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史載紅二十六軍有兩支。一支為冀南紅二十六軍,另一支為陝甘紅二十六軍。

簡介

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簡稱紅26軍,是陝北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之一。
1932年2月12日,紅軍陝甘游擊隊成立,總指揮謝子長,政治委員李傑夫。後劉志丹、閻紅彥先後任總指揮。
1932年12月24日,紅26軍在宜君縣轉角鎮成立,主力由陝甘游擊支隊改編而成,政委杜衡(後汪鋒代之),全軍僅一個團,即第42師第2團,王世泰任團長,杜衡任政委。1933年5月,杜衡率領紅26軍強行南下三原戰敗,僅少數餘部在王世泰、王泰吉和劉志丹等領導下突圍。同年11月,重新組建第42師,師長王泰吉(後劉志丹代)、政治委員高崗(後楊森代),全軍共500餘人。
1935年9月,紅26軍改編為紅78師,與紅25軍、紅27軍共同組成紅十五軍團,楊森任師長。

歷史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史載紅二十六軍有兩支。

一支為冀南紅二十六軍。1930年9月19日,東明(今屬山東)、長垣(今屬河南)兩縣及附近農民在當地黨組織領導下聯合武裝暴動,並組成了紅二十六軍。共2000餘人,槍800餘支。不久,在戰鬥遭遇失敗。

另一支為陝甘紅二十六軍。1932年12月,中共陝西省委將陝甘游擊隊改編為紅二十六軍。當時,軍、師部均未成立,只組建了第四十二師第二團團部。時任陝甘省委書記的杜衡將陝甘游擊隊的主要創始人吳岱峰和閻紅彥排除在領導層之外,自任軍政治委員兼四十二師二團政治委員,並任命原陝甘游擊隊班長王世泰為二團團長。團下轄步兵連、騎兵連、少年先鋒連,共200餘人,150支槍。1933年6月13日,又將渭北、富平游擊隊改編為紅二十六軍第四團,下轄3個連和1個騎兵班,共100餘人,80餘支槍。1933年11月,正式組成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及其師部。師轄第三團、騎兵團。師長王泰吉,政治委員高崗,參謀長劉志丹,全師共人槍500餘。1934年秋,紅二十六軍又先後組建了第一、二團。這樣,紅二十六軍共轄4個團,計2000餘人。1935年9月,陝甘紅二十六軍改編為紅十五軍團第七十八師。

創立

1931年9月,劉志丹等人在陝甘邊界的南梁地區,成立了南梁游擊隊劉志丹任總指揮,下轄三個大隊,共300餘人。10月,閻紅彥等領導的陝北游擊隊到達南梁,與南梁游擊隊回合。1932年1月初,南梁、陝北兩支游擊隊在新正縣(今正寧縣)柴橋村改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謝子長任總指揮,劉志丹任副總指揮,楊重遠任參謀長。下轄兩個支隊,共有700多人,兩個支隊均設有中共黨支部。2月12日,根據中共陝西省委指示,西北反帝同盟軍在甘肅正寧縣三嘉原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謝子長任總指揮,李傑夫任政委,下轄四個大隊。12月24日,陝甘游擊隊在宜君轉角鎮(今屬旬邑)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團,團部設政治、參謀、經濟、管理四個處和一個隨營學校,下轄3個連隊。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及紅二十六軍先後長期活動在陝西、甘肅交界處,深入發動民眾,打土豪分糧食,襲擊國民黨反動勢力,開展游擊戰爭,創建了陝甘邊蘇區。1935年2月,陝甘邊蘇區與陝北蘇區實行統一領導,形成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唯一保存完整的根據地----西北革命根據地,這塊根據地成為中共中央和各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

緣起

西華池正當慶陽到寧縣以至人陝的要道,是合水縣的一個重鎮(現為合水縣政府所在地)。當時該處駐軍為國民黨陸軍新編十一旅特務營一、二連,由營副潘立廷指揮。從1929年開始,我黨在這支軍隊中的兵運工作一直沒有間斷,一批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秘密在該部工作,地下黨員主要有李樹林、高鵬飛、胡立亭、馮世光、曹化民、吳啟昌等,高鵬飛時任特務營一連連長。1932年六七月間,謝子長靖遠兵敗回歸陝甘途中,曾派欲去蘭州的楊林、蘇生儒、高照璧轉道慶陽,於十一旅搞兵運工作。他們打進去以後,通過多方面了解,認為在共產黨員高鵬飛所在的特務營一連舉行士兵暴動,條件最為成熟,遂派共產黨員宋廷壁到盤克原找陝甘游擊隊聯繫。經劉志丹、閻紅彥同意後,於7月9日舉事。高鵬飛所在的一連首先贊同起義,然後趁二連上操的機會,一連突人操揚,收繳了二連架起的槍械,並命令二連集合待命。與此同時,楊林等人衝進營部,協助陪營副潘立廷打麻將的高鵬飛解除了潘的武裝。當高鵬飛到操場鄭重宣布一、二連起義時,在場官兵熱烈鼓掌,積極擁護,表現了官兵們嚮往革命、棄暗投明的願望。起義部隊作了臨時編隊,共約170餘人,天黑後開往盤克。次日晚,起義部隊與陝甘游擊隊在盤克武洛正式會合,被編為陝甘游擊隊第三大隊,高鵬飛任大隊長,閻潤平任政委。西華池起義是陝甘軍運史上成功的一例,它削弱了西北軍閥在隴東的勢力,發展了人民革命武裝,擴大了游擊隊的政治影響。
西華池起義的成功,促使大批農民踴躍參軍,部隊很快發展到步騎兵500多人,開赴正寧縣的湫頭、陝西旬邑一帶休整,以圖更大發展。7月下旬,陝西省委派李艮(李愚痴)來游擊隊擔任政委,並傳達了省委關於“徹底轉變陝甘新蘇區的機會主義領導,以創建陝甘新蘇區與二十六軍”的指示,表現了中共陝西省委“左”的錯誤領導和對陝甘游擊隊黨委的嚴重不信任。李艮在正寧南邑連續召開六七天干部會議,批判所謂“機會主義領導”,空談創建新蘇區和二十六軍問題,要求部隊“停止游擊戰爭”,“演習陣地戰和平原戰”,限令20天內將五頃原土地分配完畢;在隊委會外又成立了一個秘密“隊委會”,以向“反革命陰謀分子”作鬥爭。就在李艮整天泡在會議之中批判“機會主義領導”之時,敵人從容地完成了進攻游擊隊的部署。在敵發起進攻後,李艮又命令游擊隊硬攻和死守。8月13日硬攻王郎坡寨子失利,部隊損失五六卜人。18日經三嘉原撤至五頃原,又迎敵死守,結果再傷亡30多人。部隊當晚退至三嘉原,19日晨敵又包抄上來,情況十分危急。正巧太陽出來後山峁溝壑上大霧騰起,藉此掩護,部隊奮力突圍,在宜君縣馬欄聚齊時只剩下200多人。錯誤路線和錯誤指揮給陝甘游擊隊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部隊損失過半,隊委會解散,根據地喪失。
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李艮回省委匯報。陝西省委對李艮本人作了嚴肅處理,但仍然強調改造游擊隊的“右傾機會主義領導”,撤銷了閻紅彥總指揮職務,重派謝子長為陝甘游擊隊總指揮。部隊稍事休整後,進入耀縣照金一帶活動,於9月12日在照金殲敵獲勝,後向西北轉移,在淳化縣安子窪、正寧縣劉家店兩次與敵遭遇,戰鬥失利。為解決部隊給養,9月25日奔襲保全縣城,再次失利。不得已退至南梁地區的平定川、豹子川一帶。時值秋冬之際,嚴寒將至,傷病員大增,部隊衣食無著,士氣低落,陝甘游出隊面臨著嚴重的困難。謝子長主持隊委會,決定分散外出活動,渡過難關:劉志丹帶70餘人到合水拓兒原一帶活動,楊森、黃子文帶60餘人到三原武字區活動,閻紅彥、楊重遠帶騎兵隊到照金一帶活動,謝子長與吳岱峰等留守平定川、豹子川,照看傷病員。經過近兩個月的分兵游擊,發動民眾打土豪,籌集到不少糧款物資,部隊元氣恢復。陝甘游擊隊在艱難的征程中,終於軍威重振,於12月初,再出橋山,南下渭北,以圖更大的發展。

發展歷程

1932年12月24日,根據黨中央同年4月20日《關於陝甘邊游擊隊的工作及創造陝甘邊新蘇區的決議》和陝西省委同年6月、8月的指示,紅二十六軍在陝西宜君縣轉角鎮正式成立。當時只有一個團,就是由陝甘游擊隊改編而成的中國工農紅軍二十六軍第二團(簡稱紅二團),下轄騎兵連、步兵連、特務連和青年連(1933年改稱少年先鋒隊),共200多人。杜衡任團政委,王世泰任團長,鄭毅任參謀長,汪鋒任團黨委書記。由於杜衡的“左”傾偏見,劉志丹被排斥在領導者之外,只任團政治處處長,謝子長、閻紅彥被送往上海中央局“受訓”。
紅二團成立以後,執行陝西省委關於創立照金蘇區的任務,部隊南下。照金,位於耀縣西北,是橋1lJ南端的一個小鎮。這裡溝壑縱橫,山巒重疊,地勢險峻。12月26日,紅二團迅猛殲滅焦坪守敵60餘人,接著消滅照金、旬邑民團各一部,部隊發展到300餘人,並幫助地方黨先後建起了香山、芋園、照金、旬邑、宜君5支游擊隊。在廟灣與夏玉山(夏老么)民團作戰中失利,部隊撤離照金蘇區,劉志丹接替鄭毅任參謀長。1933年2月上旬,紅二團轉移到正寧縣的三嘉、湫頭一帶開展游擊活動,並在湫頭王郎坡設計伏擊趙世紳民團,將敵全殲於石炭溝,趙被活捉後拉至三嘉狼牙窪處決。隨後,部隊又回到照金。1933年3月8日,中共陝甘邊區特委在照金正式成立,金理科任特委書記,習仲勛任特委軍委書記。4月5日,經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新的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周冬至任主席,習仲勛任副主席。至此,地跨耀縣、旬邑、淳化3縣邊界的照金根據地基本形成。這是陝甘邊區建立革命政權的第二次實踐。
1933年4月下旬,楊虎城井岳秀以4個正規團和6個縣的民團約8千餘人兵力進犯照金根據地。紅二團轉入外線作戰,習仲勛等率領游擊隊堅持鬥爭。經過20餘天機動作戰,殲敵一批,部隊發展到500餘人,進犯之敵也撤出照金蘇區。5月25日紅二團回到照金。中共陝甘邊區特委和紅二團黨委在照金北梁舉行會議。會上,被暫時性勝利沖昏了頭腦的杜衡,置劉志丹等人的正確意見於不顧,強行作出南下渭(南)華(縣)的決定。渭華地處關中平原,既無險可憑,又有敵重兵駐紮,非常不利於小部隊游擊作戰。但由於杜衡的威逼,29日,紅二團從照金出發南下,次日到達三原。杜衡藉口向省委匯報,隻身離隊。紅二團渡過渭河之後,在關中平原遭到楊虎城部四五千兵力的圍追堵截,慘遭損失,退入秦嶺山區。後在藍田張家坪與千餘之敵惡戰一場,幾乎全軍覆沒。劉志丹等指戰員突圍出來,歷經磨難,回到照金,生還者約100人。我黨經過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這一支陝甘紅軍部隊,就這樣被“左”傾機會主義者斷送了。

中國工農紅軍整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