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軍閥

西北軍閥泛指清朝末年、中華民國初年在中國西北地區發跡的軍閥,主要成員有馮玉祥所統帥的“國民軍”。後來楊虎城所部17路軍也被稱為西北軍。於1919年改編為“西北邊防軍”。

基本信息

簡介

西北軍泛指清朝末年、中華民國初年在中國西北地區發跡的軍閥,主要成員有馮玉祥所統帥的“國民軍”。後來楊虎城所部17路軍也被稱為西北軍。於1919年改編為“西北邊防軍”,名稱之始。

發展

前身

清末的新軍建設計畫在陝西成立第三十九混成協,由陝西督軍負責建立,辛亥革命民國成立後,1912年袁世凱委任其親信陸建章任左路統領兼北京總統府警衛軍參謀官(後升警衛軍統領),1914年陸以此部隊擴編為陸軍第七師師長,由北京政府任命討伐陝西民變首領白朗的名義進軍陝西並取代原陝西都督兼民政長張鳳翽的位置成為新的陝西都督(全名:武將軍督理陝西軍務)。後來西北軍的首領馮玉祥為陸建章之女婿,陸委任其內侄女婿馮玉祥任第七師左翼第一營營長,此營後擴編為第14旅、混編第16旅,馮亦隨著部隊的擴編升任旅長並在西北募兵建軍,軍閥史中各路軍閥大多在出生地發跡,馮玉祥以安徽人身分在西北立足的根源由此開始。
1915年袁世凱稱帝,陸建章為擁護者之一,其隸下的混編第16旅在當時雖然效忠袁世凱政府,但是並未接受北洋軍元老王士珍呼應發電擁立袁世凱的要求,在北京政府的命令下混編第16旅開往四川準備討伐護國軍,途中與遭到護國軍擊潰的混編第4旅會合,當時混編第4旅第2團第2營營副為馮玉祥的舊友鹿鍾麟,因此第2團接受改編加入混編第16旅,這批部隊因為之前立場未明確表態的遠因下與護國軍私下達成協定,實際上並未和護國軍直接作戰,這作法保全了馮玉祥日後興起的家底,這批部隊直到1920年後再度回到西北,這段空白時間則在北洋軍系的互斗間西北未有長時間的根據勢力。
1916年,陸建章旗下的陝北鎮守使陳樹藩反對帝制,因此獨立自號陝西護國軍總司令,與胡景翼合作擊潰了陸建章之子陸承武率領的陝西第1混成旅,陸承武亦被俘虜。作為愛子安危的交換條件,陸建章主動將其權利讓渡給陳,陳樹藩由此創立“陝軍”,胡景翼則藉此取得陝西督軍之位,西北軍此時為雙頭領導之局。
1918年國民黨元老、書法家于右任孫中山的指示下由胡景翼協助回到陝組織成立“靖國軍”[1],手下有樊鍾秀楊虎城等將領。這導致身為安徽派卻與北京政府關係密切的陳樹藩不安,兩方多次發生衝突,為此1919年皖系軍閥控制的北洋政府徐樹錚出兵西北解決問題,其手下的軍隊改稱“西北邊防軍”。徐樹錚在1918年殺死陸建章。幾年之後徐樹錚被馮玉祥殺死。

成軍

在馮玉祥的連襟陝西省長閻相文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的推薦下馮玉祥所部擴編為師。1921年閻相文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自殺。馮玉祥趁機接掌西北兵權,任陝西督軍、河南督軍。1922年,馮玉祥任陸軍檢閱使。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吳佩孚任命馮玉祥為第三軍總司令,令其出古北口進擊開魯攻擊奉系軍閥,但馮受奉系賄賂,和駐北京的孫岳胡景翼聯合反戈占領北京,發動北京政變,改名“國民軍”,造成直系兵敗。馮玉祥囚禁直系首領曹錕,但因為自己兵力不過4萬人,請出皖系段祺瑞執政,驅逐溥儀出宮,邀請孫中山北上。孫到達北京後於1925年初病逝。1925年1月,馮玉祥就任西北邊防督辦,所部也就被稱之為“西北軍”[2]。在蘇聯的支持下,馮的部隊達到15萬人。
1925年底,國民軍參加長江中游的吳佩孚和長江下游的孫傳芳聯合發動的反奉戰爭。11月22日,奉系將領郭松齡在馮玉祥的支持下,在直隸灤州倒戈,將所部改稱東北國民軍,迅速回師占領山海關錦州新民等地,直逼瀋陽。12月24日郭松齡兵敗被捕,次日被殺。張作霖揮師南下入關,挺進京津。1926年1月直、奉聯合,攻擊國民軍。在其攻勢下馮玉祥下野,去蘇聯考察,西北邊防督辦一職由張之江代理。3月奉軍在日軍的掩護下占領天津。三·一八慘案之後,1926年4月9日國民軍驅逐段祺瑞。隨後國民軍被直、奉聯合擊敗,撤出北京,1926年5月到8月在南口大戰失敗後撤回至西北。

壯大

國民軍的主力是馮玉祥胡景翼孫岳下屬的三個軍。胡景翼的手下多為靖國軍的舊部。胡景翼病死後,其手下部隊多投奔馮玉祥。另有奉系郭松齡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的第四軍和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的方振武部第五軍。
1926年8月馮玉祥回國。之前1月直系吳佩孚手下劉鎮華的“鎮嵩軍”進攻西安的楊虎城,圍城8個月,9月被馮玉祥派鄧寶珊孫良誠吉鴻昌擊敗。劉鎮華投入馮玉祥門下。
馮玉祥1926年9月17日在綏遠五原誓師,任國民革命軍聯軍(後改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司令,宣布率領所部9個方面軍全軍加入廣州孫逸仙國民黨。1927年5月出兵潼關,參加北伐。部隊達到25萬人,後達到40萬,這時的西北軍達到頂峰。同年回響南方的蔣介石和汪精衛進行清黨反共。
北伐時期國民革命軍有四個集團軍,分別是蔣介石第一集團軍、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閻錫山的第三集團軍、和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第四集團軍。
1927年馮玉祥所部渡過黃河,1928年參加第二期北伐,占領天津。1928年初,二次北伐結束,西北軍實行縮編,全軍縮編為十二個師,共22萬人。

瓦解

1929年北伐成功後,由於裁軍問題,馮玉祥與蔣介石產生了矛盾,導致蔣馮戰爭,但由於閻錫山軟禁馮玉祥和韓復矩、石友三改投蔣介石西北軍很快失敗。
1930年馮玉祥率所部參加中原大戰,聯合閻錫山、李宗仁等對抗蔣介石,是反蔣方的主力。初期吉鴻昌等殺得陳誠大敗,但因為閻錫山的“晉軍”支援不利和張學良入關支持蔣,最終失敗。馮玉祥下野隱居。西北軍被蔣介石解散收編,餘部被縮編為宋哲元的29路軍、孫連仲的26路軍、吉鴻昌的22路軍、梁冠英的25路軍等,以及之前投蔣的韓復矩、石友三的部隊。
宋哲元的部隊被張學良改編為29軍,成為東北軍作戰序列,是後來長城抗戰盧溝橋事變中的主力。在喜峰口威震日軍的“大刀隊”就是建於1916年的馮玉祥的手槍隊[3]。在國共內戰末期淮海戰役中,這支部隊在第3綏靖區,其中的一部分在張克俠何基灃的帶領下投奔解放軍
孫連仲的部隊駐紮華東,後來成為台兒莊大捷的主力。
韓復矩鎮守山東對日軍臨陣退縮被國民政府處決。石友三則在包括日本人在內的各方勢力之間反水多次,最終被手下殺死。

其他

楊虎城在1929年投蔣,在蔣唐戰爭中擊敗唐生智。1930年中原大戰之後西歸升格為17路軍,6萬多人,被稱為“西北軍”。1936年西安事變之後縮編為38軍,由孫蔚如率領。抗日戰爭期間38軍擴編為31軍團,由孫蔚如任軍團長;下轄38軍(軍長趙壽山)和96軍(軍長李興中),在中條山等地[4]。抗戰之後38軍和96軍合併為38軍。1946年孔從周率38軍投奔共產黨晉冀魯豫軍區,被改編為西北民主聯軍38軍,歸兵團指揮,成為解放軍的一部分。

人物

著名將領

· 馮玉祥胡景翼孫岳
· 郭堅 ,盧占魁, 楊虎城井岳秀 麻振武 孫蔚如 候保傑
· 馮玉祥部下:鹿鍾麟宋哲元趙登禹孫連仲石敬亭馮安邦,韓復矩,石友三佟麟閣劉汝明孫良誠梁冠英方振武吉鴻昌黃樵松張自忠張克俠何基灃馮治安 劉郁芬
· 胡景翼部下:鄧寶珊岳維峻董振堂高桂滋 馮毓東 田玉潔 李紀才 蔣世傑 曹世英 李虎臣 衛定一 黨玉琨
· 孫岳部下:徐永昌龐炳勛
“馮玉祥五虎將”是指出身於西北軍的五位將領,五位均與馮玉祥有所關係,依序為宋哲元劉郁芬鹿鍾麟張之江李鳴鐘五人。

國民黨派

· 黃郛楊傑杜聿明張群

共產黨派

· 宣俠父劉伯堅鄧小平王若飛徐向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