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特教會

科普特教會

科普特教會,又稱亞歷山大埃及的正統教會,或稱科普特正教會。基督教東派教會之一,屬一性論派。科普特一詞是7世紀中葉阿拉伯人占領埃及時對埃及居民的稱呼,以後專指信奉科普特禮儀的基督教信仰者。埃及的科普特人主要屬於此教派。科普特正教的教會語言為科普特語。

簡介

科普特教會科普特教會

科普特教會是在埃及最具規模的基督教教會 ,屬於東方正統教會的一支。自公元451年卡爾西頓公會議以來,一直因教義獨特而與其他教會有所區別,在基督論神學方面採取另外的立場,這與當時仍然是合一的東正教天主教教會不同。

神學上嚴重分歧而導致的分裂至今仍然是一項爭論,而且高度地嚴格依循這項教導。他們主要強調在基督身上的二性。教會建立的基礎是根植在埃及與衣索比亞,但它也擁有世界各地的大批信眾。埃及的科普特人主要屬於此教派。科普特正教的教會語言為科普特語(由古埃及語演變而來)。

在埃及,科普特教會至今仍是基督教各派中最大的教會,共有成員842萬,其中信徒456萬,教堂1380間,占到埃及基督徒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目前,科普特教會已成為普世教協(WCC)的一員,致力與其它教派(如:更正教[即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對話。

歷史

起源

福音在埃及傳播可追溯到使徒時代。大約公元50年,《馬可福音》的作者使徒馬可來到埃及傳揚福音。馬可雖然不是第一個在埃及宣教的使徒(奮銳黨西門在此之前到過埃及),但卻是對埃及福音事工影響最大的使徒。馬可在亞歷山大等地宣教,並在亞歷山大建立了埃及第一家教會——亞歷山大教會。公元68年,馬可在亞歷山大殉道,但正如古代教父德爾圖良所言“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殉道者的血所流經的地方是教會成長的地方。”馬可殉道後,福音在埃及迅速傳播,信徒大量增加,亞歷山大教會一躍成為早期基督教五大教會之一。在教父時代,亞歷山大教會湧現了許多傑出的神學家,如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奧利金(Origen)等。隱修也是亞歷山大教會的傳統,基督教第一個修道者修道院就誕生於此。此外,他們重視對《聖經》的抄寫,從而使不少古代抄本得以保存至今。

產生

科普特教會
科普特教會
431年以弗所公會議以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區的修道士優提克斯提出基督只有神性,其人性已經融合於神性之中的一性論主張。在451年卡爾西頓公會議上被斥為異端;但他所代表的基督論思想在埃及等地受到普遍擁護,這些地區的一性論派反對卡爾西頓信經以及正統教會關於基督一位二性的教義,逐漸和東方正統教會分離,形成獨立的一性論派教會。

發展

公元639年,信奉伊斯蘭教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伊斯蘭教開始在埃及傳播。穆斯林稱埃及人為科普特人(Copts;意即是埃及人),埃及教會也從此被稱作科普特教會。穆斯林政府儘管容許“異教徒”存在,但對他們收取重稅。付不起重稅的“異教徒”不是被迫成為穆斯林,就是遭到殺害。在殘酷的逼迫下,埃及的基督徒日漸減少。但仍有不少人在嚴酷的環境下堅守主的道,在神的保守下,科普特教會始終在埃及屹立。

埃及獨立後,納塞爾推翻腐敗不堪的法魯克王室,在埃及強制推行社會主義改革。改革使在重稅之下,勉強生存的基督徒面臨絕境,因為他們世代為生的土地被強制收歸國有。於是,害怕再受逼迫的基督徒,一批批地遠走海外,在歐美等地建立科普特教會。薩達特上台後,科普特教會的生存狀況更加惡化。由於薩達特與以色列議和,激起國內伊斯蘭極端主義者的憤怒,他們把仇恨的情緒發泄到國內的“異教徒”身上,科普特教會未能倖免。於是,雙方挑釁、衝突四起,教會難有寧日。1981年,薩達特大舉逮捕雙方信徒,教會大量的主教、修道士被捕,其中還包括科普特宗主教(一譯牧首)。不久,薩達特遭到暗殺,副總統穆巴拉克繼任,科普特教會遭到的逼迫才暫時平息。

如今在埃及,科普特教會至今仍是基督教各派中最大的教會,宗主教座堂設在亞歷山大港。屬科普特教會的自治教會,有衣索比亞教會。它尊崇亞歷山大里亞宗主教的首席地位,首腦為阿克蘇姆都主教,其人選在埃及血統的隱修士中產生,經亞歷山大里亞宗主教祝聖,教會中稱為阿布拿(阿拉伯文Abuna, 意為“我們的父”)。阿布拿在一些衣索比亞血統的都主教協助下管理教會。禮儀基本和埃及科普特教會相同,但更講究守齋。在帝國時期曾為國教會。

主教體系

科普特教會的臨時教宗Pope Bakhomious(中)高舉一張有塔瓦德洛斯主教(Bishop Tawadros)名字的字條,在2012年11月4日由Bishoy Gerges選出科普特教會的臨時教宗Pope Bakhomious(中)高舉一張有塔瓦德洛斯主教(Bishop Tawadros)名字的字條,在2012年11月4日由Bishoy Gerges選出

科普特教會實行主教制,最高主教為宗主教,宗主教座堂設在亞歷山大。宗主教之下有15位總主教、28位主教和上千名神父及修士。

該教會的修道院制度歷史悠久,認為第一位基督教修道士即獨身修道士的鼻祖聖安東尼以及團體式修道士聖帕克繆斯(St.Pachomius)為該派教徒。1960年代只有8座修道院,大多位於沙漠中,僅聖梅丘利奧斯(St.Mercurios)主教長所設立的修道院位於開羅

禮儀文化

一千五百多年的滄桑演變,科普特教會形成了獨特的科普特禮儀。在敬拜儀式中,大都採用古科普特文(現在有些地區也使用阿拉伯文)。

曆法

所使用的曆法亦與其它教會不同,他們以公元284年8月29日為紀元之始,目的在於紀念羅馬皇帝戴克里先統治時期教會所遭受的迫害及悼念無數堅守主道而犧牲的殉道士。科普特曆法至今仍是埃及農民耕作節期的參考年曆。

齋戒

此外,科普特教會相當重視禁食,一年365天中有210天以上必須禁食。齋戒時期,從日出到日落這段時間不能進食,晚餐僅能食用蔬果。最長的齋戒期應屬大齋戒期,大齋戒期長達四十天,以紀念並效法耶穌基督傳道前的曠野時期。

聖餐儀式

該教會的聖餐儀式有三套:聖格列高利聖餐式,在聖誕節顯現節復活節使用;聖巴西爾聖餐式,為拜占庭聖巴西爾聖餐式的節本,全年都可以使用;聖西里爾祈禱書,在古科普特儀式中使用,1年只用1次,在聖棕樹節前的星期五。19世紀末以前,禮儀使用科普特語,後該用阿拉伯語聖經誦讀則兩者都可以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