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欽崩寺

仁欽崩寺

位於墨脫村南則瑪拉山上。是墨脫最大的寺院。建寺時間是在門巴東遷後不久,距今約8代人。據傳是由甘布寺中的活佛甘布建築的,最初是一座有12面牆和東西南北四門的石木結構三層建築,內有鍍金銅佛像多座。1950年毀於地震,後重修為東西兩門建築。

基本信息

特色

仁欽崩寺仁欽崩寺
仁欽崩寺的建寺時間是在門巴東遷後不久,距今約8代人。這一建築物很有特色,值得一看,寺院內外景色優美,古木鮮花將這裡裝扮的古樸而典雅,讓人沉浸在這古老的文化和美麗的景色之中。
仁欽崩寺是墨脫最大的寺院。據傳是由甘布寺中的活佛甘布建築的,最初是一座有12面牆和東西南北四門的石木結構三層建築,內有鍍金銅佛像多座。1950年毀於地震,後重修為東西兩門建築。
墨脫有名的寺廟還包括達旺寺(位於門隅達旺西南方的郎傑拉則草山嘴上)、羅邦寺(位於墨脫育貢白村)、格林寺(墨脫格林村)等。

景點介紹

墨脫有名的寺廟還包括達旺寺(位於門隅達旺西南方的郎傑拉則草山嘴上)、羅邦寺(位於墨脫育貢白村)、格林寺(墨脫格林村)等。

周邊景點

雅魯藏布大峽谷 墨脫 林芝巨柏林 察隅 朗縣米林 背崩
瀑布 “老虎嘴”瀑布 汗密瀑布扎木鎮崗村波密列山古墓群然烏湖 仁欽崩寺

基本信息

地址:墨脫村南則瑪拉山上
門票:0元
交通:徒步

詳細資訊

墨脫縣是個民族雜居的地區,有門巴族、珞巴族 和藏族,他們穿戴著不同的服飾,操著不同的語言,各自的風俗習慣和民族歌舞也不相同。 墨脫的民眾與西藏其它地方民眾的信仰一致,都信仰喇嘛教。境內有5座寺廟,正在修復的還有幾座。但是,墨脫民眾信教的方式有自己的特點,轉經樓就是其中之一。轉經樓一般設在路邊流淌的山溪上,那裡有一座座小木屋,木屋裡不斷地傳出隆隆的轉動聲和悅耳的鈴聲,這便是轉經樓。它以水為動力,溪水推動著木製扇葉,扇葉帶動著一個高約2米、直徑約1米的豎木輪,木輪上裹滿了各種經文、經幡,還安有撥動銅鈴的裝置,木輪每轉動一圈,銅鈴叮噹響一下。於是,下有水聲潺潺,上有銅鈴叮噹,滿山遍野鳥兒叫,花兒香。墨脫民眾這種轉經的方式,確實富有詩情畫意。與西藏其它地方不同,在墨脫境內,幾乎看不到嗑長頭、手持轉經輪的善男信女。只有看到那座座轉經樓,你才感到宗教的存在。墨脫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宗教信徒朝聖的“蓮花寶地”,又名“白馬崗”。在某種意義上,墨脫作為一種象徵而存在,這裡是全中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的縣,地處世界第一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深處,有人稱,在到過墨脫的人面前不要言路,意思是說這世上再沒有比到墨脫更難走的路了。但游墨脫的妙處,也就在這抵達的險途中。
墨脫古稱“白瑪崗”,藏語意為“花朵”。這裡是藏傳佛教信徒嚮往的蓮花勝地。墨脫原本不是門巴人的故鄉,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門巴人在近一兩百年前開始東遷,憑著勇氣以及對東方美好生活的嚮往,千里迢迢來到白瑪崗。他們並未找到傳說中的極樂世界,卻在這塊富饒之地建立村寨,定居下來。還有一支東遷者門巴族的“門”是指門隅,“巴” 藏語指人,藏語“門巴”就是生活在門隅地方的人之意。據1999年最新資料統計,目前在整個墨脫縣九千多人口中,門巴族就有六千多人。
墨脫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分布有3700多種植物及大量動物,歷來被人們稱為“小西雙版納”。墨脫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宗教信徒朝聖的“蓮花寶地”,又名 “白馬崗”,是全中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的縣,至今這裡所需的全部物資還靠肩扛人背,所有進出這裡的人,都需用身體丈量大地,靠雙腳越嶺翻山,各方麵條件極為艱苦。

購物場所

八角街:宗教街,文化街,民俗街,而且,還是一條著名的觀光街,購物街和商業街。在八角街購物,不會有語言上的任何障礙。
民族商場:從大昭寺廣場往西走20米左右

住宿簡介

拉薩日喀則江孜、那曲、林芝八一、山南澤當等大中城市都有比較好的星級賓館,其條件和服務水準都可以使絕大多數旅遊者滿意,當然,價格也會另人刮目相看。在這些地方還有些別具特色的小旅館很受旅遊者的歡迎,比如說拉薩的八郎學旅館已經成為世界“十大山地旅館”之一。
其它各個縣城都有自己的招待所,但是條件也就限於能向你提供一間雨天不會漏水的房屋和一張堅實的床鋪,不要對它們的衛生條件寄予太高的期望。價錢多在 20-30之間,你可以試著還還價。一般旅遊者有興趣的阿里、林芝一線很多區(比鎮還小)也有招待所,主要是提供給過路的長途貨運司機的。條件,也就是比帳篷強點,當然恐怕還沒帳篷乾淨,價格上也差不多20-30左右。
另外,在西藏的很多地方的招待所里,拉客人的司機是不用住宿費的,所以在進酒店(或招待所)的時候要和服務員問清楚。
很顯然,如果你旅行的範圍僅限於大城市,比如拉薩、日喀則、江孜、澤當這些地方,睡袋並不是有很大的用途,因為這幾個城市旅遊的設施,酒店都比較好,但是如果出了上面幾個地方,睡袋還是西藏旅行必須的裝備之一。在通常條件的野外路線里,比如遊客多去的阿里,一個1.5公斤的鴨絨睡袋基本已經夠用。很多的招待所都能夠提供一間房子、床和不太乾淨的被子,如果是七、八月西藏最暖和的季節,對睡袋的要求並不算很嚴格。由於道路和車輛的故障問題,你很可能要借宿在沿途的老百姓家裡,而有些地方能提供給旅行者的只有一間空空蕩蕩的石頭房子。如果是租車旅行,防潮墊應該並不算是個很大的負擔,還是應該帶上。西藏餐飲的便利程度要遠高於一般人的想像。各城鎮的餐廳以川菜為主。西藏的拉薩市、日喀則市、山南的澤當鎮、阿里地區的獅泉河鎮普蘭縣林芝地區有品種比較多的蔬菜供應。其他的地方由於交通的原因,蔬菜供應比較少,價格也比內地高很多。
藏族的飲食,牧區、農區有所不同。牧區的飲食除了糌粑、麵粉等主食以外,可以簡單的分為“紅食”與“白食”兩類。“紅”是指肉,“白”是指奶。夏天以“白食”為主,冬天以“紅食”為主。牧區的著名小吃有手抓羊肉、烤羊腸、風乾肉。 藏餐的口味講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鹽巴和蔥蒜,不放任何辛辣的調料,體現了飲食文化返樸歸真的時代潮流。
拉 薩、日喀則、澤當等城鎮有各種檔次的餐館。這些餐館無論是高檔的還是簡陋的,其裝潢設計都體現出了藏族特色。那繪著花紋的藏式“狗蹄”木桌,鐵皮火爐, “八瑞”瓷碗,藏式蒲團,有著藏族文化特色的各種吉祥圖以及壁畫等,都令人領略到藏地風情。 旅遊者來到西藏,可以有選擇地到這些餐館品嘗一些有特色的藏 餐。譬如各類灌腸、青稞酒和酥油茶、牛羊手抓肉、涼拌氂牛舌、包子、糌粑、各種糕點,以及甜茶、奶茶、優酪乳、烤腸、風乾肉、夏普青等。中 國有句俗語,叫"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音",說的是氣候變化可能在很小的範圍內就有明顯的區別,生活在百里之外的人,說話的語調和聲音就有所不同。中國地 大物博,不僅形成了豐富的地域文化,人們的飲食習慣也有很大的差異。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高山上完整的民族,藏民族有自己獨特的食品結構和飲食習慣。

在西藏購物,有很多是充滿了鄉土氣息與民族風格的手工藝產品,各式的木碗、銀碗、竹碗、皮具、刀具等都是藏族的手工藝傳統編織品;也有許多東西是尼泊 爾,印度等國商人批量加工的仿製品,如各種骨雕動物,防真珠寶首飾,經過防舊處理的各色“古董”;也有真正的寶貝,如古舊的“卡墊”,名貴的瓷器,流失到 民間的寺院文物;甚至有價值連城的九眼貓石,琥珀,上等綠松石,成色絕佳的紅珊瑚……這當然需要你識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