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人

埃及人

北非埃及人口占多數的民族。也稱"埃及阿拉伯人"。聚居尼羅河流域,人口約3915萬(1978),占全國人口98.8%,為非洲最大的民族。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使用阿拉伯語,屬閃含語系閃米特語族。有文字。

基本信息

民族歷史

今日雖然名義上系埃及人,但實際上基因成分中多為古時的阿拉伯人移民後代,在文化及血統同上古埃及人並無多大關係。古埃及人是非洲大陸最古老的民族,曾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其發祥地為尼羅河中游。公元前4500——前3500年,古埃及人在今第一瀑布到艾斯尤特之間創造了巴達里文化和涅加達文化Ⅰ,從狩獵轉為農耕。
公元前3500——前3100年,在一支閃米特人的引發下,創立了涅加達文化Ⅱ,完成了向文明的過渡,出現了奴隸制城邦,有了象形文字,成為人類最早走向文明的地區之一。公元前3100——前2686年,為早王朝時期,奴隸制城邦大發展,上下埃及趨向統一。
公元前2686——前2181年,為古王國時期,奴隸制帝國形成。在數學、天文學、建築、灌溉工程、手工業等方面均有長足發展,創造了舉世聞名的金字塔文明。
公元前525年被波斯王岡比斯二世征服,公元前333年又受馬其頓人奴役。隨後,埃及人長期處在希臘和羅馬勢力範圍內。至2世紀,基督教傳入。395年羅馬帝國瓦解,埃及人受拜占庭統治,隨之形成封建制國家。在此期間,古埃及人吸收並融化了部分外來的征服者,其民族結構發生變化。640年,埃及被阿拉伯人占領,隨之開始阿拉伯化。
至12世紀,已普遍使用阿拉伯語,皈依伊斯蘭教。1517年起受奧斯曼帝國統治;1798——1801年,受法國奴役;1869年後,英國勢力侵入。經過長期反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鬥爭,埃及人終於在1922年取得獨立,1953年建立共和國。古埃及壽命最長的國王要數拉美西斯二世,他活了九十二歲,在古埃及堪稱奇蹟。
埃及人埃及人

傳統特色

埃及人是典型的阿拉伯文化繼承者,他們的風俗習慣多淵源於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埃及人男子穿短褲和袖子寬大的開領衫,冬天時外加一件駝毛織成的斗蓬。女子穿黑色正面開襟的襯衣和直掛到腳上的長衫。有些婦女遵照伊斯蘭教的規定戴面紗。婦女還喜歡在、腳和眼上塗紅色或黑色的顏料,佩戴阿拉伯式的花飾。

經濟發展

埃及人自古從事灌溉農業,主要種植小麥、大麥、玉米、水稻和長絨棉。近幾十年以來,以棉紡業為主的工業和其他經濟部門均有發展。傳統社會允許一夫多妻現象存在。男女均行割禮。按父系溯源續譜、居住和繼承財產,按伊斯蘭法規定,女兒可繼承父產的一半。另有少數埃及人分布在利比亞和蘇丹。

與中國

埃及人民與中國人民早就有往來。2世紀時居住在今亞歷山大城的古希臘學者托勒密在其著作中稱中國為“秦尼”;中國史學家魯豢在其著作《西戎傳》中稱亞歷山大城為“烏遲散”。從4世紀起,中國的絲織品、瓷器、造紙術、火藥、指南針等相繼傳入埃及,埃及人也陸續前來中國僑居和訪問,15世紀曾兩次遣使於明。
埃及人埃及人

喜歡名字

埃及的父母似乎都很有幽默感,給子女取的名字一個比一個有趣。在二次大戰期間出生的男孩,叫邱吉爾、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比比皆是。
這些男孩現在已步入中年,仍是一部活歷史。不過,埃及最有創意的名字不是跟著歷史人物命名。根據埃及女性周刊《半個世界》所作的研究,父母取名字的想像力已超乎尋常,有人為孩子取名“咖啡”或“茶”,以紀念他們最愛喝的飲料。
對父母來說,動物、植物、生活用品、新車系列、新發明,甚至國家名稱都可以命名。男孩生下來時較壯,就叫“大象”、“公雞”和“狗”。
埃及各大報也是取名字的靈感來源,因此有人叫“金字塔報”、“共國和報”或“瓦夫德報”。
埃及人埃及人

國家名稱和汽車品牌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埃及有一堆女孩取名“法國”、“埃及”、“瑞士”、“馬自達”和“日產”。
這年頭擔心養兒不易的父親,毫不猶豫為孩子取名“英鎊”、“十皮阿斯特”或“五皮阿斯特”(“皮阿斯特”是埃及輔幣名)。
不過,追隨歷史腳步的父母仍偏愛以名人命名。戰後埃及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埃及父母立即捨棄西方政治人物,鍾情於民族英雄。一九五二年推翻埃及王朝的現代埃及之父納賽爾,以及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七年間反抗英國占領的扎魯爾都是三十年前流行的名字。
近年來,埃及父母則中意埃及現任總統穆巴拉克、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和伊拉克總統海珊。
不過在所有的命名靈感來源中,宗教仍最普遍。一些父母用宗教用語取名,如“感謝真主”和“真主保佑”。而幾世紀來,埃及最普遍的名字仍是穆罕默德。

生活習慣

埃及人有獨特的生活習慣,他們通常晚餐在日落以後和家人一起共享,在這段時間內,勉強請人家來談生意或公事是失禮的。
埃及地跨非、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埃及人正直、爽朗、寬容、好客。伊斯蘭教是埃及的國教,蓮花是埃及的國花。
埃及人的飲食十分豐富、多種多樣。他們通常以“耶素”為主食,“耶素”是一種不用酵母的平圓形埃及麵包。
他們喜食羊肉、雞、鴨、雞蛋以及豌豆、洋蔥、南瓜、茄子、胡蘿蔔、土豆等食品。在口味上,他們一般要求清淡、甜、香、不油膩。串烤羊肉、烤全羊是他們喜愛的佳肴。他們習慣用自製的甜點招待客人,客人如果謝絕不吃,會讓主人失望也失敬於人。埃及人在正式用餐時,忌諱交談。在他們看來,吃飯時進行交談是在浪費糧食。尤其是在吃“耶素”時更是如此,否則會被認為是對神的褻瀆行為。
埃及人一般都遵守伊斯蘭教教規,忌諱喝酒,喜歡喝紅茶。他們有飯後洗手,飲茶聊天的習慣。他們不吃蝦、蟹等海味、動物內臟(除肝外)、鱔魚、甲魚等。埃及人就餐時,很少使用選單,用餐人往往吃了上道菜還不知道下道菜是什麼。
在埃及,男士不要主動和婦女攀談;不要誇人身材苗條;不要和埃及談論宗教糾紛、中東政局及男女關係。進伊斯蘭教清真寺時,務必脫鞋。吃飯時要用右手抓食,不能用左手。不論是送給別人禮物,或是接受別人禮物時,要用雙手或者右,千萬別用左手。
埃及人埃及人

同名電影

埃及醫生辛奴耶與摯友赫倫黑在獵獅時救了法老王,分別被封為御醫和侍衛長。但辛奴耶為美色所迷,千金散盡被趕出門,只有逃難埃及流浪天涯,歷經磨難再為名醫。他因治癒希泰國指揮官腦疾而知該國已能鑄鐵劍的訊息,專誠返國告知赫倫黑,希望他能發動戰爭平息國內動亂。在法老王被各方反對時,辛奴耶赫然發現了自己是埃及皇族的身份······
◎幕後製作
本片為大製作的聖經故事,劇情豐富多彩,時代氣氛亦營造得相當成功。可惜男女選角錯誤,瓊·西蒙斯與維克多·麥休都不是適當演員,以致觀賞效果打了折扣,全片宗教味道淡薄,傳奇的戲劇色彩倒相當強烈。
在上世紀初電影技術還剛剛發明不久的時候,古埃及文明便吸引了電影人的注意。名導D-W-格里非斯(D-W-Griffith)1913年執導的《JudithofBethulia》可謂此類影片的開山之作。自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HowardCarter)1922年發現埃及法老圖坦克哈門(Tutankhamen)的古墓之後,才真正出現了所謂的埃及學與空前的埃及熱。1923年,賽薩爾-B-德梅爾(CecilB.Demille)拍了第一部《十誡》(TheTenCommandments),將埃及古代傳奇與現代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1934,德梅爾又拍了第一部《克麗奧帕特拉》。
古埃及的魅力吸引了自莎士比亞到蕭伯納等不同時代的偉大作家。描述金字塔與埃及神廟的最佳影片之一是1945年加布里爾-帕斯卡(GabrielPascal)根據蕭伯納的名劇《凱撒與克麗奧帕特拉》(CaesarandCleopatra)執導的同名電影,並由克勞德-雷恩斯(ClaudeRains)和費雯麗(VivienLeigh)分別飾演男女主角。此片的故事主要發生在亞歷山大,但1963年由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Taylor)與理察-伯頓(RichardBurton)主演的史詩巨片《克麗奧帕特拉》(埃及豔后)則將故事延伸到了羅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