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饃

面饃

面饃又稱霍州面饃。是一種傳統民俗工藝品。一般在過年過節時製作。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

面饃

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會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麵塑製品,以象徵吉祥如意、福壽榮華。在寒食節時,上墳祭祖用的麵塑造型是“蛇盤盤”。據說,吃掉“蛇頭”便能“減毒頭,免災禍”。

逢年過節捏面饃

農曆七月七日“乞巧節”,傳說在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麵塑就心靈手巧。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嬰兒滿月,姥姥家製作直徑達尺余的“囫圇”,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屬相的麵塑。賓客來祝賀,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絳州麵塑降州即今日新絳縣。逢年過節,這裡的家家戶戶都要用麵粉捏制出千姿百態的麵塑歡度節日。

造型誇張

農曆七月十五,霍縣境內麵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獅、虎、狐狸等等造型。由於這裡的麵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為“花饃”。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五寨面魚晉西北五寨縣的老百姓,有一種捏面魚的習俗。捏面魚就是用麵粉捏成魚的形狀。捏制的面魚經過著色加彩,然後用文火烘乾,便可當工藝品收藏了。面魚可用來贈送親友或外出時作乾糧。除了捏面魚外,還捏制瓜果類,花草類、動物類、禽獸類、人物類等多種類型的製品,也習慣稱之為面魚兒。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