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狄傳》

《項狄傳》

一七六○年一月初,戴維·加里克收到正在約克過冬的職業歌手凱薩琳·富曼特爾小姐一封措詞生動活潑的來信,信中要求他扶持的不是一出新戲,不是一名新演員,也不是她自己,而是一部新書。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項狄傳》《項狄傳》

《項狄傳》這是一部聞名世界的奇書。你只消從頭至尾把書頁翻一遍,就會看到裡面的黑頁,白頁,大理石紋頁,各種各樣的符號,甚至圖示,都是別的書里所沒有的。然而,僅靠這些離奇的表象還不足以使它成為英國小說史乃至世界小說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本書為英國著名作家勞倫斯·斯特恩的代表作,全名為《紳士特里斯舛·項狄的生平與見解》,為“名著譯林”之一。

內容簡述

一七六○年一月初,戴維·加里克收到正在約克過冬的職業歌手凱薩琳·富曼特爾小姐一封措詞生動活潑的來信,信中要求他扶持的不是一出新,不是一名新演員,也不是她自己,而是一部新

這是一部聞名世界的奇書。你只消從頭至尾把書頁翻一遍,就會看到裡面的黑頁,白頁,大理石紋頁,各種各樣的符號,甚至圖示,都是別的書里所沒有的。然而,僅靠這些離奇的表象還不足以使它成為英國小說史乃至世界小說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項狄傳》全名為《紳士特里斯舛·項狄的生平與見解》。然而,特里斯舛的生平只是蜻蜓點水似的斷斷續續提了幾處,最有趣的是從母親懷孕的經過說起的,而書里的絕大部分卻在用特里斯舛的嘴講述別人,主要是他父親和他叔叔的生平與見解,敘述的順序則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完全打破了順著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後按部就班、一板一眼的傳統程式。它遵循的只是事件進入敘述人腦海的先後順序,也就是想到哪兒說到哪兒。這種敘事手段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引起的轟動也是可想而知的。一百多年後,進入二十世紀,意識流小說興起,有人認為正是《項狄傳》開了這類小說的先河。二十世紀後期文學批評領域先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流派,而且又有了“敘述學”的專門研究,於是《項狄傳》成了一座金礦,為這些研究者提供了挖不完掘不盡的寶藏。

作者簡介

喬舒亞·雷諾茲:《勞倫斯·斯特恩》,1760.喬舒亞·雷諾茲:《勞倫斯·斯特恩》,1760.

勞倫斯·斯特恩(LaurenceSterne,1713--1768)出生於南愛爾蘭,由於家境貧寒,他在親戚資助下進入劍橋大學耶魯學院。在此,他廣讀詩書,研究了大量經典文學作品,學習了笛卡爾等人的哲學思想。1737年,斯特恩畢業,此後的二十年他一直擔任約克郡的牧師。期間,他涉及了農業狩獵和政治,並嘗試了寫作。1759年,斯特恩出版了一本名為《政治的羅曼司》的小冊子,並因此而初露頭角。1760年,他發表了《特·項狄的生平與見解》(即《項狄傳》)第一、第二卷,使他由一個鄉村牧師一躍成為名人。這部小說引起極大反響,其怪異的、與眾不同的趣味深受那些厭煩了陳舊庸俗小說讀者的歡迎。

1761年,斯特恩發表了《項狄傳》第三至第六卷,遭到一些批評家的抨擊;1762年,他在法國養病,遍遊了美麗的法國和義大利,也就在這遊歷的過程中,他與有夫之婦德雷珀夫人一見鍾情,並以此為鑑寫出了著名的《感傷旅程》。1765年,出版《項狄傳》第七、八卷,1767年出版第九卷,1768年斯特恩客死倫敦。

在斯特恩54年的人生旅程中,許多作家對其產生了較大影響。

早期作家塞萬提斯的作品《堂·吉訶德》深得斯特恩喜愛。從他塑造人物的一些喜劇手法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塞萬提斯的影子,甚至他筆下的“約瑞克牧師”與堂·吉訶德也有一定的可比之處。塞萬提斯式的幽默與諷刺,促使他對一些細小的枝節進行了詳盡的描繪與詮釋。

另一位以諷刺見長的作家拉伯雷也使斯特恩受益匪淺。斯特恩曾寫過一篇《拉伯雷風格之片斷》。《項狄傳》不僅繼承了《巨人傳》風格中的諸多因素,而且它誇張的、過度的、縱意的語言鋪敘大大超過《巨人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另外,羅伯特•伯頓的著作《憂鬱的剖析》、法國散文家蒙田的《隨感錄》也使斯特恩的創作風格日趨成熟。像他們一樣,斯特恩的創作也屬於以廣博的知識和才智這一傳統使人發笑的類型。通過對一些醫學、法律和宗教上的論題的不斷諷刺,我們可以感到,斯特恩看待理論及其實際運用等問題的透徹性。

斯特恩對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及其理論表現出極大興趣。他對此有深刻的理解,這是他哲學思想的來源之一。

創作風格

勞倫斯·斯特恩是一位著名的英國小說家,他的小說《項狄傳》被認為是“世界文學中最典型的小說”。斯特恩打破傳統小說範式,使《項狄傳》擺脫了結構的束縛,擴展了小說的結構。對風俗民情、冒險經歷的敘述,對主人公的描繪和內容情節——這一切全都成了次要,占主導地位的是對敘述者思想和含混觀念的大量渲染,對其愛好的反覆把握,從而形成了作者自己獨特的小說創作風格。

英國文學史上最怪僻的小說

斯特恩最主要的作品是《項狄傳》,這可以說是英國文學史上最離奇的小說,全書既無主人公的生平,也沒有他的見解,有些人甚至懷疑它到底算不算小說,因為假如不細看的話,《項狄傳》好似大雜燴:第一、第二卷寫主人公出生、命名。到第六卷他還只是個幼童,以後便不再出現了。主要人物是父親沃爾特是個學究,為教育兒子,正慢慢、慢慢地創作一部《項狄百科全書》。項狄的鼻子在出生時被斯洛普醫生鉗扁了,五歲時,項狄下體又受到傷害。叔叔托比,是個退伍軍人,唯一喜愛的就是回顧研究他所經歷過的數次戰役和戰鬥中所用槍械;他的隨從特立姆下士,一個和善單純、心地善良的人;瓦特曼寡婦愛上了托比,而托比卻一無所知,當他明白了寡婦的意圖後,竟從此對她感到平淡無奇。

作品賞析

這部小說的句子相當長

從某種意義上說,任何企圖使《項狄傳》的混亂變成簡單都會違背小說揭示主題。這部小說的句子相當長,鬆散雜亂無章。項狄這樣描繪她母親頭腦中兩件事相互作用的情形:……這些觀念本身毫無聯繫,然而它們結合在一起卻令人十分懊惱,以至於它們在我母親的頭腦中吵了起來,因此我母親不能聽見誰說給鬧鐘上發條,——因為由此所想到的其它事會不可避免地湧進她的頭腦——反之亦然——這些觀念的結合多么令人奇怪,睿智的洛克,他比很多人都能理解這些事的本性,他證實了這比偏見的其它來源更能導致更帶諷刺意味的行為。

筆隨思想走

這些不相干的聯繫以及不合時宜的非邏輯的特性使斯特恩頗感愉悅。就好像斯特恩一邊想著一邊寫著,筆隨思想走,而不是將頭腦中已存的構思理順寫出來。他跟著他的想像,領著他進入荒誕的想像世界。斯特恩常常偏離正在談論的東西,而總是去論及各種枝節事件,有的枝外生枝,節中有節。有的他只閒插進幾句話,有時他則在許多章之後才能回到正題上。這樣做的結果是使事件處於懸置狀態。實際上,《項狄傳》的枝節問題就是它的精髓。“無庸置疑,枝節就是陽光;——它們是閱讀的生命和靈魂;——如果把它們從書中剔除出去,——那么你就是將書和它們一起統統扔了出去。”

擺脫了結構的束縛

斯特恩使《項狄傳》擺脫了結構的束縛,擴展了小說的結構。對風俗民情、冒險經歷的敘述,對主人公的描繪和內容情節——這一切全都成了次要,占主導地位的是對敘述者思想和含混觀念的大量渲染,對其愛好的反覆把握。《項狄傳》的結構是一種模仿人類本身意識運作的模式,正如人類言辭行動受非意識的、非理性動機影響的方式。斯特恩關心的是盡力將人腦中紛繁、無規律的事情表達出來;他的寫作素材是零散的,不連貫的,因為現實生活中人的思想就是不連貫的、無規律的。

《項狄傳》的核心

是一個怪人的想像及其意識的運作過程。它是真實的,不在於它描繪了一個真實的世界,而在於它以其湧現的所有可能性。以一種透視法來表現一個成長的過程,一個創造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看,把《項狄傳》看作是對一種試圖寫一本新的:特別的小說的進程的解釋,要比將其視為一部未完成的小說更合乎情理。

獨特而主觀的時間處理方式

斯特恩在《項狄傳》中獨特而主觀的時間處理方式嚴重動搖了讀者按年月排序的時間觀。可以看到,傳統的編年方式在斯特恩的時間觀中是對體驗的歪曲。他提出了自己的兩種時間觀。第一,認為把時間割裂為年、月、日是一種人工手段,傳統意義上的那種單純對時間的感性、膚淺認識應被捨棄。第二,他認為時間應是主觀的,取決於每個人的想法。

開始創作《項狄傳》第一卷時

斯特恩已四十六歲,不幸的婚姻和肺病的困擾對毫無名氣的他來說無異是一種挑戰。我們不能認為斯特恩把寫《項狄傳》作為他急功近利的一種嘗試,事實上對他來說,小說僅僅是為他所做的一個記錄。他獨特的個性促使他藉助回憶和想像來戰勝時間飛逝的感傷。作家敏感使他意識到死亡的召喚,在《項狄傳》中處處體現了他對時間的憂慮和超常敏銳的洞察力。總的來說,他的任性是對時間的一種抗爭。斯特恩那種與人交流時坦率真誠、緊迫的風格,事實上正是一個不願浪費時間的人的表現。他清醒地認識到文字的力量能超越時間的流逝而永恆,在這方面,斯特恩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一卷又一卷,《項狄傳》的出版證明他最終以小說結構取勝了按年月排序的時間。

在敘述者與讀者的關係上

沒有一部小說比《項狄傳》更為複雜。斯特恩時而採用“敘述者談到他對潛在讀者的意識”,時而採用“敘述者直接與讀者對話”,時而採用“敘述者發明一個獨特的聽眾”的手段來建構二者關係。可以這樣認為,讀者這一角色已成了小說中必不可少的人物之一,讀者已成了小說的主題之一。

斯特恩的創造力

他在主觀思想和形式上的改革,在被忽視、甚至遭批評、否定了近一個世紀後才在現代小說,尤其是心理小說、意識流小說中重新顯露出來。韋勒克和沃倫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斯特恩是史詩般敘述的浪漫滑稽方式的締造者,……斯特恩寫了一部關於小說的小說,開啟了一扇門,心理體驗小說已經通過這扇門走到了今天。”

參考文獻

[1]董翔曉.英國文學名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2]李賦寧,何其莘.英國中古時期文學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3]劉守蘭.英美名師解讀.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胡階娜.英國文學經典名作選讀.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絕非一部意識流小說

晚近有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認為《項狄傳》敘述的混亂、倒錯,對聯想原則的運用,開了意識流小說的先河。持此論者都未能注意到在《項狄傳》與二十世紀初的經典意識流小說之間,存在著一個重大差別。漢弗萊在《現代小說中的意識流》這部小書中說,意識流作家必須做兩件事情:第一,他必須表現意識的實際特徵;第二,他必須為讀者從意識中提取出某種意義。何謂意識的"實際特徵"?一般認為是以聯想(即沃克所謂的"觀念組合")為原則、打破時空限制、自由"流動"的思緒。也就是說,在一個人頭腦中展開的意識,對另外一個人來說,往往是不可解的;而意識流作家面臨的困境,是既要維持意識的混亂"原貌",又要布下一定的線索,作為讀者從混亂中追索出意義的途徑。由此我們基本可以推斷,意識流作家所要描寫的那個"意識",最初的形態應該是"秩序井然"的,經作家的筆攪亂後,再交由讀者將其還原。

再進一步推論,就是意識流作家筆下的人物雖然借著聯想跳來跳去,恍如置身亂流,作家本人的意識卻永遠在一個平流層中進行著全程監控。

顯然,《項狄傳》有很大的不同。它的聯想並未套用到同一人物的意識之內,而是作為談話中"打岔"的手段,以引出又一段幾乎完全不相干的議論或插曲。也就是說,這"聯想"是在談話中產生的,作為不同人物之間思緒的紐帶,而非在單一人物的意識之中進行的。

具體到各個人物,幾乎在所有環節,他們的思路都是明晰的,前後連貫的。正是從這個角度說,《項狄傳》絕非一部意識流小說。

"我的筆駕馭著我"

不過,從另一個層面看,該書又是一部最徹底的意識流作品。只不過,它所展現的,並非人物而是作者的意識之流。斯特恩在書中說過,我先寫第一個句子——第二句便指望全能的上帝了。只能相信他說的是真心話。因為"經典的"意識流小說,其聯想被限制在人物的意識之內,而《項狄傳》中的聯想,則跨越在人物之間,並往往作為作者"我"敘述的手段,也就是說,這聯想,是在作者的頭腦中進行的。是否也有可能,斯特恩和真正的意識流小說作家一樣,也像他們精心策劃筆下人物的意識那樣,預先設計好了自己頭腦中的"聯想"呢?基本沒有可能。我們不能構想,他在沒有去法國旅行之前,就已經安排好了要在未來的第七章,"聯想"到一場多情之旅。更可靠的還是他自己的話:是我的筆"駕馭著我,——而不是我駕馭著它".

細心的讀者應該注意到了,沃克論述《項狄傳》一書的結構時,頗有自我矛盾的嫌疑:他剛說完誰也不打算或希望把《項狄傳》整理得井然有序,緊接著就大談起該書的結構秩序,還煞費苦心地把情節按時間順序進行了梳理、編排。矛盾的產生,在於沃克沒能充分理解自己直覺判斷的本質:為什麼讀者沒有將《項狄傳》整理得井然有序的願望?答案就在於,這不是通常的意識流小說,作者方面沒有"布局",沒有傳達任何意義的初衷,讀者自然不會產生"破局"的欲求。

實質上,斯特恩呈現給讀者的,正是他自己原原本本的意識。很難找到一幅比該書更真實的"思想"畫像了,甚至可以說,對它的任何整理與編排都會使其失真,從而喪失價值。

可愛是有風險的事

於是,在承認《項狄傳》是斯特恩的自畫像(而且是完美的自畫像)之後,我們繼續探討這個問題:那個東拉西扯、胡思亂想、喜歡講黃故事,並且很有可能會做出和毛驢談心這樣的舉動的"善感的"斯特恩,他可愛嗎?

我的回答是,我認為他沒什麼不好,挺可愛。但我不會試圖去說服別人來認同我的觀點;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評價一個真人,絲毫不比評價小說中的人物簡單,同樣是沒有標準、見仁見智的事。而且在這同一個世界上,"可愛"還是有風險的一件事,因為就和那頭毛驢一樣,不知什麼時候會冒出一位主人,棒子"如響雷一般打在這個可憐的傢伙的屁股上",從而將可愛終結。可愛是缺乏力量的,因為可愛有"表演"的性質,結果完全依賴觀者的反應。那就像爬到樹上的一隻猴子,觀眾有可能扔給他一顆花生,不高興的話,也完全可以投一枚石子,打它的屁股。麥考萊、白哲特、史蒂文森甚至羅素,都扔過這樣的石子,鮑斯威爾、沃爾普、斯特恩甚至盧梭,都被人家投中過屁股,因為他們暴露在外的性情,成了絕好的靶子。而一旦性情的屁股被擊中,是無法進行反擊的。這也便是沃克的序言,貌似全面、實則片面的原因,他無法代斯特恩做出反擊。對於拜倫的嘲弄("斯特恩那隻狗,寧願對著一隻死驢哀鳴,也不肯救助自己活著的母親"),沃克可以從事實的角度予以澄清;但對於白哲特、薩克雷等人對斯特恩其人性情的嘲諷與攻擊,沃克便只好避而不談,或避重就輕了。

所以,伍爾夫儘管大多數時候總是對的,可是說寫作《項狄傳》需要中年人才有的氣魄,她就錯了。倒不如說,斯特恩的特異之處在於,人到中年,竟然還保持了青年人沒有遮攔的心態,竟然還肯爬到樹上給人家看。“悔其少作”,這是我們經常碰到的說法,有人甚至說“越早年的越可怕”為什麼可怕,卻不見有人說起。不說的原因,在於那使人怕的東西,本該讓人愛才對(或者本來是為了討人愛的),因為那是一片真心,一片暴露出來的性情。誰能直接說,自己懼怕的,正是自己?

英國文學作品集

英國文學發端於中世紀,經歷了古英語、中古英語、文藝復興、17世紀、18世紀、19世紀 、20世紀文學7個時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