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簡稱紅九軍,史載紅九軍有三支。一支為鄂北地區紅九軍,第二支為閩西紅九軍,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的紅九軍。

簡述

紅九軍政治部遺址紅九軍政治部遺址

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簡稱紅九軍,是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之一。
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在川陝蘇區站穩腳跟後進行擴編,由第十二師和巴中等地的地方武裝合編成紅九軍。軍長何畏、政治委員詹才芳、副軍長許世友、參謀長王學禮、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下轄第二十五師,師長許世友(兼任)、政治委員陳海松;第二十七師,師長王學禮(兼任)、政治委員陳修神、軍直屬隊長周希漢
1935年7月,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會師,8月5日,分屬左路軍北上,9月14日,紅一、四兩方面軍分裂,紅九軍隨紅四方面軍轉而南下。1936年10月,隨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紅一方面軍再度會師。之後,紅九軍作為西路軍一部分西渡黃河作戰,此時主官為:軍長孫玉清、政委陳海松、參謀長陳伯稚,此後不久全軍覆滅。

第一支紅九軍

一支為鄂北地區紅九軍。1930年7月,出襄、棗、宜等地的紅軍游擊隊組成紅九軍第二十六師,張香山擔任師長,余益庵擔任政治委員,何尚志擔任參謀長。下轄4個團,共500餘人。部隊在戰鬥中不斷發展壯大,打下蔡陽等三市鎮後,僅槍枝就猛增至3000餘支。1931年初,中央派趙侗擔任師長,參與紅九軍第二十六師的第二階段鬥爭。1931年9月,在均縣、房縣地區活動的紅三軍教導團與當地游擊隊合編為紅九軍第二十五師,師長湯穆禹,政治委員朱勉之。1932年春,正式成立紅九軍軍部,總指揮張木阡,政治委員馬三光,參謀長韋克鐸。不久,紅二十五師即由房縣轉移到洪湖地區,編入紅三軍第八、第九師;紅二十六師改編為襄棗宜第一、第二路游擊軍,紅九軍番號即行取消。

第二支紅九軍

第二支為閩西紅九軍。1930年3月,閩西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決議,將閩西各縣赤衛團、隊改編為紅九軍。軍長鄧毅剛,政治委員高靜山,參謀長鄭益,政治部主任陳正。下轄5個團,龍巖編第一團,上杭編第二團,永定編第三團,連城編第四團,武北、汀南合編為第五團。全軍共約3000人,2000多支槍。1930年5月,奉黨中央指示,紅九軍番號取消,改稱紅十二軍。

第三支紅九軍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的紅九軍。1933年6月底7月初,紅四方面軍在四川省南江縣召開軍事會議,通過了將師擴編為軍的決議。其中,第十二師連同巴中地區的地方武裝合編為第九軍。軍長何畏,政治委員詹才芳,副軍長許世友,參謀長王學禮,政治部主任王新亭。轄有二十五、二十七兩個師和隨後組建的第二十六師,共1萬餘人。1935年5月參加紅四方面軍長征後,紅九軍整編為4個師另2個團。1936年11月中旬,編入西路軍序列,轉戰甘肅省河西地區。

中國工農紅軍整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