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什麼》

《金剛經說什麼》

本書是台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關《金剛經》[1]的講記。作者依據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將《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品(相當於章),然後逐品作了講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頌作總結,以闡發自己的心得。《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它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由姚秦鳩摩羅什於弘始祥譯出,問世之後,即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篡要、註解、類頌、重演、義記、采微、集解、科釋、宗通、決疑、大意,直說等略種注釋達一百多種。

基本信息

作品背景

南懷瑾教授在台的數十年教化歲月中,曾經多次講解《金剛經》;因時代不同,對象不同,講解的方式和重點也各次不同。現在的這一本書,是一九八八年的講記。當時十方書院甫自成立,《金剛經》這一門課程,是為書院的學員及研究生而開,其他院校哲學系的同學,以及許多老修行們,常隨眾等,亦聞風而來,聽講者共約一百餘人。每逢上課時間,復青大廈的十二樓,擠得水泄不通。由於這次的聽眾,對佛學都有相當基礎,對《金剛經》尤不陌生,故此,懷師的講法深入骨髓,可說是嘆未曾有!真正是:為上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一九七八年懷師講了“如何修證佛法”,兩年後再講《金剛經》。因機緣特殊,對經中的疑問及似解難解之處,剖析得淋漓盡致。讀後雖不悟,亦得其門矣!感謝永會師及圓觀師先行錄音記錄,再由劉雨虹女士整理並加標小題;宏忍師及李素美小姐等多人幫忙校對,在此一併致謝。由於《金剛經》的超越哲學及宗教的特性,懷師定了一個平凡的書名《金剛經說什麼》。師日平凡,即非平凡,是名平凡。

內容簡介

《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它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由姚秦鳩摩羅什弘始六年譯出,問世之後,即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篡要、註解、類頌、重演、義記、采微、集解、科釋、宗通、決疑、大意,直說等略種注釋達一百多種。本書是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關《金剛經》的講記。作者依據梁代昭明太子(蕭統)的分法,將《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品(相當於章),然後逐品作了講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頌作總結,以闡發自己的心得。

作者簡介

南公懷瑾先生南公懷瑾先生

南懷瑾,1918年出生於浙江溫州書香人家。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少年時代,還學習拳術劍道,以及文學詩詞,書法醫藥,易經天文等。二次大戰起,南先生入川,任教於中央軍校,並在金陵大學研究所研究社會福利學。離校後,即專門研究佛學。1949年春,去了台灣,後又曾旅居美國。1988年初,南先生回到香港,現於江蘇省吳江市七都鎮廟港太湖大學堂定居講學。南先生學問博大精深,教化涵蓋儒、釋、道,融會諸子百家,更及於醫天文,詩詞歌賦,其影響既深又遠。

———引自《我讀南懷瑾練性乾先生編

開篇文摘———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金剛經說什麼》《金剛經說什麼》

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一部影響非常大的佛經。千餘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念誦《金剛經》,而得到感應,悟道成道。《金剛經》是一部很特殊的佛經,它的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們研究《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佛在《金剛經》里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出版說明

《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它的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由姚秦鳩摩羅什法師於弘始六年(西元404年)譯出,問世之後,即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纂要、註解、夾頌、宣演、義記、采微、集解、科釋、宗通、決疑、大意,直說等各種注釋達一百多種。本書是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關《金剛經》的講記。作者依據梁代昭明太子(蕭統)的分法,將《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品(相當於章),然後逐品作了講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頌作總結,以闡發自己的研究心得。《金剛經》中的疑難之處,於中剖析得淋漓盡致。茲經作者和原出版單位台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將老古最新版(2001年1月第2版第3次印刷)校訂出版,以供研究。

復旦大學出版社

西元2001年8月15日

章節題目

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第二品善現啟請分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第四品妙行無住分
第五品如理實見會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第七品無得無稅分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第十品莊嚴淨土分
第十一品無為福勝分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第十五品持經功德分
第十六品能淨業障分
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
第二十品離色離相分
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分
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
第二十三品淨心行善分
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分
第二十五品化無所化分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分
第二十九品威儀寂靜分
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

讀者評述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全名《能斷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多經》,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剛指最為堅硬的金屬,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種關卡,讓自己能夠順利的修行證道;般若為梵語妙智慧一詞的音譯;波羅密多意為到達彼岸。經者徑也,學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經修持能成就金剛不壞之本質,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達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眾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薩,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都要經過《金剛經》的真修實證,開悟而後成就。

《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譯,意為“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絕對完全的大智慧”。“金剛”,喻指般若如金剛一樣鋒利無比,能破除世間一切煩惱與偏見。“波羅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達解脫的彼岸。經題的意義,指以金剛一樣無堅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煩惱執著,超越生死而達到永恆安樂的歸宿。

《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眾生空,後半部說法空。經文開始,由號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發問:當眾生立定志向要達到無上圓滿的佛陀覺智時,應該將發心的目標定在哪裡?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心不能安住,應該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靈平和地安住在終極關懷,如何在走向終極目標的過程中,對各種錯誤認識和患得患失心理進行克服?《金剛經》就是圍繞佛陀對此問題的解答而展開的。

經南老師的講述,一切都變得簡單,明了了。不愧是國學大師啊,很喜歡南老師的書。

很值得看看,對生命重新的認識。

詞語解釋

金剛

指金剛石,以喻堅利之意,歷百劫千生,流轉六道,而覺性不壞。即以金剛之堅,喻般若體;以金剛之利,喻般若用。

般若

為梵語,華語當譯為妙智慧。(比智慧還高的層次)

波羅蜜

為梵語,華語譯為到彼岸。眾生因有我執,故陷於煩惱之苦海。倘能從生死煩惱苦海,渡到不生不滅,清淨安樂之地,即為到彼岸,即脫離了苦海。

頓悟

就是一聞法,就知五蘊本空,六塵非有,立即開悟,而明大道。(六祖惠能為代表)

漸悟

由信而解,解而行,行而證,次第漸修,也可悟入。頓漸雖殊,而到彼岸則一也。

文摘

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照中國人讀書,就是這樣念,如果照念經的方法,要敲個木魚,嘟嘟嘟……一路念下去。為什麼敲木魚呢?魚是晝夜瞪著眼睛的,魚睡覺就是停在那裡不動了,休息一下就算睡覺了。所以我們廟裡敲這個木魚,是要我們精進,修道要效法魚的精神,晝夜努力不停。本經第一章,是說明一切各有因緣不同。佛講《楞嚴經》時,開頭另有不同,說佛有一天剛吃飽飯,他的兄弟阿難在城裡頭出事了,佛就馬上顯神通,頭頂放光,那光可大了,化身一出來,傳一個咒子,叫文殊菩薩趕快去把阿難救回來。經典的開始雖都不同,但是只有《金剛經》特別,沒有什麼頭頂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字放光等等。《金剛經》只是從吃飯開始,吃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雲觀有副名對,從明朝開始的一副對子:“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

在我們平常的觀念里,總認為佛走起路來一定是離地三寸,腳踩蓮花,騰空而去。這本經記載的佛,卻同我們一樣,照樣要吃飯,照樣要化緣,照樣光著腳走路,腳底心照樣踩到泥巴。所以回來還是一樣要洗腳,還是要吃飯,還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時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間;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聖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同學千萬記住《金剛經》開頭佛的這個榜樣,這個精神。

佛這樣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每一本佛經開頭都是四個字:“如是我聞”。《涅槃經》上說,佛在涅槃的時侯,阿難問他:“你要走了,將來我要記錄你的言語,別人怎會相信呢?還以為我是假造的。”佛就告訴阿難,在一本經開始時,加上“如是”二字,“我聞”的我是指阿難自己。“如是我聞”就是我聽到佛這樣說。

阿難的頭腦,像錄音機一樣,佛所講的東西,他一字不漏記得。為表示負責,他特別說明是“我聞”,是當時聽到佛說的。“如是”兩個字是古文,照我們中國文字的寫法,應該是“我聞如是”,佛經翻成中文,產生了另外一種文學,用倒裝的文法。“如是我聞”成為中國佛教文學的一種體裁,優美而有文藝氣息,鳩摩羅什法師譯經加上“如是我聞”,味道就不同了。

……

正文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釋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釋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釋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釋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正信希有分第六———————
菩提白佛言:釋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做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釋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所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瞠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無邊阿僧只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得阿耨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法界通分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威儀寂淨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知見不分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只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功德回向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願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淨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淨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