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社會主義》

《電影社會主義》

《電影社會主義》是導演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的作品,有人預測,《電影社會主義》會是最熱的一場電影,甚至風頭會蓋過金棕櫚。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社會主義Socialisme(2010)

更多外文名:Socialism……International(Englishtitle),Filmsocialisme……Belgium(Frenchitle)

導演:戈達爾,主演:ChristianSin-niger、CatherineTanvier

編劇: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Godard

監製:RuthWaldburger

製片人:RuthWaldburger

攝影:FabriceAragno

聲音:GabrielHafner

片長:101分鐘

年份:2010年

類型:劇情

國別:France

語言:French

製作機構:VegaFilm

簡介

戈達爾在89歲時,拍出了《電影社會主義》,在坎城電影節展映後,更索性把影片放在網上,供大家免費下載。其實即使不下載,把影片的電影預告片用16倍速慢放,也就是電影原片了。影片發生在一艘遊輪上,通過遊輪將觀眾帶去歐洲六個古老神話遺蹟,並且通過船上虛構或真實的人物對話,加之大量戈達爾式的電影語言,

概述

《電影社會主義》《電影社會主義》

《電影社會主義》(FilmSocialisme)通過本年度嘎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UnCertainRegard)放映的戈達爾新片《電影社會主義》,我們可以領略他依然激進的風格。“一種關注”是專為不知名藝術家準備的非競賽單元。就像藝術界最近開始熱捧一些重要藝術家的晚年作品——最明顯的例子是畢卡索,雷諾瓦其次,達利在未來也有可能加入這股潮流——電影節的圈子裡開始念叨69歲法國導演的最新作品,稱其為大師之作。

同時還風傳這將是他的最後一部作品。在幾周前公布的片段預告里,開片是這樣一句話:“這個可憐的歐洲。他們沒能淨化,反而在腐敗中掙扎。他們未得升華,反而被再次獲勝的自由羞辱。”在戈達爾的電影生涯里,對革命的熱情始終未曾冷卻,從《蔑視》、《狂人皮埃羅》、《周末》的小資產階級反叛,到早期的《小兵》中更加露骨的巴勒斯坦起義,再到上一次在嘎納展映的2004年多集作品《神曲》

看起來這一次他又要討伐他一直大為不滿的西方世界了,片中可以看到那不勒斯、敖德薩、巴塞隆納(鬥牛)、埃及和巴勒斯坦的衝突。派蒂-史密斯(PattiSmith)和吉他手萊尼-凱伊(LennyKaye)在片中出現,同時還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阿蘭-巴迪歐(AlainBadiou)。

如果這部影片真的是戈達爾的隱退之作,在嘎納這個地方向無數次遭到他的電影突襲的當權勢力做一道別,看起來還是很合適的。1968年5月,法國的全面暴動正進行的如火如荼,他帶領一群人圍攻電影節,衝上舞台,阻止大幕拉開。《電影社會主義》呈現的是一種與眾不同的革命,在這其中,英國搖滾樂隊Radiohead*起到的領袖作用不必馬克斯差: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影片已經先於嘎納展映會,在網上公布全片供人免費觀看。

影片特點

社會主義電影》原本是一部實驗電影,它結合了虛構故事、圖像資料和一些經過深思熟慮的拍攝鏡頭,是一部難以形容,內容複雜的電影。它分為三部份,介紹一些人物在路上偶然相遇,互相交換一些引述的片段,或是一些隨口而出或發自內心的想法。透過他們的每把聲音,高達從他作為導演的角度與我們講述歐洲以及它今日的面貌。這位電影人以帶著失望和希望的目光,在傳統的電影模式以外製作了這部自由的影片,獻給我們一部擺脫任何強制性規範的作品。

劇情

《電影社會主義》海報《電影社會主義》海報

這部影片被形容為一部“三個樂章的交響樂”,片中集合了幾位有著不同國家、種族背景的角色。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一艘地中海豪華郵輪上,遊輪行經六處著名的歐洲神話故事遺址,

其中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希臘敖德薩那不勒斯、巴塞隆納。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說著不同語言的乘客在這裡相遇。主要角色包括一位來自莫斯科警察局的探長,一名出身背景不詳、由孫女陪同的老戰犯,一名上了年紀的法國警察,一位巴勒斯坦……

電影介紹

第一章:斯人斯事

一艘郵輪航行在地中海上,來自各地的度假的遊客在這裡相遇,當中包括一個國籍不詳、由孫女陪同的老戰犯,法國哲學家阿蘭·巴丟,一位莫斯科警察局的探長,美國“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一名上了年紀的法國警察,一位退休的聯合國官員,一名前間諜,一位巴勒斯坦大使……這些人用各自不同的語言進行著交談,但是肉眼所看到的世界往往與言語中所聽到的相距甚遠。

第二章:我們的歐洲

在夜裡,一對姐弟在他們的“兒童法庭”上“傳喚”自己的父母,孩子們向他們嚴肅地詢問起“自由、平等、博愛”的真正涵義。

第三章:人類的文明

回到郵輪,隨之前往六處歷史遺址之旅:埃及、巴勒斯坦、敖德薩、希臘、那不勒斯與巴塞隆納。

影片賞析

影片的中心,還是戈達爾對法國、歐洲以及近東政治的猛烈抨擊,也許某些評論會向偏激傾斜,但是,其中不乏真相和睿智。全文共分成三部曲:開場部分在一艘地中海的豪華油輪上,度假的人們,其中包括一位哲學家、一位巴勒斯坦大使,一個美國歌星、一個戰爭罪犯、一個雙重間諜……談論對世界和時事的認識和態度。第二部曲中,一群孩子在一場政治大選中,正在嚴肅的詢問父母,有關自由、平等和父愛的含義,並爭取選舉權。最後,影片帶領觀眾,進入六個世界歷史上的傳奇國家或城市,埃及巴勒斯坦、敖德薩、古希臘、納布勒斯和巴塞羅納。此外,戈達爾對記者們也毫不留情,片中不僅將前來採訪的記者設定關在窗外,伴以一頓亂揍,更表示“反正他們都只是寫自己想寫的一切”。到坎城現實中,戈達爾和媒體保持距離並拒絕所有採訪,也就不足為奇了。

對白、自述和畫外音這些文字文學性鮮明的元素組成影片重要部分,行風一如戈達爾慣例的晦澀抽象表達,不過,這裡更多了一份歷盡滄桑後的看透世界和憤世嫉俗,其中不乏經典的戈氏格言警句。畫面的作用同樣不可低估,近年來,大師始終在紀錄和虛構間探詢,同時巧妙的將畫面和語言對立起來。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的圖像和同時間聽到的對話往往正好相悖。

全片下來,仿佛是導演本人的一份政治公開宣言書,犀利、機智、反省,毫不留情,充滿一個知識分子的清醒,觀眾也看得酣暢淋漓盡興過癮。

影片榮譽

本片入圍2010年第63屆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

影片預測

有人預測,《電影社會主義》會是最熱的一場電影,甚至風頭會蓋過金棕櫚

影片幕後

戈達爾新片《電影社會主義》劇照戈達爾新片《電影社會主義》劇照

不給電影加英文字幕

《電影社會主義》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在一艘地中海豪華郵輪上,度假的人們談論對世界和時事的認識和態度。第二部分,一群孩子詢問父母有關自由和父愛的含義,最後,影片帶領觀眾,進入六個世界歷史上的傳奇國家或城市,埃及、巴勒斯坦、敖德薩、古希臘、納布勒斯和巴塞羅納。

戈達爾拒絕將電影翻譯出英文字幕,這種“原汁原味”的電影只能讓不懂法語的觀眾陷入沉沉的睡眠中,記者身邊一位老者一開始還要求保持安靜,影片開始還不到30分鐘,記者發現他也蒙受睡神的召喚去了。在坎城,觀眾始終保持最包容和開放的心情去接受各種各樣的電影,但是像戈達爾這種大師,從一開始就拒觀眾於千里之外的態度,是否也和電影節的初衷相背離了呢?

謝絕一切評論和交流

再次回到坎城的戈達爾是今年電影節上為數不多的亮點,他的缺席不僅影響了發布會的召開,也讓影片首映式變得十分平淡,因為“一種關注”單元的影片只有這次機會能讓觀眾與主創同場交流。在《電影社會主義》結尾打出一行“nocomment”(拒絕評論)時,引發了場內一陣笑聲,堅持到最後的非法國記者和電影人,等待的無外乎是最後字幕的升起,和“我在電影院看過戈達爾,而且我竟然全部看完了。”的談資。

花絮

《社會主義電影》從開拍起就被認為是劍指坎城金棕櫚的影片,然而最終卻沒有入選主競賽單元。戈達爾與坎城電影節的關係錯綜複雜,他首次載入坎城的史冊並非因為作品獲獎或放映(實際上,他的早期作品多在柏林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上放映),卻是因為1968年,以他為首的幾位維爾托夫小組成員在坎城電影節期間衝上舞台、拉下大幕,

迫使電影節中斷並最終取消。在《精疲力竭》獲得1960年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後,直到1980年,坎城才首次接納了他的作品——《人人為己》入圍了當年的主競賽單元。而在此時,他的電影風格已經較早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詩歌、意外、抽象、音樂等成為他影片的重要因素。歷史上,戈達爾先後共6次入圍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除了1980年那次外,還包括1982年的《激情》、1985年的《偵探》、1987年的《華麗的詠嘆》、1990年的《新浪潮》,

以及2001年的《愛的禮讚》,但這位改變了電影史的大師卻從來沒拿過金棕櫚獎,甚至連最佳導演之類的獎項也沒有,而這次的《社會主義電影》被安排在了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與一幫新人競爭,倒也與他前衛、勇於試驗的精神不謀而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並不是戈達爾的最後一部電影,對於自己的收山之作,戈達爾目前還只想好了片名:再見,語言。

影片主題

影片的大部分情節都是隨著一艘地中海郵輪展開,郵輪一路航行,經過埃及、巴勒斯坦、希臘、敖德薩、那不勒斯和巴塞隆納等地,但影片中間的部分卻插入了一個有著兩個孩子的家庭的故事。《社會主義電影》要探討的主題極為寬泛,涉及到戈達爾對電影、語言、戰爭、民主、政治、人性、歷史、現代文明與未來等問題的看法。不過對於對戈達爾來說,影片的另一意義還在於技術層面上的新突破:這是他第一部用高清攝像機拍攝、並完全採用數碼形式發行的影片,也是他首次嘗試拍攝1.78:1的螢幕縱橫比畫面的電影。

導演簡介

讓-呂克·戈達爾讓-呂克·戈達爾

讓-呂克·戈達爾,1930年12月3日生於巴黎,幼年移居瑞士,曾在瑞士尼翁(Nyon)學習,高中時回到巴黎,就讀於Lycée Rohmer,一年後入索邦大學(la Sorbonne),在索邦他獲得了人類學,並是藝術史以及音樂史碩士學位。戈達爾自小對電影就有狂熱的興趣。在索邦期間,他經常出入拉丁區的電影院,參加了Cine-Club du Quartier Latin。在此期間他結識了里維特和羅麥爾,並在1950年一起辦了電影雜誌《La Gazette du Cinéma》,一共出版了五期,戈達爾開始用筆名Hans Lucas發表影評。同年他還在里維特的短片《quadrille》里出演。1951年他又在羅麥爾的影片《Presentation ou Charlotte et son Steack》里出演角色。

1952年,戈達爾開始為1951年巴贊等人創辦《電影手冊》寫作,認識其他影評人諸如克羅德·夏布洛爾,特呂弗。這段時間,他整天泡在電影資料館,觀看和研究了大量各種類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電影素養的底子。

1952年10月到1956年8月,戈達爾暫停了影評活動,回到瑞士。1952年他在Grade-Dixence大壩勞動,並自己出錢拍攝了Operation Beton,一部20分鐘的短片。1955年他在日內瓦拍攝了短片Une Femme Coquette,並在里維特的影片Le Coup du Berger里出演角色。

之後幾年他重操舊業,保持了和《電影手冊》的密切關係,也在Arts雜誌上大量發表影評。

期間1957年他拍攝了短片《Tous les garcons s'appellent Patrick》。

相關評價

晦澀抽象沒有字幕

當地時間17日下午,法國新浪潮大師戈達爾入圍“一種關注”單元的新作《電影社會主義》公映。雖然對這位大師的個性有所準備,但放映還是令大家相當吃驚。

首先,影片好似東北亂燉,影像和話題晦澀抽象,以小標題形式將巴勒斯坦大使、美國歌星、戰爭罪犯、歷史、政治等放在一起,對白、自述和畫外音等占了主要部分,充滿批判。片中對記者的態度也頗為極端,專門安排將前來採訪的記者關在窗外,一頓亂揍,“反正他們都只是寫自己想寫的一切”。

對應現實,這次戈達爾不僅不來坎城,還獨斷地取消了任何形式的採訪,甚至連其他主創與媒體見面的發布會也不提供。戈達爾不只對記者不客氣,對電影節也很有脾氣,全片居然沒有任何字幕。據悉,戈達爾還是在2004年隨《我們的音樂》到過坎城,這次《電影社會主義》前來,他只提出影片要在德彪西廳上映。

相關信息

《電影社會主義》上映戈達爾臨時爽約成遺憾

作為新浪潮碩果僅存的大師級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在無數電影后輩當中有著近乎神級的地位。當他的新作《電影社會主義》被宣布入圍本屆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的時候,相信全球的資深影迷一定比老人家自己還激動。也因此,無論電影最終受到何等的評價都已經完全不重要了,他的到來本身就已經足夠讓無數對其頂禮膜拜的電影后輩們雀躍了,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在沒有任何事先徵兆的情況下,坎城電影節主辦方突然通知,定於當天下午2點舉行的戈達爾新片發布會臨時取消,據說是戈達爾在影片上映前夕,突然致電電影節主辦方將不出席電影節的活動,且未說明具體原因。

新千年《電影手冊》年度十佳

權威電影雜誌《電影手冊》評選出2000-2010年的十佳作品榜單。一起看看吧。
《國民的誕生》
《舒加》
《上帝啊,真笨!》
《最後的游擊隊》
《太空牛仔》[電影]
《法蘭西》
《祝福》[2002年電影]
《迷惑》[2000年法國電影]
《熱帶疾病》
《哈德維希》
《三分之一的眼睛》
《逃亡大王》
《太陽》[2005年俄羅斯電影]
《孽愛》[2007年法國電影]
《索比堡,1943年10月14日下午4點》
《在我忘記之前》
《騎士夢》
《征服》[2009年義大利電影]
《野草》[2009年法國電影]
《戰爭歲月》[2008年法國電影]
《家庭私小說》
《另一邊》
《母親》[2009年韓國電影]
《和我在一起》
《像男人那樣死》
《國王與王后》
《小小警探》
《沙羅雙樹》
《驚懼聖誕》
《狂野天真》
《最後的日子》
《劇場前》
《女貴族與公爵》
《傑瑞》
《飢餓》[電影]
《S21-紅色高棉殺人機器人》
《平凡戀人》
《現代離婚故事》
《鐵西區第三部分》
《薩拉邦德》
《鐵西區第二部分:艷粉街》
《秘密事件》
《處女自殺》[電影]
《回首向來蕭瑟處》
《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
《綜合症與一百年》
《電影社會主義》
《月亮上的人》
《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愛情》
《卡波特》
《伊斯特·康》
《金髮奇女》
《我要回家》
《無恥混蛋》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死亡證據》
《鐵西區第一部分:工廠》
《千與千尋》
《嚴肅的男人》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電影]
《對她說》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信仰時分》
《拆彈部隊》
《泰特羅》
《水中女妖》
《兩個情人》
《與他們的相遇》
《測不準原理》
《漢江怪物》
《十段生命的律動》
《順流逆流》
《站台》
《蜘蛛》
《迷幻公園》
《社交網路》
《玩具總動員3》
《東京奏鳴曲》
《經典老爺車》
《兒子的房間》
《穆赫蘭大道》
《節選修訂》
《一一》
《十二宮殺手》[電影]
《三峽好人》
《內陸帝國》
《新世界》[美國電影]
《父輩的旗幟》
《花樣年華》
《查泰萊夫人》
《心之歸屬》
《罪惡之城》
《灰熊人》
《火星任務》[電影]
《世界》[電影]
《暴力史》
《殺死比爾2》
《咖啡時光》
《棕兔》
《神秘村》
《反恐24小時》
《老無所依》
《苜蓿地》
《黑眼圈》
《無間行者》
《最好的時光》

2010年12月上旬熱映電影

2010年的最後一個月,在寒冷的天氣里,窩在暖暖的小窩裡看電影吧。本期任務是盤點上旬各國熱映電影,完善相關影片內容,創建詞條,分享你的電影知識。

2010年6月熱播電影

本月最受關注的電影中,既包括新片,也包括舊片;既包括國產電影,也包括歐美及日韓電影。
《電影社會主義》|《人間失格》|《欲望都市2》|《李小龍傳》[2010年版]|《智取威虎山》[新版電影]|《狼人》|《藍鹽》|《無人駕駛》|《伴我同行》|《人魚帝國》|《紅線》[電影]|《向著炮火》|《天龍特攻隊》|《志明與春嬌》|《冬天的骨頭》|《街舞3D》|《方子傳》|《最後的座頭市》|《前往希臘劇院》|《人獸雜交》|《殺手們》|《拍賣春天》|《打擂台》|《黑死病》|《負心人》|《大丹麥狗馬默杜克》|《美錯》|《馬文的戰爭》[電影]|《飛砂風中轉》|《不朽》[電影]|《毒太陽2》|《第36個故事》|《四頭獅子》|《台北星期天》|《被叫做爸爸的男孩》|《哈哈哈》[韓國電影]|《幻術家》|《秘密愛》|《暴風前夜》|《愉快的殺人者》|《花痕》|《穿越時空的少女》[2010年電影]|《甜蜜小謊言》|《奶奶強盜團》|《詐欺遊戲:最後的舞台》|《麻辣開鎖王》|《無言之冬》|《百夫長》|《愛麗絲的失蹤》|《搖擺畫廊》|《失敗者》[2010年電影]|《模範家庭》|《陵園路口》|《身後事》|《最偉大的》|《魔法保姆麥克菲2》|《草葉》|《水中仙》|《逃亡樂隊》|《想吹就吹,吹得響亮》|《重生男人》|《蜂蜜》|《記住我》|《拍檔偵探》|《性、毒品和搖滾樂》|《塞爾日·甘斯布:英雄人生》|《許願池艷遇》|《良醫妙藥》|《牙仙》|《香奈兒秘密情史》|《黑暗侵襲2》|《青春大反抗》|《帕那索斯博士的奇幻秀》|《公主和青蛙》|《老傢伙》|《忍者刺客》|《巴里布》|《弱點》|《第51號星球》|《第四類接觸》|《驗傷》[電影]|《卡塔林·瓦嘉》|《殺人寶盒》|《以眼殺人》|《心靈廚房》|《伴侶度假村》|《時光依舊》|《生死戀》[2010年瑞典電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