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煌

張世煌

張世煌,男,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玉米系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農業部首批科技跨越計畫優質蛋白玉米項目首席專家,亞洲開發銀行AMBIONET項目中國負責人,CIMMYT優質蛋白玉米項目技術指導委員會委員。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導

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玉米系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從事玉米遺傳育種研究,包括:玉米種質擴增和改良,抗逆遺傳和育種技術,品質改良,玉米分子生物學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研究。擔任亞洲開發銀行AMBIONET項目中國負責人,CIMMYT優質蛋白玉米項目技術指導委員會委員。

主持國家"八五"和"九五"科技攻關特用玉米育種專題,選育QPM自交系和雜交種。農業部首批科技跨越計畫優質蛋白玉米項目首席專家。主持農業部參與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擔任首席專家;組織實施玉米種質擴增和接力改良計畫。啟動亞洲玉米生物技術協作網(AMBIONET),進行玉米遺傳多樣性和雜種優勢分析、抗玉米SCMV和MRDV病毒基因定位、抗玉米絲黑穗病QTL定位、玉米耐旱性QTL基因定位和QPM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研究等。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亞洲旱地玉米研究項目和福特基金會資助研究項目等。承擔"十五"863玉米育種子課題和分子育種重大專項。近8年來,在國內外發表論文50餘篇。

人物言論

2009年3月張世煌2009年3月張世煌

1.我國從東北、黃淮海到西南的玉米產業帶上,外資種子企業基本完成了研發、基

地和市場銷售的布局,搶占了大量優質資源,對於市場的掌控力將越來越強。國內玉米種業管理再不加快自主創新,很難說十年後我們還能剩下多少地盤。

2.誰控制種子,誰就掌握了現代農業產業競爭的主動權。

3.近年來,國外種業巨頭不斷加速在中國市場的擴張,發展勢頭非常猛,就玉米來說,目前洋品種已占據了我國10%左右的市場份額。 對於外資的大舉進入,我認為應理性客觀看待。一方面,要看到洋種子確實帶來了新的生產元素。他們提高了玉米生產的機械化作業水平,節省了肥料和勞動支出,增加了收益,對於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外資種子公司也豐富了我國的種質資源,更新了育種理念,給國內種業帶來了種質、技術、質量、服務、競爭和人才意識等,刺激了我國玉米育種技術和經營理念的更新與發展。但同時,我們也必須對跨國種業巨頭的大舉進入保持高度警醒。我國種業起步晚,基礎弱,雖然擁有本土化的資源、市場、價格和人才優勢,但跨國公司依靠強大的研發實力、雄厚的資金、人才優勢,成熟的市場運作技巧和先進的企業管理能力,已對我國種業構成競爭壓力。目前跨國公司已經在中國市場上完成了產業布局,一旦他們開足馬力進軍中國種業市場,我們的品種創新能力和市場開發能力都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張世煌張世煌

4.目前,我國種業最突出的問題不是品種數量不夠,而是太多,一個縣僅玉米就有200多

個品種,多到農民無法選擇。另一方面,真正好品種卻沒幾個。

5.跨國公司的競爭壓力已經不允許我們慢條斯理,需要跨越式發展。我們應放開眼界,把注意力聚焦在發展核心競爭力上。首先,要加快農業科研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公益性研究機構退出商業化育種,同時改革科研立項機制和考評機制,強化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其次,改革品種審定製度,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鼓勵種業技術創新,杜絕剽竊式育種,要從改革品種審定入手。現行審定辦法扼殺科技創新的積極性,改革品種審定製度是決定我國種子企業生死攸關的重要舉措。只有徹底改革審定製度,代之以註冊制,同時建立產品責任追究制度,才可能激勵育種者的創新積極性和促進我國種業大發展。另外,要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和侵犯智慧財產權等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只有建立公平競爭機制,才能保障創新,促進我國大型種業企業的迅速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