傳演講、罷課罷市、組織“紅槍會”抵抗官匪等。

1941年建立抗日革命政權,1944年8月18日,解放利津縣。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利津兒女先後在萊蕪戰役、泰安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許多著名戰場以及渡江南下開闢解放區榮立戰功,做出了應有貢獻。

新中國建立後屬惠民專署。1958年11月,霑化、利津並縣稱霑化縣,屬淄博專署。1961年10月恢複利津縣建制,仍屬惠民專署。1983年10月15日成立東營市劃為市轄縣,同時原羅家公社的4個自然村和原六合公社劃歸新建的河口區。

行政區劃

利津縣轄2街道4鎮2鄉,即利津街道、鳳凰城街道、北宋鎮、鹽窩鎮、陳莊鎮、汀羅鎮、明集鄉、刁口鄉。

利津街道位於縣境南部,縣城駐地,轄66個自然村,63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居委會。

利津縣 利津縣

鳳凰城街道位於縣境南部,縣城駐地,轄43個自然村,43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委會。

北宋鎮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8.5公里,轄81個自然村,72個村民委員會。

鹽窩鎮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城22.5公里,轄106個自然村,125個村民委員會。

陳莊鎮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27公里,轄89個自然村,95個村民委員會。

汀羅鎮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城38.7公里,轄72個自然村,73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委會。

明集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城9.7公里,轄31個自然村,38個村民委員會。

刁口鄉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城62公里,轄3個自然村,3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利津縣屬東營市。位於山東省東北部,渤海西南岸,黃河進口段左側。地跨東經118°07′~118°54′,北緯37°22′~38°12′。東依黃河,東北瀕臨渤海,東與墾利區、東營區為鄰,東南與濱州市博興縣隔河相望,西與濱州市濱城區、濱州市霑化區接壤,北與河口區相交。縣境呈西南至東北向狹長帶狀,南北長102.5公里,東西寬8.5~25公里,總面積1665.6平方公里。

地貌

利津縣西南端地面平均海拔11.5米,東北端沿海灘涂地面平均海拔2米,自然比降為1/11000。最高點為海拔14.3米,位於北宋鎮的三岔、高家兩村。境地雖系平原,但由於歷史上黃河決口頻繁,既受洪水反覆沖切,又有淤積套疊,故形成崗、坡、注相間的複雜微地貌。河灘高地面積228278畝,占總面積的9.1%;緩崗面積198438畝,占總面積的7.9%;淺平注地面積6457加畝,占總面積的25.8%;微斜平地面積1197003.7畝,占總面積的47.9%;海灘地面積228961畝,占總面積的9.3%。

地質

縣境地處華北斷坳濟陽凹陷之東部,境內廣為第四系掩蓋,無基岩初露。第四系之下發育有太古界、寒武系、奧陶系、朱羅一白至系和第三系。陳家莊凸起,橫陳縣境中部,大致呈東西向分布,其南北分布屬東營市東營區凹陷和濱州市霑化區凹陷,濱州市濱城區凸起的東段也伸人境內。境域內斷裂構造發育,活動強度大,並具有階段性特點。境內岩漿活動不甚發育。

氣候

利津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雖臨渤海,但大陸性強,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風多雨少,氣候乾燥;夏季降雨集中,氣溫偏高;秋季氣溫急降,雨量驟減;冬季寒冷乾燥,雨雪稀少。全縣氣候突出特徵是冬春乾旱,夏季多雨,晚秋偏旱。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可利用土地190多萬畝,耕地面積80多萬畝,天然草場和人工草場40多萬畝。

水資源:黃河水是利津縣主要水源,歷年平均入境流量423.1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境內有石油、鹽、貝殼等礦物資源。利津地處勝利油田腹地,地下油氣資源富積,境內已打油氣井3300多口,是勝利油田的主要產區之一。

生物資源:利津縣海岸線長達59公里,潮間帶38萬畝,灘涂寬闊,由於地處黃河入海口,海水中有機質多,魚、蝦、蟹、貝類資源豐富。境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活著丹頂鶴、白天鵝等珍禽,生長著葦、蒲、茅、檉柳、黃蓿菜等野生植物和枸杞、茵陳、益母草、車前子、白蒺藜、羊角透骨草等中藥材200多種。

人口民族

人口

2004年末利津縣總戶數為88736戶,總人口比2003年末增加707人,達到291713人。其中,鄉村戶數7.9萬戶,鄉村人口26.44萬人;農業人口220423人,占總人口的75.56%,非農業人口71290人,占總人口的24.46%。

民族

2002年利津縣常住人口有19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99.96%,少數民族18個,共126人,占總人口的0.04%,其中回族30人,滿族23人,土家族18人,苗族16人,蒙古族10人,彝族9人,土族4人,壯族3人,布依族、白族、哈尼族各2人,傣族、朝鮮族、侗族、畲族、錫伯族、鄂溫克族、維吾爾族各1人。

經濟概況

利津縣 利津縣

2010年利津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37881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7.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07230萬元,增長5.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94973萬元,增長21.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35678萬元,增長16.0%。三次產業結構由2009年同期的15.1:55.9:29.0調整為14.4:55.3:30.3。人均生產總值48180元,增長16.9%。2010年,利津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5。

2010年,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963728萬元,增長28.5%。其中城鎮規模以上投資完成674800萬元,增長30.9%;農村非農戶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8928萬元,增長23.3%。

第一產業

2010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9943萬元,增長6.1%。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07230萬元,增長5.2%。其中農業增加值100997萬元,增長2.7%;林業增加值341萬元,增長4.2%;牧業增加值53903萬元,增長10.4%;漁業增加值32808萬元,增長7.8%;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9181萬元,下降0.6%。

2010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998443畝,增長1.6%。

2010年完成成片造林1.44萬畝,其中防護林1.1萬畝,用材林3000畝,經濟林400畝。

2010年實現肉蛋奶總產量145883噸,增長12.3%。

2010年利津縣水產養殖面積23.74萬畝,與2009年持平。

2010年年末,利津縣農業機械總動力39.6萬千瓦,增長6.4%。

第二產業

2010年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7家,比年初增加10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168687萬元,增長29.5%。工業經濟效益快速增長。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098772萬元,增長52.4%,實現利稅565943萬元,增長70.6%,實現利潤332845萬元,增長85.9%。

2010年,完成房地產投資27297萬元,增長25.2%。商品房施工面積27.8萬平方米,增長121.4%;商品房竣工面積16.9萬平方米,增長100.8%。商品房銷售面積15.2萬平方米,增長54.8%,實現商品房銷售額36988萬元,增長70.6%。

第三產業

2010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1705萬元,增長18.8%。按地區分類,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44927萬元,增長19.4%;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36778萬元,增長16.2%。

2010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33351萬美元,增長10.2%。

2010年,利津縣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個,契約外資額713萬美元。2010年實際利用外資額2051.5萬美元,增長9.7%。2010年年末在國外務工人員218人。

2010年,國地兩稅共實現全部收入73594萬元,增長22.5%。

2010年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582562萬元,比年初增長12.7%,增加65803萬元。

2010年保費收入(中國財險、中國壽險)9550萬元,增長14.7%。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2010年,縣城建成區面積24平方公里。供熱面積142.9萬平方米。供水能力2.5萬噸/日。污水處理能力3萬噸/日。垃圾處理能力80噸/日。綠地面積200萬平方米。城市道路面積109.5萬平方米。

科技教育

利津縣風光圖冊 利津縣風光圖冊

2010年,共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項目18項,獲無償扶持資金409萬元。組織鑑定科研成果4項,均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組織申報科學技術獎8項,其中7項獲市科技進步獎。專利申請量97件。

2010年,利津縣有普通高中學校2處,專任教師581人,在校生6010人;職業學校1處,專任教師143人,在校生1491人,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8%,高中段普及率達94.5%。九年一貫制學校6處,國中10處,國小45處,國中階段專任教師1329人,在校生11573人,國小階段專任教師1150人,在校生18590人,國中、國小在校生鞏固率分別達99.75%、100%。幼稚園78處,專任教師189人,在園幼兒7278人,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達97.2%。

文化事業

2010年年末,利津縣擁有國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家,民營藝術表演團體80家,共舉辦廣場文藝晚會20場。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圖書館總藏書量8萬冊,2010年共借閱圖書3萬人次。電影放映公司1家,2010年放映電影6156場次。廣播電台1個,廣播發射台1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100%。

醫療衛生

2010年年末共有縣級醫院2所,鄉鎮衛生院9所,病床865張,衛生技術人員769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助理執業醫師357人,註冊護士289人。為47808名城區居民、123488名農村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檔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卓有成效,利津縣有253328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59%。兒童免疫預防建卡建證率、持證率均為100%。基礎免疫接種率達98.38%。加強免疫接種率達97.27%。麻疹免疫率達98.7%。嬰兒出生死亡率3.4‰,出生缺陷率2.9‰。住院分娩率達100%。

居民生活

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11元,增長13.47%。其中工資性收入17190元,增長15.7%;經營收入706元,下降9.7%;財產性收入722元,增長4.3%;轉移性收入1732元,增長6.1%。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2330元,增長1.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65元,增長15.53%。其中,工資性純收入1944元,增長17.4%;家庭經營純收入5269元,增長14.4%;財產性純收入450元,增長25.1%;轉移性純收入302元,增長10.3%。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116元,增長12.9%。

社會保障

2010年,利津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6555人,其中企業養老保險18500人,機關養老保險8055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9963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8563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1366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8876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5600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繳收入14100萬元,其中企業養老保險5900萬元,機關養老保險8200萬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征繳收入1700萬元。失業保險基金征繳收入495萬元。工傷保險基金征繳收入260萬元。生育保險基金征繳收入50.5萬元。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5100人,征繳農村養老保險基金166.5萬元。

2010年年末共有鄉鎮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7處,床位815張。共有農村五保對象750人,集中供養744人,集中供養率99.2%。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620元;城市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330元。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898人,發放城市低保資金586.8萬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0934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1527萬元。

旅遊景點

利津博物館位於縣城西南部,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168平方米,展廳面積6410平方米,2011年10月開館。

利津烈士陵園坐落於利津鎮西綦村前,距縣城駐地1.5公里,面積14950平方米。1970年破土動工,1972年落成。烈士陵園主要建築有烈士紀念塔、烈士靈堂和職工靈堂等。

南望參古窯群遺址位於縣城西北15公里,明集鄉南望參村西南褚官河畔,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1000米,面積約150萬平方米,1975年開挖褚官河時發現。1982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人物

楊加深:中國著名語言文字學家

王愷:著名軍旅文藝家

楊嘉偉:著名軍旅書法家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淄博市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棗莊市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煙臺市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濟寧市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萊蕪市萊城區 | 鋼城區
臨沂市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德州市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濱州市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菏澤市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