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面魚

五寨面魚

捏面魚,就是用麵粉捏成魚的形狀,然後放到蒸籠里蒸熟,再把蒸熟後的面魚放冷,著色加彩,描線點睛。經過藝術處理的面魚,自然是色彩艷麗,栩栩如生了。在著色加工的基礎上,再用文火烘乾,便可將面魚當工藝品收藏了。經過加工的面魚,或贈送親朋,或贈送好友,或給家人外出時作乾糧,儘管用途不一,但已經成為一種工藝品了。

簡介

捏面魚,過去在五寨縣內是定在農曆七月十五才捏的。相傳這是由於在元代時,為了反對元代統治者殘暴統洽,民眾自發地拿捏面魚傳遞訊息,借傳送面魚,到農曆八月十五起事,完成殺韃子的任務。當地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一首民諺:“七月十五送面魚,八月十五殺韃子。”這種捏面魚的活動在五寨便流傳開來。

如今的農曆七月十五,已成為五寨縣民間面捏、麵塑的展覽日,成為當地人民民眾中極有特色的一項民俗活動。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五寨縣內探親、訪友,互相贈送面捏珍品,互相比試面捏技巧、面捏工藝,互競技巧,已成為普通風俗。
捏面魚,有著吉慶的含意。五寨縣地處黃河東岸,捏面制魚形,有著“鯉魚跳龍門”、逢凶化吉、百事通達的含義。
時間的推移,使捏面魚活動也有了新的變化,增添了新的內容。
如今的七月十五,還有著新麥歸倉、歡慶豐收、品嘗新麥的含意在內。在五寨縣的鄉下,農民們磨出上等的白面麵粉,各家互相邀請村中鄰里、大閨女、巧媳婦,在家中捏面魚。
時代不同了,七月十五也就不光是捏面魚兒。如今,除去捏各種各樣的面魚:鯉魚鰱魚鯽魚草魚外,開始捏制其它類型的面捏製品。如今的面魚,大小不一,最大的可以達到一個面魚要用二至三斤發起的白面提制一個成品,而最小的,也有象小指那樣的金魚
除去捏面魚,還捏制瓜果類、花草類、動物類、禽鳥類、人物類等多種類型的面魚兒。
瓜類面魚,是以西瓜香瓜冬瓜南瓜及水果中的蘋果山楂等品種為題材的。這些作品,有些做為瓜果桃李饋贈親友,也做供品。也有的與人物面魚捏放到一起使用。像“八戒吃瓜”、“鼠吃葡萄”、“魚兒戲蓮”就是人與瓜果的結合。花草類面魚,以蘭花梅花牡丹芍藥月季為題材,或單獨陳列,或四品同式,為節日與民間風俗服務。動物面魚,多以十二生肖為主,等,或獨臥、獨立、雙行、單走、有動、有靜,千姿百態,相映成趣。在鳥類面魚中,各種鳥禽盡可成形入畫。像燕子,各種形像皆可成形,而且要配以花草木石,組成各類組合,組成一種小品,給人一種情趣。人物面魚,以吉祥圖案為主,像胖小子、爬娃娃、老壽星、大肚彌勒佛、觀音菩薩像等。也有一些人喜歡捏連環故事,諸如“桃園結義”、“悟空偷桃”、“西廂記”等。這些經過藝術加工的麵製品,摻進了藝術誇張,造型生動、別致,別有情趣。
五寨縣境內,農曆七月十五送面魚還有些講究,那就是這一日內提籃的、挑擔的、抬盒子的、騎驢的,東來西去,南來北往,成為當地一年一度的送面魚高潮。更有甚者,如今面魚造型,已經發展到捏小機車、小汽車、大象斑馬海豹等多種品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