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是按照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於2003年將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和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的育種研究部分進行戰略性重組而成立的國家非營利性研究機構,隸屬於中國農科院。是以作物品種資源、遺傳育種、分子生物學和栽培生理為主要研究領域的國家級作物科學創新中心、國際合作中心和高級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其方向任務是以作物種質資源為基礎,以品種選育為核心,通過分子育種與常規育種的結合,培育作物優良品種,發展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簡介

現有在職職工314人,離退休職工313人。在職職工中,有科技創新人員179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各1人,長江計畫特聘教授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0人,博士生導師34人,農科院傑出人才一級崗位8人,二級崗位19人,三級崗位9人,有研究員57人,副研究員84人,獲得博士學位人員有62人。擁有作物種質資源學、作物遺傳育種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物栽培與耕作學、作物信息學、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授予點 , 設有作物種質資源學、作物遺傳育種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博士後流動站。
全所現有10萬元以上大型儀器設備100多台件,房屋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試驗地60多公頃,科研試驗設施近萬平方米。
作物科學研究所是中國作物學會、中國農學會遺傳資源分會和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作物生物技術分會的掛靠單位。編輯出版的期刊有:《作物學報》《植物遺傳資源學報》《作物雜誌》和《中國種業》。

現任領導

所長:長江計畫特聘教授萬建民博士
副所長:張保明(兼書記) 王述民 曹永生 齊秀改

任務與成果

作物科學研究所長期主持和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 “973” 項目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 “863” 項目 、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國家轉基因植物專項、農業部種質資源保護專項、科技部自然資源科技平台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等。編寫出版了《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等科學專著和科普書刊逾百部。獲得科研成果獎146項,其中包括自然科學獎1項、國家發明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6項、全國科學大會獎8項和省部級獎116項,育成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品種150個。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隨著人才隊伍的不斷壯大,科研條件的不斷改善,國際交往的不斷發展,科研工作的不斷深入,作物科學研究所必將為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研究機構

科技服務中心
試驗農場
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研究中心
作物遺傳育種系
作物分子生物學系
作物栽培生理系
國家小麥改良中心
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中心
國家大豆改良分中心(北京)
農業部作物遺傳育種重點開放實驗室
農業部作物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農業核技術與航天育種重點開放實驗室
農業部穀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農業部作物種質資源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人才隊伍

院士

莊巧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1年
董玉琛
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年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萬建民 (2000年)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李梅芳 (1986年)
辛志勇 (1997年)

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萬建民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2005年
何中虎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995年
賈繼增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995年
林志珊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997年
李立會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997年
王天宇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999年
邱麗娟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999年
曹永生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2001年
萬建民
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2002年
王春連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2003年
景蕊蓮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2003年

中國農科院傑出人才

一級
萬建民 林晨濤 黎志康 何中虎 李立會 趙 明 毛 龍 李建明 王國英
二級
馬有志 張增艷 趙開軍 夏先春 付彬高用明 徐建龍 王天宇 邱麗娟
張學勇 李新海 王建康 傅永福 粱 璐 黎 裕 孔秀英 李少昆 任貴興
三級
韓天富 周 陽 雷財林 葉興國 曹永生 王曉明 朱苓華 盧新雄 楊慶文

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

正術
高職
專務
業人
技員
萬建民 莊巧生 何中虎 辛志勇 張保明 張世煌 馬有志 張增艷
趙開軍 夏先春 李少昆 李梅芳 劉錄祥 韓天富 肖世和 王增遠
劉秉華 趙廣才 袁龍江 陳新民 王步軍 傅彬英 高用明 徐建龍
黎志康 周 陽 李新海 韓粉霞 葉興國 董玉琛 賈繼增 周榮華
李祥義 高衛東 程須珍 齊秀改 王曉鳴 景蕊蓮 王天宇 王述民
張學勇 韓龍植 邱麗娟 李立會 曹永生 朱志華 張 京 張 輝
盧新雄 黎 裕 李洪傑 趙 明 林晨濤 毛 龍 任貴興 王建康
傅永福 程治軍 黃長玲 孔秀英 張宗文 宗緒曉 王克晶 楊慶文 朱振東 劉偉華 潘映紅 王國英 楊建平 李桂英 蘇 寧 韓敬花 姚 傑

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

陳新華 武 力 高群英 李軍輝 夏蘭芹 張 艷 孟凡華 李思敏
雷財林 潘照明 王久林 王 潔 徐瓊芳 林志珊 周永力 王春連
王山葒 牡羊年 孫君明 吳東兵 馬興林 李巨光 陳國英 牛增山
梁業紅 劉志芳 隋向真 邵俊明 董志強 王 晶 趙林姝 閆長生
朱苓華 張 欣 王松梅 吳存祥 李連成 杜 娟 朱 光 陳長利
李靜梅 程維紅 王 嵐 閆淑榮 秦亞平 張 濤 鄭先強 段春蘭
劉三才 張志娥 陶 梅 楊克理 石雲素 陸 平 胡小榮 陳曉玲
霍納新 魏利青 李向華 李 睿 劉根泉 楊欣明 昌曉平 張萬霞
袁興淼 崔淑蘭 王心宇 高愛農 關榮霞 侯文勝 高麗峰 李英慧
謝瑞芝 張 勇 趙志超 郭秀平 田志國 楊 麗 王蘭芬 謝傳曉
王德森 陳麗娟 陳 明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

莊巧生 李梅芳 辛志勇 劉秉華 徐雨昌 王春蓮 林志珊
董玉琛 賈繼增 周榮華 李立會 曹永生 程須珍 王天宇
萬建民 何中虎 邱麗娟

其他榮譽稱號

賈繼增
全國先進工作者
2005年
萬建民
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
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
江蘇省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3年
2001年
2001年
2006年
何中虎
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
農業部“神農計畫”人選
1997年
1996年
賈繼增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
2003年
2001年
李立會
農業部“神農計畫”人選
農業部“十佳青年”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1999年
1999年
2004年
曹永生
農業部“十佳青年”
2001年
毛 龍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6年

科研設施

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主要儀器設備

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儀器設備共69類468台(套),購置費8053.38萬元。儀器設備購置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計財局和中國遠東國際招標公司組織專家負責招投標。儀器設備選型的主要原則是:多功能、高通量、高效率、自動化、網路化和簡單化,先進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大、中、小型儀器設備相配套。
儀器設備主要用於遺傳多樣性與核心種質研究、基因鑑定研究、基因克隆與功能研究、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技術研究、作物基因信息網路研究等。
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儀器設備面向全國開放。歡迎全國各地的科研人員利用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設施、設備和條件進行有關研究。

國家種質庫

國家作物種質庫(簡稱國家種質庫)是全國作物種質資源長期保存中心,也是國作物種質資源保存研究中心。該庫在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和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的部分資助下,於1986年10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落成。
國家種質庫的總建築面積為3200平方米,由試驗區、種子入庫前處理操作區、貯藏區三部分組成。貯藏區建有兩個長期貯藏冷庫,總貯藏面積為300平方米,其容量可保存種質40餘萬份。種質貯藏條件為:溫度-18℃±1℃,相對濕度<50%。
作物種質資源是在不同生態條件下經過上千年的自然演變形成的,蘊藏著各種潛在可利用基因,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是人類繁衍生存的基礎。國家種質庫保存以種子為主體的作物國作物種質資源長期保存中心及其近緣野生植物。國家庫在接納到種子後,需對種子進行清選、生活力檢測、乾燥脫水等入庫保存前處理,然後密封包裝存入-18℃冷庫。入庫保存種子的初始發芽率一般要求高於85%,種子含水量乾燥至5%~7%,大豆8%。根據科學家估算,在上述貯藏條件下,一般作物種子壽命可保存50年以上。
至2003年底,國家種質庫貯存的種質數量已達到34萬餘份,長期保存的種質數量處於世界第一,為我國作物育種和生產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該進展---“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種質資源庫”被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為“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並作為“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獲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按植物分類學統計,國家庫保存資源種類隸屬 35科192屬725種。80%庫存資源是從國內收集的,其中國內地方品種資源占60%,稀有、珍稀和野生近緣植物約占10%。隨著貯存數量、種類多樣性的增加,以及貯存時間的延長,國家庫貯存資源正在發揮其重要作用,並受到世界的高度重視。1998年以來,已有雲南農科院、山西農科院、江蘇鹽都農科所、湖南水稻所、湖南原子能農業套用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菸草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等20多個單位,從國家長期庫取出在原保種單位已絕種的種質材料,作為原種材料套用於育種項目及其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研究。以國家種質庫貯存資源為依託,開發其遺傳潛力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也已啟動。此外,每年有上千人次的中外學者及大中小學生來這裡參觀學習,是植物遺傳資源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宣傳和教學基地。
“國家農作物種質保存中心”保存設施的建設項目,由農業部於1999年3月批准建設。並於2002年竣工投入使用,該中心保存設施包括17間冷庫,總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其中5間冷庫供種質長期保存,9間中期保存,3間臨時存放。長期保存貯藏溫度常年控制在-18℃±2℃,相對濕度(RH)控制在50%以下。中期保存條件是-4℃±2℃,相對濕度<50%,主要保存以糧食作物為主的作物種質分發供種材料,這些材料可隨時提供給科研、教學及育種單位研究利用及其國際交換。“國家農作物種質保存中心”保存設施投入使用後,使得國家庫種質保存總容量達到近百萬份。
任務與功能:
1.負責全國作物種質資源的長期保存,以及糧食作物種質資源的中期保存與分發。
2.研究農業植物種質資源的低溫保存理論與技術,發展確保種質資源低溫安全保存的預警、監測及更新等技術。
3.研究無性繁殖作物、頑拗型種子作物等特殊種質的中長期離體保存理論和技術,探索和發展種質資源新的保存方法與技術,
4.發展和制定種質資源中長期安全保存的種質庫管理標準和技術規範。協調上級有關部門搞好全國低溫種質資源庫的管理和研究工作,促進全國作物種質資源保存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發展。
主 任:李立會
副主任:王曉鳴 王天宇 盧新雄

國家農作物種質保存中心

國家農作物種質保存中心是由農業部於1999年3月立項批准建設,總投資2600萬元,2000年12月開工,2002年11月落成投入使用。總建築面積3500 m2,由種質保存區、前處理加工區和研究試驗區三部分組成。保存區建設面積:1700 m2,包括17間冷庫,其中5間為長期庫,使用面積合計293 m2,9間為中期庫,使用面積合計568 m2,3間臨時庫(每間使用面積36m2)。長期庫的貯藏溫度-18℃±2℃,相對濕度≤50%,保存容量為20萬份以上,用於長期保存全國農業植物種質資源,包括農家種、育成品種和近緣野生材料等。中期庫貯藏溫度-4℃±2℃,相對濕度≤50%,保存容量為40萬份以上,中期庫保存種質材料可隨時供種分發給國內育種、科研和教學等單位使用,同時也供國際交換使用。3間臨時存放冷庫(+4℃)供種子臨時存放使用。前處理加工區主要由種子接納室、發芽室、乾燥室、“雙十五”乾燥室、稱重室、包裝室組成。“國家農作物種質保存中心”保存設施投入使用後,加上原有的國家庫長期庫的40萬份容量,則總保存容量達到百萬份以上,基本滿足30年內我國發展的需要,同時也將使得國家種質庫保存的種質資源能為我國作物育種和生產發揮更大的作用。
功能與任務:
1.準確、及時地向國家各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及育種等機構提供可利用的優異種質及其信息。
2.負責全國各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收集的種質資源的長期保存,並與各中心、分中心的中期保存構成互為備份的國家中、長期安全保存體系。
3.負責各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收集及其他單位引進種質材料的隔離檢疫服務,確保引進資源在農業生產上的安全性。
4.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基礎理論與技術的研究,探索和發展種質資源新的保存方法與技術,
5.發展和制定農作物種質資源技術規範與標準,協調上級有關部門搞好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管理,促進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研究水平的提高。
6.代表本國與國際上同類研究機構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及培訓。
中心目前保存可供分發種質材料近10萬份,包括水稻及野生稻、小麥及小麥近緣植物、大麥、玉米、大豆、野生大豆、玉米、高糧、穀子、粟稷等作物,若想索取上述作物種質材料,可來人、來函、電子郵件索取。

科技成果

作物科學研究所長期主持和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 “973” 項目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 “863” 項目 、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國家轉基因植物專項、農業部種質資源保護專項、科技部自然資源科技平台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等。
編寫出版了《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等科學專著和科普書刊逾百部。獲得科研成果獎146項,其中包括自然科學獎1項、國家發明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6項、全國科學大會獎8項和省部級獎116項,育成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品種150個。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