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

史載同期紅6軍共有3個。一是鄂西長陽紅6軍,成立於1929年7月,軍長李勛,副軍長陳壽山,參謀長李子俊,部隊共編為兩師,第1師師長劉良臣,第2師師長陳子清。全軍共3000餘人。

簡介

歷史上的四支紅六軍

第一支

是鄂西長陽紅六軍,成立於1929年7月,軍長李勛,副軍長陳壽山,參謀長李子俊,部隊共編有2個師。第一師師長劉良臣,第二師師長陳子清。全軍共3000餘人。紅六軍組成後,分三路開赴沿頭溪,打敗大土豪鄧甲山,首戰告捷。8月間,紅六軍在資丘遭敵伏擊,部隊損失慘重,軍長李勛等77人遇難,部隊潰散。長陽紅六軍至此即告結束。

第二支

贛西南紅六軍。是由贛西南紅軍游擊隊合編而成的。1930年1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5軍主力到達遂川.1930年1月18日至21日,中共贛西、湘贛邊特委和紅五軍軍委在遂川之零四圩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將江西紅軍獨立第二、三、四、五團與贛西南紅軍游擊隊合編為紅軍第六軍。紅五軍及時派出43名有活動能力的骨幹參加紅六軍工作。軍長黃公略,贛西南特委書記劉士奇擔任紅6軍政委(後改為陳毅擔任),參謀長陳奇涵,政治部主任毛澤覃。下轄3個旅,柯武東、羅炳輝等分任旅長,李文林、曾炳春、劉作述等分任政委、書記,不久改為縱隊。第1縱隊長柯武東,政委李韶九;2縱隊長羅炳輝,政委王如痴;3縱隊長徐彥剛,政委劉作述。全軍共2600餘人。1930年7月,紅六軍改為紅三軍,編入紅一軍團。

第三支

是鄂西紅六軍。是由鄂西紅軍中央獨立師改編的。獨立師前身系鄂西洪湖地區由周逸群、段德昌領導的幾支革命武裝。後合編成中央獨立師,段德昌任師長,下分兩個縱隊。1930年2月5日,按照鄂西特委的指示,鄂西中央獨立師1、2縱隊於監利汪家橋會師改編,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軍長孫德清(繼由鄺繼勛任),政委由周逸群兼任。紅六軍下轄3個縱隊:一縱司令員段德昌,政治委員王鶴;二縱司令員段玉林,政治委員許光達;三縱是由當地“神兵”改編的,特委派任司令員,全縱隊共有3000餘人,因在長陽游擊交通不暢,與軍部聯繫較少。紅6軍還組織了黨的前委,正式委員7人:孫德清、段玉林、段德昌、徐昌賢、張傳賢、王鶴以及中央派來負責軍隊黨務工作的一位同志;後補委員3人:許光達、李子揚、王一鳴。5月,兩縱隊擴編為紅十六、十七師,第十六師師長王一鳴、政治委員王鶴;第十七師師長許光達、政治委員李劍如。紅六軍全軍共8000餘人。1930年7月4日,紅六軍與紅二軍在湖北公安縣會師,組成紅二軍團
紅二軍團內紅六軍的編制是:鄺繼勛(後段德昌)任軍長。第十六師,王一鳴任師長,王鶴任政治委員;第十七師,段德昌任師長,許光達任政治委員。

第四支

是洪湖的新紅六軍。1931年1月,中共鄂西特委以紅六軍返回洪湖的一個多團為主,加上紅二軍留下的部分傷病員,合編為新紅六軍。段德昌任軍長。不久,新紅六軍改編為紅九師,段德昌任師長。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西征發生時間: 1934年8月~10月
發生地點: 湖南、廣西、貴州廣大地區
10月24日,紅六軍團主力經過10餘天的艱苦轉戰,終於粉碎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在石阡以南的馬家坪突破敵人的封鎖線,到達貴州省印江縣的木黃,與紅三軍勝利會師,完成了戰略轉移的任務。 紅六軍團的西征作戰,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反革命"圍剿",保存了革命力量,為紅軍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奠定了基礎。1934年8月7日,紅6軍團部率領第十七、第十八兩師(6個團)和紅軍學校共9700餘人,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從衙前、五斗江之間通過了國民黨軍的第一道封鎖線,開始西征。接著,又突破兩道封鎖線,於8月11日進至桂東縣以南的寨前地區。在這裡,紅六軍團領導機關正式成立,蕭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國民黨軍西路軍總司令何鍵發現紅六軍團突圍後,急令其第一縱隊第十五、第十六師由永新地區尾追,第十九、第六十三師和湖南保全團在紅六軍團前方堵截,控制交通要道,企圖在北上粵軍的配合下,將紅六軍團圍殲於郴縣、汝城、和東之間地區。廣西軍閥為防止紅六軍團入桂,也將其2個師向北部調動。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為爭取先機,決定放棄在桂東暫時停留的計畫,乘國民黨軍圍攻部署尚未就緒和湘江防禦還較薄弱的時機,迅速西渡湘江,進至新化、敘浦地區。12日晚,紅六軍團從寨前出發,經資興、郴縣、桂陽、新田縣境,於23日到達零陵東北地區,準備西渡湘江。在此期間,國民黨軍一方面加強湘江江防,用9個團的兵力封鎖了零陵至祁陽段;一方面督令追擊部隊加速尾追,先頭已進至陽明山西南和常寧附近。粵軍3個師也正分路向零陵、道縣開進。鑒於這種情況,紅六軍團再次改變渡江計畫,迅速向東轉移,進至陽明山區,擬在此堅持鬥爭,建立和發展根據地。由於國民黨軍已從南、北、西三面逼近,該地區的地形、社情等條件又不利於建立和發展根據地,遂又經白果市急轉南下,由嘉禾折轉西進道縣,經湘、桂邊境的永安關,徒涉沱水進入廣西北部。9月上旬,紅六軍團於灌陽縣的文市附近擊退湘軍第十六師和桂軍第十九師共8個團的進攻,在界首地區順利渡過湘江,進占西延城(今資源)。9月8日,紅六軍團根據中革軍委的訓令,由西延西進,準備在城步、綏寧、武岡山地區打擊湘軍,未能得手。此時,湘桂兩省國民黨軍主力已進至綏寧、靖縣地區,阻止紅六軍北進。紅六軍隨即轉兵向南,襲占通道城(今縣溪鎮)。19日,在靖縣新廠給尾追之湘軍補充第二總隊的兩個團以殲滅性打擊後,又於10月1日襲占貴州的舊州老黃平。隨後又轉向黔東北的江口前進,擬與紅三軍會合。國民黨軍發現紅六軍團改向東北前進,遂以湘軍第五十五旅,獨立第三十二旅和桂軍第十九師進至鎮遠、石阡堵擊,桂軍第二十四師、湘軍補充第一總隊及黔軍一部尾追,企圖阻止紅六軍團與紅三軍會合,並將紅六軍團圍殲於石阡地區。10月7日,紅六軍團在石阡西南甘溪街同桂軍第十九師遭遇,經激戰,一部被敵截斷,由參謀長李達率領到達沿河地區,後與紅三軍會合;主力被迫向東南轉移,在石阡、施秉、餘慶之間地區,利用山高林密的自然條件,與20多個團的國民黨軍周鏇。

中國工農紅軍整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