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思想史稿》

《中國學術思想史稿》

《中國學術思想史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1出版。是國內不多的全面論述中國學術思想史的專著之一。

中國學術思想史稿

《中國學術思想史稿》《中國學術思想史稿》

步近智張安奇 著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內容提要

本書是國內不多的全面論述中國學術思想史的專著之一,作者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運用侯外廬先生創建的思想史與社會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系統闡述了自先秦至辛亥革命時期的學術思想,對於每一朝代、每一歷史時期的重要學派、思想家,重大的學術活動,其產生、發展的經過,其對後世的影響,都有精到的論述,昭示了中華優秀的思想傳統和輝煌的人文精神。

本書目錄

 

第一編 先秦時期的學術思想

先秦時期的社會與思想概述

第一章 原始思維

第一節 原始人類的意識活動與靈魂觀念的產生
一 北京人的意識活動
二 靈魂觀念的出現
第二節 原始的自然觀
一 “萬物有靈”——認識自然的最初意識
二 自然物的崇拜意識

第三節 氏族人類起源的最初探索
一 氏族起源的探尋與圖騰崇拜意識
二 人類起源的原始探索
第四節 宇宙發生說與社會歷史觀念的萌芽
一 “天地開闢”的宇宙發生說
二 祖先崇拜與英雄史觀的萌芽
第五節 原始的審美意識與道德觀念
一 原始審美意識的萌芽與發展
二 原始的道德觀念

第二章 孔子儒學的創建與諸子百家的爭鳴

第一節 西周時代的思想
一 夏商時代的天命思想和神權壟斷
二 西周的“維新”與宗法奴隸制的意識形態
三 西周末的社會動盪和天命神權觀念的動搖
四 早期“五行”“陰陽”說和《易經》思想

第二節 春秋時代“天人之辨”思潮的興起和孔子儒家學說
一 “天人之辨”思潮的興起
二 孔子的“仁”學思想體系
第三節 戰國時代諸子之學的爭鳴與交融
一 墨子與早期墨學
二 《老子》以“道”為本的思想體系
三 思孟學派對儒學的發展
四 《管子》管仲學派

五 宋鈃、尹文學派對《老子》學說的改造和發展
六 莊子的道家思想
七 名辯思潮與後期墨家
八 總結“百家爭鳴”的荀子學說
九 韓非的學術思想
十 陰陽家鄒衍的“五德終始”說
十一 諸子百家的思想融合與《呂氏春秋》
第四節 先秦時期的史學思想
一 中國第一部私人撰述的歷史《春秋》
二 《公羊傳》的“三世說”和“大一統”思想
三 《春秋左氏傳》、《國語》的史學思想

第二編 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的學術思想

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的社會與思想概述

第三章 儒學的獨尊與經學思潮

第一節 秦代法家思想與陰陽家“五德終始”說的結合
第二節 西漢的黃老思想與儒學統治地位的確定
一 漢初的學術趨向與黃老之學
二 《黃老帛書》中的哲學思想
三 《淮南子》的學術思想
四 經學統治地位的確立與董仲舒的儒學思想體系
五 司馬遷的學術思想
第三節 經今古文之爭和王充的無神論思想
一 經學的神學化和漢代經今古文之爭
二 對讖緯神學的抨擊和王充的唯物論、無神論思想
第四節 東漢末年的社會批判思想
一 王符的社會批判思想和改革主張
二 崔寔《政論》的社會批判思想
三 仲長統的唯物主義思想和社會批判思想
第五節 兩漢的史學思想

第四章 玄學思潮與儒佛道思想的發展

第一節 漢末魏初的名法思想
一 名法思想的興起

二 曹操諸葛亮的名法思想
第二節 魏晉玄學思潮
一 玄學思潮的產生和發展階段
二 王弼“貴無”論
三 嵇康、阮籍“自然”論

四 裴頠的“崇有”論
五 郭象的“獨化”論
第三節 反玄學思想
一 楊泉《物理論》
二 歐陽建《言盡意論》
三 鮑敬言的“無君論”
第四節 東晉南北朝的佛學思想
一 魏晉玄學與佛教“般若”學
二 僧肇的“般若”學
三 慧遠的“法性不變”論
四 竺道生的“頓悟成佛”說
第五節 范縝《神滅論》
一 “無以折其鋒銳”的反神學論戰
二 “形神相即”和“形質神用”的無神論思想
第六節 道教思想的發展
一 葛洪的道教神學理論體系
二 寇謙之和新天師道
三 陶弘景的道教思想
第七節 經學的發展
一 魏晉經學
二 南朝經學
三 北朝經學
第八節 魏晉南北朝的史學思想
一 范曄的歷史評論
二 陳壽的史論
三 沈約史論的特點
四 劉邵品評人物的理論

第五章 學術思想的多元與匯合趨勢的出現

第一節 隋和唐初“儒佛道並用”的文化政策
第二節 王通和他的《中說》
第三節 隋唐經學和《五經正義》
一 《經典釋文》是經學統一之先驅
二 隋代經學的成就
三 孔穎達編撰的《五經正義》和經學的統一
四 唐後期的經學和經學新風氣的開創
第四節 佛學思想的昌盛繁榮
一 天台宗的“止觀”說
二 唯識宗的“萬法唯識”“唯識無境”說
三 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說
四 禪宗的“頓悟”說
第五節 道教思想的義理化發展
一 王玄覽的援佛入道
二 司馬承禎的“主靜”、“坐忘”的修持之道
三 杜光庭的納儒入道
第六節 韓愈、李翱的反佛鬥爭與儒佛思想的合流
一 韓愈的反佛鬥爭和“道統”論
二 韓愈的性情三品說
三 李翱的“復性”論與儒、佛思想的合流
第七節 柳宗元和劉禹錫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體系
一 柳宗元的天人“各行不相預”學說
二 劉禹錫的“天與人交相勝”學說
三 柳宗元、劉禹錫思想的特點
第八節 唐末和五代時期的進步思想
一 皮日休的無神論
二 《無能子》的自然觀
三 譚峭和他的《化書》

第九節 唐代的史學思想
一 劉知幾的“史才”論和“直筆”精神
二 杜佑《通典》的史學思想

第三編 宋元明清的學術思想

宋元明清的社會與思想概述

第六章 理學思潮與蓬勃發展的學術流派

第一節 經學的更新與理學思潮的興起
一 從漢學到宋學的轉變
二 經學的哲學化——儒、佛、道思想的融合
第二節 王安石的“新學”
一 “荊公新學”派
二 “有體有用”的“元氣”論與“五行”說
三 認識論與人性學說
四 “尚變”的辯證思想
五 進步的歷史觀
第三節 學派林立的北宋理學
一 周敦頤與“濂學”
二 邵雍與象數學
三 張載與“關學”
四 程顥、程頤與“洛學”
第四節 集北宋理學大成的“朱學”與南宋理學流派
一 朱熹與“閩學”
二 陸九淵與“心學”
三 張栻與湖湘學派
四 呂祖謙與“婺學”
第五節 與理學對峙的學術思想
一 陳亮與永康學派
二 葉適與永嘉學派

三 楊萬里《誠齋易傳》
第六節 宋代的史學思想
一 司馬光《資治通鑑“重人事”的歷史觀
二 鄭樵《通志》的“會通”思想

第七章 理學的北傳與朱、陸和會

第一節 黃震對程朱理學的修正
一 學術淵源與思想風格
二 “道”(“理”)在事中的本體論
三 對程、朱性論的修正
四 對程、朱論識論和修養論的修正
五 對“道統”論的懷疑與批評
第二節 理學的北傳與朱學成為官學
一 理學的北傳
二 朱學成為官學
第三節 許衡的理學思想
一 “理”本論中的矛盾現象
二 心性說的“心學”傾向
三 “求之於心”與道德“踐履”
第四節 劉因的理學與經學思想
一 天道思想和事在人為
二 “博學詳說”的讀書窮理說
三 經學思想
第五節 吳澄“和會朱陸”的理學傾向
一 “太極”說和理氣觀
二 心性說的朱、陸“和會”
三 認識論與道德修養論
第六節 鄭玉、趙偕的理學思想
一 鄭玉的調和朱、陸
二 趙偕的陸學傳播
第七節 馬端臨《文獻通考》的史學思想

第八章 心學的廣泛傳播和對理學、心學的批評或修正

第一節 明初朱學統治的加強
一 三部《大全》的紡纂
二 宋濂、方孝孺的理學思想
三 曹羰的“理馭氣”說與“孔顏樂處”
四 薛瑄與“河東之學”
五 吳與弼與“崇仁之學”
第二節 王守仁(陽明)心學的崛起和廣泛傳播
一 陳獻章的“江門之學”和湛若水對“江門之學”的發展與修正
二 王守仁的心學體系
三 王守仁心學的思想影響及其分化
第三節 泰州學派與李贄的“異端”思想
一 王艮和泰州學派
二 泰州後學何心隱
三 李贄的“異端”思想
第四節 羅欽順、王廷相等對理學和心學的批評
一 羅欽順開批評王學之端
二 王廷相的“元氣”論和“知行兼舉”說的理論貢獻
三 黃綰同信奉王學轉向批評王學
四 吳廷翰的氣本論和對“知行合一”說的批評
五 呂坤的“獨見之言”和批判精神
第五節 陳建《學蔀通辨》
一 對朱、陸之學“早異晚同”說的詰辯
二 對陸王心學“陽儒陰釋”的批評
第六節 顧憲成、高攀龍與東林學派
一 東林學派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徵
二 顧憲成的“理是主宰”和“道性善”說
三 高攀龍的理學思想和務實致用學說
第七節 明末兩大師劉宗周和黃道周
一 劉宗周的思想矛盾和“慎獨”、“敬誠”之說
二 黃道周複雜而矛盾的思想學說
第八節 實學思潮的興起
一 經世傳統是其重要淵源

二 明中期的實學思想
三 明後期實學思潮的興起

第九節 明代的史學思想
一 王世貞對史事的求真精神
二 王圻《續文獻通考》的經世致用思想

第九章 實學思潮與乾嘉漢學

第一節 清初實學高潮的思想特色
一 經世致用的“實學”
二 對宋明理學的批評總結
三 “質測之學”的科學精神

四 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的光彩
第二節 孫奇逢的學術傾向與《理學宗傳
一 折衷調和的學術傾向
二 不尚空談,重於實用
三 《理學宗傳》的思想宗旨
第三節 黃宗羲對宋明理學的總結
一 “氣”一元論的哲學觀
二 《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對宋明理學的總結
第四節 方以智的“質測”“通幾”之學
一 “質測即藏通幾”的科學哲學觀
二 “氣”—“火”一元論的自然觀
三 豐富的辯證思維
四 “借遠西為郯子”的西學觀
第五節 顧炎武的崇實致用學風
一 “明道救世”的經世思想
二 “經學即理學”的學術新途徑
三 “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的為學宗旨與處世之道
第六節 王夫之對古代學術思想的總結與理論貢獻
一 “太虛一實”的“氣”本論
二 “太虛本動”、“變化日新”的辯證發展觀
三 “行可兼知”、“言必有徵”和知行統一觀和務實學風
四 “理欲統一”論
第七節 顏李學派的實學思想
一 “習行”與“為天地造實績”
二 “一齊推翻”宋明理學
三 “本原之地在學校”
第八節 乾嘉漢學的先驅
一 清代漢學的興起
二 閻若璩與《尚書古文疏證》

三 胡渭與《禹貢錐指》、《易圖明辨》
四 毛奇齡對宋儒的批評和《四書改錯》
第九節 漢學吳派的開創者——惠棟
一 惠棟的《易》學與反理學思想
二 “明堂”論與《古文尚書考
三 學術成就與影響
第十節 戴震的漢學皖派
一 戴震“氣化即道”的自然唯物論
二 重理性思維的“神明”說
三 主張“理存於欲”,抨擊“以理殺人”
四 漢學皖派的音韻、訓詁、考據之學
第十一節 汪中和乾嘉漢學集大成者阮元
一 主張“推六經之旨以合於世用”的汪中
二 乾嘉漢學的集大成者阮元
第十二節 常州今文經學派的興起與龔自珍的學術思想
一 常州今文經學派的興起
二 龔自珍的學術思想
第十三節 清代前期的史學思想
一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的歷史批判精神
二 顧炎武《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的史學思想
三 王夫之《讀通鑑論》、《宋論》的歷史哲學
四 章學誠《文史通義》的史學理論

第四編 近代的學術思想

近代的社會與思想概述

第十章 近代“新學”思潮與孫中山前期的學術思潮

第一節 近代維新思想的前驅——魏源
一 “師夷長技以制夷”
二 樸素辯證的變易觀和矛盾觀
三 “及之而知,履之而後艱”的知行觀
四 “知恥振邦”和“利國利民”說
第二節 早期的維新思想學派
一 馮桂芬、薛福成、馬建忠的維新思想
二 鄭觀應、何啟的維新思想
第三節 戊戌變法時期的近代維新學派
一 康有為的變法維新思想
二 譚嗣同《仁學》

三 嚴復傳播的西學及其近代啟蒙思想
四 梁啓超的哲學觀和《新民說》的進步倫理觀
第四節 章太炎的早期學術思想
一 以近代科學知識為基礎的自然觀和無神論
二 “受”“想”“思”的反映論
三 獨特的宗教哲學
四 “革命道德”論與“俱分進化”論
第五節 孫中山前期的學術思想
一 “經世”傳統與西方民主思想的交融
二 唯物主義自然觀
三 “知難行易”論
四 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繼承改造
五 徹底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和建立“民國”的思想主張
第六節 近代史學思想的萌生和發展
一 魏源《海國圖志》
二 梁啓超的“新史學理論”

結束語

主要參考書目

後 記

 

相關評論

科學簡明的國學讀本

史笛

最近,《中國學術思想史稿》(步近智、張安奇著)一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學術界和出版界的關注。該書由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約請專家嚴格評審後,列為2006年優秀科研成果而成為後期資助項目,用以推動學術的發展。著名學術前輩、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任繼愈先生為之題寫書名。全書67萬字,闡述我國自先秦至辛亥革命歷史時期的學術思想。

對於“國學”,學界的共識是:主要是指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而學術思想則是屬於理論思維活動的範疇,歷代的思想家深刻、理論建樹精湛、學術著述浩瀚,構建了我國獨特的理論傳統和思維模式,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書意圖為當代的年輕學子及更多的讀者提供一本科學簡明、完整系統、文字明暢的學術思想史,以幫助讀者了解歷代思想家對中華民族學術文化的貢獻,從而熱愛並珍惜優秀的傳統學術文化、繼承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思想傳統和人文精神。

本書將自先秦至辛亥革命的學術思想史分為四編。即:先秦時期,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宋元明清(清代前期)時期和近代時期(清代後期)。全書分列十章。首章為《原始思維》。其餘九章則分別為:《孔子儒學的創建與諸子百家的爭鳴》、《儒學的獨尊與經學思潮》、《玄學思潮與儒佛道思想的發展》、《學術思想的多元化與匯合趨勢的出現》、《理學思潮與蓬勃發展的學術流派》、《理學的北傳與朱、陸“和會”》、《心學的廣泛傳播和對理學、心學的批語或修正》、《實學思潮與乾嘉漢學》、《近代“新學”思潮與孫中山前期的學術思想》。體現了對“自孔夫子到孫中山”的學術思想的研究和撰述。

本書作者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力求以社會史與思想史相結合進行研究的方法,在長期進行學術研究基礎上,考察並綜合前人研究成果,從而有所發展創新。全書立論平穩踏實、學風嚴謹,嚴格依據史料史實進行分析,論述持之有故、言之有據。正由於主要作者在一生從事研究中對每一歷史階段的學術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研撰,全書得以將階段性與系統性作統一論述,對諸多思想家的思想源頭、發展脈絡和後續影響能夠連貫呼應,避免了割裂或拼接的缺點。更由於作者學術素養甚好,引文正確、考訂嚴謹,研究合乎學術規律,增強了本書的科學性。而表述中文字清新、深入淺出,又增添了本書的可讀性。

本書主要作者步近智,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是我國著名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侯外廬先生的主要弟子之一。他從事中國思想史40餘年,著作豐富,參與的大型學術著作有《宋明理學史》、十卷本《中華文明史·學術思想》等,均獲國家級獎項。與合作者張安奇所著《顧憲成高攀龍評傳》,著名學術前輩、北京大學教授張岱年評為“是對明代思想史的一項重要貢獻”,並獲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離退休人員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2003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好學集——中國思想史學術論文選》精選步近智論文37篇、張安奇11篇,得到學界好評。

《光明日報》2007年2月10日

 

國學研究中的力作
——步近智、張安奇《中國學術思想史稿》讀後

施宣圓 

新年伊始,收到張安奇大姐寄來的《中國學術思想史稿》(下稱《史稿》),這是她和她的先生步近智教授繼《顧憲成高攀龍評傳》《好學集》之後的又一部力作,全書近七十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學術思想屬於理論思維活動的範疇,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國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思想家、學術大師,他們構建了我國獨有的理論體系和思想模式,對世界的文化寶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近年來,有關“國學”的討論,眾說紛紜,各有所見。著名學者吳江先生在《國學再議》一文中曾指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多元豐富而又互相吸收互相交融,其領域又極其廣大。所謂國學主要是指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而言。”(見《文匯讀書周報》2006年1月27日)毫無疑問,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史是“國學”的主要組成部分。這部體系完整、簡明扼要、文字活潑的中國學術思想發展歷史,可以說是近年來國學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步近智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師從我國著名的思想史專家侯外廬先生。他研究範圍涉及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各個階段的學術思想領域。其中如參加撰寫的《中國思想發展史》《宋明理學史》《明清實學思潮史》等都獲得學術界的高度好評。

張安奇原是上海博物館的研究人員。1994年出版的十卷本《中華文明史》,她參加了其中的“學術思想”撰寫工作,又擔任了全書的編委和第八卷(《明代卷》)的總纂,並撰寫了《卷首語》。以後又與步近智合作撰寫《顧憲成高攀龍評傳》,1998年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進入新世紀,他們夫婦又出版了近七十萬字的《好學集——中國思想史學術論文選》。現在奉獻給讀者的這部《史稿》就是他們長期研究中國學術思想史的心血結晶。

《史稿》分四大編:先秦時期、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和近代。以往研究學術思想史一般都遵循——自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至宋明理學、乾嘉漢學而進入近代“新學”的思潮階段。《史稿》在撰寫前參考以往同類的著作,進行了認真的構思,認為“思潮”是一個時代的主流思想。所以,在構思撰寫時,除“原始思維”外,先秦稱“諸子之學”,下為兩漢“經學思潮”、魏晉“玄學思潮”、隋唐“儒佛道多元匯合”、宋明“理學思潮”、明清“實學思潮”、近代“新學思潮”。並且強調“實學思潮”是由“理學思潮”到近代“新學思潮”的發展階段。《史稿》首次提出“實學思潮”並將其作為中國學術思想史的承先啟後的重要階段,是一個很重要的創新。這是因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步近智和一批思想史學者對明清之際的“實學思想”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在這方面,步近智撰寫了十多篇學術論文,論證了提出“實學思潮”的合理性。他又參加撰寫三卷本的《明清實學思潮史,擔任中卷的主編。現在,“實學思潮”這一概念已為學界所接受。《史稿》中又將“實學思潮”分為三個階段:由明末顧憲成、高攀龍首開實學思潮之端緒,至明清之際顧炎武、黃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為代表的高潮時期,為第一階段;乾嘉漢學以“實證求是”的方法論為特徵,創造了文字訓詁和文獻整理的輝煌,而“經世”精神則相對處於低潮,為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是嘉(慶)道(光)時期常州今文經學派的興起到龔自珍為實學思潮最後的輝煌與終結。《史稿》在總體構思方面,以唯物史觀為思想指導,立論精闢,資料翔實,自成系統,自成一家。

作為學術專著必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前進,有所創新。近年來,已經出版了不少中國學術思想的論著,但刻意標新立異者多,有些人追逐所謂“時尚”,在研究方法和結論上卻極為隨意。而《史稿》在綜合中有所創新,若干篇章頗有功力。比如,學術界以往常常將東林學派與東林黨混為一談,對東林學派多加否定和貶低,說他們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工具和幫凶,明代的滅亡是因為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造成的……《史稿》作者在查閱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將思想史和社會史結合起來,把東林學派的宗旨、思想和實際表現聯繫當時整個國家社會的矛盾,聯繫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學術、文化等背景進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堅持客觀立場,努力排除過去各種片面的觀點。作者指出,在明末清初,理學思潮向實學思潮演變的歷史潮流中,東林學派繼承了傳統儒學“經世致用”的優良傳統和程朱理學理性精神的思想影響,突破了理學教條,崇尚實學,代表了新興市民階層的利益,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啟蒙色彩,開啟了明清實學思潮之端緒,為明清之際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方以智四大師為代表人物的實學高潮的到來,提供了思想資料和思想準備。

吳江先生在《國學再議》一文又說:如何界定“國學”的內涵和外延,“這裡存在著相當複雜的情況。所以直到現在還沒有人嘗試寫一部較完整的國學概論出來,要做這件事是很難的。”張安奇說,他們不敢說《史稿》是一部較完整的“國學概論”,但可以說是一部較完整的“國學概述”。他們已經年逾七旬,撰寫《史稿》是他們有生之年的心愿,是他們一生的學術總結。“以史為訓,可以辨是非;以史為勵,可以知進退;以史為鑑,可以明榮辱。”如果人們將《史稿》作為“國學”讀本,繼承傳統,光大學術,愛我中華,興我中華,則願足矣!誠哉,斯言!

《文匯讀書周報》2007年4月6日

 

一卷在握得悉國學精要
——讀《中國學術思想史稿》

史韻

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具有兩千餘年連續發展的歷史,博大精深、輝煌燦爛,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斷的歷史文化。而所謂“國學”,主要是指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學術思想屬於理論思維活動範疇,歷代思想家思想深刻、理論建樹和學術著述浩瀚,構建了我國獨特的理論傳統和思維模式,對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情不斷升溫;國內也出現了一股學習國學的熱潮,國學經典引起了更多讀者的關注。然而,浩如煙海的經典古籍,即令“皓首”也不能“窮經”,更難以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傳統思想文化的精粹,而多卷本的著作又很難為廣大讀者接受。社會需要一本將傳統學術文化與讀者拉近距離的著作,人們需要一本科學簡明、系統完整的國學讀本。由步近智、張安奇研撰,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學術思想史編》(以下簡稱《史稿》)正是這樣的一本著作。

熔歷史哲學等學術文化與一爐

《史稿》所述內容,貫穿自史前至近代的中國歷史時期。從《原始思維》起,學術思想史列九章:《孔子儒學的創建與諸子百家的爭鳴》、《儒學的獨尊與經學思潮》、《玄學思潮與儒佛道思想的發展》、《學術思想的多元化與匯合趨勢的出現》、《理學思潮與蓬勃發展的學術流派》、《理學北傳與朱陸“和會”》、《心學的廣泛傳播和對理學、心學的批評或修正》、《實學思潮與乾嘉漢學》、《近代“新學”思潮與孫中山前期的學術思想》。

《史稿》將整個歷史時期分為四編。即:先秦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編(封建前期)、宋元明清編(至清前期、封建社會後期)和近代編。每編之首,分撰各代“社會與思想概述”。由此,將歷代學術思想的發展階段與其社會歷史背景相聯繫,簡明扼要地闡述了社會政治、經濟、民族、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狀況,使之形成一個整體的社會歷史和學術文化概貌。撰著以唯物史觀為思想指導,運用以思想史和社會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更由於主要作者步近智在畢生的學術研究中,對每一歷史時期的學術思想均有高質量的學術論評,故能實現融合和貫通的闡述,而他與張安奇合作研究也歷20餘年。

學術研究的綜合與創新

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的步近智,師從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侯外廬。沿著梁啓超、侯外廬等研究中國思想史的前輩大家的學術軌跡,博覽群書、潛心苦學,以科學嚴謹態度治學,綜合前人研究成果並有所發展創新。擇其要者而言:

一、對學術思想、思潮發展階段的界定。此前,學術界沿襲的提法是: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乾嘉漢學,至近代的維新之學。

在本書中,基於將“思潮”解為是一個歷史時期的主流思想,即居於主流地位的思潮。故認為:先秦時期為諸子百家之爭鳴時期——春秋孔子創建儒學,而儒、墨同為“顯學”,戰國時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均有較大發展。秦以法家為主,至漢代董仲舒才確立了儒學統治地位,遂有經學思潮。隋唐時佛學雖興盛,而儒佛道並重。宋明理學思潮之後,繼而為明清實學思潮。這是學術思想史研究中首次將“實學思潮”明確列入。最後是進入近代的“新學”思潮。

二、對自孔子創建原始儒學以來在封建社會中儒學長期成為主流學術的歷史,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在孔子思想中最為積極的、鼓舞著歷代志士仁人為實現崇高理想而獻身的“經世致用”思想,其“仁”學的人本主義精神,儒學發展中不斷形成的“人格”、“國格”觀念,知行關係的發展等等富有哲理的學術思想,均有詳明的闡述。對儒學在長期發展演變中的開放、融合、吸取和不斷創新的歷史也有平實和合理的肯定。

三、對歷史偉人孔子和孫中山作為大思想家而重點闡述。對宋代大學問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也作了客觀的評價。

四、對宋明理學的發展演變作了合理的闡述。從體現思辨哲理的程朱理學的出現,到衝破理學教條桎梏的陽明心學,從張揚人心的王學衰變而走向虛空,實學思潮應運而生。對這一學術演變作出了可信的、合乎歷史和邏輯的詮釋。

五、為明清實學思潮的產生、發展和終結作了合理的闡述,對這一學術思潮作了精確的理論建構。

六、對晚期以來中國資本主義關係萌芽的出現,從經濟生活、政治格局、哲學思想、自然科學乃至各文化現象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特別對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的出現和自然科學中近代因素的萌發,尤為精到。

七、在對屈辱的一百年近代歷史的概述中,飽含著沉痛的反思。從志士仁人前赴後繼探索富國強兵之道和開展反帝國主義反封建的鬥爭中,從偉人孫中山的偉大思想和革命實踐中,以辛亥革命的勝利為結束。著者又以愛國主義的高昂精神,展示了現代中國歷史近百年的巨大變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前景。

學養、學風和文風

《史稿》展現了研撰者較為深厚的學術素養、嚴謹而平實的學風和明暢清新的文風。

學術研究要求學者持科學嚴謹的態度,學術著作要求研撰者符合學術規範,本書著者符合以上要求。書中所用資料規範,引文正確。在學術綜合時,尊重前人研究成果,一一加以註明。對他人的開創性成果,不僅註明出處,還表示感謝。

以流暢的文字和清新的文風平實地表述深邃的學術理論,是本書的又一重要特點。這也正是研撰者力求將學術實現普及,努力爭取為廣大學人和為更廣泛讀者所接受的良苦用心。

歷代思想家在其著作中用古漢語所表述的思想理論和哲學概念,往往艱澀難懂,而重要的論斷又不能迴避。在引用時,著者不但採取了以現代漢語加以解讀的方法,還常用按語予以註解說明。對古漢語中的通假字,亦相應地用現代漢語註明,有的還注漢語拼音。

最後,在此錄載本書全書《結束語》中的一段,因為它充分表露了研撰者的宗旨: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思想,博大深邃。中華民族,團結自強。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不被中斷的燦爛文化。

以史為訓,可以辨是非;

以史為勵,可以知進退;

以史為鑑,可以明榮辱。

以對待歷史的科學精神,批評繼承前人的思想文化遺產,必將鼓舞我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斷前進!

(註:本書經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組織國內專家嚴格評審後,列為2006年後期資助項目。)

《中國文化報》2007年4月14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