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是中國作物學會、中國農學會遺傳資源分會和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作物生物技術分會的掛靠單位。作物科學研究所長期主持和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 “973” 項目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 項目。編寫出版了《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等科學專著和科普書刊逾百部。獲得科研成果獎146項。

簡介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是按照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於2003年將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和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的育種研究部分進行戰略性重組而成立的國家非營利性研究機構,隸屬於中國農科院。是以作物品種資源、遺傳育種、分子生物學和栽培生理為主要研究領域的國家級作物科學創新中心、國際合作中心和高級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其方向任務是以作物種質資源為基礎,以品種選育為核心,通過分子育種與常規育種的結合,培育作物優良品種,發展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現任所長是長江計畫特聘教授萬建民博士。

作物科學研究所機構設定為:管理機構有綜合辦公室、科研處和人事處(黨辦),服務機構有科技服務中心和試驗農場,研究機構有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研究中心、作物遺傳育種系、作物分子生物學系、作物栽培生理系和學報編輯部。是國家小麥改良中心、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中心、國家大豆改良分中心(北京)、農業部作物遺傳育種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部作物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農業核技術與航天育種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部穀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作物種質資源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的依託單位,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是其主要的科技創新平台。

研究力量

現有在職職工314人,離退休職工313人。在職職工中,有科技創新人

員179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各1人,長江計畫特聘教授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0人,博士生導師34人,農科院傑出人才一級崗位8人,二級崗位19人,三級崗位9人,有研究員57人,副研究員84人,獲得博士學位人員有62人。擁有作物種質資源學、作物遺傳育種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物栽培與耕作學、作物信息學、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授予點 , 設有作物種質資源學、作物遺傳育種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博士後流動站。

全所現有10萬元以上大型儀器設備100多台件,房屋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試驗地60多公頃,科研試驗設施近萬平方米。

科研設施

主要儀器設備

科研設施科研設施

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儀器設備共69類468台(套),購置費8053.38萬元。儀器設備購置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計財局和中國遠東國際招標公司組織專家負責招投標。儀器設備選型的主要原則是:多功能、高通量、高效率、自動化、網路化和簡單化,先進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大、中、小型儀器設備相配套。儀器設備主要用於遺傳多樣性與核心種質研究、基因鑑定研究、基因克隆與功能研究、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技術研究、作物基因信息網路研究等。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儀器設備面向全國開放。歡迎全國各地的科研人員利用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設施、設備和條件進行有關研究。

農場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農場成立於2003年,其前身由原作物所所部農場、昌平基地及原品資所農場等整合而成,目前共有在職職工21人。農場具備開展科學試驗所具備的房屋、土地、農機具和田間設施的各項硬體條件。

主要任務是承擔培育高產、優質、多抗糧食作物良種及其配套栽培技術的田間試驗任務,承擔作物原種原原種繁殖任務,承擔作物品種資源保種、性狀鑑定的田間試驗任務以及品種檢疫任務;承擔國家區試、農業部新品種展示任務。2004年落實國家和農業部項目的田間試驗任務47個,試驗面積近千畝。

農場作為科學研究的第二試驗室,目標是建設成為科研成果、試驗管理、條件設施、農機設備的展示視窗。我們將以優質的服務,熱忱歡迎本所和兄弟院所前來從事科學試驗研究。

農場設定三個部門:

場辦公室:承擔食宿、文秘、安全保衛、對外協調、綠化、維修等任務。

科技生產部:承擔院、所及相關科研單位的試驗、示範、良繁、展示等任務。

科技開發部:承擔新品種及優良品種的開發創收任務。

場長:李克民

副場長:楊萬琛

人工氣候室

作物科學研究所有MPC—180和MPC—120型人工氣候室各1台,NY—71040型人工氣候室4台,房間型人工氣候室8台,均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配套設施。

國家種質庫

國家作物種質庫(簡稱國家種質庫)是全國作物種質資源長期保存中心,也是國作物種質資源保存研究中心。該庫在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和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的部分資助下,於1986年10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落成。

國家種質庫的總建築面積為3200平方米,由試驗區、種子入庫前處理操作區、貯藏區三部分組成。貯藏區建有兩個長期貯藏冷庫,總貯藏面積為300平方米,其容量可保存種質40餘萬份。種質貯藏條件為:溫度-18℃±1℃,相對濕度<50%。

實驗溫室群

自動化試驗溫室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配套設施,20間共6000平方米。整個系統包括通風系統、溫室內遮陽系統、外遮陽系統、供暖系統、供水系統、濕簾及霧噴降溫系統、配電及補光系統、溫室自動控制系統等,可以自動控制溫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等

抗旱鑑定設施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自動化抗旱鑑定設施共2座,由國家小麥改良中心項目投資建設,試驗地各為310平方米,能自動開閉,可進行各種抗旱試驗。

種質保存中心

國家農作物種質保存中心是由農業部於1999年3月立項批准建設,總投資2600萬元,2000年12月開工,2002年11月落成投入使用。總建築面積3500 m,由種質保存區、前處理加工區和研究試驗區三部分組成。保存區建設面積:1700 m,包括17間冷庫,其中5間為長期庫,使用面積合計293 m,9間為中期庫,使用面積合計568 m,3間臨時庫(每間使用面積36m)。長期庫的貯藏溫度-18℃±2℃,相對濕度≤50%,保存容量為20萬份以上,用於長期保存全國農業植物種質資源,包括農家種、育成品種和近緣野生材料等。中期庫貯藏溫度-4℃±2℃,相對濕度≤50%,保存容量為40萬份以上,中期庫保存種質材料可隨時供種分發給國內育種、科研和教學等單位使用,同時也供國際交換使用。3間臨時存放冷庫(+4℃)供種子臨時存放使用。前處理加工區主要由種子接納室、發芽室、乾燥室、“雙十五”乾燥室、稱重室、包裝室組成。“國家農作物種質保存中心”保存設施投入使用後,加上原有的國家庫長期庫的40萬份容量,則總保存容量達到百萬份以上,基本滿足30年內我國發展的需要,同時也將使得國家種質庫保存的種質資源能為我國作物育種和生產發揮更大的作用。

所授榮譽

作物科學研究所是中國作物學會、中國農學會遺傳資源分會和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作物生物技術分會的掛靠單位。編輯出版的期刊有:《作物學報》《植物遺傳資源學報》《作物雜誌》和《中國種業》。

作物科學研究所長期主持和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 “973” 項目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 “863” 項目 、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國家轉基因植物專項、農業部種質資源保護專項、科技部自然資源科技平台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等。編寫出版了《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等科學專著和科普書刊逾百部。獲得科研成果獎146項,其中包括自然科學獎1項、國家發明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6項、全國科學大會獎8項和省部級獎116項,育成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品種150個。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發展前景

隨著人才隊伍的不斷壯大,科研條件的不斷改善,國際交往的不斷發展,科研工作的不斷深入,作物科學研究所必將為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