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人

馬來人

馬來人(Malay),也稱馬來族,馬來語作Orang Melayu,是馬來半島、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半島東南部一個種族集團。馬來人使用的語言屬於澳斯特羅尼西亞語系(又稱南島語系或馬來-波里尼西亞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馬來人有時候也會用來泛指使用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語言的民族。

基本信息

民族歷史

馬來人大概一度曾是婆羅洲沿岸一個民族,後因貿易及航海生活擴展到蘇門答臘和馬來半島。馬來人向外擴展不過是近1,500年左右發生的事,可由其語言證明。馬來人諸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仍然非常相近,但與蘇門答臘、婆羅洲以及鄰近各地的其他民族所用語言則差別很大。20世紀末,馬來人構成馬來西亞的馬來半島部分(西馬來西亞)的人口之半,在東馬來西亞(沙拉越和沙巴)的居民人數中則占1/8強。

馬來人的文化深受其他民族文化之影響,主要是暹羅人、爪哇人和蘇門答臘人的影響。馬來人在歷史上所受印度教文化影響,在15世紀改宗伊斯蘭教之前,大部分都是印度教徒。現今馬來半島的居民中有很多印度人和漢人。

傳統特色

馬來人以農為主,居住鄉村;而漢人、印度人和其他民族群體則以城市生活為主。馬來半島大部地帶為叢林,鄉村建於沿河、沿海及公路兩旁,人口自50至10,00不等。房屋建築在木樁之上,高出地面1.2∼2.4公尺(4∼8呎),屋脊呈人字形,上復茅草;小康之家的住房則以瓦復屋脊,厚板鋪地。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主要經濟作物是橡膠。1970年代末,馬來半島的天然橡膠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2/5強。

傳統上馬來人的社會組織帶有封建制的色彩,貴族平民之間界限分明。村長由平民擔任,區長便是貴族,村長受區長管轄。現代貴族已由議會及其他民選機構指派的官員所替代,但階級區別仍很顯著。

婚姻傳統上由父母安排。典型的家庭包括夫妻及其子女。婚姻及繼承制度均受伊斯蘭律法的約束。

家庭組織除南部森美蘭州母系制占優勢外,一般都為雙系制。馬來人以農業為主,種水稻、橡膠、椰子、咖啡、金雞納樹和油棕等,有卓越的蔬菜栽培技術。漁業和航海業發達。

宗教信仰

馬來人的宗教信仰是伊斯蘭遜尼派沙斐儀(Shafii)教派的教義,遵守穆斯林宗教節日。某些印度教禮儀依然存在,如婚禮的第二部分和國家各種慶典活動之中,猶有其遺風。農村地區的馬來人也保持了土地、叢林有靈的古舊信仰,部分可溯源於印度教;他們常靠巫醫或薩滿教徒治病。

居住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汶萊和其他國家仍以馬來人為族稱的居民。多為新馬來人的後裔,社會、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馬來人之間也開始出現差異,各具民族特點。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自稱馬來由人。主要分布在馬來半島中南部和沙撈越地區。多混有漢人、印度人、泰人和阿拉伯人的血統。使用馬來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有多種方言。原用阿拉伯字母文字,後改用拉丁字母。原信印度教、佛教和萬物有靈,15世紀末大多改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

人群分布

一般意義上的馬來人僅分布於馬來半島、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半島,而廣義上的馬來人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許多島嶼,人種上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體質特徵是身材矮小,皮膚顏色深,體毛髮達,鼻寬低,嘴唇厚,眼窩深。通用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諸語言。其民族來源,尚無定論。多數研究者認為,廣義上的馬來人其祖先約在5000年前從亞洲內陸逐漸南下,遷至中南半島,並經馬來半島(一說經安達曼群島)進入蘇門答臘島,然後往東擴散到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和菲律賓群島,往西擴散到馬達加斯加島。這種遷徙浪潮持續數千年之久。一般按遷徙時間先後大體分為兩種:原始馬來人(包括古馬來人)和新馬來人。原始馬來人遷徙的時間,約在公元前3000~前1000年,社會發展水平較低;新馬來人遷徙的時間約在公元前2~公元16世紀,已受到印度、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的影響,社會發展水平較高。各地馬來人在其分布地區均留下人數眾多的後裔,不同程度地與當地居民發生混合以及相互混合,已發展為許多個具有不同族稱的民族。

馬來族

馬來人馬來人

馬來族(馬來語:Melayu)又稱巫族,也稱為馬來人,是東南亞的一個民族。 馬來人是東南亞的土著之一。於全世界的民族相比,馬來族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民族。馬來人信奉伊斯蘭教,主要分布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汶萊、泰國南部等。

名稱由來

Melayu這名稱,據一些歷史學家的說法,可能來自蘇門答臘島上一個約1500年前由印度人所建立的古國--末羅瑜(馬來文亦是Melayu)。末羅瑜遺址位於現蘇門答臘島上一條河上游的支流Sungai Melayu附近。後來末羅瑜被蘇門答臘島上的另一個著名古國三佛齊所併吞。

另一種說法是Melayu這名詞來自印度的梵文中一讀音為Malaya的詞。這梵文詞的意思為山或高處。

起源發展

馬來人自何處來,歷史學界尚無定論。但主要有二種說法,起源於馬來群島的爪哇島或來自緬甸、雲南。

馬來群島起源說

馬來群島起源說的支持有J.Crawfurd, K.Himly, Sutan Takdir Alisjahbana和Gorys Keraf等。

以下是馬來群島起源說的論據

馬來人和爪哇人在19世紀都有很高的文化。能達到這種成就只有不斷發展的本土古老文化才能達到。以此說名馬來人並非來自任何地方。而是土生土長。

K.Himly 不同意馬來語與高棉語相似。認為二語相似只是表面印象,沒有足夠理據。通過比較語言學判定馬來語屬於南島語系的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而高棉語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除了部分辭彙發音表面相似但意義卻不同之外,兩者截然不同。

爪哇島發現的梭羅猿人(馬來文:Homo Soloinensis)和維傑人(馬來文:Homo Wajakensis)化石表明馬來人是馬來群島起源,可能馬來人就是來自爪哇島。

馬來群島各族的語言與中亞屬於印歐語系的語言有異。

馬來群島起源論在世界範疇得到了多數人的支持。

緬甸、雲南起源說

緬滇起源說主要的支持者有R.H Geldern, J.H.C Kern, J.R Foster, J.R Logen, Slametmuljana 和Asmah Haji Omar等。

緬滇起源說的依據如下:

在馬來群島發現的古老斧頭,與中亞的某些地區類似,說明有中亞居民移民馬來群島。(但移民只是一部分,不能代表所有)

馬來族的風俗與Assam地區類似(Assam是印度與緬甸之間的地區)。(事實上馬來文化受南亞文化、印度文化的影響是中古時期的事,但同時馬來文化也影響著緬甸、孟-高棉的文化)

馬來語與高棉語相似(實際上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比較語言學判定兩者屬於兩種不同的語系),而高棉人又被認為來自於緬甸、雲南、孟加拉等地,雲南的一部分移民沿著湄公河南下到高棉。

緬滇起源說並沒有被廣大人群所接受,馬來西亞的中學歷史課本中都介紹馬來人起源於本土和移民的融合。依此學說,馬來人的祖先分為本土系和移民系,而緬滇起源說只能證明移民的那部分。二批移民在不同年代從緬甸、雲南等地遷移到馬來群島。這二批移民的祖先分別稱為緬甸人及雲南人,統稱為混血馬來人(馬來文:Melayu Deutro),而本土的爪哇馬來人被稱為原始馬來人(馬來文:Melayu Proto〕。

原始馬來人及混血馬來人又合稱南島人(馬來文:Indonesian),二者的文化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南島人其實是最後移入馬來群島的人群。之前遷入的有澳洲種人(英文:Australoid),尼利多人(英文:Negrito)和美拉尼西亞人(英文:Melanesoid)。

以下對二類馬來人做出介紹:

原始馬來人

根據出土文物,公元前2500年原始馬來人就居住在馬來群島。他們有農耕技術。

混血馬來人

公元前1500年就存在於馬來群島,他們多生活在海邊,漁業發達。

區分

馬來人與馬來西亞人

馬來西亞人與馬來人二名詞的分別

馬來人並非馬來西亞人的簡稱,而是馬來西亞人口數量最多的民族。

馬來西亞人簡稱為大馬人,(Malaysian,馬來西亞簡稱為大馬)指的是擁有馬來西亞國籍的人士,主要有三大族群,分別為馬來人、漢人,印度人,以及其它一些少數民族。各民族都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以及風俗習慣。同時也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以及風俗習慣。

相關注釋

^ 末羅瑜是馬來西亞華人的官方中文譯名,為了區分二個不同意思的Melayu而如此譯。

^ 河流名稱馬來文Sungai Batang Hari,找不到華文譯名。

^ Sungai Melayu 無中文譯名,Sungai馬來文即河,Sungai Melayu或可譯為“末羅瑜河”。

^ 例如喜馬拉雅山脈,梵文是Himalaya。Hima是雪、寒冷的意思;Malaya是山、山脈,Himalaya在梵文中乃雪山之意。

^ 馬來文Indonesian亦是現代印尼人的稱呼,而南島人是馬來西亞華人的官方中文譯名。以區別二不同之Indonesian而如此譯。

^ 梭羅猿人的化石於爪哇島上梭羅河(馬來文:Sungai Solo〕附近發現,因而得名。梭羅猿人為直立人,部分習性沒有脫離猿人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

^ 維傑人的化石於爪哇島南岸維傑(馬來文:Wajak〕地方發現。是東南亞發現的最早真人化石。約生存於一萬二千年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