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簡稱紅十五軍。史載紅十五軍有三支。一支為徐海蚌地區的紅十五軍,第二支為鄂東南地區紅十五軍,第三支為紅五軍團第十五軍。

簡述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簡稱紅十五軍。 史載紅十五軍有三支。

三支隊伍

徐海蚌地區紅十五軍

一支為徐海蚌地區的紅十五軍。1930年7月上旬,中共徐海特委領導徐海蚌地區的農民武裝起義,並成立紅十五軍。7月初,中共江蘇省委提議,中共中央軍委批准,在省委書記李維漢、省軍委書記李碩勛直接領導下,成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軍部,軍長陳治平,政治委員王洪(武飛),政治部主任陳履真,參謀長冷啟英。徐海蚌地區農民暴動武裝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下轄三個師:以蕭縣之黃口、王寨、永固地區的暴動隊伍編成第一師,師長張聖和,政治委員李祥齡。以銅山縣東之黃集、大湖賀村地區的暴動隊伍編成第二師,師長鹿世昭,政治委員胡漢傑。以宿縣西北的百善集,縣東的東三鋪、水池鋪等地的暴動隊伍編成第三師,師長丁超武,政治委員李乾臣(李乾成)。

鄂東南地區紅十五軍

第二支為鄂東南地區紅十五軍。1930年10月18日,紅八軍攻打長沙部隊一部和鄂東南各縣游擊隊、贛東北部分游擊隊及紅八軍部分痊癒傷病員編成的四、五縱隊。
中共徐海埠總行委、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司令部,報請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對紅十五軍下一步軍事行動指示。後經中央軍委長江辦事處指示,徐海埠地區紅十五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中央獨立第一師。以洪澤湖邊區打游擊的紅十五軍第三師第一支隊1000多人隊伍為基礎,改編成立中國工農紅軍中央獨立第一師第5團。紅軍中央獨立第一師第5團行軍至鄂東黃梅縣考田鎮吳祥村與紅八軍第四、五縱隊匯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
根據中央指示,改編為紅軍第十五軍。軍長蔡申熙,政治委員陳奇(陳祖漢),政治部主任周吉可。下轄第一、三團,全軍約1800餘人,活動於黃梅、廣濟、宿松、太湖等縣。1931年1月,紅十五軍與紅一軍在商城南部的長竹園會合,併合編為紅軍第四軍。該軍第一團改編為紅四軍第十師二十九團(後是主力團),到四川後改為紅三十一軍九十三師二七九團(後是三十一軍的主力團),到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抗戰後)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二團第三營(活動在太岳區);第三團改編為紅四軍第十一師三十二團,抗戰開始後,該團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七七○團第二營。

紅五軍團第十五軍

第三支為紅五軍團第十五軍。1931年12月14日,寧都起義的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一部改編為紅五軍團第十五軍。軍長黃中嶽,政治委員左權,參謀長肖世俊。轄第四十三、四十四師。1932年3月,紅十五軍劃歸紅一軍團建制,左權任軍長,朱瑞任政治委員。同年12月28日,紅十五軍重歸紅五軍團建制。1933年5月,紅十五軍與紅三十八、三十九師縮編為紅五軍團第十三師。

中國工農紅軍整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