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拉》

小說講的是一個女僕的故事,她堅守自己的貞潔,不受主人的誘惑,最終贏得了主人的尊重。最終與她結了婚。是個地主與出生卑微女孩相愛並克服重重困難最終走到一起的道德訓導式的故事。

創作背景

理查遜出身細木匠家庭,十五六歲就開始在印刷店作學徒,利用閒暇自學。經努力他終於成了生意興隆的出版商,開設印刷廠,當過書業公會的理事長、五室印刷人。他應書商之約,寫《模範尺牘》,“用通俗的文筆,為自己不善寫信的鄉間讀者們作參考之用”,不僅提供人們可參考模擬的尺牘範本,也進行訓世說教。尺牘內容複雜,其中有些書信談到某家的女兒在外僱工,僱主企圖誘惑她,父親致書女兒,女兒接受父親的勸告,準備辭工。理查遜把這個情節發揮為一系列信件,發展成他的第一部書信體小說《帕米拉》(1740—1741),副題是“美德有報”。

小說簡評

小說的故事很簡單,年輕女僕帕米拉•安德魯寫信給父母和兩個朋友講述在東家的經歷。少主人B屢次欲誘惑她,她堅決的拒絕並離去,B仍糾纏不休。帕米拉的美德終於使B產生了真愛,決心娶她為妻。小說出版後大受歡迎。理查生把帕米拉作為美德和正義的化身。她對B的抗拒,出於一種“女德”,也是出於對自己尊嚴的維護。她在給父親信中寫道:“..可以看出窮人是如何受驕傲的闊人的輕視!但是我們是平等的,許多紳士們誇耀他們的門弟,其實未見得象我們的身世清白。——這些驕傲的人一定是從未想到人生如何短促,儘管榮華富貴,總有一天他們須和我們立於平等地位。哲學家說得好,國王的骷髏與窮人的骷髏並無兩致。再說,他們不知道,到末日,最富有的王侯與最貧窮的乞丐都要站在同一個偉大的裁判者面前..”。這種攙雜宗教色彩的平等觀念是18世紀資產階級典型的心態,他們要求與上層社會的人士平起平坐,而政治要求又與清教觀念揉合在一起。在帕米拉的故事裡,包含了基督徒擯棄私慾、經受考驗而後得救的清教道德觀念,即常見的抵禦誘惑的主題。資產階級清教觀念中既有進步、真誠的一面,也有虛偽、功利的一面。帕米拉的美德獲得了可觀的收入和較高的社會地位為報償,似乎也成了商品,當時便遭致菲爾丁的嘲諷、戲擬。《帕米拉》是第一部以人物刻畫為中心的小說,由“流浪漢小說”傳統的寫事轉為寫人,對人物心理進行細緻的刻畫,帕米拉一封封天真純樸、多愁善感的書信,引起了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儘管道德說教充滿整部小說,但還是帶有很大的浪漫色彩,理查遜在塑造帕米拉這個高尚人物的同時,也對那些所謂的貴族們在生活上的墮落進行了批判。

英國文學作品集

英國文學發端於中世紀,經歷了古英語、中古英語、文藝復興、17世紀、18世紀、19世紀 、20世紀文學7個時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