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理宗

公理宗

公理宗(Congregationalists)是基督教新教宗派之一。該宗主張各個教堂的會眾組成獨立的教會,並由其教徒公眾管理。

特點

公理宗與其他宗派最明顯的持點在於其公眾治理的教會制度。它認為教會本質上是由遵從基督而互相視為同道的信徒自發組成的團體,基督為教會唯一最高首領,所有信徒一律平等。在每個會堂內部,所有信徒均有權利和義務管理教會,參加定期召開的教會會議決定有關教會生活的一切事務,以及聘任牧師等。教會的標誌為聖經、聖禮、牧師、執事及會眾。公理宗反對任何中央集權和嚴密組織的傾向和作法,各教會獨立自主,互不統屬,不建立凌駕於基層會堂之上的上級領導機構,一般不設立教區,各會堂可自願結成聯盟性組織,但它基本上無權控制、干涉所屬會堂的內部事務。

公理宗的信仰以加爾文的神學思想為基礎,但對信條的態度較靈活、寬容。它承認聖經啟示的權威性,也尊重個人對聖經的不同理解。每個會堂都有選擇所遵奉的信條的自由。也不強調信經的權威性、約束性。信徒一般只要承認耶穌為救主,即可被接納入教。該宗極為重視個人的理性和信仰自由,注意保護持異議的少數派的權利,實行聖洗和聖餐二種聖禮,聖洗通常為嬰兒受洗。該宗認為上帝的活對教會至為關鍵,所以布道在教會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公理宗主張在宗教信仰方面,男女之間並無差別。故婦女在該宗一向十分活躍,與男子享有完全平等的任聖職的權利。

起源

公理宗起源於16世紀的英格蘭,當時英國已出現一些由會眾自行管理的教會組織。1582年勃朗著書宣傳獨立於國家和國教,有權管理自身事務的"自行集合的教會",這些理論被一些獨立的教徒接受而形成一個新宗派,後經巴羅、格林伍德和彭瑞等人的努力,人數有所增加。伊莉莎白一世時該派遭迫害,上述三人都被處死,不少成員逃亡荷蘭。英格蘭長期國會時期,公理宗信徒回國,被稱為獨立派,與長老派對立,以後與浸禮派和第五王國派接近,在社會上日益活躍。共和國時期,在彼得斯、歐文和古德溫等人領導下有所發展。1620年,第一批分離派流亡者乘"五月花"號帆船抵達美國,公理宗因此傳入北美。1648年,美國清教徒發表《劍橋宣言》,接受《威斯敏斯特信綱》的神學立場,而在教政上保持公理制。進入20世紀,公理宗影響下降。英格蘭和威爾斯公理會於1972年與英格蘭長老會合併為聯合歸正會。美國一些公理會於1913年發表《堪薩斯城宣言》,與加爾文主義決裂,1961年與福音歸正會合併為聯合基督教會。1949年,一些國家的公理宗教會於美國的波士頓召開會議,成立國際公理宗協會,1970年加入世界歸正會聯盟(長老宗與公理宗)。該宗對英語國家有較大影響,至今英語語系各國仍有不少獨立自主的地域性公理宗協會組織以及不參加任何協會的獨立教會。

發展

公理宗誕生於16世紀伊莉莎白一世統治下的英格蘭。當時,伊莉莎白一世正極力鞏固國教的地位,而清教徒力圖以加爾文主義改造國教。在此背景下,一批較激進的清教徒鼓吹廢除國教,建立獨立的由信徒自願結合、自理的教會。最著名的人物是羅伯特.布朗(Robert Broune),他著書布道,於1581年建立了第一個脫離國教的公眾治理的教會。其影響不斷擴大,在英格蘭陸續出現了一批公理制教會。

17世紀英國革命期間,公理宗教徒以獨立派的面目出現,同長老派國會進行鬥爭,在共和國時期其影響達到頂峰。1658年,該宗發表《薩沃伊宣言》闡述其信仰。查理二世復辟後,公理宗曾受迫害。但該宗在民眾中發展迅速,革命結束後,得到英政府的寬容。

1620年,一批流亡荷蘭的公理會信徒乘“五月花”號帆船駛抵北美,由此傳入北美殖民地。1648年,朴利茅茨殖民地的公理會與麻薩諸塞的清教徒聯合發表《劍橋宣言》,宣布接受《韋斯敏斯德信仰信條》的神學立場,但保留公理制的組織制度。北美殖民地的公理宗重視興辦教育,為培養牧師創辦了哈佛、耶魯等學院。

19世紀聖經考據學的成果為公理會所接受,其自由主義色彩更為濃厚。這一時期,英國公理宗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尤其重視教育,於1836年建立牛津大學的曼斯菲爾德學院。該宗還成立了解放社(The Liberation Society),呼籲廢除聖公會的國教地位,影響很大。公理宗大力開展海外傳教,1795年建立倫敦傳教協會,1836年又成立“殖民地[大英國協]傳教協會”,傳教於非洲、印度、中國和巴布亞等地。

20世紀公理宗的中心逐漸轉移至美國,擁有信徒170餘萬人,(據《美國教派手冊》)其主要教會團體為公理制基督教會。二戰結束後,該宗在50年代曾經歷了一個發展時期。但與此同時,該宗內部的爭論也相當激烈;爭論集中於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對待社會責任和社會活動。公理制基督教會曾於1934年建立“社會活動協會”,以協調各教會的社會立場和加強社會活動。圍繞這個組織的合法性及對其活動的評價問題,教會內部出現了兩種意見。一派認為應肯定該組織的工作,它有利於協調各教會團體的立場,爭取統一行動。另一派意見則認為該組織無權在某些社會問題上代表公理宗,主張維護地方教會的自治權和獨立性,甚至反對教會過多地干預社會問題。更有人把強調社會責任的主張看作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場爭論在50年代初期達到高潮,前一種意見贏得了大多數信徒的友持。1954年公理制基督教會的大會肯定了教會有關心社會問題的義務和採取行動的必要性;同時調整了“社會活動協會”的成員及其活動範圍、提高其社會功能。50、60年代,公理宗始終關心國內外形勢,反對種族歧視,主張維護世界和平,實現裁軍;提倡對開發中國家的授助,反對封鎖中國大陸。

另一個爭論的問題是與其他宗派聯合的問題。總的來說,二戰結束後,公理制基督教會對普世合一運動持積極態度;參加了世基聯的創建。但該教會尋求與其他宗派發展關係時則引起教會內部分人員的不滿,他們認為這一行動危害了公狸宗獨立和自由的持性。經過數年的討論和磋商,公理制基督教會終於1957年和“福音與歸正會”合併為基督聯合教會,1961年在費城通過新的章程。在此過程中,反對合併的公理會紛紛退出重新組會,其中最大的一個新教會是1955年建立的“公理宗基督教會(全國聯盟)”。這一分裂導致基督聯合教會信徒人數的銳減,60年代中期以後至70年代中期,該教會人數仍呈下降趨勢,80年代始趨於緩和。

信仰

公理宗的信仰與英語國家新教的福音派相近,但更自由化。它們堅持《聖經》的權威,但對個人理解上的差異,採取互相尊重的態度。公理宗主張教會雖然可以發表信綱,但不認為信綱有權威性,他們認為凡承認耶穌是我主這一基本信仰者,即可參加教會。該派特彆強調個人信仰自由,並認為國家應對各種不同的信仰都採取寬容態度。

公理宗有神學,但無必須遵守的信經。因此在公理宗中存在各種不同的信條。在信仰和宗教實踐上,公理宗承認《聖經》是最終權威。多數公理宗自由地解釋《聖經》。

公理宗神學的中心是:主耶穌基督是每一教會的屬靈領導;在耶穌基督的指引下,每一教會自治,有權選擇本教會的牧師,確定本教會的儀式和敬拜模式。公理宗否認《聖經》授權聯合地方教會形成由主教或其他官員領導的大的團體。雖然每一教會都完全獨立,但教會加入旨在教派合作的聯合會。在美國,這樣的聯合會最大的是“國家基督教公理會聯合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gregational Christian Churches)。其包括四百多個教會,約90000名成員。保守派公理會聯盟(Conservative Congregational Christian Conference)包括約180個教會,約30000名成員。英國大概有250個公理教會。

教會

公理宗認為教派的基礎是上帝之道,故在禮拜中注重講道。他們認為耶穌所立聖禮僅洗禮和聖餐兩項。公理宗不贊成設立統管各教會的上級領導機構,但允許建立由各教會自由參加的聯誼性機構,反對國教觀念和教區制。他們認為教會主要不是一種組織,而是一種靈性生活的共同體,是由回響基督呼召而與之結成聖約並做其門徒的人組成的;全體信徒在教務會議上對教會事務行使平等權力,聘任牧師由教務會議決定,執事由會眾選出;牧師權威不來自其地位而來自證道與聖禮之施行;教會資金均來自捐獻。

歷史

在英格蘭

宗教改革後的英國新教派大體分三個團體:英國國教徒,對英格蘭聖公會滿意;清教徒,想要使教會純淨化;分離宗,想要退出英格蘭聖公會而採用公理會式的教會管理模式。

早在1550年,分離宗教會就在英格蘭組建起來。十六世紀八十年代,分離宗牧師羅伯特 布朗,首次制定公理宗原則。分離宗遭遇諸多迫害以致許多人逃至荷蘭。其中一個團體是朝聖者,1620年航行至北美。

留在英格蘭的分離宗(在那裡他們被稱作獨立派或公理宗)遭遇壓制,直到1689年的《寬容法》通過。他們逐漸擴大數量和影響,十九世紀,加入一個寬鬆的公理教會聯合會。

1972年,英格蘭和威爾斯的2300個公理教會中的大多數教會投票決定與長老會合併組成“聯合改革宗教會”。

在北美

1620年,朝聖者在普利茅斯建立公理教會。1629年後大量清教徒開始來到新英格蘭。他們組建公理教會,並與普利茅斯的公理教會建立聯繫。至約1640年,新英格蘭有35個公理教會。公理宗創辦了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威廉士學院和安姆斯特學院。

十八世紀中葉,被稱作“大覺醒”的宗教復興運動激發了公理教會的增加。1800年後,許多公理教會變為一神教派。十九世紀公理宗是新英格蘭的主要宗教形式。1871年,公理會國家理事會成立,旨在確保單個教會之間的更大合作。

1925年,在加拿大,公理教會聯合循道宗和長老會成立加拿大聯合教會

1931年,美國的公理教會與基督教會(Christian Churches)合併成立基督教公理會(基督教會在公理會的基礎上於十九世紀早期建立)。1961年,多數公理教會與福音派教會和改革宗教會合併成立聯合基督教會(United Church of Christ)。1955年,那些抵制合併的公理會,多數被組建成國家基督教公理會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 Congregational Christian Churches)

盤點基督教各教派

基督教作為世界上第一大宗教在幾千年的歷史裡衍生出了諸多的教派,它們在某些教義上相同,但彼此也有不同,並形成不同的組織體系。但基本信仰還是得到各教派公認的。基督教的教義可歸納為兩個字--"博愛"。在耶穌眼裡,博愛分為兩個方面:愛上帝和愛人如己。耶穌曾經說過:"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的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37-40節)
方濟各會 | 多明我會 | 本篤會 | 奧斯定會 | 克呂尼修會 | 舊禮儀派 |杜霍波爾派 | 司科蒲奇派 | 莫洛閣尼耶派 |末世論派 |英諾肯提乙派 |德宗 |革宗 |立甘宗 | 長老會 |斯理宗 |公理宗 |浸禮宗 | 科普特教會 | 基督教科學派 | 基督復臨派 | 耶和華見證人 | 摩門教 | 普救派 | 一位論派 | 真耶穌教會 | 三自教會 | 地方教會 |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 | 拿撒勒派 | 伊便尼派 | 諾斯替派 | 卡巴拉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